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何时得处尊位而不下堕?

时众会中,复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聪慧有情,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今者对世尊前,以至诚心发真誓愿:‘我等从今流转生死,乃至未得法忍已来,于其中间,常愿不处诸帝王位,常愿不处诸宰官位,常愿不处诸国师位,常愿不处城邑聚落镇逻长位,常愿不处诸军将位,常愿不处诸商主位,常愿不处一切祠祀寺观主位,常愿不处长者、居士、沙门主位,常愿不处诸师长位,常愿不处诸家长位,常愿不处断事者位,常愿不处乃至一切富贵尊位。乃至未得法忍已来,我等若处如是诸位,则于佛法名恶因缘,造诸重罪,毁谤诸佛所说正法,触恼诸佛出家弟子,必当挑坏众生法眼,亦为断灭三宝种性,亦为损恼无量有情,由是定当堕无间狱,轮转恶趣,难有出期。’唯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天、龙、药叉、健达缚、人非人等,皆从座起,顶礼佛足,悲号感切,涕泪交流,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无始生死已来,愚痴憍慢,起诸恶业,或身恶业,或语恶业,或意恶业,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诸罪,今对佛前,皆深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咎。”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我等至诚,发真誓愿:‘从今乃至生死后际,于其中间,常愿不逢诸恶知识,亦愿不遇诸恶因缘,设当逢遇愿不随顺,决定不造如前所说诸恶罪业,勿令我等长夜受苦。’唯愿世尊,哀愍摄受我等所发如是誓愿。”
尔时,世尊普告一切诸来大众:“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于后世苦,深见怖畏,发露忏悔。汝等今者,欲度生死深广瀑流,欲入无畏涅槃之城,发如是愿。

“诸善男子,有十种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何等为十?

“诸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身,不著外身,不著内外身,不著过去身,不著未来身,不著现在身,名第一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受,不著外受,不著内外受,不著过去受,不著未来受,不著现在受,名第二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想,不著外想,不著内外想,不著过去想,不著未来想,不著现在想,名第三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行,不著外行,不著内外行,不著过去行,不著未来行,不著现在行,名第四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内识,不著外识,不著内外识,不著过去识,不著未来识,不著现在识,名第五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此世,名第六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他世,名第七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欲界,名第八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色界,名第九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又善男子,若诸菩萨摩诃萨等,不著无色界,名第十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诸善男子,是名十法,能令菩萨摩诃萨等,获得无罪正路法忍。”

世尊为众说此法时,于众会中,有七十二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同时证得无生法忍。复有八十四百千那庾多菩萨,证得随顺法忍。复有无量百千声闻,乃至永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复有百千那庾多众生,先未发心,今发无上正等觉心,于如来智住不退地。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先未发心,于今乃发独觉乘心。复有无量无数众生,先未发心,于今乃发声闻乘心。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若诸有情已得法忍,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是我所许,非余有情。”
金刚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于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定不许处,为亦许耶?”
世尊告曰:“若诸有情未得法忍,有能受行十善业道,亦劝众生令受学者,我亦听许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及劝众生令勤受学,以强势力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处种种富贵尊位,名刹帝利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愚痴憍慢,毁坏扰乱我甚深法,灭正法灯,断三宝种;于我出家诸弟子众,种种恼乱,捶拷刑罚,夺其衣钵、基业、财产,退令还俗,课税役使,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于我所说微妙法义,诽谤轻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夺窣堵波及僧祗物;如是诸人,皆当堕无间地狱,受诸剧苦,轮转恶趣,难有出期。”

时金刚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有情未得法忍,亦不受行十善业道,及劝众生令勤受学,以强势力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受用种种胜大财业,及余种种富贵尊位;颇有别缘,得方便救,令其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受诸苦不?”

世尊告曰:“亦有别缘,得方便救,谓有众生处刹帝利灌顶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未得成就法忍、十善业道,而有信力尊敬三宝,于佛所说三乘相应诸出要法,下至一颂,终不谤毁、障蔽、隐没,不令流布;于佛出家诸弟子众,持戒、破戒下至无戒,剃除须发、被袈裟者,皆不恼乱捶拷谪罚,侵夺衣钵、基业、财产,退令还俗,课税役使,系闭牢狱乃至断命;亦不侵夺窣堵波物及僧祗物,遮制摧伏诸暴恶人,不令恼乱诸出家众,不令侵夺三宝财物;于佛所说三乘相应诸出要法,恭敬听受,既听受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于我三乘贤圣弟子,恭敬供养,亲近承事;于大乘中誓愿坚固,终无疑难退屈之心,亦常劝导安置众生,令于大乘信受修学。此刹帝利旃荼罗王,及余种种富贵尊位旃荼罗王,过去诸佛皆共听许处帝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城邑、聚落、胜大财业,而得免堕无间地狱及余恶趣。我亦听许处帝王位,及余种种富贵尊位,虽复受用种种国土、执邑、聚落,而得免堕无间地狱及诸恶趣。

若诸有情欲得忏悔,除灭一切诸恶业障令无余者,于我所说如是法门,当勤修学,勿令废忘。有能如此现前大众惭愧忏悔诸恶业者,先世所造一切恶业皆得销灭,无有遗余。”

选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气氛很好,节奏很慢。
  • 所以说从一开始换成小画家的时候,他就该看出来端倪了,但是他选择了利用小画家对他的同情心亲近她而不是告诉她真相,虽然我说了很久这种行为属于老白切黑了但是这里主要还
  • 2⃣️明天女主的单人话题一定早些多带多讨论,届时裤裤会在群里通知;定档rs热门前排和单人rs希望都要有女主海市的前排位置‼️3⃣️斛珠夫人剧粉群有愿意当管理的吗
  • 普通员工父母对职场了解不深刻、观察视角不深远,只会从自己的阅历、常识观点去出主意,比如,在他们眼里只有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才叫“工作”其他的都叫“打工”。比
  • 晚了一周的10月总结|翻出来相册里的一些可爱事物:摇滚乐电台 cos独角兽的小狗 粉红色警车 青提气泡水和南瓜桌布十月没有好好吃饭 熬了很多夜[跪了] 需要狠狠
  • 世界存世量不足百件、甚至只有67件半等谎言、这样说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古懂、也从不研究历史、他们只是为了明抢别人的钱财、把方的说圆的!不但听到,并且亲眼看到民间有
  • 再次,千万不要有种我错了,都是我不好的这种心态,我建议你们强烈克服这样的心态,但是我只是让你们克服这样的心态,并不是让你高高在上,我是让你们的之间的感情建立在平
  • 对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向广州日报记者回应称:高温消毒是专业的事情,和在家里洗(泡)热水澡是两码事,洗热水澡保护易感人群不宜宣传!对
  • ”乳腺外科护士长孙洋,对手册里的每一个人都再了解不过,开朗活泼的美玉,文静腼腆的佳玲,外冷心热的庆莲……“她们挺过了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日子,而后又抱团取暖、互相鼓
  • 青年得意纵马驰,忽遇奇趣怪逸事;小道一旁一倾颜,面容绝世而独立。是仙谪落凡尘间,如若幽谷之青莲;婷婷倩影惹人眼,明眸痴望谁人焉?意中人儿好福缘#南宁摄影工作室#
  • 五、体检与考察根据考核结果,按拟招聘岗位计划1:1的比例确定体检对象。二、报名资格条件(一)应聘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遵守宪法和
  • 但是还请恶俗flag退一退吧,从前面的有趣已经到现在不知道点不点进去看了,呃嗯,洗个头什么的,无所谓,说实话,裸奔、吃*、喝*,以及其他危害个人生命安全的事情就
  • 有效的挽救感情,需明白两点:第一,明白对方对什么不满,他对你失望的点是什么;第二,是了解对方的“需求”。你既然不满意快递这工作也不要糟蹋别人的东西呀!
  • 能被把控的就不是爱情,最好的爱情不是三观合得来,而是彼此能够理解彼此,你喜欢的东西他即便不喜欢也能理解。 ​​​#我们读书吧##文字的力量##哪本书带你走出了迷
  • (图/翻摄自taeheekim80IG)近日有名韩国网友在论坛发文,挖出了金泰希过往上节目的片段,她被问道:「觉得演艺圈哪位女艺人比自己漂亮」时,她毫不犹豫的
  • 半夜又激动的睡不着了,上次还是上个月LGD痛失TI10LOL手游目前玩过两把,端游玩的次数少于20,刀塔2已经玩了上千个小时了,作为半个前电竞行业从业者,两者的
  • 【整理案例】现在我经常涂个口红就出门啦,一个人好不好看,鼻子真的占了很大因素,现在的鼻子我真的很喜欢,自然又精致呀,很满意自己的现状!有的妹子找我了解,陈付国、
  • 禅境 | 儒家雅量,道家气量,佛家心量 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释道。 都说儒释道一家,却很少人知道为什么是一家。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文化的精髓,毫无疑问是
  •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自己好像确实没有特别喜欢恋爱,所以才会牢牢记住了这两个人的话,并以此作为自己不想展开婚恋的论据。“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 谁顶得住活泼聪明又细心,把生活唱成歌的小精灵一样的女孩子啊[可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过去仿佛不是伤痛,是岁月赠礼,是生命里的一条暗淡星河,它终将迎来黎明现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