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真的有用吗#
角膜塑形镜还真不是智商税。
记得之前有一个轰动一时的量子波动速读,翻的越快阅读越NB,声称拉动你和宇宙间的距离,妥妥的智商税。
什么是智商税?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定义。
但是有一些基本的特点:没有科学依据、虚假宣传(夸大有效性、隐藏潜在危害)、利用信息差进行不当牟利。
先说科学依据吧。
从动物实验到RCT,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控制(度数和眼轴增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这是2016年一个很有名的meta分析,分析了不同方法对于近视的有效性。
左边是对度数的控制,右边是对眼轴的控制。左边越靠右,右边越靠左,代表效果越好。可以看到角膜塑形镜对眼轴的控制是仅次于中、高浓度阿托品的。
上图为什么没有角膜塑形镜对度数的控制统计,是因为角膜塑形镜配戴期间对角膜的塑形影响到实际度数的测量。实际上角膜塑形镜对度数和眼轴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角膜塑形镜从设计到材料都和白天的隐形眼镜完全不同(和RGP材料类似)。
塑形镜塑形镜当然会对角膜塑形,这个起初只是为了临时改变角膜曲率,给成人设计的,也是后来误打误撞才发现对青少年近视有控制作用。
目前初步认为因为角膜前表面的改变,减少了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理想是在周边形成近视性离焦,这种近视性离焦的光学机制对近视进展起到一种抑制作用,至于更深层次的机制并不清楚,因为近视眼的发病发展机制还没弄明白。但是和有效性、安全性并不冲突。
白天戴的隐形眼镜是不具备角膜塑形的功能的,也就解决不了周边视网膜离焦的问题(周边离焦软镜除外),所以对近视没有任何的控制作用。
分别在万方医学及pubmed等数据库上按照关键词简单的检索一下看看,有多少相关的研究。
这么多研究中包括对,有效性、安全性、短期的、长期的、戴镜后眼前节生物参数的改变(角膜厚度、散光量、眼压、内皮、泪液质量等)、戴镜后周边离焦的研究、脉络膜增厚的研究、联合低浓度阿托品以及不良感染等。
不能否认以前因为某些原因确实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但是现在像做手术一样要签知情同意书、三方责任书来进行充分的配戴利弊分析,包括配戴的目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
有科学支撑同时又能满足某些儿童青少年控制近视以及白天不用戴眼镜的需求,税点在哪呢?
再来简单说一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吧。
角膜塑形镜的工作原理并不是简单粗暴、机械的挤压角膜,让角膜变形。
我们的角膜上皮细胞层厚约50微米,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本身也是在不断更新的。角膜塑形镜就像一个模子一样,让这层细胞的一部分按照模子去长。
角膜塑形镜的力学包括眼睑压力、表面张力和泪液挤压力,角膜塑形镜工作的主要原理是泪液流体力学的作用。
在闭眼的情况下,角膜的压力来自眼睑和泪液压力。反几何设计的镜片泪液挤压力和表面张力作用下将镜片拉向眼球,使角膜上皮按照牛顿流体力学重新排列,中央变薄20微米左右,中周边增厚,从而实现对角膜曲率的临时改变。
角膜塑形镜更确切的说应该叫角膜上皮塑形镜。
根据能量守恒,角膜上皮是不创造、不消灭,只是角膜上皮的搬运工。
至于确切的控制近视原理,目前还不晓得。存在一些假说,比如周边离焦。
因为视网膜的弧形、眼内各屈光介质的像差等原因,视网膜中心和周边会呈现出不同的离焦状态。
换句话说视网膜中心凹和中心凹以外是不同的度数,比如中心凹是400度近视,到了中心凹鼻/颞侧30度位置可能只有300度。
像普通的单光镜片只是一个光度,矫正中心凹视力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这种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并不是因为戴镜才存在,戴镜不戴镜都存在。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普通的单光镜片对近视没有控制作用,只是起到矫正视力,能看的清楚的作用。
在近视眼模型的探索中发现,周边视网膜离焦的性质可以影响眼球的发育。
当周边视网膜形成一个近视性离焦的时候(周边视网膜上的光在视网膜前成像)可以减缓眼球的增长,或者眼球的发育朝着远视化漂移。
不管是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还是造成近视性离焦,都有利于近视的控制。
所以基于以上理论,有了成长乐、新乐学等框架离焦产品,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RGP、周边离焦软镜等角膜接触眼镜。以平均眼轴相对差异来衡量控制效果,这些离焦产品效果从30%~60%不等。
还有脉络膜增厚的这里就不说了。
关于安全性
首先戴角膜塑形镜是一项医疗行为,凡医疗行为必存在医疗风险。
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验配,按照要求复查,可以把这个风险控制的非常低。
既然有风险为什么还要戴啊!
控制眼轴啊!
控制眼轴的潜在好处是远远大于风险性的弊端的。
如果换到成年人的身上,我个人并不推荐戴(不是不能戴,是不推荐戴),因为利弊权衡发生了变化,好处不像儿童青少年那样突出。
戴久了角膜会不会变薄?
不会。角膜塑形镜对上皮的改变大概在20微米左右,整个角膜厚在500微米左右(个体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很大)。
当停戴后,角膜上皮逐渐恢复戴前状态。
所以很多家长担心角膜变薄,成年后做不了近视手术,戴角膜塑形镜并不会从根本上、永久性改变角膜的生物力学结构。
说了好处,再来说几个弊端吧!
费钱、费精力
角膜塑形镜的价格是真的不便宜,还有各种护理液、清洗液、润滑液等。正常一年的配戴成本在10000~20000之间。
每天洗啊、戴啊、摘啊是真的麻烦。
而且还要定期复查,定时往医院跑,看看你的角膜健康不健康,镜片脏不脏、有没有划痕…
视觉质量可能不好
角膜塑形镜的配戴会导致眼部高阶像差的增加,还有些人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定位(存在偏位)会影响白天的视觉质量。
潜在风险
主要还是发生角膜感染的风险。所以在此强调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验配,这样才能把风险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

生命向着复杂性演化的趋势,背后推动力是什么?

生命大趋势是指,生命有着向复杂性演化的趋势。而复杂性取决于事物的精细程度和组成一个系统的部件数量,精细程度是指,物体本身结构的复杂性。部件数量呢,就是一个系统里有多少个组成部分,在生物学领域,就是指物种的多样性。

所以,生命向复杂性演化的趋势,其实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生物体自身结构越来越精细,另一个是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越来越多。

第一次大突破发生在大约27亿年前。细菌进化出了光合作用的能力,从太阳光中获得能量,摆脱了过去苛刻的环境局限。第二次大突破发生在大约20亿年前,原核细胞第一次演化出了真核细胞。这次突破,真正打开了生命向复杂化演化的大门。

随后在大约5.3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现今世界几乎全部的动物,都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

寒武纪之后,动物的种类继续迅速增加,鱼类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渐演化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而其中的一个分支四足类动物,后来又演化出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动物演化的同时,植物也开始从海洋走向陆地,逐渐出现了高等植物,树木开始长出树叶,1.4亿年前开花植物出现。

生命进化的历史极其漫长,因此,我们需要用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个进程。虽然历史上灭绝事件从未间断,但每次大灭绝之后,地球生命都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复杂水平。从总体来看,生命还是在朝着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

生物要想繁衍后代,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实现自我增殖,DNA也要先进行自我复制。DNA的复制过程虽然精确度很高,但还是很难避免发生错误,多多少少会发生基因突变,不同的突变会让生物拥有不同的生存优劣势。

马和驴起初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后来的一支迁徙到了开阔平坦的中亚草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善于奔跑的马,另一支则在非洲东北部的荆棘丛中,演化成了步伐稳健的驴,地理上的隔绝让二者各自独立演化,最终形成了两个全新物种。

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差距往往非常大。生物多样性会随着地球纬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虽然也有例外,比如沙漠地区的多样性水平很低,但总体趋势是站得住脚的。

纬度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越靠近赤道,太阳高度角越大,一年下来,太阳对地表的辐射量就越大。对生物来说,这个变量至关重要,因为植物只有进行了更高水平的光合作用,才会产生更多的有机物,供给整个生态系统运转。

能量推动生命向复杂性演化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光合作用的出现。光合作用让太阳能成为生命取之不竭的能量源泉,极大提升了整个生命系统的能量水平。

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氧气,让生物开始适应有氧环境,逐渐开始通过有氧呼吸进行代谢。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比无氧呼吸多出约10倍。能量水平的巨大提升,又为生命复杂性的下一步演化打下了基础 。

细胞里有很多线粒体,它们就像一个个发电机,让细胞的能量水平远超以往,因此,能够进化出更复杂的结构。自此,真核细胞走上历史舞台。而在真核细胞的基础上演化出的多细胞生物,又一次大幅提升了生命的复杂程度。

海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总能量是有限的。而陆地植物就不一样了,它们的体积普遍更大,大面积的叶片层层叠叠,能充分利用每一缕阳光。因此,植物登上陆地,让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水平再次大幅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也远超海洋。

最高的脑/体质量比,给人类带来了最高的智慧水平,也带来了最高水平的能量消耗。大脑耗能巨大,大部分哺乳动物会在大脑上花费大约5%的能量,灵长类动物是9%,而人类是20%。因此,我们说人脑是生命复杂性进化的巅峰,并不是在夸大其词。

人类是生命大趋势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人们并没有因为拥有复杂的大脑就感到满足,而是继续借助能量的推动力,把生命和文明的复杂程度推向更高的水平。

人类最早的尝试是农业。农业出现后,农耕社会的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说到底,这是因为人类通过农业掌握了更高层次的能量水平。

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背后,是人类对能量来源的不断迭代,从最早的木柴,到煤炭、石油、电力,再到核裂变和光伏太阳能,每一次能源的迭代,都让人类掌握的能量总水平大幅跃升。

人类社会文化和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发展到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劳作,再到今天全球化的劳动分工,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越来越密集,生命大趋势所代表的复杂化,在人类社会中有了新的发展。

但地球上任何形式的能源储备都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能量的需求却近乎无限。地球上的能源供给,迟早有无法满足需求的那一天。

长久以来,生活在更大陆地上的动物,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比岛屿动物更大。也可以理解成,不同的地理范围下,生物能够利用的能量上限是不同的。

生命大趋势给我们最重要的未来启示在于,生命的复杂程度不会无条件地提升。人类是不断突破自己,沿着生命大趋势继续推进文明的演化,还是被困在地球这个孤岛上,让生命和文明的发展止步不前?

关键取决于,未来的我们能不能掌握更高水平的能量,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地球。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离开地球家园探索宇宙,可能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能量#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26.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心灰意冷。23. 有了新的故事,才不会对以前念念不忘。
  • 通常我们家的跨年都是在度假、听新年音乐会中度过,但是今年,我们想听一些不一样的跨年狂欢音乐会两位法国艺术家 --Fills Monkey组合,用他们的打击乐狂欢
  • 我就奇了怪了,这老板这么有钱,咋不去店里弄头发,非得让底层小职员弄?不怕给你搞砸了吗?去之前还把自己收拾了一下,重新擦个口红,喷点香水,给老板留个好印象[打ca
  • 3月15日满勇辱骂、要挟职工,公开截访的谈话录音:2024年3月18日下午,常宁市城投集团信访部门唐永生更是明目张胆要挟我说:我只有放弃停访协议中另一条由常宁市
  • 听说我们楼栋是自己集资换的,这位“维权者”认为是我开了这个坏头,在业主群里问候了我祖宗十八代,但因为他没有滋扰到我线下的生活,我都没有回应。有意思的是,他和他的
  • 剧本杀《暴雨无声》 故事背景: 讲的大概就是古时的洛城,有六个有着特异功能的“异人”,狄仁杰与明王立下赌约,狄仁杰虽不能打败明王但可以使异人与普人共存,将明
  • 4⃣️有充足的在线时长,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工作,有耐心与粉丝沟通。【进官群申请】1️⃣唯粉 ✓2️⃣关注檀健次本人、工作室,后援会见图13️⃣超等级:10级
  • 一、产品优势最近的新规调整,直接利好的就是玻尿酸注射剂和光电类仪器,爱美客是这方面的最大赢家。所以,综合行业门槛和盈利水平,上游医美产品生产商是最有价值的环节。
  • #张杰[超话]#小学的时候我不是很关注那种超女快男男的选秀节目,所以记得是在好像08年的时候才开始知道张杰,那时候知道他是同学给我看他《明天过后》的MV,不过看
  • 03还是点读机模式这段旅程她来管钱,但是她的观念不是不准花钱买她觉得不值当的东西,要不就是很随机地花掉了仅存的现金我们去了化妆品店,只有3000现金了,她说我们
  • 种植之前还要催芽处理,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水温控制在50℃左右,浸泡1-2天,让种子吸足水分,软化种子,这样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也会更快。它的种子在温
  •   顾绾姝没有回复这条评论,甚至很快就把ZYA这个微信号给拉进了黑名单,毕竟那天视频里,他的态度很明确,公事公办,她已有他的工作号,没必要再留一个私人号,不给自
  • 明早10点和我一起薅!明早10点和我一起薅!
  • 记得在路演现场,粉丝给你讲你对她们的人生的影响,你说你很荣幸,同时也会记住我们的爱,并带着它走的更长更远,那我们一起,继续发光发热吧,去温柔以待这个世界[心]时
  • 卡纳克神庙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前后经历了很多很多法老建造它最古老的部分四千多年最新的部分也有两千多年门头没造完 所以看着是一边高一边低的墙下面还堆着泥土(最后一张图
  • 七是鱼浮头时,除了使用治疗浮头的药物外,建议不要泼洒其它药物。因此,在放养前对虾蟹苗进行浸泡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或减少疾病传播的重要技术措施。
  • 代拍ss是cpf日的,身上的伤是cpf先发现的,谁看了不说一句离谱。每当我登录成功,点进去看到你的头像笑得这么开心,然后我助力成功的时候,一切坏情绪都消失不见了
  • 有大中小三个尺寸多种颜色大号慵懒有范,中号更日常,小号迷你的可爱带你大杀四方的一只,不受任何风格限制这季的重磅爆款,还不冲在等什么呢28.5×19×21.5cm
  • ——《癸巳除夕偶成》14、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于中好·别绪如丝梦不成》25、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