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这就是山东·云上打卡最美海岸线】潍坊滨海:向海图强风帆劲#云上打卡最美海岸线#
海洋兴则经济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极,潍坊海洋资源丰富,拥有143公里海岸线、1421平方公里海域,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港口、高端装备、海洋科技等产业发展迅猛,这是潍坊的基础优势所在,也是潍坊向海发展的突破口。
滨海区作为潍坊北部沿海的核心区,优势得天独厚,拥有510平方公里的海域,在69公里海岸线的内圈是678平方公里的陆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建立起海洋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滨海文旅等海洋产业体系,合成碱、溴系阻燃剂、甜菜碱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滨海区作为潍坊市“向海发展”的最前沿,锚定潍坊市建设万亿级城市目标,挺主责主业于前,让发展质量提升与经济体量增长并举、基础设施开发与城市功能开发并举、生态绿色治理与资源集约利用并举,加快由大到强战略跨越,打造市区一体的主力军、改革发展的主阵地、海洋经济的主战场。
突破港口建设环渤海现代化区域大港
11月15日,伴随着响亮而悠扬的鸣笛声,几艘货船向山东港口潍坊港驶来,而码头上则是设备轰鸣、车流如梭。这样的繁忙场景,在港口已经是常态。
山东港口潍坊港1-10月份共计完成各类货物吞吐量1148.87万吨,同比增长39.06%,其中,集装箱完成36.75万标箱,同比增长78.31%,散杂货直取率达到了13.67%,吹响“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就港口自身而言,潍坊的海岸线是粉砂质的海岸,坡降比只有万分之三,也就是说向海里走10公里,水深只有3米。但从地图上看,渤海莱州湾宛如一个聚宝盘,潍坊港东距烟台港146海里,西距天津港155海里,北距营口港240海里,是离济南、淄博等地最近的出海口,腹地广阔,有雄厚的产业支撑优势。
在发展意义上,港口从来不只是港口,更是陆海统筹、融入全球的重要支点。用好潍坊港这一全市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战略,滨海区突出港口,发挥“浅水浅用”,积极打造区域性枢纽港、集装箱战略港,主动融入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与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实现联动互补、融合发展,让全市开放发展的龙头扬起来。
全力加快潍坊港建设,滨海区抢抓山东港口整合机遇,以加快港口扩能提升为抓手,不断完善港口服务设施配套。3.5万吨级航道维护性疏浚工程完成,5万吨级航道建设积极推进。航线网络建设愈发完善,潍坊港新开通到福建、日照、锦州、烟台四条内贸集装箱新航线,年新增总吞吐量达10万标箱,北连环渤海、南接长三角、辐射泛珠江的航线网络初步成型。
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构建产业链条完备、竞争力持久的临港产业集群是关键抓手。滨海区以海港经济区为核心载体,进一步聚集海陆交通优势和临港产业优势,深入挖掘临港产业重大项目内在和延伸价值,带动产业聚集、城市发展,统筹提升港口、产业、城市竞争力。
向海而兴、以港图强。面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潍坊港越发成为潍坊陆海统筹、参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支点,不断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形成对产业链的融合支撑,促进区域更深更广的开放发展。
龙头带动打造千亿级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
加快由大到强战略跨越,海洋产业是滨海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去年,滨海现代海洋化工优势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0年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也是该批次唯一入选的现代海洋类产业集群。山东海化集团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盐化工龙头企业,1―10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21.39亿元,同比增加67.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01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300M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参加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仪式,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二期投资38.9亿元的中化弘润保税原油超市项目建成投用,总库容达到1220万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油罐储备库。中化弘润仓储物流基地以滨海区为中心,自主投资建设了原油、成品油管道,配套建设了中化弘润滨海原油储备库、青州阳河分输库,也正在规划建设潍坊港液化品码头,伴随着管网、库区、码头的建成投产,中化弘润将开启全方位、多途径的物流网络新模式。
“原油储备库区总规划库容1220万方,库区与输油管道相互配套,与黄岛港、董家口港形成完备的管输储运体系和供油网络,相当于在潍坊滨海区建设了3个30万吨的油品码头。”中化弘润石油储运(潍坊)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白建民介绍,原油储备库区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从青岛港到潍坊滨海,每吨原油相对于用油罐车运送,可节约运费80元,年可节省40亿元以上。
在潍柴滨海产业园内,潍柴大缸径发动机万台产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计划2022年建成投用。该项目是潍柴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落地“迈向高端”战略的重点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有效助推滨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像这样的项目,滨海还有许多,新和成、国邦、海王等一批“高大上”企业在滨海落地生根,逐步发展成为滨海的企业“龙头”,推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成为支柱产业,滨海旅游、临港物流、职业教育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持续膨胀滨海海洋产业规模。
潍坊滨海区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倾情倾力为企业在滨海发展提供最优质、最高效服务,近400名素质高、能力强的服务专员奔赴一线,对全区384个“四上”企业和100个重点项目进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一一二三四五”基本工作思路,滨海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主战场”作用,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思路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措施更加明确。奋力打造海洋科技、“海-陆-空”装备制造、精细医药、高端石化及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海洋文旅、医养康健、临港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
拥抱深蓝奏响现代化海洋城市的蓝色篇章
如今的滨海,机器轰鸣、塔吊林立、车水马龙,现代化的工厂和日新月异的现代海洋城中,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宜游……
从盐碱荒滩到现代海洋城,这背后,是滨海秉持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聚焦教育、医疗、就业、文化、人居环境等民生所需,着眼生态文明、交通出行、安全发展等民生所盼,聚力打响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四大攻坚战,让滨海颜值更高、魅力更大、气质更佳,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滨海区坚持生态立区,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走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实施水、绿、建筑“三个全覆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地下水库”工程快速实施,加快全区“大绿化、大水面、大公园”建设,打造潍坊北部特色风情,塑造潍北森林氧吧。
人气是城市的核心。所有产业里,服务业最聚人气,滨海区突破服务业这个新增长极,抓好教育、医疗、文旅、职教和商业等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提升能级,加速让它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功能提升的动力引擎。
以产业为支撑、城市建设为依托、生态建设为基础,滨海加快推进“设施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攻坚城市提质,强化功能配套,建设现代海港城、海洋科教城和海洋文旅城。
坚持港产城融合,滨海区以港口为龙头,依托综合保税区北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港口设施配套提升,进一步提高港区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快物流、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集聚,进一步做大物流产业,繁荣港城经济,建设现代海港城。
坚持产教城一体,滨海区用好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金字招牌”,招引落地一流大学,提档升级大学园区。目前,已有潍坊职业学院、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等34所院校院所、培训机构入驻,12所院校招生运行,园区师生规模达到8万人,山东海洋技术大学、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新校区、济南大学产教融合园区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依托海洋科技大学园,辐射产业园区、科创园区和中央城区,滨海区加快推进科创园建设,聚焦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现代超算等,打造现代科创产业高地。同时,全力加快中央城区重点片区集群开发,聚力提升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与综合承载,同步提升大家洼、央子两大片区品质能级,建设海洋科教城。
滨海区坚持产城旅联动,统筹水、河、海、渔、盐五大文化样态,突出白浪河文旅轴、海岸线文旅带、文昌湖文旅环,加快重点文旅项目落地建设,国际风筝会、全运会帆船赛等节会赛事成功举办,快速吸人气聚商气,建设海洋文旅城。
风起潮生,自当迎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滨海区发展蓝图清晰擘画: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围绕“加快滨海由大到强战略跨越、建设高品质海洋经济新区”目标,做强海洋科技产业、“海陆空”装备制造“两个主业”,突出现代海港城、海洋科教城、海洋文旅城“三个抓手”,聚焦强企筑峰、项目建设、双招双引、对外开放、深化改革、营商环境、安全发展“七大战场”,抓实项目报批、投融资改革治理、办好民生实事、环保深度治理、低效用地处置“五大任务”,推动各方面工作实现新突破、夺取新胜利。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一座海洋、产业与人和谐相处的高品质海洋经济新区和现代海洋城正在快速崛起,滨海区将乘着“十四五”的快车,着力开拓向海发展空间,砥砺建设让本地人骄傲自豪、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现代海洋城,为建设海洋城市贡献滨海力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果是同时买入一户建或是公寓的情况,只会花费“房屋部分的消费税”不过,如果卖主是个人的情况,土地和房屋都属于“非课税”因为光是土地的话,视为非消费的东西。
  • #励志##正能量##情感##励志#二十岁才开始第一段恋爱,起初我们是水火不容的对头,从来没想过会产生感情,有小心翼翼甚至不知所措,第一次向我表白牵手心跳加速面红
  • 这里的山场气息、地土香、棕味、苔藓味、木质香、陈年老茶转化后的陈香,都是老丛茶树得天独厚的基因。这里的山场气息、地土香、棕味、苔藓味、木质香、陈年老茶转化后的陈
  • 满满纤维感的酸甜内馅超对我口味[太开心]外层酥酥松松 我吃完掉了一地碎碎养狗子的好处这时候就出来了[doge]我一招呼它就过来帮我打扫得干干净净(吃了)[嘻嘻]
  • [馋嘴]一直想要一款功能性颜值兼得的运动内衣,总算是让我找到了![思考]#跑步##新星v计划##超能新星汇##运动装备##我親愛的媽媽和外婆#*願上天保佑我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艺术##艺术设计##设计美学##游乐园能有多快乐#八百屋——绘空事全新店起航喽~[打call][打call][打call][打call][打
  • ?接着说非口源性1. 口腔邻近组织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上颌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引起口臭2. 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出现酸臭味3. 幽门
  • ”历朝历代对花的喜爱,催生出了高超的插花技巧,以至于宋代插花已成为生活时尚,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历朝历代对花的喜爱,催生出了
  • 1.出发去珠海,吃个便饭,一进门发现张亮麻辣烫店的布局,好面熟,打开地图一看,竟然是两三年前来过的唐家文化广场附近,当时吃过这家,真佩服自己的记忆。此外,民宿还
  • 演员找得真好,脸上有点肉搭这套衣服和银发就很贵气[舔屏]渣攻有点猥琐(对不起不是针对演员)#712の碎碎念##碎碎念# -变成值得被爱的人,爱将如期而至[心]-
  • 我宣布[照相机]民宿一定要去风格化[微风]做民宿一定要去风格化,风格只是流行趋势去定义,但民宿不可能根据流行趋势去改变,当下的这疫情时代,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
  • 据了解,该项目具有“高、大、多、新”的特点,面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管理总包协调量大、平面组织复杂、建设工期紧、不停航管理等难点,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被誉为“机场
  • “假一赔三” 骗子继续诱敌深入对方发来的信息附截图显示:由于卖家尚未激活“假一赔三”导致卖家收不到您的资金,请通知卖家联系客服......向女士一想,本来卖个高
  • 于是乎,德普欢呼,因为他与前妻离婚后的纠缠终于胜了一回;张国立也欢呼,他赢得了肖像权、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5000元,还要付出二审受理等费用共计3000元。德普状
  • 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眼里有光,心中有梦。首先,我想对自己说声对起,这一年中对自己苛刻,爱钻牛角尖,自己己固执多年。
  • 他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却也贴合这个人物,他珍惜属于自己的警察荣誉,或许为这一切牺牲也算他最好的归处吧,可惜无论怎样,都会辜负自己的妻女[失望]这位男士喜欢预测,
  • 大卫劝他把安德烈. 谢尼耶的集子带去,拿稳受欢迎的东西代替不一定受欢迎的东西. 吕西安擅长朗诵,肯定讨人喜欢;不念自己的作品还显得谦虚,对他有好处.他们俩像多数
  • #黄河少年 振兴有我# 【石榴籽一家亲:团市委开展兰州—临潭两地民族青少年书信交流活动(二)】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超话]##农商青年#
  • 香港称之为“马仔”是一种满族特色甜味糕点。#美食# 自己在家也能轻松制作【沙琪玛】味道相当不错呀…[哈哈][哈哈][哈哈]但是还有一点小遗憾成型没有买的好看…[
  • 跟大部分家庭一样,我家之前用的花洒就是普通喷头,水流没有什么压力,也更不要说过滤功能了~而苏泊尔这个花洒,水压确实大!所以换一个高质量的花洒,是你无法改变水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