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刘邦算是哪国的“亡国奴”,他为何从不提“亡国恨”?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一国的“亡国奴”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搞清楚。

《史记·高祖本纪》交待有刘邦的出生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必须说明一下,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说:“沛,县也;丰,其乡也。”《史记集解》中孟康也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即沛原先是一个县,而丰是一个乡;后来沛改为郡,丰改为县。据说,以前丰县老县衙门匾有云:“古宋遗风,汉皇故里”。说明了这个刘邦的故里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宋国领地。

事实上,丰县不但属于宋国领地,还是宋国最后一任国君宋王偃的都所。但《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王偃四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86年,这一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联手瓜分了。注意下这个时间点:公元前286年。

然后,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刘邦的出生年。刘邦生年现在还是一个谜。

《高祖本纪》只记录了刘邦的卒年——汉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这里的“汉十二年”为公元前195年。宋代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引用西晋人皇甫谧的说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昭王五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56年。如果皇甫谧的说法靠谱,那么刘邦就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不难看出,刘邦降生时,宋国已经灭亡了三十年。即使刘邦不能算是宋国人,但他父亲刘太公可能是。

《汉书·高帝纪》引用有汉元帝时专门掌管皇族相关事务的宗正、汉朝封国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说过的话:“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提到的太上皇,是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而太上皇父指的就是刘邦的爷爷。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刘氏本是唐帝后裔,先祖在秦国时以刘为姓,后来迁入魏国。刘邦的爷爷被魏王封为丰公,因为迁到丰邑时间太短,所以丰邑没有刘氏先人的坟墓。这说明,刘邦一家,是在他爷爷辈才搬到丰邑的。不过,刘邦爷爷这个“丰公”并不是宋国封的,而是魏国封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史记·楚世家》又说:“(楚顷襄王)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即顷襄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楚王联合了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攻取了齐淮北之地。丰邑属于淮北之地。按照这条记载,宋国灭亡后,丰邑先是被齐国占领,两年之后,又落入了楚国手里。

不过,《史记·楚世家》又记:“(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

这段文字说的是: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出现了一个善用小弓射击北归鸿雁的人,顷襄王慕名传召他前来问话。他用射箭来比喻攻略六国,其中提到:回头射击圉的东部,就等于斩断魏国左肘;射击定陶,就会迫使魏国放弃东部要地,那么,就可以轻松拿下宋、方与这两个郡了。

“大宋”,就是今河南商丘及江苏砀山一带,而“方与”为今山东嘉祥及江苏丰县一带。

由此可知,丰邑已为魏国所得。那么,刘邦的爷爷被魏国封为丰公,应该是楚顷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前后的事。即使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并不是宋国人,也没属于过齐国,他和刘邦都应该属于魏国人。上面所引刘向的话里,其实前面还有一句:“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即魏国都城大梁被秦国占领后,魏国的流亡士大夫,又以丰邑为新都,组建了流亡政府,继续抗秦。

刘邦后来起事,留雍齿驻守丰邑,自己出征薛地。陈胜乘机让魏国人周市前来攻城。雍齿没有作太多考虑就投降了。这其中除了有雍齿不服刘邦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丰邑城大多为魏国人。刘邦回来攻打了三次丰邑,都未能攻下,也充分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

而结合周巿劝降雍齿说的那句话——“丰,故梁徙也”,也可以推知,在秦灭魏国时的公元前225年,丰邑还是属于魏国。当然,楚国比魏国多存活了两年,丰邑后来被楚国占领了,从这一点上说,刘邦原本是魏国人,因为魏国亡了,他就成了楚国人,也未尝不可。

秦灭六国,丰县被并入了沛县,刘邦做上了沛县泗上亭长。由于泗上是前楚国沛县属地,秦的沛县县治也是前楚国沛县县治,刘邦从此居住到了前楚地沛县城乡,受楚风熏陶,善楚歌、能楚舞,也为他的楚人身份增添上了几分色彩。

最重要的是,楚国南公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陈胜、项羽叔侄都以楚人的身份反秦,并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刘邦以楚人身份投入反秦洪流之中,也不足为奇了。

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刘邦先属魏,再属楚,当了两次“亡国奴”,为何他在反秦过程中没提过半句关于“亡国之恨”的话呢?

话说,在天下诸侯共尊周天子的西周,各诸侯国的子民并不是很看重自己所在诸侯国的国籍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那些志在四方,一心要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被自己所在的诸侯国的国籍所羁绊。比如说,百里奚本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早年在齐游学,壮年投虞为大夫,虞灭为晋灭,奔楚牧牛,最终入秦为相。又比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人,入魏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再入秦效力。再比如范雎,出生于魏国,先入齐,后事秦。还有张仪,魏国人,长大后游走于赵、楚、秦等国,成名于秦国。与张仪齐名的苏秦,雒阳人,得燕昭王赏识,使齐,一度兼佩六国相印。……

秦灭六国,六国原贵族子弟不甘沦为平民,不断以恢复故国为口号,一种“故国情怀”才倏然兴起。比如汉初开国功臣张良,他的祖上三代为韩丞相,因韩被秦所灭,他就积极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并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兵,因为两人的家乡原先都是在楚国境内,起义之后,就以“张楚”为国号,意思是“张大楚国”。还有项梁、项羽叔侄,先是拥立景驹为楚王,后来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义帝,打出了楚国的旗号。……

刘邦除了出身不显,和张良、项羽这些人不可比之外,还要注意前面刘向那句话里说的“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即刘邦的爷爷原本就是从秦国迁到魏国的,而且,从秦国迁到魏国后,直接就在丰邑落户了。

那么,说不准刘邦还是在秦国都城咸阳出生的。

我们看,刘邦举事,他的妻子吕雉家族里立刻有人出来追随,比如吕雉的哥哥吕泽、吕释之等等;刘太公的亲戚,都是在刘邦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后才来投奔的,比如刘贾、刘泽等等。

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间接佐证刘邦对秦国咸阳抱有感情——刘邦成为了沛县泗上亭长,“常繇咸阳”,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到咸阳出差,说明他不但对咸阳熟,而且,咸阳那里有自己的亲属。

也就是说,刘邦先是秦国人,后来迁居成了魏国人,魏国亡后成为了楚国人,秦灭六国又成为了秦国人,最后灭秦建立了大汉朝,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主人。

#历史那些事#

秦始皇灭六国,刘邦算是哪国的“亡国奴”,他为何从不提“亡国恨”?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一国的“亡国奴”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搞清楚。

《史记·高祖本纪》交待有刘邦的出生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必须说明一下,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说:“沛,县也;丰,其乡也。”《史记集解》中孟康也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即沛原先是一个县,而丰是一个乡;后来沛改为郡,丰改为县。据说,以前丰县老县衙门匾有云:“古宋遗风,汉皇故里”。说明了这个刘邦的故里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宋国领地。

事实上,丰县不但属于宋国领地,还是宋国最后一任国君宋王偃的都所。但《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宋王偃四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86年,这一年,宋国被齐、魏、楚三国联手瓜分了。注意下这个时间点:公元前286年。

然后,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刘邦的出生年。刘邦生年现在还是一个谜。

《高祖本纪》只记录了刘邦的卒年——汉十二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这里的“汉十二年”为公元前195年。宋代人裴骃的《史记·集解》引用西晋人皇甫谧的说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昭王五十一年就是公元前256年。如果皇甫谧的说法靠谱,那么刘邦就出生于公元前256年。

不难看出,刘邦降生时,宋国已经灭亡了三十年。即使刘邦不能算是宋国人,但他父亲刘太公可能是。

《汉书·高帝纪》引用有汉元帝时专门掌管皇族相关事务的宗正、汉朝封国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说过的话:“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这里提到的太上皇,是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而太上皇父指的就是刘邦的爷爷。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刘氏本是唐帝后裔,先祖在秦国时以刘为姓,后来迁入魏国。刘邦的爷爷被魏王封为丰公,因为迁到丰邑时间太短,所以丰邑没有刘氏先人的坟墓。这说明,刘邦一家,是在他爷爷辈才搬到丰邑的。不过,刘邦爷爷这个“丰公”并不是宋国封的,而是魏国封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史记·楚世家》又说:“(楚顷襄王)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即顷襄王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楚王联合了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攻取了齐淮北之地。丰邑属于淮北之地。按照这条记载,宋国灭亡后,丰邑先是被齐国占领,两年之后,又落入了楚国手里。

不过,《史记·楚世家》又记:“(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

这段文字说的是: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出现了一个善用小弓射击北归鸿雁的人,顷襄王慕名传召他前来问话。他用射箭来比喻攻略六国,其中提到:回头射击圉的东部,就等于斩断魏国左肘;射击定陶,就会迫使魏国放弃东部要地,那么,就可以轻松拿下宋、方与这两个郡了。

“大宋”,就是今河南商丘及江苏砀山一带,而“方与”为今山东嘉祥及江苏丰县一带。

由此可知,丰邑已为魏国所得。那么,刘邦的爷爷被魏国封为丰公,应该是楚顷襄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1年前后的事。即使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并不是宋国人,也没属于过齐国,他和刘邦都应该属于魏国人。上面所引刘向的话里,其实前面还有一句:“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即魏国都城大梁被秦国占领后,魏国的流亡士大夫,又以丰邑为新都,组建了流亡政府,继续抗秦。

刘邦后来起事,留雍齿驻守丰邑,自己出征薛地。陈胜乘机让魏国人周市前来攻城。雍齿没有作太多考虑就投降了。这其中除了有雍齿不服刘邦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丰邑城大多为魏国人。刘邦回来攻打了三次丰邑,都未能攻下,也充分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

而结合周巿劝降雍齿说的那句话——“丰,故梁徙也”,也可以推知,在秦灭魏国时的公元前225年,丰邑还是属于魏国。当然,楚国比魏国多存活了两年,丰邑后来被楚国占领了,从这一点上说,刘邦原本是魏国人,因为魏国亡了,他就成了楚国人,也未尝不可。

秦灭六国,丰县被并入了沛县,刘邦做上了沛县泗上亭长。由于泗上是前楚国沛县属地,秦的沛县县治也是前楚国沛县县治,刘邦从此居住到了前楚地沛县城乡,受楚风熏陶,善楚歌、能楚舞,也为他的楚人身份增添上了几分色彩。

最重要的是,楚国南公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陈胜、项羽叔侄都以楚人的身份反秦,并且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刘邦以楚人身份投入反秦洪流之中,也不足为奇了。

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刘邦先属魏,再属楚,当了两次“亡国奴”,为何他在反秦过程中没提过半句关于“亡国之恨”的话呢?

话说,在天下诸侯共尊周天子的西周,各诸侯国的子民并不是很看重自己所在诸侯国的国籍的。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那些志在四方,一心要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他们也不会被自己所在的诸侯国的国籍所羁绊。比如说,百里奚本是齐国没落宗室子弟,早年在齐游学,壮年投虞为大夫,虞灭为晋灭,奔楚牧牛,最终入秦为相。又比如商鞅,他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人,入魏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再入秦效力。再比如范雎,出生于魏国,先入齐,后事秦。还有张仪,魏国人,长大后游走于赵、楚、秦等国,成名于秦国。与张仪齐名的苏秦,雒阳人,得燕昭王赏识,使齐,一度兼佩六国相印。……

秦灭六国,六国原贵族子弟不甘沦为平民,不断以恢复故国为口号,一种“故国情怀”才倏然兴起。比如汉初开国功臣张良,他的祖上三代为韩丞相,因韩被秦所灭,他就积极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并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兵,因为两人的家乡原先都是在楚国境内,起义之后,就以“张楚”为国号,意思是“张大楚国”。还有项梁、项羽叔侄,先是拥立景驹为楚王,后来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义帝,打出了楚国的旗号。……

刘邦除了出身不显,和张良、项羽这些人不可比之外,还要注意前面刘向那句话里说的“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即刘邦的爷爷原本就是从秦国迁到魏国的,而且,从秦国迁到魏国后,直接就在丰邑落户了。

那么,说不准刘邦还是在秦国都城咸阳出生的。

我们看,刘邦举事,他的妻子吕雉家族里立刻有人出来追随,比如吕雉的哥哥吕泽、吕释之等等;刘太公的亲戚,都是在刘邦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后才来投奔的,比如刘贾、刘泽等等。

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间接佐证刘邦对秦国咸阳抱有感情——刘邦成为了沛县泗上亭长,“常繇咸阳”,他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到咸阳出差,说明他不但对咸阳熟,而且,咸阳那里有自己的亲属。

也就是说,刘邦先是秦国人,后来迁居成了魏国人,魏国亡后成为了楚国人,秦灭六国又成为了秦国人,最后灭秦建立了大汉朝,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主人。

#历史那些事#

“黄帝”考源
据王国维考证,《山海经》中的帝俊,也就是帝喾,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夒”,但他不同意郭璞认为帝俊就是帝舜的说法[13](P412-413);而郭沫若先生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帝俊既是帝喾,又是帝舜,帝喾、帝舜、帝俊、高祖夒实为一人(神)之分化,他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总结说:“知帝俊为帝喾又知帝俊为帝舜,则帝舜实即帝喾”[14](P225),又说:“其在殷人则只知有上帝=帝俊=帝舜=帝喾=高祖夒而已。更约言之,则知有高祖夒一人而已。由高祖夒一人乃化而为帝俊、帝舜、帝喾三人。”[14](P226)后来他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重申了自己观点,他说:“王氏根据这些论证断定帝俊即是帝喾,亦即卜辞上的‘高祖夒’,而同时否认帝俊之为帝舜。王氏的考证自然较郭璞更进一境,但在我看来,帝俊、帝舜、帝喾、高祖夒,实是一人。”[15](P326),又说:“总之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卜辞中的‘帝’便是‘高祖夒’,夒因音变而为喾为俈,又因形误而为夋为俊,夋、俊又由音变而为舜,后世儒者根据古代传说伪造古史,遂误帝俊、帝舜、帝喾为三人,这是明白地可以断言的。”[15](P327)这些论述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但是,郭老却不认为黄帝与帝俊有什么关系,他说:“帝俊在《山海经》中为至上神之‘帝’,与黄帝并无血族的关系。”[14] (P223)
那么,《山海经》中的“黄帝”是否与帝俊有关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经作过一番考证,根据《海经》的本文和相关文献可以知道,黄帝和帝俊实为一人(神),兹引于下:
关于黄帝即帝喾之事,在《山海经》中即有明证,凡有二例:
1、《大荒东经》曰:“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郭璞注:“猇,一本作号。”其《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郝懿行《笺疏》曰:“《大荒东经》言黄帝生禺猇,即禺号也;禺猇生禺京,即淫梁也。禺京、淫梁声近。然则此经帝俊又当为黄帝矣。”
2、《海内经》曰:“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袁珂《校注》曰:“此义均即《大荒南经》与舜同葬苍梧之舜子叔均(商均),亦即《大荒西经》‘稷之弟台玺生叔均’之叔均及此经文稷之孙(按此“孙”字当是《说文·至部》中那个上孙下至的字之残泐,《说文》言其“读若挚”,殆是以此字假“侄”,叔均乃后稷之弟台玺亦即三身之子,故曰“稷之侄”)叔均,均传闻不同而异词也。”《大荒西经》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此始均即叔均,叔均本周之先人,周人姬姓即姒姓,古文姒皆作始,故亦曰始均。《海内经》言叔均乃帝俊之孙,《大荒西经》又言乃黄帝之孙,则知黄帝即是帝俊,《天中记》卷十一引路氏(疑是《路史》)曰:“帝俊是黄帝字”,也认为帝俊就是黄帝,陈耀文说此言“无稽”,可这个说法恰恰是对的。盖“黄帝”本非神人名,而是一个神号或者尊号,即上帝,而其名则是喾(舜、俊、夒)也。[1]
后来读《古史辨》第七册(上),见杨宽先生《中国上古史导论》,才知道我的看法杨宽先生早就有过论述了,他说:
“《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而《大荒东经》云:‘黄帝生禺猇’,朱起凤《辞通》云:‘猇乃号之讹,然则帝俊即黄帝之别名矣。’(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此说是也。案《大荒东经》云:‘禺号生禺京,禺京处北海’,郭注:‘即禺强也。’《海外北经》又云:‘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名曰禺强。’‘京’、‘强’乃声之侈弇,则禺京即禺强,则禺猇亦即禺号,而黄帝亦即帝俊也。帝俊本为殷之上帝,亦即舜,郭沫若已明证之,则黄帝之即上帝与舜又审矣。《路史注》称《董氏钱谱》引《世本》言‘少昊,黄帝之子,名契。’按《左·昭十七年传》‘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是少皞又名摯,摯、契本亦声之转(从郭沫若说),摯、契据《史记·五帝本纪》、《殷本纪》皆帝喾所生,而《世本》书等又谓黄帝之子,是黄帝又即帝喾,帝喾即帝俊,本殷之上帝也。”[5]( P198)
笔者所论仅就《海经》本文而言,杨先生所论则颇多旁证,然的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同:《山海经》中所说的“黄帝”就是“帝俊(喾、舜)”。
《国语·鲁语上》引展禽的一段话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中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个说法当是春秋时代的观点,此时人们已经对上古历史不甚了了,已经不能知道黄帝就是帝喾、帝舜,因此发生了此等混乱,而展禽说“商人禘舜”,而《祭法》却说“殷人禘喾”,还残留着帝舜就是帝喾的影子。但是由这个记载我们也可以明白:虞、夏、商、周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黄帝。
《陈侯因齐镦》铭文中称“高祖黄帝”,陈(田)齐本出于妫姓,为帝舜之后,学者有解释此言“高祖黄帝”是因为帝舜也是黄帝之后,如顾颉刚先生就认为“高祖者,远祖也。齐为陈氏,陈本祖舜,今更以黄帝为其祖,则舜亦黄帝之裔矣。”[4](P179)其实大谬不然,帝舜就是黄帝,所谓“高祖黄帝”也就是“高祖舜”。
舜在战国时代被称为“重华”,《楚辞·离骚》云:“就重华而陈词”,王逸注:“重华,舜名也。”《大戴礼记·帝系》(亦即《世本·帝系姓》)里也说:“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史记·五帝本纪》也采用了这个说法,其根据来源不详。然战国时代多为一些古帝王加了一些很令人费解的名称,如说帝尧名“放勋”(当来自《尧典》),大禹曰“文命”(当来自《大禹谟》),而帝舜名“重华”来历不明,虽然《古文尚书》本《舜典》里有“重华协于帝”,但这极有可能是出于后人伪造,不可靠。但是舜名“重华”这个事儿一定是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最主要的问题是,“重华”也是木星(古称岁星)的名字。在西方一些古国,多把木星视为至上神之星,如古巴比伦认为木星是马尔杜克,古希腊认为是宙斯,古罗马认为是朱庇特,都是至上神,而中国古代木星就一命“重华”,《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他名曰摄提,一名重华。”可见至少在战国时代就认为帝舜是岁星(木星)之神。
楚人的至上神曰“东皇太一”,见《楚辞·九歌》。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他这个解释笔者认为有问题,“东皇太一”不应该读为“东皇、太一”,而应该读为“东、皇太一”。“太一”也作“泰一”,就是上帝,《史记·天官书》正义说得很明白:“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很怀疑“太一”就是“帝”字的缓音所变),则“皇太一”的意思和“皇帝”全同。“东皇太一”就是“东方的伟大上帝”,故《东皇太一》中称之为“上皇”。这应该是指岁星,因为古人认为岁星是居于东方的,如《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木之精也,位在东方,青帝之子。”而岁星之神即重华,亦即帝舜,故所谓“东皇太一”其实就是帝舜,也就是黄帝——把木星视为至上神的显示,与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的观念是完全一样的。
总之,黄帝故事以《山海经》之记载为最早,而《山海经》中的黄帝即上帝,亦即帝俊、帝喾、帝舜和卜辞中的高祖夒,他是虞、夏、商、周共同尊奉的高祖上帝,这个完全可以断言。
五、卜辞中的“高祖夒”
殷墟卜辞中有“高祖”名“夒”者,合称“高祖夒”,其字甲骨文写作“ ”(《合集》10067),为一猿猱形,王国维释为“夒”,即“猱”之本字,今学界多从之。但是这个考释是有问题的。
卜辞中自有用为动物猿猱字之“夒”,作“ ”(《合集》21102),它与高祖之名用字基本相似,但最大的区别就是高祖名字手爪向上,而动物名字手爪向下,二者绝不混淆。手爪向下的字,卜辞言田猎的时候“获”之,则释为猿夒之“夒”固无问题;而高祖之名字,显然非“夒”。而且帝喾之“喾”古音溪母觉部,“夒”为泥母幽部,根据古音通假的惯例,两个字声母相同或相近(双声、旁纽双声)通假的可能性最大,即使是不同韵部也有通假的可能;而如果声母差距较大,即使是同韵部也难通假。“夒”为泥母字,舌头音;“喾”为溪母字,喉音,二者声母差距很大,故言“喾”是“夒”之音转,可知其难。于省吾就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字以读憂(忧)较为合理,字形象以手掩面而哭,帝喾之喾与憂也同音。”[3](P1499引)
按:金文中用此手爪向上的字为“憂”,如《无忧卣》、《毛公鼎》“欲我弗作先王憂”,容庚《金文编》解释“憂”字是“象以手掩面之形”[16]( P384)。按:于、容二先生之说得之,卜辞这个高祖名之字实际上就是“憂”之本字,象夒以手掩面忧惧之形,不当释为“夒”,王国维的考释不正确。其憂惧字不用人形而夒形者,盖古人造字,不徒要象其形、会其义,还要谐其声,“憂”字从“夒”作,正为谐其声,二字古音同幽部也。
“憂”古音影母幽部,“喾”为溪母觉部,影溪旁纽、幽觉对转,故“憂”可音变为“喾”。而后或依形隶定此字为“夋”,《帝王世纪》言“帝喾名夋”,确有古传为依据,于《山海经》则作“俊”,后更音变为“舜”(同文部)。
同时,卜辞中高祖之名还有一种写法是“ ”(《合集》33276),象夒反持戌(斧钺之象形)拄于身后。关于这个字,学界争论颇多,笔者认为这个字象夒持戌反拄于身后,乃会其依靠之义,同时亦从夒的声,即“靠”之本字。“靠”字古音溪母幽部,与“憂”为旁纽双声、同部叠韵,故卜辞中一写作“憂”,一写作“靠”,以其音近之故;“靠”、“喾”均从告声,同溪母双声,幽觉对转叠韵,故此亦即喾也[17]。郭沫若认为:
“(卜辞)神话中之最高人物迄于夒,夒即帝喾,亦即帝舜,亦即帝俊。帝俊在《山海经》中即天帝,卜辞之夒亦当如是。旧说视帝喾、帝舜为二,且均视为人王,乃周末学者之误会。舜、喾以前,伏羲、神农之属,可无论矣。”[18](P362)
这个说法可算揭破了一个古史上的秘密,那就是:可能直到西周时期,神话传说中最早、最古的人物(或神)还是黄帝或帝喾(舜),根本没有比他时代更早或地位更高的人(神)了;伏羲、神农之类就是有,也当都是在他之后或之下,断然不会早于或高于他。后来的传说中,黄帝之前又有了许多古帝王,均当出于后人之追加附益,也就是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的意思: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早、越详细;越是后出的人物,排列的次序越是靠前,譬犹集薪,后来者居上。
这里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就是在三代人心目中这个上帝帝喾不是虚无缥缈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有的人,是他们能追述到的最远古的祖先,自己就是他的后代,因而称之为“高祖”,郭沫若就指出:“由上所论足见殷代是已经有至上神的观念的,起初称为‘帝’,后来称为‘上帝’,……但这殷人的神同时又是殷民族的宗祖神,便是至上神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15](P324-325)在上古三代人心目中,自己的祖先死后都要登天为神,而自己的最高祖先自然就是最高的神,于是就把当成上帝,所谓至上神,他们对至上神和宗祖神的崇拜是融为一体的,故上帝即高祖,高祖即上帝,概念一也。
到了殷末周初的时候,特别是周代,对上帝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逐渐分离,因而上帝逐渐退化为一个高居于上天的神灵,成了“天”的化身,开始变得虚无缥缈起来。郭沫若认为上帝的概念“大约在殷周之际的时候又称为‘天’:因为天的称谓在周初的《周书》中已经屡见,在周初彝铭如《大丰簋》和《大盂鼎》上也是屡见,那是因袭了殷末人无疑。”[15](P324)顾颉刚先生就“帝”与“天”关系作过一番论述,他说:
“‘帝’与‘天’为同纽字,故二字常通用。《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长发》曰:‘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生商者‘天’也而即‘帝’也。《周颂·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大雅·文王》曰: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所配者‘天’也而即‘帝’也。《文王》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又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所在者‘天’也而即‘帝’也。又说商之孙子曰:‘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又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发此命者‘帝’也而即‘天’也。凡此种种,皆足证‘帝’与‘天’为互文。故单言之曰‘上帝’、‘上天’、‘皇帝’、‘皇天’,合而言之则曰‘皇天上帝’。”[4](P176)
他说“帝”就是“天”的根据,实际上就是周代的文献,因为在周代上帝已经被虚化成天的化身,故“帝”、“天”互用,是不足为怪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预计,汽车生产将在2022年恢复,因为目前大多数车型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大多数车型将从今年年中开始采取过渡性解决方案。钯价尤其敏感,因为由于
  • 尽管教师群体也在分享社会创造的财富,利用教师技术的运用来改善自身的状况,而报酬是相对独立和静止的。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托管服务随着教师托管服务技术的进步而进化、适
  • ❸ 星空赐予万种安宁 雪山治愈万种心碎❹ 活在这温柔的世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❺ 春天应该暗恋一个人 然后夏天和他私奔❻ 你可以听很丧的歌 但我希望你看看外面的
  • 品牌秋冬新品将在所有门店和商场发售 HIEPHENRY# CAMPAIGN F/W2021-2022 THE SUIT# MEN'S# H'HOMME SUI
  • 大家经常并不是败给了他人,只是坏情绪抵毁了大家的品牌形象,减少了大家的工作能力,搅乱了大家的逻辑思维,进而败给了自身。好的心态营造好心态,好心态营造最出众的你。
  • 张先生可能觉得我在夸他,赶紧说,我哪有人家那本事做间谍啊[doge] #张太太#[2021]年又是一整年的戴口罩,没有任何出游的机会,这一年只读了10本书,英语
  • 终于找到虫与蔷薇那一版姬袖合适的搭配了w一直觉得米黄色有点难搭。希望能有機會去浮潛[太开心][太开心][太开心]#儿童插画[超话]##手绘[超话]##插画[超话
  • 有时,小唐会想起过去上海给他的感觉,人们进出于咖啡店,后来也有奶茶店,总能在工作之中找到悠闲的片刻:“希望疫情结束,生意好起来,也希望大家闲适的生活重新回来。现
  • 三亚美食|亚特兰蒂斯圣诞套餐全攻略今年的三亚绝对是元旦跨年新年圣诞节的首选海岛城市咱来到三亚除了玩好❗️更要吃好·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三亚·亚特兰蒂斯新出炉的
  • 斜月残雪下,小舟窗前她孤独的背影……今天看到一部很治愈的电影《心灵奇旅》让我不由得思考,短短的一生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原因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我那么想把它们带走,每
  • ”(劳伦斯•克劳斯《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 人类一直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渴望被爱,却又始终踌躇徘徊在试探的边缘,鼓不起放手一掷破釜沉舟的勇气。这是我所知的关于物理
  • 因持有其他国债券最后兑付1000万,汇率贬值折算成本市场货币300多万[跪了]资本市场终究是一场梦……#宝宝的少女心# 今天去NUSPACE看唯利玉碎 正值加入
  • 1935年出版的《湖南实业志》写道:“粤汉铁路湘鄂段修成后,长沙之商业地位,更形重要,以前之岳州及湘潭,至此日形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于湖南铁投而
  • 5.成长就是你最终会发现,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当你能够豁达的面对他们,拥有制怒之力,不再妄想强行改变谁,那将会是自己的新生。16.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因为人生总有
  • 肖虎:今日运势小吉,守护好自己想要守护的人,别让小事情影响感情发展。【1.18日生肖运势预告】肖鼠:今日运势小吉,积累人脉很不错,远离前任是好事。
  • 哈哈哈21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我放假前的最后一天[赢牛奶]我改个ID啊朋友们[开学季]最近好多转发艾特都收不到,也不知道是不是ID的问题,好友圈大佬们码模板的时候
  • 看了一会儿,她突然道:妈妈,等你死了这盆花给谁呢?阿风在旁,喃喃地说:妈妈,我也想要,能给我吗?
  • 原油上星期五上涨,因沙特提高全球原油出口价格,收窄星期跌幅,美国原油累计下跌2.7%,布油跌幅约2%。 原油上星期五上涨,因沙特提高全球原油出口价格,收窄星期
  • 核酸有二十次了吧,无疫小区,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情绪从支持配合平稳焦虑再到愤怒,这个大西安此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逃离[泪][泪][泪]ios的生态系统,是能做到5
  •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走不出的心,相由心生,只有修得一颗从容心,才能做一个自在人。早安分享 《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