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战疫》特稿系列⑥|隔离点的守护者:不分昼夜奔赴220隔离点,为24639名重点人员送温情

她们是女儿、妈妈、妻子,他们是儿子、爸爸、丈夫,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只记得一个身份:医护人员。他们说:“奔赴一线,是我们义无反顾的使命!”
武英杰是二七区妇幼保健所的副所长,也是最早一批被二七区抽调至疫情防控机场专班的工作人员之一。接到电话前,武英杰刚刚结束她的机场专班工作,她已经一年零四个月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儿子了,她答应儿子,这个假期会好好陪着他。而此刻,她又要食言了。

7月30日,二七区在例行检查中发现1例核酸初筛阳性,后经市疾控中心复核,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而后,随着防控措施的精准实施,全市24639名重点人员被陆续集中隔离。

为了加强全市220个集中隔离点的安全管理,切实封死病毒传播的渠道,8月8日起,郑州市陆续抽调16名院感专家,会同环保、城管、市场监督和消防等部门技术骨干,组成16个指导组,每组分包一个县市区,常驻当地开展不间断巡查。

近一个月来,16个专家指导组以隔离点为家,坚持日清日结,每日一评分排名,始终战斗在防疫一线,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隔离点的安全‘守护神’”。

集结:“我要去一线!”

8月9日,在接到督导郑州市二七区隔离点酒店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王敏第一时间赶到指挥部,紧急集结、报到、开会、培训……,王敏几乎一夜未眠,熬红了双眼。

王敏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办主任,从事感染管理工作已有20余年。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到2008年防控手足口病,再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王敏都参与其中,而她,也因此有了一个称号---“院感老兵”。

“感控工作要在落实和执行上下功夫。只有到一线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心里才能有底。”王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月9日以来,王敏带领第十六督导团队每天对隔离酒店进行防疫业务指导,不间断检查抽查各个隔离点人员防护、“两区三通道”建立、消毒消杀、医废处理等情况。“工作人员出入怎么扫码?每日消杀是否到位?餐食是否按照食品安全要求送发?隔离人员生活垃圾是否按照医疗废物要求处理……”自8月9日以来,这些问题王敏不知每天要重复多少遍,每到一处隔离点,她总会仔细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以“严、细、实”的监督标准,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

“郑州二七急需疫情防控医务人员,有意向报名的老师请与我联系”。8月6日早上,原鲜霞刚准备起床,就看到郑州二七区卫健委的这条“招募令”,医学专业出身的她立马拨通了报名电话。

“我要去一线!”这是原鲜霞拨通电话后说的第一句话,简短却有力。上午8点,在简单地整理了下随身携带的行李后,原鲜霞告别了家人,独自一人开车从洛阳奔赴郑州。

“大家都说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打败‘小怪兽’是‘天使’的职责所在,我义不容辞!”

筹备:“从0到1,很难!”

赵灿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22天的检查督导工作。赵灿是第九检查指导组的组长,负责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集中隔离点的管理工作。22个昼夜,第九组5名成员,从东明路出发,对管城区24个集中隔离点各个事项仔细叮嘱,一圈跑下来大概有149公里,循环不停。

“工作已经不能按天计算了,我们一直处于工作状态,那段时间一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组员马大朝说。第九组的工作没有正常的作息,24个酒店,除去路上花费的时间,仅仅去一个酒店指导检查隔离工作就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

随着隔离人员数量的增加,对医护人员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为了尽快让医护人员熟悉防疫流程,赵灿决定要制定一本专业的工作手册,“这能让他们快速上手”。

就这样,构思、撰写、完善成了当时赵灿在完成日常检查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8月21日,在经过了10天的打磨后,一本3万多字的《郑州市集中隔离点快速工作指南》交到了每个隔离酒店工作人员的手上。

回忆起当时制作《工作指南》的情景,赵灿动容地说:“从0到1这一跨越,很难!但看到付出有了成效的那一刻,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温暖:“有你们在,我踏实!”

郑州市二七区作为此次疫情反扑的“重灾区”,防控压力大,危险系数高。位于二七区航海路的锦江之星宾馆,是二七区成立的第一个隔离点,郑州市前期筛查出的确诊病例密接与次密接人员几乎都在这里进行隔离。

据锦江之星航海路店健康关爱中心专班副组长边东亮介绍,这个点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隔离人员几乎全部都是确认病例的密接或者次密接人员,危险系数高,“他们当中有些存在基础性疾病,有些由于恐惧从而表现出一些躁动的行为,还有几位是孕妇或者刚生产完不久的产妇,因此我们在保证他们生命安全的同时,更需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

高丽(化名)被送来时,已有8个多月的身孕。8月14日凌晨,武英杰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吵醒。电话那头传来高丽的声音,她出现了生产反应。武英杰立即拨打120,将高丽闭环送往疫情期间孕产妇定点医院,当晚,一名女婴顺利出生。

3天后,高丽出院了,由于还在隔离期,她又被送回了第一隔离点。照顾产妇,对第一隔离点健康关爱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巧合的是,关爱中心专班有不少是来自二七区的妇产科专家、医师,知道这种情况后,大家主动担起了产妇产褥期恢复和新生儿哺喂的相关工作。

同样是妇产科出身的武英杰,深知月子期对女性的重要性。于是,武英杰与酒店后厨进行了简单协商后,决定给高丽准备“月子餐”。“昨天做了鸡汤,今天给她准备点猪蹄汤吧”“产后容易体虚,再给她打两个荷包蛋,放点红糖”“炒个香菇青菜吧,少油少盐”……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对话成为了武英杰与后厨之间的常态。

8月23日,在平稳地度过隔离期后,高丽要回家了。离开前,她不舍地说:“感谢你们的照顾,舍不得你们,有你们在,我踏实!”

理解:“妈妈,你放心地去吧!”

孟照慧是金水区一家口腔诊所的负责人,也是一位12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喜欢演讲、主持,也喜欢旅游,原本我打算这个假期带她出去转转,看看外边的世界呢”,孟照慧说。但这次,她没能如愿以偿。

8月12日,孟照慧接到通知,要求到隔离点待命。走之前,孟照慧在心底里想了好久,不知该如何向女儿解释。“想到要去隔离点,其实还是有点怕的,甚至怕万一有什么意外”,孟照慧说,“而且我不知道该如何让女儿接受,我怕她难过。”

但令孟照慧意外的是,当她告诉了女儿她的想法时,12岁的女儿懂事地说:“妈妈,你放心地去吧!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我相信,我的妈妈也是英雄,英雄是不会被打倒的!我会照顾好自己!”

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同样的心酸,武英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有时候觉得挺对不起孩子的”提到儿子,工作上一向雷厉风行的武英杰哽咽了,“每次儿子跟我视频,都会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了’,我每次都说,‘快了,快了’,但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儿。”

2021年8月28日,郑州发布第35号通告,自8月28日12时起,全市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封闭、封控区域全部解除;全市离郑“个人核酸证明查验服务点”撤除。

又见车来车往、人流熙攘;又见万家灯火、夜空点亮。这是郑州经受灾情与疫情双重考验之后归来的讯号。

王敏期待着早日恢复正常的两点一线生活;孟照慧计划着在下一个假期带孩子去哪里逛逛;武英杰希望这次可以信守诺言,多陪儿子待一段;原鲜霞想赶紧回洛阳老家,看看亲人,报个平安;边东亮早已迫不及待地想约上三五好友,喝酒撸串,讲讲他最近经历的事……

#医护不分昼夜奔赴220隔离点# 【#16个专家指导组坚守隔离点近一个月# 隔离点的守护者:不分昼夜奔赴220隔离点,为24639名重点人员送温情】武英杰是二七区妇幼保健所的副所长,也是最早一批被二七区抽调至疫情防控机场专班的工作人员之一。接到电话前,武英杰刚刚结束她的机场专班工作,她已经一年零四个月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儿子了,她答应儿子,这个假期会好好陪着他。而此刻,她又要食言了。

7月30日,二七区在例行检查中发现1例核酸初筛阳性,后经市疾控中心复核,被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而后,随着防控措施的精准实施,全市24639名重点人员被陆续集中隔离。

为了加强全市220个集中隔离点的安全管理,切实封死病毒传播的渠道,8月8日起,郑州市陆续抽调16名院感专家,会同环保、城管、市场监督和消防等部门技术骨干,组成16个指导组,每组分包一个县市区,常驻当地开展不间断巡查。

近一个月来,16个专家指导组以隔离点为家,坚持日清日结,每日一评分排名,始终战斗在防疫一线,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隔离点的安全‘守护神’”。

集结:“我要去一线!”

8月9日,在接到督导郑州市二七区隔离点酒店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王敏第一时间赶到指挥部,紧急集结、报到、开会、培训……,王敏几乎一夜未眠,熬红了双眼。

王敏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办主任,从事感染管理工作已有20余年。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到2008年防控手足口病,再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王敏都参与其中,而她,也因此有了一个称号---“院感老兵”。

“感控工作要在落实和执行上下功夫。只有到一线实地查看,了解情况,心里才能有底。”王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8月9日以来,王敏带领第十六督导团队每天对隔离酒店进行防疫业务指导,不间断检查抽查各个隔离点人员防护、“两区三通道”建立、消毒消杀、医废处理等情况。“工作人员出入怎么扫码?每日消杀是否到位?餐食是否按照食品安全要求送发?隔离人员生活垃圾是否按照医疗废物要求处理……”自8月9日以来,这些问题王敏不知每天要重复多少遍,每到一处隔离点,她总会仔细查看,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以“严、细、实”的监督标准,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

“郑州二七急需疫情防控医务人员,有意向报名的老师请与我联系”。8月6日早上,原鲜霞刚准备起床,就看到郑州二七区卫健委的这条“招募令”,医学专业出身的她立马拨通了报名电话。

“我要去一线!”这是原鲜霞拨通电话后说的第一句话,简短却有力。上午8点,在简单地整理了下随身携带的行李后,原鲜霞告别了家人,独自一人开车从洛阳奔赴郑州。

“大家都说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打败‘小怪兽’是‘天使’的职责所在,我义不容辞!”

筹备:“从0到1,很难!”

赵灿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22天的检查督导工作。赵灿是第九检查指导组的组长,负责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集中隔离点的管理工作。22个昼夜,第九组5名成员,从东明路出发,对管城区24个集中隔离点各个事项仔细叮嘱,一圈跑下来大概有149公里,循环不停。

“工作已经不能按天计算了,我们一直处于工作状态,那段时间一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组员马大朝说。第九组的工作没有正常的作息,24个酒店,除去路上花费的时间,仅仅去一个酒店指导检查隔离工作就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

随着隔离人员数量的增加,对医护人员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为了尽快让医护人员熟悉防疫流程,赵灿决定要制定一本专业的工作手册,“这能让他们快速上手”。

就这样,构思、撰写、完善成了当时赵灿在完成日常检查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8月21日,在经过了10天的打磨后,一本3万多字的《郑州市集中隔离点快速工作指南》交到了每个隔离酒店工作人员的手上。

回忆起当时制作《工作指南》的情景,赵灿动容地说:“从0到1这一跨越,很难!但看到付出有了成效的那一刻,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温暖:“有你们在,我踏实!”

郑州市二七区作为此次疫情反扑的“重灾区”,防控压力大,危险系数高。位于二七区航海路的锦江之星宾馆,是二七区成立的第一个隔离点,郑州市前期筛查出的确诊病例密接与次密接人员几乎都在这里进行隔离。

据锦江之星航海路店健康关爱中心专班副组长边东亮介绍,这个点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隔离人员几乎全部都是确认病例的密接或者次密接人员,危险系数高,“他们当中有些存在基础性疾病,有些由于恐惧从而表现出一些躁动的行为,还有几位是孕妇或者刚生产完不久的产妇,因此我们在保证他们生命安全的同时,更需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

高丽(化名)被送来时,已有8个多月的身孕。8月14日凌晨,武英杰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吵醒。电话那头传来高丽的声音,她出现了生产反应。武英杰立即拨打120,将高丽闭环送往疫情期间孕产妇定点医院,当晚,一名女婴顺利出生。

3天后,高丽出院了,由于还在隔离期,她又被送回了第一隔离点。照顾产妇,对第一隔离点健康关爱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巧合的是,关爱中心专班有不少是来自二七区的妇产科专家、医师,知道这种情况后,大家主动担起了产妇产褥期恢复和新生儿哺喂的相关工作。

同样是妇产科出身的武英杰,深知月子期对女性的重要性。于是,武英杰与酒店后厨进行了简单协商后,决定给高丽准备“月子餐”。“昨天做了鸡汤,今天给她准备点猪蹄汤吧”“产后容易体虚,再给她打两个荷包蛋,放点红糖”“炒个香菇青菜吧,少油少盐”……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这样的对话成为了武英杰与后厨之间的常态。

8月23日,在平稳地度过隔离期后,高丽要回家了。离开前,她不舍地说:“感谢你们的照顾,舍不得你们,有你们在,我踏实!”

理解:“妈妈,你放心地去吧!”

孟照慧是金水区一家口腔诊所的负责人,也是一位12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喜欢演讲、主持,也喜欢旅游,原本我打算这个假期带她出去转转,看看外边的世界呢”,孟照慧说。但这次,她没能如愿以偿。

8月12日,孟照慧接到通知,要求到隔离点待命。走之前,孟照慧在心底里想了好久,不知该如何向女儿解释。“想到要去隔离点,其实还是有点怕的,甚至怕万一有什么意外”,孟照慧说,“而且我不知道该如何让女儿接受,我怕她难过。”

但令孟照慧意外的是,当她告诉了女儿她的想法时,12岁的女儿懂事地说:“妈妈,你放心地去吧!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我相信,我的妈妈也是英雄,英雄是不会被打倒的!我会照顾好自己!”

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同样的心酸,武英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有时候觉得挺对不起孩子的”提到儿子,工作上一向雷厉风行的武英杰哽咽了,“每次儿子跟我视频,都会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了’,我每次都说,‘快了,快了’,但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儿。”

2021年8月28日,郑州发布第35号通告,自8月28日12时起,全市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封闭、封控区域全部解除;全市离郑“个人核酸证明查验服务点”撤除。

又见车来车往、人流熙攘;又见万家灯火、夜空点亮。这是郑州经受灾情与疫情双重考验之后归来的讯号。

王敏期待着早日恢复正常的两点一线生活;孟照慧计划着在下一个假期带孩子去哪里逛逛;武英杰希望这次可以信守诺言,多陪儿子待一段;原鲜霞想赶紧回洛阳老家,看看亲人,报个平安;边东亮早已迫不及待地想约上三五好友,喝酒撸串,讲讲他最近经历的事……(正观新闻记者 孙珂 程子鑫)#洞见计划#

【雕塑点缀珠江碧道,彰显滨水人文之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在广州塔至阅江路的6.6公里长碧道上,可以观见艺术之滥觞——这里新坐落14件享誉海内外的雕塑。
近年来,海珠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成“广州塔—阅江路”新时代驿站6个,由东至西分别是会展东、会展中心码头、新时尚、广州琶洲、财富码头、新风尚。随着驿站群一同与市民游客见面的,还有来自海珠三代雕塑家潘鹤、梁明诚、许鸿飞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不仅反映了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发展脉络,体现海珠区艺术薪火生生不息,还与驿站群、碧道组成有机整体,成为构建生态、文化、幸福海珠的重要一环,点亮群众生活。

近日,记者专访两位海珠雕塑家及一位雕塑家的后人,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和对碧道雕塑的思考。

“20”后潘鹤:造物寄意,见证历史

《虎门销烟》《怒吼吧!睡狮》《得了土地》《艰苦岁月》《广州解放纪念像》《开荒牛》《和平少女》……出自潘鹤之手的7件雕塑,时间跨度从虎门销烟到改革开放,在广州琶洲·新时代驿站和新时代驿站·会展中心码头之间的碧道上一字排开,向市民游客生动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潘鹤生卒于广州,享年95岁,70多年艺术生涯中留下数百件作品,分布在全国60余座城市。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如同史诗般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正如中国美协的评语,“他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不失浪漫主义形式特征,其大批为国家而作、为人民造像的经典力作,是革命岁月和改革时代的见证,为现当代雕塑史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时代记忆。”

经历战乱与改革,决心为时代作注

1925年,潘鹤出生于广州。从童年到少年,社会的战乱与变革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后来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潘鹤回忆道,自己一共经历了16场战争,看到了曾经的民不聊生,艺术成了他宣泄苦闷情感的途径。

潘鹤一开始师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创作了《数米犹堪充半腹》《饿殍途中剩一堆》等作品。后来,他的兴趣转移到西方油画雕塑上。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家逐渐安定繁荣,潘鹤创作出《艰苦岁月》《省港大罢工》《得了土地》等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潘鹤提出“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大力推动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如今,安放在深圳的《开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日本长崎的《和平少女》、北京的《怒吼吧!睡狮》等,均是他创作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

然而,城市雕塑不仅是凝聚艺术家思想的实物,还受到城市规划定位的制约。潘鹤之子、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对记者笑言,潘鹤尤擅“夹带私货”,即在满足城市规划和官方需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自己的思想。比如在创作《开荒牛》时,潘鹤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择了“牛”这个意象,一只前脚跪着,寓意为人民鞠躬尽瘁,后面拉着盘根错节的老树根,象征将阻碍改革开放的一切旧观念连根拔起。

兴建雕塑艺术园,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如果将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那潘鹤雕塑艺术园的建成,就是将潘鹤这分散在60余座城市的孩子重现在自己的故乡,让它们“承欢膝下”。2007年,广州市和海珠区两级财政共投入7000万元,在海珠区后滘西大街兴建潘鹤雕塑艺术园,园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园内按照“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五个主题进行作品展示,“这些作品的位置都是我父亲当时一个个亲自确定的。兴建潘鹤雕塑艺术园时,我们就梳理发现,父亲一生所创作的这些作品正代表中国百年发展历程,所以就按照这五个主题来设计。”潘奋说道。

潘奋表示,自己和父亲都在海珠区成长,这里是文化的聚宝盆,拥有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知名学校,人才辈出,感谢政府让父亲的作品在潘鹤雕塑艺术园得到集中展示。今年年初,海珠区更是选择了7件潘鹤雕塑,矗立在碧道之上。“父亲认为,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像别的绘画艺术需要到博物馆、美术馆去观看,城市的公共空间就是城市雕塑的舞台,只要路过就能看见,在引导价值观、提高人文修养、彰显城市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海珠区一和我提出在碧道放置雕塑的建议时,我就同意了。”

潘奋还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碧道的潘鹤雕塑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素材,引起强烈反响,甚至促成了海珠区启动“潘鹤雕塑艺术园综合提升项目”。7月1日,潘鹤雕塑艺术园改造后重新开放,园区陈列更加清晰全面地介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并新增多媒体设备,升级园区广播系统,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开放约13年的潘鹤雕塑艺术园被注入新活力。

“30”后梁明诚:中西交融,承前启后

夜幕低垂,新时代驿站·会展东灯光“啪”一下亮起,显出与白日完全不同的柔美来:建筑的光带如同缓缓流动的江水,屋面坡道上的数千盏芦苇灯点缀夜空。旁边梁明诚的《钢琴》《小提琴》雕塑,在灯光的映衬下,线条感更为强烈,与驿站一道给予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

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进程中,梁明诚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在上世纪80年代前,梁明诚的创作风格深受潘鹤影响,两人一起合作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等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后,梁明诚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开始对抽象变形雕塑语言的摸索和探讨,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中外交流转观念,写实写意两开花

1959年,20岁的梁明诚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由潘鹤担任他的雕塑任课老师,“他(潘鹤)对我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梁明诚直言,那时他深受潘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熏陶和影响,在校期间就创作了《女生产队长》《新娘》等作品。毕业后,梁明诚从潘鹤的学生转变为潘鹤的合作伙伴,陆续合作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铜墙铁壁》等。

改革开放春风起,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打开了梁明诚的眼界。1980年-1982年,梁明诚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到了意大利后,我看到了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一下子我的观念就开放了,雕塑除了写实的、红色的,还可以这样。”

于是,他将这种风格大胆运用到雕塑中,在意大利创作的《海风》被认为是他整个艺术生涯风格转变的关键节点。此后,他相继创作了《海天》《钢琴》《大提琴》等艺术作品,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以置于新时代驿站·会展东旁的《钢琴》《大提琴》为例。梁明诚介绍,两者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两名正在演奏的如痴如醉的音乐家,表现音乐的韵律美,“钢琴的旋律是轻松的、丰富的,因此我用线条描出钢琴和人像,摒弃钢琴本身的沉重感,显得通透高扬。大提琴的旋律则是深沉悠远,因此雕塑显得敦实和谐。”

然而,梁明诚并没有一味转向现代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并行。他认为,雕塑艺术是宽广的、不设限的,只要是好作品,群众都会喜欢。

艺术氛围海珠生,耄耋之年醉创作

如今,漫步在海珠区土华村梁明诚工作室内,每走几步就能遇见他风格不同的作品,令人大饱眼福。梁明诚表示,作为雕塑家,他的创作灵感、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区域,但海珠区毋庸置疑是养育他的地方,为他提供良好的创作氛围。

事实上,研究梁明诚的经历可以发现,他在青少年时期漂泊无定,却又在兜兜转转中与海珠联系紧密。1939年12月,梁明诚在广东省南雄县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1944年,南雄沦陷,年仅5岁的梁明诚与家人逃难至粤东平远县。1949年,梁明诚一家搬迁至广州,梁明诚入读位于海珠区南村路的广州市第五中学。1955年,梁明诚初中毕业后,赴湖北武昌入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1958年,随校回广州。次年,被学院保送升入位于海珠区昌岗东路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8年开始留校任教。退休后将工作室选址定在土华村。“我就是海珠人,10岁开始我就在海珠各条河涌游泳,这里水美景美,是养人的好地方。”82岁的梁明诚回忆道。

从垂髫至耄耋,梁明诚在海珠待了大半生。他表示,他将在工作室内尽己所能再做些雕塑。他认为雕塑是时代与艺术的交响、形体和心灵的碰撞,不论是在驿站外矗立的雕塑,还是他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作品,只要路过的人看到了,有体悟,就是雕塑的全部作用。

“60”后许鸿飞:探索多元,走向世界

新时代驿站·财富码头距离广州塔并不远,平日接待大量游客。为了让游客感受快乐生活,海珠区选择在该驿站外,从西往东依次放置许鸿飞的《花城六月天》《吻》《三弹音乐》《童趣》《肥年肥舞》,逗趣的“肥女”形象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海珠形象,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雕塑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一部分雕塑家开始创作或世俗或谐趣的作品,强调与大众的交流。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许鸿飞正是这种世俗、谐趣、亲民风格的探索者。

毕业初期觉迷茫,肥女系列辟新路

许鸿飞出生于广东阳江。1990年从位于海珠区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他有好几年找不到创作的感觉。“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广东到处是建设的热潮,我就接了许多城市雕塑来做。刚开始我以为这是大的艺术创作,后来却发现不少的城市雕塑是工程,还不是我想追求的东西。”许鸿飞说。

几年的城市雕塑经历,让许鸿飞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撑艺术的创作,“肥女”便是在此情况下诞生。1998年,许鸿飞在位于海珠区的工作室——石磨坊,创作出人生第一个“肥女”。一开始,许鸿飞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件作品。1999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来到许鸿飞工作室,一眼相中“肥女”,并提议许鸿飞可以做“肥女”系列。当时的许鸿飞还担心不主流,不好拿奖、评职称,但黄永玉却表示,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点,跳出学院的套套。就是这句话,让本还踟蹰的许鸿飞下定决心。

其实,肥女人的形象并非许鸿飞首创,但如今在雕塑界,说起“肥女”,就能想到许鸿飞,这是为什么?许鸿飞将此归结为“坚持”二字。20多年来,许鸿飞坚持以“肥女”为主人公,不断丰富她(们)的形象:她(们)时而奔跑,时而骑车,时而与情人拥吻,时而与孩子玩闹,不曾改变的是她(们)身上鲜活欢乐的神态,“‘肥女’就像我们的街坊邻居、我们遇到的路人,那种肢体上的亲切感使得她(们)更加容易将快乐传递给人们。”许鸿飞表示,海珠区这次将他的五件作品放在广州塔旁碧道上,正是希望将广州的快乐和艺术传递更远。

泥巴刻刀不离手,带领作品走世界

自2013年以来,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从海珠奔向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巡展42场,其作品还被古巴哈瓦那市政府、俄罗斯列宾美术馆、法国卢万河畔莫雷市政府、意大利米兰市政府等30多个机构永久收藏。许鸿飞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讲好中国故事”。“在巡展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外国友人,在看到‘肥女’雕塑来自中国雕塑家后,不约而同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严肃死板的,无法创作幽默的雕塑。当看见这些雕塑后,他们也明白在中国生活充满了快乐幸福,所以才能有这样的作品。”

成长于中国繁荣富强的时代,许鸿飞代表的是新一代雕塑家不拘一格、灵活多元的创作特点,但他认为“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所有雕塑家不能忘却的初心。在展现积极向上中国形象的“肥女”之外,近年来许鸿飞还创作了《白天黑夜》《山高人为峰》等“抗疫”系列作品和《不忘初心》《马克思》《西岛女民兵》等主旋律作品。如今他仍日日浸淫在海珠的工作室内,以时代进程为灵感缪斯,用泥巴和刻刀,将脑海中喷涌的灵感一一成型。
记者观察发现,经过约一年的精心打造,广州塔—阅江路碧道成为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的“五道”贯通,让群众感受生态活力;融党群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惠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驿站群的建成,让群众拥有休息休闲的舒适环境;艺术风格多元的雕塑群的矗立,美化和装点了城市,丰富群众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实际上,广州塔—阅江路碧道的精心打造只是海珠区谋划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塑造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复合功能和文化魅力的开端。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将聚焦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的目标,按照优于5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广州塔景区品牌,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城市客厅;在珠江沿岸29.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推进12个贯通提升单元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高端产业带、科技创新带、历史文化带、都市景观带、滨江休闲带、公共服务带,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效益相统一;在沿江空间按照公共活动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居住空间的梯次布局,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打造幸福海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夫妻婚礼彩排发生口角,结婚前一晚新郎被打住院
  • 刘强东发寻祖公告,微信表示不留存用户聊天记录,Note 8 电量耗尽充电无法开机,QQ 钱包提现收费,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60元2日游老人团变相购物 涉案旅行社和导游受重罚
  • 首条低空旅游航线开通!五位北京市民乘坐直升机环游北京
  • 哈登腿筋二级拉伤科普。借机轮休?严重程度让你笑不出来!
  • 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559亿,你贡献了多少?
  • 中东部大范围雨雪来袭,杭城的初雪会飘起吗
  • 跨年舞台现大坑?让我们一起来防跳坑!
  • 刚刚!港珠澳大桥基本具备通车条件!昨晚全线亮灯+烟花秀!
  • 新的一年有啥大事?2018年新闻日历来啦!
  • 怎么看待新疆逆转深圳赛后球员发生冲突?
  • 谢娜挺孕肚出行,张杰全程紧搂护妻生怕闪失!
  • 苍井空宣布结婚,称男方不帅又没钱,但接受了她以前的工作
  • 消防员台历曝光 日本网友:愿花钱购买
  • 火箭双加时胜湖人止连败 威少三双雷霆负
  • 周末日报|baby疑回应假唱质疑;张若昀唐艺昕穿情侣装同框;李小璐夜宿PGONE家?男方:当嫂子相处!
  • 公司称发错年终奖,几十名员工被要求退还三十余万……(视频)
  • 摩拜推出共享汽车!网友:轮胎可能是用我自行车的押金买来的
  • 苹果致歉降速门 iPhone 6/6s/7/SE电池换新服务宣布提前开始
  • 18岁自拍照刷屏到底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