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品怎样“跨越裂谷”?(王煜全)
前面讲到,一项科技需要经历科研、研发、产品、市场扩散四个阶段,才会成为推动社会的科技力量。其中,市场对新科技的接受度,是考验一个科技企业能否存活的最后一道关卡。
在投资过程中发现,很多科技产品的开发者是技术人员,缺乏市场经验,只考虑性价比,很少考虑用户体验和交互的问题。所以,科技产品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往往会碰壁。
对这个现象最形象的解释,是由美国科技营销大师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提出的“跨越裂谷”理论。摩尔按照人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度,把用户分为五类人。

第一类用户叫“创新者”。他们是技术发烧友,喜欢黑科技,不在乎产品缺陷。只要有新技术出现,就扑过去体验。
第二类是“早期接受者”。他们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们在新产品还不够完善的时候,也乐意尝试。就像比特币钱包,用户体验极差,很多比特币玩家还是会在手机里装这个应用。前两类人加在一起,大概占总用户数的16%。
我们再来看第三类“早期主流用户”。他们更加实际,要等到产品成熟可靠、便于操作了,才开始使用。
第四类是“晚期主流用户”。他们要等到产品在市面上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开始用了,他们才会跟着用。
这两类人占到总用户的68%。他们是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能给企业带来大批量的订单,摊薄研发和制造成本。
但是,请注意,在“主流用户”和“早期接受者”之间存在一个裂谷。如果科技产品成功跨越了裂谷,得到了早期主流人群的认可,就容易进化到晚期主流。如果跨不过去裂谷,新的技术产品就会昙花一现,前期获得大量媒体报道,可是,叫好不叫座,没过多久,就退出市场。
用户里的最后一类是“落后者”。只占人口的16%。他们排斥科技产品,轻易不会使用。他们是那些直到今天还不用手机,或者用功能机的人。企业争取到这部分用户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可以放弃。
“跨越裂谷”理论是在硅谷科技企业血泪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当年的创业者影响很大。后来,人们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更加注重产品设计,提升使用体验,大多规避了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再掉进这个陷阱里了。
但吊诡的是,进入到硬科技创业时代,出现了一批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开发者是高校技术人员,不是硅谷的MBA。他们缺乏市场经验,不知道“跨越裂谷”理论,或者体会不深。这时候,“跨越裂谷”的问题又出现了。
而且,这次爆发出来的问题更加严峻,因为科技企业的产品不是软件,而是硬件。硬件需要制造,投进去的都是沉没成本。
企业在刚刚推出产品的时候,遇到的肯定是一群发烧友,看起来销量不错,似乎形成了一个持续向上的曲线。企业就会想当然地画一个延长线,以为接下来市场也会自然而然地扩张,从10%,扩张到50%,甚至100%的市场。于是,企业开始投入巨大的资金,扩大产量。结果,第二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主流用户不买账,产品突然滞销了。这是因为它并没有跨越裂谷,没有赢得真正的主流市场。
重视早期用户的参与
那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跨越裂谷”呢?
答案就是让用户参与创新。在产品大范围推广以前,就让用户介入,了解用户的需求,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改进产品的使用体验。
一个你熟悉的例子就是小米。小米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它早期成功的秘诀就是让用户参与创新。
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是2011年8月。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2010年8月,小米就建了一个MIUI论坛。这个论坛上聚集了很多IT极客,大家都对手机操作系统很感兴趣。小米就根据这些人的需求来研发产品,进行内测。然后,收集用户意见,快速迭代。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说,MIUI论坛活跃的时候,小米官方只有100个工程师,却有1000个由用户组成的有着极强专业水准的内测组成员,以及10万个对产品功能改进非常热衷的开发版用户。
这10万用户热情地为小米出谋划策。所以,第一代小米手机推出的时候,才会收获那么热烈的市场反响。
你可能会问,论坛早就不流行了,今天我要让用户参与创新,还能怎么办呢?
我建议你试试Indiegogo和Kickstarter这样的众筹平台。
过去,我们以为众筹是一个融资渠道。但实际上,足够好的项目早就拿到投资人的钱了,它不需要通过众筹这种相对低效的方式来融资。对硬科技企业而言,众筹真正的功能是产品测试。
企业可以在量产之前,拍一段介绍性的视频,上传到众筹平台。把产品功能全部展示出来,产品还没有面世,你就可以预订。如果这件产品真的做出来了,你就是第一批收到的人。这个机制对创新的帮助非常大,它给了企业一个机会,可以让公众提前评判一个创新产品有没有市场。
产品能不能得到用户欢迎,看的是它的应用表现,不完全是技术领先水平。企业如果能提前测试市场的反应,等到大批量生产的时候,就可以绕开很多坑。
所以,让用户参与创新,归根结底,实际上是一个怎么看待企业和用户关系的问题。
过去,企业和用户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用户买了产品之后,最好不要再和企业发生任何联系,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售后、投诉、纠纷和公关危机。
今天,企业和用户之间是合作关系。在产品上市之前,就要找到早期用户来试用,来帮助完善产品。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你的产品体验自然就更好。而且,早期用户还是很好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做口碑传播,吸引主流用户。最终以点带面,占领主流市场。

马斯克的「生意」,贝佐斯的「爱好」

2015 年 11 月,贝佐斯加入 Twitter 写下了第一条推文。「最稀有的猛兽——一枚二手火箭」,并且加上了一条视频。视频里,亚轨道运载火箭「新谢泼德」号成功发射,然后垂直着陆,成为全球第一枚真正意义上飞入太空并且落地回收的火箭,因为新谢泼德号飞行高度 100 千米,刚好到达太空边缘。

整个「太空圈」沸腾了。这算得上是蓝色起源成立 15 年以来的最大成就。和 SpaceX 四处博眼球不同,之前的蓝色起源太过沉寂,给人一种「它或许只是亿万富翁为了实现儿时梦想随便玩玩」的错觉。

关于太空,马斯克和贝佐斯的童年都被家人影响深远|图片来自网络
反观另一位互联网新贵,用卖掉 PayPal 的资金创立了 SpaceX,有着更加成熟的太空发射经验。SpaceX 2008 年就让猎鹰 1 号火箭成功入轨;猎鹰 9 号在 2012 年完成了首次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

「并不那么稀有」,马斯克直接开怼不无道理,因为 SpaceX 的确比蓝色起源去过更加深远的太空。为了给大众普及航天知识:到达不同太空高度所需要的火箭速度和推力千差万别,更像是和自己较劲,一个月之内,顺带执行把 11 颗通信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任务,SpaceX 完成首个轨道火箭助推器的垂直着陆和回收。

不过就在马斯克欢庆之余,贝佐斯泼下一盆冷水,「恭喜 SpaceX,欢迎加入(火箭回收之列)。」

只是单纯喜欢互相抬杠吗?贝佐斯却说,他和马斯克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非常相似,不过对未来的概念不全然相同。

马斯克对移民火星有种执念,他认为离开地球是紧迫的,如果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文明至少可以存续在火星上。不过在贝佐斯看来,这样的想法稍微有点不切实际。

贝佐斯的确也有太空殖民的想法——2019 年 5 月,蓝色起源揭晓月球探索项目。但是他认为人类向往太空不是为了抛弃地球,而是维护地球。在他的设想里,住宅区和轻工业区可以留在地球上,重工业区应该迁移到太空中。

2019 年 5 月,贝佐斯揭晓了月球探索项目和太空殖民计划|视觉中国
第一步则是实现让人们支付得起的太空旅行,说白了,飞到太空边缘体验一下失重感,俯瞰一眼地球,大概就是贝佐斯最初想做的。这样的设想,造一台稳定可靠的亚轨道火箭足够。

而利用轨道火箭可以执行利润丰厚的卫星发射任务,从 NASA 手里抢订单。2019 年亚马逊宣布计划推出一项名为 Kuiper 的全球卫星宽带计划,发射 3236 枚卫星组成全球网络。彼时,距离 SpaceX 推出星链(Starlink)计划已经过去了 4 年,今年 2 月 4 日部署的是第 17 批星链卫星。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当 SpaceX 还是「稚嫩后辈」时,马斯克就有勇气掀起舆论战争,与 NASA 和传统大型承包商「对簿公堂」。最终他想走得更远,为移民火星的终极计划打基础。

所以今天,人们疑问为什么太空发射领域,SpaceX 和蓝色起源的差距如此之大?其实忽略了两家公司成立初衷截然不同。甚至公司成立之初,两人投入的精力也相差甚远。

2000 年,蓝色起源刚刚诞生。那时候亚马逊已经上市,除了电子商务,Kindle、云计算等其他业务的迅速扩张占据了贝佐斯的大量时间,也许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他对太空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马斯克在这件事情上是孤注一掷的。2008 年 SpaceX 经历三次发射失败,耗尽马斯克从 PayPal 那里赚到的 1 亿美元,几近破产。第四次发射成功直接扭转了公司命运,赢得来自 NASA 的 16 亿美元合同——利用猎鹰 9 号将装满补给的「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有些时候,绝对信念真的可以转化成为一种必然运气。

不像今天,两人在世界首富宝座上「你争我夺」。太空探索的初期,尽管比马斯克富有,但在投入上,贝佐斯可保守得多。他在初期考虑每年为蓝色起源投入 2500 万美元,但这样的金额显然在太空领域不值一提。这已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蓝色起源的落后。Rocket Billionaires 一书中写道,「蓝色起源的早期,公司看起来就像是一家『面子工程』模式下的公司,尽管它也招聘工程师和技术员,但它的员工只有几十人。」

虽然 SpaceX 早期组织也不庞大,但马斯克「压榨」员工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在心中设下自己预期的「deadline」,如果在此之前员工无法完成,他会直接开除,上手接替对方的工作。

原创 ​沈知涵 极客公园

科技产品怎样“跨越裂谷”?(王煜全)
前面讲到,一项科技需要经历科研、研发、产品、市场扩散四个阶段,才会成为推动社会的科技力量。其中,市场对新科技的接受度,是考验一个科技企业能否存活的最后一道关卡。
在投资过程中发现,很多科技产品的开发者是技术人员,缺乏市场经验,只考虑性价比,很少考虑用户体验和交互的问题。所以,科技产品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往往会碰壁。
对这个现象最形象的解释,是由美国科技营销大师杰弗里·摩尔(Geoffrey Moore)提出的“跨越裂谷”理论。摩尔按照人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度,把用户分为五类人。

第一类用户叫“创新者”。他们是技术发烧友,喜欢黑科技,不在乎产品缺陷。只要有新技术出现,就扑过去体验。
第二类是“早期接受者”。他们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们在新产品还不够完善的时候,也乐意尝试。就像比特币钱包,用户体验极差,很多比特币玩家还是会在手机里装这个应用。前两类人加在一起,大概占总用户数的16%。
我们再来看第三类“早期主流用户”。他们更加实际,要等到产品成熟可靠、便于操作了,才开始使用。
第四类是“晚期主流用户”。他们要等到产品在市面上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开始用了,他们才会跟着用。
这两类人占到总用户的68%。他们是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能给企业带来大批量的订单,摊薄研发和制造成本。
但是,请注意,在“主流用户”和“早期接受者”之间存在一个裂谷。如果科技产品成功跨越了裂谷,得到了早期主流人群的认可,就容易进化到晚期主流。如果跨不过去裂谷,新的技术产品就会昙花一现,前期获得大量媒体报道,可是,叫好不叫座,没过多久,就退出市场。
用户里的最后一类是“落后者”。只占人口的16%。他们排斥科技产品,轻易不会使用。他们是那些直到今天还不用手机,或者用功能机的人。企业争取到这部分用户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可以放弃。
“跨越裂谷”理论是在硅谷科技企业血泪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当年的创业者影响很大。后来,人们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更加注重产品设计,提升使用体验,大多规避了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再掉进这个陷阱里了。
但吊诡的是,进入到硬科技创业时代,出现了一批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开发者是高校技术人员,不是硅谷的MBA。他们缺乏市场经验,不知道“跨越裂谷”理论,或者体会不深。这时候,“跨越裂谷”的问题又出现了。
而且,这次爆发出来的问题更加严峻,因为科技企业的产品不是软件,而是硬件。硬件需要制造,投进去的都是沉没成本。
企业在刚刚推出产品的时候,遇到的肯定是一群发烧友,看起来销量不错,似乎形成了一个持续向上的曲线。企业就会想当然地画一个延长线,以为接下来市场也会自然而然地扩张,从10%,扩张到50%,甚至100%的市场。于是,企业开始投入巨大的资金,扩大产量。结果,第二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主流用户不买账,产品突然滞销了。这是因为它并没有跨越裂谷,没有赢得真正的主流市场。
重视早期用户的参与
那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跨越裂谷”呢?
答案就是让用户参与创新。在产品大范围推广以前,就让用户介入,了解用户的需求,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改进产品的使用体验。
一个你熟悉的例子就是小米。小米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它早期成功的秘诀就是让用户参与创新。
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是2011年8月。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2010年8月,小米就建了一个MIUI论坛。这个论坛上聚集了很多IT极客,大家都对手机操作系统很感兴趣。小米就根据这些人的需求来研发产品,进行内测。然后,收集用户意见,快速迭代。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说,MIUI论坛活跃的时候,小米官方只有100个工程师,却有1000个由用户组成的有着极强专业水准的内测组成员,以及10万个对产品功能改进非常热衷的开发版用户。
这10万用户热情地为小米出谋划策。所以,第一代小米手机推出的时候,才会收获那么热烈的市场反响。
你可能会问,论坛早就不流行了,今天我要让用户参与创新,还能怎么办呢?
我建议你试试Indiegogo和Kickstarter这样的众筹平台。
过去,我们以为众筹是一个融资渠道。但实际上,足够好的项目早就拿到投资人的钱了,它不需要通过众筹这种相对低效的方式来融资。对硬科技企业而言,众筹真正的功能是产品测试。
企业可以在量产之前,拍一段介绍性的视频,上传到众筹平台。把产品功能全部展示出来,产品还没有面世,你就可以预订。如果这件产品真的做出来了,你就是第一批收到的人。这个机制对创新的帮助非常大,它给了企业一个机会,可以让公众提前评判一个创新产品有没有市场。
产品能不能得到用户欢迎,看的是它的应用表现,不完全是技术领先水平。企业如果能提前测试市场的反应,等到大批量生产的时候,就可以绕开很多坑。
所以,让用户参与创新,归根结底,实际上是一个怎么看待企业和用户关系的问题。
过去,企业和用户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用户买了产品之后,最好不要再和企业发生任何联系,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售后、投诉、纠纷和公关危机。
今天,企业和用户之间是合作关系。在产品上市之前,就要找到早期用户来试用,来帮助完善产品。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你的产品体验自然就更好。而且,早期用户还是很好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做口碑传播,吸引主流用户。最终以点带面,占领主流市场。 https://t.cn/RO7XAY5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Ella空气刘海元气满满37岁少女感十足,称自己是《创造101》的选手
  • 万万没想到!现在他比老爸还红
  • 清华日晷再遭涂刻现拼写错误 校方称不会添加护栏
  • 出口禁令下中兴手机恐失去安卓牌照?公司回应:正沟通 难预估结果
  • 记者暗访遭 “扣押”!一个45亿资产的大公司,竟干下这种事
  • 楚雄:冰雹来袭!
  • 王俊凯出现在联合国大会手册的致谢栏
  • 锐评丨老赖骂法官被罚20万,不冤!
  • 偶遇霍启刚郭晶晶,明明是豪门,却过普通人生活,低调还是抠门?
  • 印度政府采取行动应对“现金短缺”
  • 张继科给景甜妈妈过生日,左搂未来岳父右搂女友,厉害了嘿
  • 这个说法错误!华春莹当场怼外媒记者
  • 女童撑小花伞坠楼,竟在模仿动画片
  • 【新闻时讯】关注流浪猫!美国发起猫咪击掌活动
  • 星巴克关闭店面?听说致癌?种族歧视?啊?
  • 《妖猫传》涉嫌抄袭,陈凯歌被诉赔偿300万还要公开道歉?
  • 女星马思纯患带状疱疹自嘲皮肤好,这心也真是大
  • XDD被封号到底是不是挂,网友:见过他玩csgo的就知道答案!
  • 警情通报:大连普兰店发生特大刑事案件
  • 史上最强——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