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产业承接大平台 转型发展新引擎——三河市科创园建设探访

面对项目用地供应瓶颈,如何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面对住宅地产“一业独大”的困境,怎样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河北省三河市,以大力推进科创园建设,探索出一条承接北京高科技产业转移、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截至目前,已建成的19个科创园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达到了6成以上,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2020年,科创园实现销售收入92.6亿元、利税18.2亿元,占到了全市税收收入27.2%。

更为可喜的是,科创园内发展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57家,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742项,分别占到了全市总量的40%和70%,成为县域科技创新的“火车头”。初夏时节,记者深入三河市科创园采访,探访这里高科技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的蓬勃活力。

兴远高科产业园。

●781家科技型企业安家落户,其中6成以上来自北京

走进燕郊高新区的兴远高科产业园,新购置的10台京牌商务车排成一溜儿,引人注目。园区副总经理段立园说,入驻企业多数来自北京,园区就新购置了这批中高端商务车,专门为入园企业接送北京的客户和专家,以解决进京车辆尾号限行问题,更好满足企业需求。

占地120亩的兴远高科产业园,原计划建设钛材料加工项目,后因项目能耗高被叫停。此后,他们转型科创园建设,陆续引进了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河北长盈通光系统有限公司等一批北京外迁的精密制造领域优秀企业,形成了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为吸引更多的北京高科技企业,兴远高科还创新推出了科创综合体运营模式。产业园拿出近3成的空间,规划建设公共配套设施供入园企业共享使用;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入园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等多方面服务;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物业入股、融资担保等方式,为落户的北京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在兴远高科的科创综合体,足不出“园”就可享受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便捷高效的服务,备受入驻企业欢迎。目前,兴远高科已入驻企业86家,一期运营场地面积3.5万平方米,使用率达到了100%。正在建设的7.5万平方米二期项目6月底将竣工,可承接入驻企业150家,届时产业园承载北京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舞台将更加宽广。

铭泰产业园。

“科创园模式打造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承载的平台,有效破解了项目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让优质项目落地不再难。”三河市委书记刘连杰说,这些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科技型企业,在三河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是国内原子荧光光度计第一大生产商和销售商,从北京朝阳区迁至兴远高科后,改进了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且为未来扩充产能和产品线预留了空间。总经理刘海涛说,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交通便捷、配套齐全,人力资源成本有优势,给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中南高科·三河科创智谷产业园,同样受到了北京科技型企业的青睐。这个产业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文创为主导产业,总投资5亿元,亩均投资强度500万元,亩均税收强度50万元,计划于年底竣工交付使用。

产业园尚未建成,已有近20家企业签约落户,全部来自北京。中南高科京津冀区域副总经理王培华说,燕郊高新区区位特殊,承接北京产业疏解优势独特,科创园模式非常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家落户。他们已储备客户120家,9月底能完成全部剩余面积的招商。

截至目前,三河市已建成的19个科创园,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其中61%来自北京,共吸纳北京高新技术企业27家。正在建设中的8个科创园,可再承接北京科技型企业500家。27个科创园全部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可达428万平方米,有望容纳企业2800余家。

百世金谷国际产业基地。

●“一次掘金”转向“永续发展”,“亩均效益”大幅提升

正在建设中的燕郊高新区裕泰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一期工程14栋现代化建筑已拔地而起。

“这栋是研发楼,那边的是厂房。”园区运营负责人解成勇介绍,在加快产业园基础建设同时,他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已引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总部办公等高端领域企业25家。

占地119亩的裕泰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前身为裕泰纺织机械生产项目。随着三河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四统一”,燕郊高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优化调整,裕泰纺织机械生产项目科技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产业层级低的短板日益凸显,生产规模大幅收缩,多数厂房处于闲置或转租状态。

一方面是众多大项目、好项目“排队”等着进入三河,一方面是存在大量低效用地,挤占了优质项目落户空间。矛盾如何化解?三河市力推科创园建设,通过“腾笼换鸟、放雀引凤”,全面提升“亩均效益”,让寸土寸金的产业用地资源,供给更多高端高新的优质产业项目。

2019年初,燕郊隆达公司对裕泰纺织机械生产项目进行了整体收购。根据三河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要求,聚焦智能制造、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三大产业,他们按照城市控规重新规划建设,积极发展总部办公职能,打造科技智造与文创产业聚集的科创型产业园,盘活闲置厂房土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很快,裕泰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建设。“产业园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引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220余家,实现年营业收入18至20亿元,实现年利税2至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解成勇对产业园的未来充满信心。

专业产业园运营商中南高科,盘活时代天华96亩闲置土地,建设了科创智谷产业园;域内企业鼎盛集团,盘活碳纤维项目闲置土地,建设3D打印产业园,实现了闲置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过去生产水泥的兴业建材,转型建设兴业智谷科创园,引进企业31家,年纳税超过了3200万元……

通过科创园建设,三河市冲破住宅地产“一业独大”“一次掘金”的困局,推动其向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文旅地产、医养地产等功能地产转型,细水长流、永续贡献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三河市房地产业投资占比由46.5%下降至20.4%,工业投资占比由25.8%上升至28.7%,除房地产外的服务业投资占比由27.7%上升至50.9%,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腾笼换鸟、放雀引凤”过程中,“亩均效益”更得到了明显提升。据测算,27家科创园工业用地容积率已接近2.0,远超过省、市规定的1.0容积率最低标准。已建成的19个科创园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去年利税18.2亿元,占到了全市税收总量的27.2%。

谊安医疗器械产业园。

●突出园区特色,强链补链延链,“招项目”变成“招产业”

手术室使用的麻醉机、无影灯、手术床、骨科牵引架;机械通气和呼吸病管理使用的呼吸机、呼吸监护、雾化器、全自动睡眠治疗仪……燕郊高新区谊安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展厅里,医疗器械上下游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由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谊安医疗器械产业园,是一家以医疗设备为核心的专业孵化平台。短短几年,这里聚集了谊安奥美、小牛科技、爱蕊科技等一批医疗器械优秀企业,成功申请高新技术企业4家、规上企业6家、院士工作站1个,年产值达4.7亿元。

以谊安医疗器械产业园为龙头,燕郊高新区的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加快聚集,总体数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到42家,年营收达到6.3亿元,初步形成了医疗器械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聚,正在成为燕郊高新区的新兴产业亮点。

突出科技特色,三河市在科创园建设中加速构建“创业中心为龙头、高等院校为支撑、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基地”的创新网络体系。19个已建成的科创园发展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57家,占到了全市的40%;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742项,占到了全市的70%。蓬勃发展的科创园,正在成为县域科技创新主力军。

正在建设中的中冶总部基地项目。

正在加快建设的鼎盛3D打印产业基地,是三河科创园经济的新亮点。鼎盛集团投资20亿元,围绕增材制造产业,构建中试、公共测试、共性技术服务三大平台,打造集复合型、集约化、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3D打印产业示范区。

目前,他们已与华融普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署意向入驻协议,清华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的3D打印专家团队也在密切接洽中。鼎盛3D打印产业基地项目总监许丞泷预测,一期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上缴税金4300万元,吸纳就业500人。

突出产业特色,三河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引导科创园因企施策,快速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市里先后出台27项惠企政策,构建起“奖补+扶持+引导”的“三合一”政策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引导科创园、入园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累计发放技改、研发补贴、科技创新等奖励扶持资金3.4亿元。

他们还全力创优金融生态,拓宽融资渠道,帮助科创园及入园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他们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业标准厂房分割转让实施细则》,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抵押难题。3年来,累计为各科创园及入驻企业发放贷款650多亿元。

突出园区特色,强链补链延链,科创园实现了从“招项目”到“招产业”的转变,实现产业链的高度集聚。“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有效破解了产业规模小、优势不突出问题。”刘连杰告诉记者,目前专业化科创园同一产业聚集度达到了40%以上,入区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声优祭这几天算是圆满结束了,但是对我来说,那份紧张的心情好像还在昨天。最近也会收到好多人的评论说,新粉报道。谢谢你们喜欢我,在这里还是要郑重地自我介绍一下! 你
  • #婚姻##婚姻[超话]#命理八字【婚姻】:八字“夫妻宫”可以看出一个人姻缘运势... 八字“夫妻宫”以日支为主,对照年支、月支 日支比肩 月支比劫、比肩:夫
  • 因剧精彩,我去翻了翻原著,哇哦~正妻,小妾,红颜知己,女帝各种感情纠葛,生小孩,果然是男人写的小说,不知电视剧会不会做调整,我可不是来批判的,像我这种书友,只是
  • 写意精神——中国书法创作世界巡展在联合国总部成功举行【二】 图1——周斌教授在展览现场与参观展览的联合国外交官及各国嘉宾亲切交流,传播中华文化 图2——周斌教
  • 团学工作成果巡展丨排球协会 团学介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排球协会(简称排协)于2007年4月5日由05级和06级注册的在校广大排球爱好者组织起来的社团协会,
  • 「2020跨年文案合集」[偷乐] 1.一眨眼就是2020年了 早知道就不眨眼了 2. 确定不和我说新年快乐吗,下一次要365天之后了哦。 3. 这是我第一
  • #仓央嘉措# #每日读书笔记# #书籍分享#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暂,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
  • ✨✨✨ “请不要站在我的坟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 我没有睡去 我是扬起千千遍遍的风 是雪地上闪烁的钻石 我是照耀在金色麦芒上的光 是秋天轻柔的雨 请不要站在我的坟
  • 今天哥哥结婚 婚礼一开始我就一直哭一直哭哭到一边笑一边哭 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今天终于结婚了 还记得小的时候 全家人一起在奶奶家过年 晚上爸爸妈妈们
  • 【陈佳莹应援会微博调整公告】 这里是原@GNZ48-陈佳莹应援会- ,因本微博号所绑定手机已无法正常接收短信,影响应援会对超话的日常管理,故经讨论决定:即日起启
  • #音乐推荐## TaylorSwift[超话]# Just close your eyes The sun is going down You'll be a
  • 1 皮球很久没去逛超市了 会拍拍打打了 2 皮球爸爸想着带他去看鱼 跑到卖鱼的那个大鱼缸那里 哇的一下就哭了 鱼又大又黑 3 第一次吃磨牙棒 啃得很开心 拿走就
  • 球星厄齐尔发表不当言论!实况、FIFA等手游停止该球员产出 效力于英超的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土耳其裔德国前国脚梅苏特·厄齐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与政治相关的极其
  • 满腔情话无从说起,入坑虽久,但随着自己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收到你们的慰藉越来越多,感受也越来越深刻……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的我只有遇见你们才能笑到开怀,才能感觉到内
  • 轻医美消费潮来了!江湖格局初显 编辑部 美创会 颜值消费的消费升级 玻尿酸,对于很多爱美人士来说并不陌生。 玻尿酸注射、玻尿酸面膜、玻尿酸精华液,玻
  • 美极天使月子中心的餐厅,拥有美国合法资质证书、厨师经过当地卫生部门培训和考核、厨房设备及餐具符合严格的卫生要求、定期接受卫生监督部门检查;从以上几点,我们知道美
  • Hi 大发 [抱抱] 分享一下今天的心情吧 上午还是跟往常一样 电脑前一坐就大半天 可以不喝水 忙忙碌碌 信息一条接着一条 好运总会眷顾善良的人 总在心
  • 月亮:“姥姥,我长大了给你买包;姥姥,我长大了推着你;带你滑雪去。” “姥姥,你上天堂想我不?” 姥姥:“等姥姥老了,到天堂保佑你” 月亮:“啥叫保佑啊?” 泪
  • 2019经典语录! 1 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都是酸。 2 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开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 3 你是你人生的作者,何必把剧本写得苦不
  • 【认为瑞士只有雪就错了!这个让世人羡慕的国度,藏着太多惊喜】前段时间一组瑞士的雪景照片,刷爆了网络。照片中的瑞士被白雪覆盖,远处的雪山依稀可见,暖色的灯光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