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干货!
这份佛教15问
整理的太全面了

一 、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
是梵文音译过来的。

汉文里的 “ 弗 ” 字,
音与梵文发音相同,

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

就在 “ 弗 ” 字旁边加了个
“ 单立人 ”。

所以 “ 佛 ” 这个字,
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
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二 、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为 “ 本师 ”

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第一位创始人,
是佛弟子最根本的老师,
所以称为 “ 本师 ”,
也说明学佛者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三 、什么是菩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 菩提萨埵 ”
是梵语bodhi - sattva的音译,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 觉有情 ”。

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
学佛人和佛是师生关系,
和菩萨则是同学关系。

四 、中国最早的佛寺

汉明帝迎请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来到中国后,

安排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
由皇帝直接管辖。

后来为了把两位法师长久的留在中国,
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
—— 白马寺,

供僧人们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所以叫白马寺,
是因为当时迎请两位法师时,

所带的佛经、
佛像、
法器等等,

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
所以就把这座寺院称为白马寺,
作为纪念。

五 、为什么寺院的围墙是黄色的

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专用的,
其他机构和民用建筑是不可以用黄色的。

因为佛教最早是汉朝皇帝从印度迎请过来的,
皇帝把佛当成老师,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所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
可以使用黄色,
后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沿袭下来了。

六 、为什么佛弟子之间互相称呼师兄

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

没有师弟、
师姐一说,

原因有三:

一是代表男女平等,
人人都有佛性,
佛性平等。

二是指修行解脱之道乃是大丈夫所为,
表示尊敬对方,
赞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 ,称对方为师兄,
表示自我谦卑,
甘居人下,
是我们佛弟子觉悟的一种状态。

七 、什么是六根

六根就是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

根就是树木,
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来摄受外面的影像,
种下生死的因缘,
这叫作根。

八 、什么是六尘

即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

六根接触此六境,
则染污净心,
故名为尘。

色尘即各种形色之物;

声尘即各种声音;

香尘即各种气味;

味尘即各种味道;

触尘即各种涩滑感觉;

法尘即分别善恶诸法。

九 、什么叫三皈依

“ 皈 ” 是回头;

“ 依 ” 是依靠。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合称三皈依。

十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五种。

色蕴:
“ 色 ” 是指物质。

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
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

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

受蕴:
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想蕴:
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行蕴: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识蕴:
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

比如,
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十一 、什么是世间八法

八风,
又名世间八法,


“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

这八种风,
能煽起烦恼的火,
所以喻之为
“ 八风 ”。

利是令人得意的事,
衰是令人失意的事,
毁是背后被人毁谤,
誉是背后被人称誉,
称是当面被人称誉,
讥是当面被人讥讽,
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
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

这八种境界是人生
名利、
得失、
盛衰、
成败的总和,

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

十二 、什么是八苦

佛说
“ 众生皆苦 ”,

又云人生有
“ 八苦 ”,

那么佛门的人生八大苦,
到底是指什么呢?

1 、生、老、病、死之苦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按照佛教的说法皆为苦难。

2 、爱别离苦

“ 爱别离 ”
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

生离死别,
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

爱别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痛苦,
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3 、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简单说就是,
冤家对头不想碰头却偏偏遇到。

实际上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
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痛苦。

4 、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
就是欲望太多,
又无法达到。

十三 、什么是四摄法

“ 四摄 ”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 ,布施

布施又分为
财施、
法施、
无畏施

第二 ,爱语

我们对人说话,
要和颜悦色,
善言慰喻,

说诚实话、
质直语,
调解语、
柔和语,

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
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 ,利行

我们修菩萨行的人,
于身口意三业,

做事、
说话,

存心动念,
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
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
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 ,同事

观音菩萨普门示现,
随类化身,
同止同作,
同学同修,
即然志同道合,
便易成就菩提。

十四 、什么是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也称六度:

1 、布施;
2 、持戒;
3 、忍辱;
4 、精进;
5 、禅定;
6 、般若

1 .布施度悭贪;

2 .持戒度毁犯;

3 .忍辱度嗔恚;

4 .精进度懈怠;

5 .禅定度散乱;

6 .般若度愚痴。

十五 、什么是十善法

1 、不杀生:

不杀生者,
谓不害一切物命,
即是止杀之善。

既不杀已,
当行放生之善也。

2 、不偷盗:

不偷盗者,
谓不窃取他人财物,
即是止盗之善。

既不盗已,
当行布施之善也。

3 、不邪淫:

不邪淫者,
谓不行邪淫欲事,
即是止淫之善。

既不邪淫,
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4 、不妄语:

不妄语者,
谓不起虚言,
诳惑他人,
即是止妄语之善。

既不妄语,
当行实语之善也。

5 、不两舌:

不两舌者,
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
令他斗诤,
即是止两舌之善。

既不两舌,
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6 、不恶口:

不恶口者,
谓不发粗犷恶言,
骂辱他人,
即是止恶口之善。

既不恶口,
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7 、不绮语:

不绮语者,
谓不庄饰华丽之言,
令人乐闻,
即是止绮语之善。

既不绮语,
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8 、不贪欲:

不贪欲者,
谓不贪着情欲尘境,
即是止贪之善。

既不贪欲,
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9 、不嗔恚:

不嗔恚者,
谓不生忿怒之心,
嗔恨于人,
即是止嗔之善。

既不嗔恚,
当行慈忍之善也。

10 、不邪见:

不邪见者,
谓不偏邪异见,
执非为是,
即是止邪见之善。

既不邪见,
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内容参考:
《 佛教常识问答 》
《 十善经 》
《 增壹阿含经 》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
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
《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
《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整体营养观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

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气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禅道昱缘李東昱:上善若水,方能笑傲人生。家就是一个有人温暖拥抱、有人做主,不管做错了什么(非原则性的)总有人愿扛起一切后果,谁能给她这感觉,谁就是家。
  • 猫迷迷糊糊的看了看娃娃,问:这是给猫的吗?我说:嗯,给你抱着睡觉用的,你看看合不合适。
  • ”得知还有两户没脱贫,谢书记说:“一个要靠政府兜底,一个是要大家帮助,乡里乡亲的,大家都搭把手,帮帮忙,有时候家里有点事儿,稍微关照一下,从精神上从日常的生活上
  • 直到有一天,一个同事终于忍不住问他:“山姆,如果你这么讨厌花生酱和果酱,为什么不让你老婆做别的呢?经常看你不顺眼的人,耗你精气神的人一般是克你的人,要远离之!
  • #虽离山正[超话]##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互粉][互粉][互粉]你在我面前永远都闪闪发光,就像整个宇宙的星光都洒在你身上☁️✨⭐️星尘是宇宙的披风,而你
  • 网友:没必要营销00后这种人设吧,00后的确比较有个性,但这种人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都挺正常的,乖乖的那种。网友:我是90后我也这么问,他们说长期缺人,我就问是
  • རྗེ་ཉིད་ལ་དད་པའི་རྐང་དྲུག་གིས།། ཡིད་གླིང་བུ་རྩེ་ལ་རྩེ་མཐུད་ནས།། ངག་རྩ་མདུད་གྲོ
  • 如果宝子们对小黄鸡的服务还要什么建议,可以提哦,我们会持续优化自己的服务,坚持做一家选品专业、服务贴心的官方天猫店。如果宝子们对小黄鸡的服务还要什么建议,可以提
  • 陪我练瑜伽(捣乱)的你陪我玩拼图(捣乱)的你陪我吃零食(捣乱)的你陪我夜跑的你 陪我玩雪的你陪我看电视的你陪我度过春夏秋冬的你陪我划船 爬山 野餐 去海边 看日
  • 林小娘!!
  •   良好家风 造就幸福晚年  周起云特别善良,不会发脾气,更不会骂人,从没有给别人红过脸、吵过架;崔向东一心扑在工作上,即使已经年过八旬,依然坚持每日步行三四公
  • 不知不觉的 在一起 以恋人的名义 共同经历了100天 虽然只是短短的三个多月 但却给我们经历了很多 有甜蜜 有摩擦 有幸福 更多的是有想念 想你不在身边的
  • #挂人避雷##游戏陪玩# 分享抖音奇妙跑单陪玩p1p2为事情经过p3-p6为朋友甲与陪玩的聊天记录 陪玩要甲的抖音账号是为了拉黑p7-p10是朋友乙去加陪玩然后
  • 谢谢穆乃日宝贝给的泡的茶,嘻嘻大家有心了,都知道我爱吃辣的,喝的水不泡东西喝不下去[允悲][允悲][允悲]谢谢昨天成笑笑同学给我带的辣的好吃的[憧憬]谢谢你们,
  • #吴磊宋三川# #吴磊电视剧爱情而已#“有八个字特别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不会忘记选择了这份行业的初心,那使命的话就是,要做一个好演员的
  • 【观画】图二要点1.可以把画面中不同部分分为不同的明暗,比如今天的画中,假设最亮为1,最暗为6,那么灯光最亮为6,脸的亮部其次为5,头盔上方为4,脸的暗部为3,
  • #李宇春我的青铜时代##李宇春[超话]#2019年,在不大不小的年纪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作为05年的老玉米,不断循环的春春的歌陪伴我度过了一段算是难忘的日子,
  • 超级推荐娇宠 文学/坦率文学看小说 《阮楚灵顾琢域》(热门推荐小说) 《程鸢南怀璟》(热门推荐小说) 《曾以为爱情醉人向晚时御川》(热门推荐小说) 《顾言希裴怀
  • 从乞地立坛到拉线弹稿到依沙立坛到僧众修持到圆满法会到补缺火酬直到最后 送沙以安慰龙神历经十四天 只为众生安康 佛法兴盛所谓大乘佛子 所思所行必定是利他 佛教既
  • 买的杂志终于到了,认真看完人物的采访,感觉有点好笑又有点感动,好多反应都觉得挺少见的,但发生在王鹤棣身上又让人觉得很合理,有时候真的很羡慕他的性格,感觉是很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