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之“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篇(上)

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

本报记者 石大东 裴蕾 李娜 覃岩峰

开栏的话

团结一致向未来,奋斗实干启新程。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这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郑州的期待要求的准确定位,是新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的工作方法、思路和目标,也是面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发出的总动员。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郑州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担当。2022年也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十大战略”,既是全省的任务,更是郑州的主要任务,是贯穿郑州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任务、主路径。郑州肩上的使命之重,是河南之重,中部崛起之重。

为宣传贯彻好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今日起本报推出“躬身入局·高台起势”【“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系列重磅报道,全面、深入、扎实展现“十大战略”所涉领域取得的成绩、主要做法和目标方向,切实把每一个战略、每一项举措宣传好报道好,凝聚起全市上下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的磅礴伟力。

初春的郑东新区郑州之林公园内,柳枝遥看已有新绿。

徜徉于这里的郑州市民发现,陪伴他们散步的多了几台机器人——它们的外观像是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前端伸出来“象鼻子”一样的吸口,遇到垃圾,能“聪明”地“吸食入腹”并进行分类;遇到障碍,能灵巧地“闪身而过”;“看到”行人没戴口罩,还会礼貌地提醒……这几台集保洁与巡视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2021年12月刚刚走出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的实验室,正式开始“服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是郑州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

这样的“郑州制造”到“郑州智造”,在郑州,并不罕见。放眼郑州7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成为第一动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正为郑州这片热土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铺陈着叠彩的崭新画卷。

纲举目张 科技创新恰逢其时

人勤春来早。

早春的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内,常见人们步履匆匆,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忙碌着,湖畔柳丝映水、秀美静谧。这里作为中部首个全国“双创”活动周的举办地,吸引了大量的科创企业和青年人才,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中有龙子湖”的双创版图。

科技创新俨然成为城市的新风尚,而这一切,得益于郑州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的系列措施。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召开,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系统部署。

2022年2月15日,壬寅年元宵节当天,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再次“扣题”,提出郑州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急迫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郑州要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聚集、主体培育、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创新活力充分进发。

“今后的五年,郑州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来打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城市科技创新格局。”《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为郑州科技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宛如春风迎面袭来——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为郑州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出重彩、成高峰提供创新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深植厚培 科技创新正得其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科技指标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郑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处于关键之际,市科技部门迅速谋划实施了8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安图生物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成为全省首款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郑州贡献。郑州市科学技术局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

以往,人们提及河南或是郑州,或许会想到“粮食大省”“商都文明”,而今,这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在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科创新名片,仅去年一年,郑州科创工作就有了显著提升——

科技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正式揭牌,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营。成功引进哈工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2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2家。

创新主体培育再上新台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优化高企申报认定流程,全年新增高企1212家,总量4130家,同比增长41.4%,全省占比49.22%。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达到10018家,同比增长27.7%。

研发投入工作打开新局面。通过政策引导、靠近服务、加强培训,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6.9%,总量276.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8年1.74%增长至2020年2.31%,增长32%,增长幅度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科技服务能力取得新提升。全国双创活动周成功举办并取得良好效果。“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参赛外地项目占比接近40%,UU跑腿、泛锐熠辉等优秀创业项目取得良好发展。2021年1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价优秀,优秀数量居全国第七位。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揭牌运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增长44%,全省占比50.3%。

科技人才工作步入新阶段。积极贯彻落实“郑州人才计划”,启动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工作,评选资助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7个。积极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省级行政许可权限下放工作,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2人、外国专业人才548人。在中原科技城设立全市第一家“郑州中原科技城外国人才服务站”。

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新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郑煤机自主研发的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成为世界之最,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三磨所研制的超高导热和光学级CVD金刚石材料,实现热导率2000 (W/mK)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突破,成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七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闪耀太空,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设备,精准引导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全市9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53%;获得河南省科技学技术奖一等奖17项,占全省68%。

释能提级 科技创新风起帆张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观大势、谋全局、干大事,首要的是战略,谋定而后动,才能决胜于千里。

那么,郑州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

“我们将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最强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已然开启的2022年,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六个一流”,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八类专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六个一流”,是指: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根本之策,聚焦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

“三大体系”,即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郑布局,支持推动已揭牌的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同时,正在研究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集中布局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我省科技创新的新地标和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合郑州优势资源,我市还将实施八类专项:

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专项,把中原科技城建设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作为郑州带头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的头号工程,引才育才的重要平台。

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专项,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专项,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力争再引进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全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基建领域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专项,构建技术转移一体化格局,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立技术经纪人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组织“校企双进活动”,畅通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利用通道。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专项,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专项,重新梳理完善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大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政策,努力打造政策高地,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意愿,撬动全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创新集聚。

欲展鹏程十万里,且趁东风行大船。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立足郑州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责任与使命,围绕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郑州,已然在行动。

【市“两会”特别报道|​科技赋能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我市全面增强创新驱动能力】2021年5月27日,中北大学运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药创新与再评价运城市重点实验室、运城市赤泥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我市首批17家市级创新平台正式成立;
7月28日,我市与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就推动高校与运城市之间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共建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
10月15日,我市发布《关于2021年度山西省运城市科技计划揭榜招标项目张榜的通知》,围绕“合汽生材”新兴产业,推出一批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诚邀国内外各有关单位积极揭榜;
……
去年以来,我市按照创新生态“一年架梁立柱、三年点上突破、五年基本成型”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全省率先完成科技系统重塑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互促共进,着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上闯关夺隘,努力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聚焦“六新”突破 凝练一流项目

“本批‘揭榜挂帅’项目,涉及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方向,项目总投资约1.55亿元,其中科研投入约0.96亿元……”2021年10月28日,在运城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白根虎对“揭榜挂帅”制的实施背景、项目流程进行了简要介绍。

“我们聚焦全市主导产业集群,围绕‘合汽生材’战略新兴产业,根据《运城市科技计划揭榜招标项目实施方案》,面向全市征集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需求24个;9月,分别组织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中北大学等相关领域十多名专家,按照行业领域对项目需求举行了5场专家论证会,主要对项目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必要性等进行审查论证。通过论证遴选出具有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应用面广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12个,涵盖了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技术等重点领域。”就本批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具体谋划布局,白根虎介绍说。

“揭榜挂帅”从实质上看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用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的一种科研课题分派机制和激励机制。我市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是贯彻落实市委深化省校合作的具体实践,有利于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据悉,我市首批9个“揭榜挂帅”项目预期可产生经济效益5亿元。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探索“企业出题、政府搭台、能者解题”的模式,是我市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合汽生材”新兴产业,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需求,高质量凝练科技计划项目的探索之一。我市还依托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新材料、先进制造、轨道交通等高新技术领域持续跟踪推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去年,我市共征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0余项,其中“5G通信用高导热铸造铝合金材料开发”“牵引电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研究及应用”等20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取得突破。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农业种质资源创新也大力推进。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的部署,我市建立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审定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四类5个新品种,提升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集中资源攻关F型杂交小麦核心技术,组建了工作领导组、联合攻关组和学术委员会,出台《F型杂交小麦研发基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初步拟定临猗县北景乡北景村为研发基地建设地址,持续推进F型杂交小麦研发进程。

深化省校合作 搭建一流平台

中北大学运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9个新型研发机构;中药创新与再评价运城市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与信息感知运城市重点实验室等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运城市赤泥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17家市级创新平台的正式成立,是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和落实省“111”“1331”“136”工程的具体成果。

培育和壮大市级创新平台,是我市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构建“科技+产业”载体新模式之一。去年,在培育省级创新平台上,我市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各1家。目前,我市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在壮大市级创新平台上,在全省率先揭牌成立9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涵盖智能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化与中北大学合作,联合共建中北大学运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21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认定运城市重点实验室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认定49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构建“科技+产业”载体新模式,我市还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去年,我市与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新能源、有色金属、永磁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中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运城分中心,开展校企对接活动30余次;在各县(市、区)成立科技大市场工作站,形成市县两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全市建成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99家。

另外,围绕项目、技术、人才等优质创新要素,我市加强清控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创新企业50余家,与14家服务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式科技创新服务,助力我市“山西智创城NO.10”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创优发展环境 引育一流人才

2021年4月20日,中北大学科技成果运城推介洽谈会在我市举行。洽谈会上,中北大学与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此次推介洽谈会共推介展示了中北大学可就地转化的200余项科技成果,通过校企联动打通创新链、要素链、产业链,使学校科技成果在运城转化落地。此次活动是我市打造创新高地的一次生动实践,标志着运城市与中北大学战略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启了产学研深度对接、深入合作的新征程。

与此同时,我市还举办各类科技活动。以“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推荐我市52家企业参加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比赛,其中9家企业获奖,山西恒昌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获大赛一等奖;组织申报2021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共8项。

优化创新环境,用好运城科技大市场资源平台至关重要。去年,我市统筹科技资源,建立“三库”,科技成果供给库入库1045项、技术项目需求库入库272项、科技创新项目库入库97项,线上服务平台挂牌发布技术项目1500项;走访调研企业359次,收集企业需求509项,解决企业需求106项,组织各类科技交流、项目对接、培训活动34场次,为我市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推进技术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去年,我市深化“运才兴运”专项行动,收集运城籍在京科技人才234人,涉及医学与生物大健康、金融、汽车、航空、新材料、环保等领域。加快推进科技兴农,新增认定科技特派员47名,累计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550人以上,培训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450人以上,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科技服务质效齐升。成立运城技术经理人协会,培养技术经理人527名,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企业转型发展。

目前,我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1家,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20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4家;拥有省级众创空间14家,省级孵化器5家,省级产业技术联盟1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

【万人助万企丨源汇分局主动上门走访 精准服务企业】日前,漯河市生态环境局源汇分局组织人员到漯河市路路兴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漯河市盛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上门走访服务活动,对企业节后复工复产工作进行帮扶指导。
帮扶组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深入座谈,详细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及运营情况,根据企业运营情况,了解企业需求、收集企业问题、解决企业困难,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源汇分局将进一步树牢起跑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强烈意识,进一步营造提升能力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的浓厚氛围,全面落实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推出的惠企助企十大举措,秉承“监管有精度,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树牢大局意识,着力将“为企业服务是本职本分”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经济增长更具支撑,干事创业更有底气,推动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抱抱][抱抱][抱抱]#cfa英短##英短##蓝猫##CFA英国短毛猫[超话]##CFA英短蓝猫[超话]##区块链[超话]# BTC跌破了49500之后,一度
  • 浙C宝马F20,120im运动套装,纯素车全程4s保养。3. 方便日常使用的加装:大屏Carplay、换挡拨片、哈马卡顿高音喇叭、威固隔热膜。
  • ”丝路软件城工作人员说,“经历过几轮的核酸筛查,群众也逐渐理解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自觉坚持一米线、维护现场秩序等等。协同作战共战“疫”疫情情况复杂多变,自20
  • (作者:秦朔朋友圈)和深圳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城市是北京[奥特曼]想不到吧,和深圳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是北京,因为北京是全球单一城市中科技发明、发现最多的,一年发表
  • 嘿嘿嘿ε-(´∀`; ),我是21级物管二班的高文洁,是个沙东大(美)汉(女)[挤眼][挤眼]性格是典型的北方妹子比较豪爽大方哈哈哈哈[嘻嘻][嘻嘻],通常担任
  • [打call]在这寒冷的季节,桃花姬以“青春”为题,通过诗词朗诵、汉服走秀、品鉴阿胶糕、书法展览、投壶游戏、书法创作等多种形式,在美好的周六下午,带来冬季的清爽
  • 分享今日的可爱:P1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合照打打闹闹可可爱爱P2摸完牛头,仙女姐姐送的小苹果,因为太冰了,在广场上选了一个最可爱的小朋友,送给她,结果她不接受陌生人
  • 超图研究院在进一步针对元宇宙研发更有沉浸感的三维渲染和交互技术,国防军工领域是公司GIS软件的重要应用领域。在交互、算力和确权三大领域,板块都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
  • ''何音明白,对待一个背叛自己的男人,最好的报复不是憎恨、开撕,而是让自己活得更好——于是,在离婚后,她并没有纠结与沉溺在痛苦中,反而是勇敢地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 #三亚旅游#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稻田奇妙夜”夜场灯展华丽升级 璀璨启幕】三亚水稻国家公园依托园区丰富的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旅游活动,是海南知名农旅融合景区。#三亚
  • #藏在青铜里的秘密# 侯家的青铜鼎,除大家最为熟知的“昌邑籍田”鼎外,还有各色铜鼎二十多件。从功能上来说,青铜鼎承继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陶鼎在炊煮、盛食等方面的诸多
  • 解答:作为咨询服务公司的正常业务开支,会计核算时可以直接计入咨询项目的成本,即“主营业务成本”。如果是企业向个人购买不动产(房屋)时,承担了对方个人的税费,按照
  • 3、无排异反应[拳头]自体脂肪面部填充手术由于取自自身的脂肪组织,其特性大大尤于假体的材料[赞啊],所以对自身基本不会发生排异反应及免疫反应等[太开心]。由于进
  • )但是主旨明线还是指神女思念楚王(毕竟又要寄托屈原的君臣际合的思想)本来最开始想用巫山神女是因为太喜欢古二的阿阮了呜呜也很适合跟⚡神兽pa搞一起但是感觉自己又开
  • 因为唐代诗人杨炯有一首《从军行》提到了百夫长。影片讲述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大军第9军团神秘消失的故事。
  • 收拾行李,寻找新的自己,加入我们吧!#海师校团委#当初征服星辰大海的誓言还记得吗?收拾行李,寻找新的自己,加入我们吧!一天你们说我不关心你们,给你们介绍工作又不
  • 无冰雪,不冬天 周末,带着娃去全“世界”看雪 ❄️北方的孩子从小到大都能感受到冬季的独特魅力,冰雪项目是每一个孩子童年时期都期待的玩乐项目。#同城种草# 十二月
  • #币金交易所#狗狗币[超话]#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关于 Web3、以太坊、去中心化的辩论中揭示了他为什么是专业狗币!这就是我决定支持 Doge 的原因
  • 设计师通过与屋主的沟通,在设计中来实现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归属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室内装修# #新的一年你有什么美好愿望#生活在伦敦的罗马尼亚设计
  • 上课中还特地给我们准备跨年节目在这个寒冬感受到你的拥抱[抱一抱]2022年第一个工作日要开始啦你认真准备高考 我也要和你一起加油在2022年 一起完成目标 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