【#“多多评”:幸福康巴什的“新代码”# 】商家省下30%的佣金;做好事儿就能积分,日后还能优先享受公共资源;每个家长拼“三码”的时间可节约不少……
在康巴什,过去的一年里,“热词”之一应该有“码上”,常见的问候语中也应该有“你扫码了吗?”而最开心的莫过于省下真金白银的商户。

“多多评”,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更“有数”。

拼得是“虚拟蛋糕”

因为网络消费时代的来临,许多行业被迫“内卷”,众多APP都“下海”,以求在互联网经济蛋糕上“分成”。

康巴什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家“环境艺术示范城市”,是一座浸润文明气息的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这些“光环”,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但电子消费都是通过既定通道流动,对地方商业拉动并不大。

对康巴什这样“离工业很远、离自然很近”的城市来说,怎么才能让消费“流量”变现?对一座地处西北的城市来说,发展“数字经济”存在天然的“天花板”。

而如今,这些“茧”正在慢慢剥离。2021年7月,鄂尔多斯市高质量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一个月后正式运转,推出“多多评·码上生活”社区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流量在本地变现,给商户提供新基建,线上给商户让利,让商户在线下更安心经营,推动商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互促互融。”“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的设计师戴振生说。

2021年9月,康巴什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多多评”正好御风而行,迅速开发出户内码、户外码、商户码,一户一码,精准到户。

走进康巴什的很多商户,都会看到一个“码上生活”的二维码张贴在醒目位置。不仅方便顾客“码上”下单,每一商户都可以免费试用平台的“外卖”功能,且免去了在其他平台缴纳的30%的佣金。

“多多评”开启了康巴什“数字消费”的内循环,让“省下的就是赚下的”成为政府和居民的“默契”。

例如,康巴什在“多多评”平台开展综治问卷调查,6000份问卷,每份的线上投入是3元,而线下则需要20元。“关键是省事儿啊,不用满大街拉着人让填问卷,居民进入小程序参与调查后,还可以获得相应积分,每份问卷费用被折算成积分给了参与的居民,他们可以进行线下消费。”戴振生介绍。

短短几个月,“多多评”在康巴什的“首秀”大获成功,无形的数据正在变为有形的资源和资产。平台已完成住户绑定35798人,吸纳商家38家,为141户商家进行商品特价引流,完成线上点单线下配送135单。

“为商户减负后,我们还鼓励商户拿出一部分资金线上发放代金券,拉动消费,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戴振生说。

一座“无工无农”的城市,在数字时代该如何高质量行进,“多多评”为康巴什安装了一个新的发展“程序”。

凭得是“惠及民生”

“多多评”凭什么被快速接受?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民”字。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每个早晨,父母必须做的一件事儿就是给孩子的学校上报“三码”。现场测试,依次点开相关软件、输入电话号码、截图、上传,最少需要120多秒完成整个流程。但下拉微信小程序,打开“多多评”,50多秒便可了事。

还有缴水电费、日常购物、政策查询、填写问卷、反映难题……快捷方便都在“指尖”,直抵居民心尖。

而每家每户的“专属”二维码,又让社区做到了数据清、底账明,为居民服务时做到“点对点”。平台还开通线上协商对话框,搭建起社区与居民的“直联”通道,居民可在线反映社区服务、物业服务问题,进行“码上纳谏”“马上协商”。平台收集到的居民意见建议,社区都逐一进行解决。

“多多评”为康巴什的4个街道19个社区,近6万户居民和商户,每户都定制专属入户码,依托精准的大数据为居民提供信息速报、缴费速达、每日特价、一刻到家、智能为老等集成服务。

根据居民反馈,平台不断精细服务内容,开发了“新蜂生活”帮购板块,精选优质商家,组建了“新蜂生活服务”组织。将符合条件的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社会救助对象、就业困难人员、社区志愿者等人员纳入“小蜜蜂”配送服务队,打造“一刻到家”便民服务圈,让居民需求和居民就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小蜜蜂”配送员发挥其熟悉社区环境的优势,还担任社区治理兼职网格员,在配送服务中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给予“特别关爱”,成为社区治理的“微帮手”。

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发布公租房申请、养老保险等便民政策及疫情防控等资讯近200条。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工作宣传等问卷调查8次,收集有效问卷2万余份。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700余名。近一个月以来,“码上防疫”板块使用频率已高达62%,使用人数达18万。

“我们将持续优化拓展民生服务应用场景,让身边集成服务、文明行为促进、民情民意表达整合为一,搬到‘线上’,形成范围更广、层级更密的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民生服务。”鄂尔多斯市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玥说。

评得是“文明口碑”

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关系紧密。

1月4日,居住在康巴什的方先生通过“多多评·码上生活”户外码“我要点赞”中上报了一起好人好事:客户张彦萍在购物结款时,因超市工作人员疏忽,结账时未对她的购物卡进行扣款,张彦萍发现后及时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避免了超市账务损失。方先生为感谢张彦萍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赞扬了她诚实守信行为。该行为经过相关部门评估认定后,属于社会荣誉加分项,授权平台为张彦萍增加个人品德积分20分。

品德积分能干啥?

“其实这个积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物质积分,市民可以在积分商城兑换日用品,主要是为了推广‘多多评’小程序,鼓励大家使用;第二种就是品德积分,这个虽然不能当钱花,但可以发挥比钱更大的作用。”康巴什区委宣传部罗月飞介绍。

原来,康巴什区以“多多评”为载体,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社会治理“迁移”到“大数据库”,建设“多多评·码上生活”市民积分系统,专门设立了“品德积分”板块,实行积分奖惩制度。组建了市民积分审查委员会,细化分解《鄂尔多斯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内容,制定包含“正能量”加分行为和“负能量”扣分行为的量化积分规则,将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积分评价挂钩。

第一批纳入市民品德积分增减科目的行为共有42种,其中加分行为有社会荣誉类8项,主动参与类15项,减分行为有19项。目前,已为19747名主动参与核酸演练的居民各奖励品德积分5分。为一户诚实守信家庭奖励品德积分20分。因酒驾等不文明行为,扣除22人品德积分各50分。

“看到楼道里堆满了杂物,心里不舒服但也不好意思和邻居直说。现在好了,我扫一下这个户外码,把问题在线反映一下,很快就有人来处理了。”家住财富文苑的刘子妍说。

为了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区文明程度,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多多评”本着“一户有一码、服务+治理”的原则,为每户都开发了专有户外码,分为“我要点赞”“我要上报”“我要联系”三大功能,助力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善治的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截至目前,已推广户外码28231套,收到占用管道井、楼道乱推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举报31条,收到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身边好人好事点赞事项28件。城市管理精细化到一人、一物,随时、随地。

让有德者有“得”,让无德者失“道”;让文明素质“量化”,让社会治理“质化”。“多多评”为康巴什文明城市建设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打开了“探照灯”,架起了“显微镜”,让公序良俗效应放大。

康巴什,拼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闯入“虚拟经济”的浪潮,换来一波接一波的民意点赞,也为城市文明和基层社会治理树立了新的“风向标”。迎风踏潮,“多多评”便有收获。未来似锦,“幸福康巴什”更加可期!

【遇见乡愁 小汲村民自建民俗展室乡味浓】分离麦糠麦粒的扇车、抗战时期的三面秤、西瓜保墒用的瓜叉、刮榆树皮的特制镰刀、 柏木做的水筲……68岁的董振林家里6代木匠,希望通过民俗展室,让后人“不忘来路,忆苦思甜”,一个人收藏了2000多件民俗老物件。

遇见乡愁,小汲村民自建民俗展室乡味浓

摇煤球用的笸箩。

“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不?”12月22日上午,在位于西二环生态园对面的小汲村,68岁的董振林拿着一把比割麦子的镰刀明显大得多的镰刀,刚见面就一脸笑容地“考”起了记者。

看到记者一脸茫然,董振林开心地笑起来:“就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是刮榆树皮的特制镰刀。”

在老董的讲述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就用这样的大镰刀,刮下榆树皮,把靠近树心的白色部分晒干粉碎成榆皮面,利用它的粘性让玉米面、棱子面等粗杂粮变成美味, “掺了榆皮面,压饸饹、蒸扒糕,这杂粮又筋道又可口。”

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扇车,抗战时期的三面秤,西瓜保墒用的瓜叉,摇煤球用的笸箩,用柏木做的水桶(柏木筲)……在老董名为“小激印象”的民俗展室内,民俗老物件有2000多件。

祖辈六代木匠从祖辈的刨子开始收藏,各类木匠用品上百件

在老董的民俗展室,一进门最显眼的便是挂在墙上的木匠用品。

“我们家六代木匠,我从小学毕业后就跟着家里人干。像这把刨(音bào)子,就是我太爷爷的,距今也有100多年了。还有这把,是专门刮檩用的,叫做刮刨。”老董说到木匠行里的器物,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的民俗展室里,各种用途的刨子就有几十把。

各类农具。

在民俗展室墙上,几面钢锯很吸引人。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个歌谣里说的‘大锯’,就是这种双开刃的大锯,这才能来回拉起来。”在老董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把大锯的锯齿方向,从中间位置开始是相反的,“双开刃才能来回拉起来,否则很难拉回去。”除了各类刨子、大锯、墨斗、木锤,老董的展室里还有丈尺、皮尺、米尺等各种尺子。

靠着祖传的木匠手艺,老董在改革开放后,以做各类书画画轴以及镜框为主。正是这个原因,老董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受其影响,慢慢走上了收藏之路。

“比如这把金属尺子,跟咱们用的就大不相同。这是当年我姥爷和我父亲被小鬼子抓了壮丁,给他们修炮楼时用的日本尺子。”老董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不信中国木匠的木尺子,要求必须用他们自己尺寸的弯尺,“这是专门从南关大街大丰五金商行买的,距今也有80多年了。”

一把钢尺背后见证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老董的这些民俗老物件,故事不少。

让麦糠与麦粒分离的扇车。

老物件里藏着历史和文化收集2000多件民俗老物件,专门腾出150平方米的展室

在老董的展室里,除了木匠用品,各种杆秤也不少。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这首歌儿火吧,旧时候拿什么掀盖头,就用这种秤杆。”老董从一张桌子上,拿着一杆比较纤细的秤跟记者解释到。

相比寓意“称心如意”的这杆细秤,另外一根大秤,更加显眼。

“这杆秤可有故事,这是一杆收棉花用的三面秤。”老董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杆秤的上面,是日本人认可的计量单位,“在秤的里怀,也就是靠近胸膛的这一侧,是古时候的十六两一斤的计量。秤的外怀是十两一斤的现代计量。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也不清楚。”

原来,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秤制标识。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十六两,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听老董讲老物件,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更能了解到文化渊源。

老董称,如今他已经有各类民俗老物件2000多件,大部分放在仓库里。目前的展室约150平方米,只能展出一小部分老物件。

老董收藏的织布机。

希望后人“忆苦思甜”投入10多万元收藏,涉及三农民俗物品最多,展室准备扩大到350平方米

收藏是件让人上瘾的事儿,68岁的老董也不例外。前前后后花了多少钱,他也不是特别清楚。

“怎么也得10多万吧,我老伴就觉得我是乱花钱,有一段时间都不给我做饭了。”说到这里,老董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老董的收藏里,涉及三农的老物件很多。特别是那些几乎贯穿了从播种到收获各道工序的家伙什儿,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既透着旧时农民们精心侍弄田地的智慧,又让人不由感慨,在全部手工劳作情况下,“粒粒皆辛苦”的农耕生活着实不易。

大件的,有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木制扇车,通过人力摇动摇杆吹风;有老董也不会用的老式织布机、纺车;有几十年前用的木质大马车,连轮子都是木头的;还有各种木独轮车,当年农民就用这些车支持国家建设。

小件的民俗物件,更是多得讲不过来。

老董收藏的瓦罐和升。

有各式各样的坛子罐子,根治海河会战时吃饭的大钵碗,挑水用的扁担,柏木制成的水筲,辘轳的摇把,有专门用来从水井里捞水桶的“一窝蜂”,还有专门把麦秸捆、谷子个儿往车上扔的二股禾叉……

“就拿这二股叉来说,除了叉麦子捆的,还有专门叉砖坯的叉,这就是为什么红砖都有俩眼的原因。”老董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四股叉,是瓜农专用的。

原来,小汲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西瓜村,苇毛西瓜有上百年栽培历史。在没有大棚的年代,村民们就用火坑和泥瓦盆育苗,用玉米秸秆挡风保温,晚上加盖芦苇花,瓜把式用四股瓜叉保墒……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里,在月色下的瓜田里,闰土用钢叉刺猹(chá),用的钢叉,是不是就是瓜叉?”面对记者的问题,老董摸了摸脑袋,“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老董的小激印象民俗展馆。

在老董不停的讲述中,半天采访不知不觉过去。

“其实,我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们知道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体会到过去日子的不容易。”老董希望通过这些民俗老物件,让人们在体会现代化品质生活时,能常过来看看,“不忘来路,忆苦思甜!”

为了这个目的,老董准备把展室扩大到350平方米, 把那些挤在厂房里还没整理出来的各种民俗老物件都拾掇出来,“过段时间再来,我还能给你讲半天。”

来源: 保定晚报 易网保定

【遇见乡愁,小汲村民自建民俗展室乡味浓】“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不?”12月22日上午,在位于西二环生态园对面的小汲村,68岁的董振林拿着一把比割麦子的镰刀明显大得多的镰刀,刚见面就一脸笑容地“考”起了记者。

看到记者一脸茫然,董振林开心地笑起来:“就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是刮榆树皮的特制镰刀。”

在老董的讲述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就用这样的大镰刀,刮下榆树皮,把靠近树心的白色部分晒干粉碎成榆皮面,利用它的粘性让玉米面、棱子面等粗杂粮变成美味, “掺了榆皮面,压饸饹、蒸扒糕,这杂粮又筋道又可口。”

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扇车,抗战时期的三面秤,西瓜保墒用的瓜叉,摇煤球用的笸箩,用柏木做的水桶(柏木筲)……在老董名为“小激印象”的民俗展室内,民俗老物件有2000多件。

祖辈六代木匠

从祖辈的刨子开始收藏,各类木匠用品上百件

在老董的民俗展室,一进门最显眼的便是挂在墙上的木匠用品。

“我们家六代木匠,我从小学毕业后就跟着家里人干。像这把刨(音bào)子,就是我太爷爷的,距今也有100多年了。还有这把,是专门刮檩用的,叫做刮刨。”老董说到木匠行里的器物,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的民俗展室里,各种用途的刨子就有几十把。

在民俗展室墙上,几面钢锯很吸引人。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个歌谣里说的‘大锯’,就是这种双开刃的大锯,这才能来回拉起来。”在老董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把大锯的锯齿方向,从中间位置开始是相反的,“双开刃才能来回拉起来,否则很难拉回去。”

除了各类刨子、大锯、墨斗、木锤,老董的展室里还有丈尺、皮尺、米尺等各种尺子。

靠着祖传的木匠手艺,老董在改革开放后,以做各类书画画轴以及镜框为主。正是这个原因,老董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受其影响,慢慢走上了收藏之路。

“比如这把金属尺子,跟咱们用的就大不相同。这是当年我姥爷和我父亲被小鬼子抓了壮丁,给他们修炮楼时用的日本尺子。”老董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不信中国木匠的木尺子,要求必须用他们自己尺寸的弯尺,“这是专门从南关大街大丰五金商行买的,距今也有80多年了。”

一把钢尺背后见证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老董的这些民俗老物件,故事不少。

老物件里藏着历史和文化

收集2000多件民俗老物件,

专门腾出150平方米的展室

在老董的展室里,除了木匠用品,各种杆秤也不少。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这首歌儿火吧,旧时候拿什么掀盖头,就用这种秤杆。”老董从一张桌子上,拿着一杆比较纤细的秤跟记者解释到。

相比寓意“称心如意”的这杆细秤,另外一根大秤,更加显眼。

“这杆秤可有故事,这是一杆收棉花用的三面秤。”老董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杆秤的上面,是日本人认可的计量单位,“在秤的里怀,也就是靠近胸膛的这一侧,是古时候的十六两一斤的计量。秤的外怀是十两一斤的现代计量。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也不清楚。”

原来,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秤制标识。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十六两,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听老董讲老物件,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更能了解到文化渊源。

老董称,如今他已经有各类民俗老物件2000多件,大部分放在仓库里。目前的展室约150平方米,只能展出一小部分老物件。

希望后人“忆苦思甜”

投入10多万元收藏,涉及三农民俗物品最多,

展室准备扩大到350平方米

收藏是件让人上瘾的事儿,68岁的老董也不例外。前前后后花了多少钱,他也不是特别清楚。

“怎么也得10多万吧,我老伴就觉得我是乱花钱,有一段时间都不给我做饭了。”说到这里,老董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老董的收藏里,涉及三农的老物件很多。特别是那些几乎贯穿了从播种到收获各道工序的家伙什儿,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既透着旧时农民们精心侍弄田地的智慧,又让人不由感慨,在全部手工劳作情况下,“粒粒皆辛苦”的农耕生活着实不易。

大件的,有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木制扇车,通过人力摇动摇杆吹风;有老董也不会用的老式织布机、纺车;有几十年前用的木质大马车,连轮子都是木头的;还有各种木独轮车,当年农民就用这些车支持国家建设。

小件的民俗物件,更是多得讲不过来。

有各式各样的坛子罐子,根治海河会战时吃饭的大钵碗,挑水用的扁担,柏木制成的水筲,辘轳的摇把,有专门用来从水井里捞水桶的“一窝蜂”,还有专门把麦秸捆、谷子个儿往车上扔的二股禾叉……

“就拿这二股叉来说,除了叉麦子捆的,还有专门叉砖坯的叉,这就是为什么红砖都有俩眼的原因。”老董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四股叉,是瓜农专用的。

原来,小汲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西瓜村,苇毛西瓜有上百年栽培历史。在没有大棚的年代,村民们就用火坑和泥瓦盆育苗,用玉米秸秆挡风保温,晚上加盖芦苇花,瓜把式用四股瓜叉保墒……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里,在月色下的瓜田里,闰土用钢叉刺猹(chá),用的钢叉,是不是就是瓜叉?”面对记者的问题,老董摸了摸脑袋,“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在老董不停的讲述中,半天采访不知不觉过去。

“其实,我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们知道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体会到过去日子的不容易。”老董希望通过这些民俗老物件,让人们在体会现代化品质生活时,能常过来看看,“不忘来路,忆苦思甜!”

为了这个目的,老董准备把展室扩大到350平方米, 把那些挤在厂房里还没整理出来的各种民俗老物件都拾掇出来,“过段时间再来,我还能给你讲半天。”

本版图片 邸志永 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rizahmed[超话]#姐在ins上赞了一篇有关接纳LGBT人群的投票贴,其中一段:“A lack of acceptance leads to high
  • 願你們夫妻百年好合,永結同心![鼓掌][鼓掌][鼓掌]#最N纽博格林# #N能觉醒# #现代汽车# #高性能N品牌# #纽博格林24小时耐力赛[超话]# #纽
  • ”  “我们在实现‘倡导电气化’战略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此举将为我们的产品组合补充关键技能和技术,加速实现我们在航空业的雄心,帮助我们大规模开发混合动力和推进系
  • 算了,死就死吧,反正是死在这么美的人的刀下,做鬼也是开心的,说不定等我死了以后也当一个鬼,那我就可以把她给娶过来了,想到这里,我到对死没什么可怕的了,只
  • 分享单曲剪片子时,看到戛纳红毯上曾青春无限的女星,被说她也老了,突然想到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岁月的洪流中,我们消逝,多年以后不留痕迹,一个人随
  • 刚开始点了酩酊酸,话梅粉真的不是我的取向,这杯到走的时候我也没喝完,我朋友点的寄州无语好好喝(无图)。坐隔壁的人应该是常客,推荐了他点的椰子味特调(依旧无图)很
  • 《屠龙传说》是一款由微端网络开发的,其划时代地使用D3D硬件加速引擎无缝加载,让PK更加爽快!游戏下载地址;http://mk.3975ad.xyz/go/in
  • #梅西0624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 32岁的Leo “我们承载着期待 我们全力以赴 不管经历胜利 还是品尝失败 我们永不言弃 ” 从少年的小梅到如今的球哥
  • 昨天早上十点 我家的泰迪遛的过程中奔向马路被车压死 或许小可乐是认为我妈太辛苦了吧 希望它能在那边好一点 虽然我平时对他很凶 一扬手 它就把自己缩成一团特别怕打
  • 我们是一颗满怀着名为「Love Plan」能量素的小星球,以后也将一直为了Plan发光发热!!
  • Tôi rất thích hoàng hôn vì khi đó tôi có thể gỡ bỏ bộ mặt tươi cười giả tạo của
  • 23岁女大生研发「超环保鱼皮塑料」 100%分解「回收后超强功用」全球赞爆 地球上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开始着手制定政策,例如商店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
  • 也因其一生对静物无尽的探索,成为了英国最著名的静物画家。Samuel John Peploe✨作为苏格兰色彩派的核心人物,SJ Peploe受当时巴黎先锋画家的
  • 现在关注我+ 转发此条微博,并 @3个你身边的烘焙小伙伴,抽三位幸运儿各享受万元课程大奖!#国内新闻速递#【中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当选粮农组织总干事】今天,
  • #韩相爀##VIXX#【爀儿♡新闻】190407 末演感想真心感谢无论何时何地都为我加油爱着我的饭们 对于不足的我总是给予我太过好的爱和信任的饭们 想报答她们比
  • 迈巴赫S450改装大柏林音响27喇叭柏林之声音响系统1590瓦音响 Burmester® 高端3D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享琼音之礼 系统配有26个扬声器和一个带
  • 现在,工作了,应该是很简单的工作吧,但是我真的没有印象碰到过,被麦克凶的鼻青脸肿,鼻涕眼泪的,怀疑过自己的智商和能力,但是又不想轻易放弃,因为,麦克,你是我努力
  • 在一段感情里,相比轰轰烈烈,惊喜,感动我更喜欢安心例如你笃定对方不会浪费你的热情例如你能清楚知道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在乎,并且在乎你发信息给对方也不必忐忑的等待对方
  • 。刚刚认识的时候不成熟,一直杠,一直到现在怎么说呢,感觉越来越不一样了,很多的点点滴滴吧,图片很多鸭,只是没办法限制不然就做成很多的长图啦,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可
  • 善中之善无过於念佛,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为什么不念佛?念佛这个善行多了,你的信愿有欠缺,将来落在地府,阎王判官告诉你,你佛念得多,你应该到极乐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