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刚骨——要门与弘愿

  善导所说弘愿,总指四十八愿,当然涵盖摄生三愿,别指第十八愿,意在将释尊一代所说的五时八教皆纳入定散二门,化前序之文可见;并引导所有修学定散八万四千法之要门行者,归入本愿念佛之一门,《观经》流通文废立之释,甚为明白。

  善导废立之释,最後唯有弘愿念佛之一门。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的解释即已显明。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章,後面解释说:

  凡散善十一,人皆虽贵,而於其中,此「四个行」,当世之人殊所欲之行也,以此等行,殆抑念佛。

  倩寻经意者,不以此诸行付嘱流通,唯以念佛一行即使付嘱流通後世。应知释尊所以不付嘱诸行者,即是非弥陀本愿之故也。亦所以付嘱念佛者,即是弥陀本愿之故也。今又善导和尚所以废诸行、归念佛者,非啻为弥陀本愿之行,亦是释尊付嘱之行也。

  故知诸行非机失时,念佛往生当机得时,感应岂唐捐哉!

  当知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後,还闭定散门;一开以後永不闭者,唯是念佛一门。弥陀本愿,释尊付嘱,意在此矣,行者应知。

  法然上人也说(法然上人全集288页):

  上人常向人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云:闻名不信如不闻,虽信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

  又云:《玄义分》所言「要门」者,定散二善也;定者息虑凝心,散者废恶修善。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此善导和尚之释也,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故唯全凭弘愿也。

  又说(法然上人全集612页):

若有人问「定散诸行皆乘弘愿」者,可答然也,皆乘弘愿。

若有人问「定散诸行皆是弘愿」者,可答不然,唯念佛行。

  又说(法然上人全集302页):

  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第十九愿者,为引导诸行之人,归入念佛之愿也。

  弘愿即是弘誓,亦即是本愿,本愿念佛门之摄机,弘广广大,故以弘愿或弘誓名之。净土三经唯标本愿门之念佛一行,唯念佛一行是本愿门,此本愿门之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

  故《大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易行品》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往生论》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又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往生论注》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往生论注》後面结论引用三愿,其根本是第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四十八愿之根本与代表。《观经》《小经》也都由第十八愿所开展。所以要门最後导归弘愿念佛一门。善导大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显示要门乃所废,弘愿乃所立,废立之意显然。这是本宗的宗骨,虽然国情民情有所不同,宗骨不可模糊或模棱两可,要旗帜鲜明,否则失去方针。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定散六度万行)得为比类。

  善导大师《般舟赞》说: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下品下生深义——净土宗之精华
  下品下生显示净土宗之精华。

  《观经》在说三种法门:定善,散善,念佛。

  故善导大师《观经疏》「要弘二门判」说:「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下辈三品曾无一善,乃是恶机,非定善之机,亦非散善之机,既不属定善摄,亦不属散善摄。是三福无份,无善可回向,唯依靠念佛而得往生弥陀净土。

  若论下品下生之机,有三缺一得。

  一、缺时:时已不及。二、缺法:定散二善修不起。三、缺力:即使能修定散二善,其善力亦不能灭其重罪。一得:唯有念佛,来得及,修得来,功德能够消灭生死重罪,更能往生弥陀净土。故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故知念佛非定善非散善,而其功德超越定善超越散善,非定善散善功德所能相比,故其往生亦超越品位阶级。

  故下辈三品唯有依靠念佛往生,念佛非定善非散善,非要门摄,是弘愿行,超定善超散善。故念佛谓之「非定非散之念佛」,亦谓之「超定超散之念佛」。

  问:念佛既属弘愿摄,功德超绝,超定超散,非定善非散善可以比类,何在下品?往生得益最差?

  答:念佛乃是极善最上之法,其得益最胜,非得益最差。为了显示弘愿念佛得益最胜,功德超越散善三福,并以之劝导散善众生,由三福而归入弘愿念佛,故念佛特别在下品宣说,特以下机显现念佛之最胜,所谓「以极恶最下之机,显极善最上之法」。何以故?上辈三品修散善行福,中辈的中上与中中修散善戒福,中下修散善世福,而下辈三品是三福无份的造罪凡夫,其余要门定散二善都无力救彼,唯弥陀弘愿念佛法门,令三福无份的罪恶众生,消除生死重罪,脱离地狱苦海,得生弥陀净土。由此显示弘愿念佛,功胜散善三福,从而劝导散善众生,由三福而归入弘愿念佛。故佛赞说:「若念佛者,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意指但能念佛,即是人中未来之佛,故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又说:「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因此,释尊虽广说定善十三观与净业三福的要门,但最後舍要门而不付嘱,唯劝众生「持无量寿佛名」,亦即唯流通弘愿门之本愿称名念佛。故善导大师解释说:「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即舍要入弘,劝导众生舍定散要门,归入弘愿专称。亦显本愿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

  佛以下品下生之机,突显本愿称名,方法至简至易,功德最胜最上;虽行者三业无功,然弥陀法体独显,且功超定散,不藉机作,是为本愿称名之弘愿念佛。

  故知:念佛功德超越定善超越散善,念佛往生超越品位阶级,故《小经》唯说「执持名号」,不论辈品;其往生「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世人皆求上品上生,岂不知上品上生犹属散善所摄。

  又,下品下生之念佛往生,虽说十二大劫莲花方开,此乃抑止之意,警惕不可犯五逆谤法之重罪。若原非下品下生造恶之机,则其念佛往生,固然不在下品下生的阶位,亦不在上辈与中辈的阶位,因其非修三福之故。故知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得益最胜。

  又,辈品乃为说明阎浮提众生的机类。故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若原为要门之机,而不依靠自己之要门功德之回向,完全以念佛依靠弥陀功德,则不在辈品之中,即是超越辈品,即是无千差万别之辈品,万机万品通通成为「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之念佛一机,以弥陀功德,超胜超绝自己任何修行之功德之故。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昙鸾大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故下品下生即是以事相,解释第十八愿之道理,事理双彰,以显净土宗之精华。

谛闲法师念佛开示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念佛开示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殷郊,男,18岁(姬发坚持把他在蛋里的时间算上,和崇应彪是同一年捡回家的,这样就不是家里最小了)玄鸟一只(伯邑考查了东方古书判断)虽然和姬发在物种上是天敌但是关
  • 03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是长寿“秘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庭和睦,老人心情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们的长寿。记者了解到,这些百岁老人不仅是家里的“宝”也是政府特
  • 看了让人心情舒畅的甜宠剧~就是看的时候弹幕太恶臭了,男女二一出现就不断攻击他们…第一次关弹幕看剧。殊不知,家长们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只保护了玩具,却破坏了孩子
  • 不屈于命运的逆境,但也不逆天而行,我们只要接纳自己,善待地过好每一天,不要再让自己受委屈,不要在意流言蜚语,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即使老去,也要优雅,就算变老
  • #摩登兄弟[超话]##微博之夜加速器##刘宇宁宁远舟# | #刘宇宁一念关山# |#摩登兄弟[超话]##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宁远舟[心]刘宇宁燕子不因一叶障
  • 当我们频繁地评价别人的不足之处,或者预言别人永远无法改变时,我们也在一种无形中限制着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 我最讨厌人说经
  • (全集完整版大结局)《周嘉鱼许其琛》周嘉鱼 许其琛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请+ 即可取全文 书名:《周嘉鱼许其琛》周嘉鱼 许其琛 主角:《周嘉鱼许其琛》周嘉鱼 许
  • 专家称,尽管无糖汤圆不含蔗糖,但是汤圆本身升糖指数很高,因此,还是要尽量少吃。专家称,尽管无糖汤圆不含蔗糖,但是汤圆本身升糖指数很高,因此,还是要尽量少吃。
  • (我回家里40公里也就四五十分钟)结果开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我真崩溃了[鲜花] 然后下车又打了摩的 我说能不能直达学校 结果差不多八公里路程 摩的不得要几十块 幸
  • #公考资料# +心:bwu026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快乐是你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正是那成熟前的秕粒 #国考[超话]#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她回答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姜梨对我有那么大的敌意,我一开始明明想和她交好,但是她一点
  • 两市融券余额近3日有连续增加的势头,融券余额增加说明市场上借券卖出还没有还券的数量有所增加,这些借出去的券未来随时可能会卖出对市场形成压力,这是大家后市需要警惕
  •    如果比丘能进一步体认,所进入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都还是有为、无常、苦的而不执著,因不执著而得解脱,这就好比油灯,因有油、有灯芯而
  • ༠༢ འདོད་པ་ཆུང་ཞིང་དངོས་པོ་ངན་ངོན་ཙམ་གྱིས་ཆོག་ཤེས་པ་ནི་སྐྱེས་བུ་དམ་པའི་རྟགས།02.贪心
  • 你们看完骂我也没事,因为这事有关系各家,我不会恶语相对,只会和你聊一下彼此的想法,你们的想法我也会换位思考的[思考] 以下是本来对小丁说的,后来我又想了很多
  • “干、干嘛、”严戏慌了一下,赶忙给贺影拉上帽子搂着人上了车,后者看他害羞就觉得有意思,故意往他怀里钻:“希望宝宝永远需要我,只爱我一个……”严戏身子一僵,猜到贺
  • )武明空称帝,颁旨到天水郡挖角丘神纪,丘神纪为了要保住丘家荣誉,以斩尽杀绝不留余地的姿态向新朝递去投名状,结局却被武皇忌惮,用完就扔,污蔑他谋反。”(剧情猜想)
  • . . . 倘若以此为综合考量的准绳,那么我们会发现,作为近20年来量产规模最大的一型主战舰艇,解放军海军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舰群或许是其全部资产中最为优质
  • ”“……”转身后听到刘知珉那句一分钱不值的话,我松了口气,她还是我最最了解的那个人,没有一点变化,认识第一天是这样的,现在也还是。是开玩笑的,姐姐也很想你,但是
  • 《修道歌》 劝君细读修道歌,来世不再落红尘 乾坤暗,日月昏,世事从来乱纷纷。 要想永把快乐留,且听我来道个真。 闻道容易信道难,不舍世福总枉然。 名利财色死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