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2全国两会#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网暴本身不是立法可解决的问题#, 更应该从道德规范去约束】网络暴力依旧凶猛,“按键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到网红“罗小猫猫子”直播中喝农药自杀悲剧,再到近期的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网络暴力一次次露出狰狞的面孔,让人防不胜防。

近期,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联律师事务所重庆办公室执行合伙人韩德云。

北青报:目前,对网络暴力的界定是怎样的?

韩德云:网络暴力是一个通俗的说法,通常指人们在网上使用非正常的、可能涉及人身伤害的侮辱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人格攻击的行为。

所有网络暴力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经历、方方面各不相同的个人,对同一件事发表的不同看法。如果这些不同看法在言语表达上超出了正常探讨、发表意见的平和限度,使用了不礼貌,甚至侮辱性、攻击性的言语,就会上升为“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用语。从法律上讲,网络暴力不过是一种集中了一堆难听、粗俗、肮脏言辞的群体骂人行为,受害人被侵害的是自己的人格权,涉及民法典的“人格权保护”条款。现实生活中,网络暴力给很多人造成的伤害后果可能很严重,比如我们看到了不少因不堪忍受网暴而自杀的人如刘学州,但是法律上对网暴进行惩罚的力度其实是比较轻的。就像两个人当街骂架,如果一方或多方使用了不好听的、甚至侮辱人格的语言,在民法典规定的范围内,就构成了人身受辱为主要内容的人身权侵害事件,法律会要求侵权人主要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不外乎赔礼道歉、消除不良影响,有时还涉及经济补偿性的赔偿责任,但基本不触及刑事责任。所以我们也很少见到因为谁骂谁构成了“犯罪”。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比如说,对英雄烈士进行的侮辱性表达,就可能容易构成了犯罪。但对一般人的人身权侵害来讲,很少会产生构成“犯罪”的后果。

北青报:有代表建议,网络暴力事件应该可公诉、或者专门立法,您怎么看待这个建议?

韩德云:这不是法律立法可以解决的问题。现行法律本身是有规定的,比如宪法,尤其是民法典等,都是有规定而且规定得很清楚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网上骂和在线下骂,其实没什么太大区别。不过,线上骂的话,因为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很容易引起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效果,造成的人格伤害也就非同小可。

我认为,除了针对英雄烈士等特定个体引发的网暴,可能构成犯罪并提起公诉之外,网暴本身不是立法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网暴”这种现象,以及该从哪里去制止、制约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这才是比较重要的话题。

北青报:您觉得如果法律规定已经有了,还要靠哪些行为才能制约网暴呢?道德吗?道德本身肯定很重要的。

韩德云:是的。网络暴力总体是一个被网络放大了的语言暴力,不是现实中扔石头、打耳光这样直接的人身侵害。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制约?我认为更多还是要从道德上去规范、去引领,只有当我们整个社会更多人变得更文明,网暴才会减少。

现实中一些受到网络暴力的人,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人身伤害,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可以去追究相关人的民事责任。如果觉得媒体对他造成了伤害,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去追究媒体的责任。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类似不少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平台公司、传媒,对有些名人传播谣言构成人身侵害,基本是一告一个准,这种案例各地都有。

北青报:我们注意到,最近很多个案都与网络暴力有关,比如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比如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网络暴力一次次露出狰狞的面孔,让人防不胜防。您怎么看这些事件?

韩德云:第一,我们的社会因为互联网正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只有一种声音。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去发表言论,不管是评价别人的行为,还是把自己的行为或观点曝光给整个社会知晓,从而寻求社会的理解、同情或支持,就一定要意识到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从来就不会只有一种声音,没有任何一种行为或观点可以得到一边倒的赞美和肯定。这个社会愈来愈复杂,同一件事一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不管这些看法是真的假的,但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一个人如果要通过互联网表达观点,一定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就是接受不同情你、不理解你,甚至还要批评你、攻击你的这么一种观点的表述。

第二,在互联网媒介愈来愈发达的公共社会,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对个人隐私有天生的探究、评说爱好,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是发表观点,而是自己把隐私暴露给社会,就要有强大的心理能力去接受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你隐私的追踪和评价。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奉劝大家不要轻易在互联网上讲自己的故事。珍惜个人隐私,比什么都重要,这个社会有多少流量、有多少荣誉、有多少金钱,是值得你用隐私去换取的。

第三,即使有涉世不深的人,不管因什么原因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希望得到社会的同情和理解,在面对整个社会有不同看法的情况下,我们的媒体媒介平台一定要用正确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去为舆论引航导向。不应该把某个人的隐私去刻意曝光,更不应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推波助澜。

最后,我们利用互联网来表达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经历、观点进行评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他人对我们的经历观点的不理解、不同情,甚至指责与批驳,面对一个网络让人轻易就可表达观点的世界,我们都要有一个更加独立的人格,更为平常的心态。

当然,不同观点的交汇交锋,都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表,这样这个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而这除了要靠法律,更多的还要靠道德规范。你能让法律去追究每一个不同情刘学州的人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北青报:很多人觉得,在网络虚拟空间骂别人一句,对方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韩德云:现在的网络社会,虚拟已经是一个表象。自从IP地址实名化之后,所有的网上言论都是实名的,都是可溯的。君不见,所有的谣言为何很快就公开了造谣者的身份。今天你要告谁,你都能查得到他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不管你在网上取什么名字,今天的后台,所有人的IP地址都是可循的。

北青报:平台没有责任吗?

韩德云:平台不是说没有责任。比如,对于极端侮辱性的言语、字句,平台理论上是应该删掉的。

但平台更多的是提供了平台而已,如果我们要把所有发表言论的责任包括不当言论的责任归咎于平台,我估计任何一个平台经营者都会感到很困难,也许我们就再也没有平台了。

我们必须看到平台本身的中立性,很多时候平台也不能关掉一种声音,只允许另外一种声音存在。

北青报:网络暴力产生之后,是不是只能事后救济?这是不是助长了“网络喷子”“网络水军”“键盘侠”的气焰?

韩德云:怎么去事前救济呢?事前救济就很容易导致不准说、不准评价、不准发言。表达自由,评价、发言是每个人的宪法权利。

所以,我认为制约网暴的核心不是法律的问题,法律已经提供了救济渠道,任何人受到伤害,该告的就要告,该要侵权人赔的就让他们赔。但是,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更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法律只是对伦理当中最必需的、最基本的规范进行了强制性要求,大量的社会规则还是需要用伦理规范去解决的,虽然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社会提供了非常开放的、各自表达意见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从来不会只有一种声音,任何人要介入这个场合的话,不仅应该想到这一点,而且也应该首先学会适应这一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关注2022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庆:#建议立法治理网络暴力问题# 热点事件尽快公布真相】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引人关注。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办副主任张晓庆就提出建议,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她认为,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虽有改善,但依然存在,建议针对网暴立法,同时,对热点事件尽快调查并公布真相,引导和教育网民提升法律和道德意识,多措并举,减少网暴。

谈成因:

信息不对称、不用实名制、为了发泄

北青报:2017年全国两会,您曾建议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当时是如何关注到这个问题的?

张晓庆:当时网络发展很迅速,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乱象,网络也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过程。作为代表,我经常上网收集信息,有时候看看评论、跟帖,了解民意。当时注意到很多社会热点事件,有的人在不明真相的时候就给别人下定论,看到不少留言在指责别人,有的是人身攻击,有的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北青报:您认为网络暴力的成因是什么?

张晓庆:我觉得有三方面原因。有的网友认为在网上发言不需要承担责任,不用担心后果。大家在现实中面对面交流受到的约束多。一旦到网上,无需实名,在一个虚拟的账号背后,觉得很有隐藏感,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一个原因。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我注意到,在一些事件发生后,有时真相还没完全露出水面,是非曲直也还没有权威的结论,大家了解到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有时候事情还可能出现反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一些网友就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发言,如果后来证明说错了,肯定会给当事人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由于现实生活中压力比较大,又缺少发泄渠道,有的可能心理有些扭曲,把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工具,现实中可能忍着,到了网上就把极端化的情绪宣泄出来,说话比较极端。

谈界定:

不只是人身攻击 扭曲事实等也属网暴

北青报:目前网络暴力问题依然存在,您后来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吗?

张晓庆:一直有关注,一方面,近几年在制度、技术、理论等层面,网络管理越来越规范。比如实名制,现在有的网络注册时就需要填写身份证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虽然顶着一个虚拟的账号,但对应的是真实的人,平台可以很快锁定发言者,如果真的违规违法了,也能处理到人,可以形成一种震慑。另外,本人也意识到实名认证后,发言肯定会更负责任。但也有的网站是不需要实名认证的,比如一些私密账号,发言时就会无所顾忌。

但是,网络技术更新发展太快,信息传播的扩展和延伸都非常迅速,新形态的网络产品也层出不穷,比如短视频、直播等快速兴起,监管肯定和原来的网站不同。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有虚拟性、超越地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络暴力成本低、追责难、伤害性大,这些因素导致网暴问题依然存在。

我当时写建议时也提到,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北青报:网络暴力不只是在网络上吵架拌嘴,有时候甚至酿成一些悲剧,比如刘学州事件等,您关注过这些事件吗,对此怎么看待?

张晓庆:注意到过相关报道,感觉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需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北青报:生活中的暴力可能很好认定,网络暴力如何界定?

张晓庆:这方面应该由专业人士,比如法律从业者进行研讨,确定合适的标准。我个人认为,比如人身攻击,或者扭曲事实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建议列入网络暴力的范畴。

谈建议: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立法 热点事件尽快公布真相

北青报:对于解决网暴问题有何建议?

张晓庆:我建议从多个层面分类施策。首先是立法上,可以考虑针对网络暴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发言立规矩。这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深入探讨,捋清楚很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该如何界定,如何追究网络暴力的责任,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如何赔偿,等等。

有一些网络暴力是事实真相“迟到”造成的。要解决这方面问题,需要相关主责部门和网络平台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承担责任,主动出击,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尽快调查清楚事实真相并向社会公布。行动再快一些,透明度再高一些,第一时间告诉大家真相,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猜忌和不负责任的发言就会减少。网络平台也要更加负责任,比如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及时跟进。加强管理,对于明显歪曲事实或者带节奏的留言和账号进行相应处理,挤压偏听偏信的空间,让发言者也意识到胡说八道是要承担责任的。多管齐下,不明真相就跟风网暴的人就会少一些发挥空间,这类原因导致的网暴也会减少。

社会也应该从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暴力的施加者是一个个的网友,他们都是网络前活生生的人,他们本人的素质对于网络暴力的根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应该强化宣传教育,倡导大家提高素质,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文明人,在网络上也做一个文明人。网民应该提升道德和法律意识,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盲目围观跟风。

北青报:网络暴力的发言者应该承担什么代价?

张晓庆:我认为前述举措,都是旨在减少网络暴力现象,杜绝网络暴力扩大化。要客观理性看问题,网络暴力如果涉及人身攻击,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相关规则进行处理;如果涉嫌诽谤,或者说威胁别人人身安全,违反了相关法律,可以依法依规处理。但是发言者由于偏听偏信导致的误会,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定一个罪名,这些要从法律层面做好相关规范。

另外,还要认识到,做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减少网络暴力,不能幻想一下子根治。逐步规范,尽量遏制,就是努力的方向。(北青报记者 李泽伟)https://t.cn/A66yHL4l

#建议从法律层面给网暴划红线#

#关注2022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张晓庆:#建议立法治理网络暴力问题# 热点事件尽快公布真相】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引人关注。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办副主任张晓庆就提出建议,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她认为,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虽有改善,但依然存在,建议针对网暴立法,同时,对热点事件尽快调查并公布真相,引导和教育网民提升法律和道德意识,多措并举,减少网暴。

谈成因:

信息不对称、不用实名制、为了发泄

北青报:2017年全国两会,您曾建议尽快实行网络实名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保护公民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当时是如何关注到这个问题的?

张晓庆:当时网络发展很迅速,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乱象,网络也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的过程。作为代表,我经常上网收集信息,有时候看看评论、跟帖,了解民意。当时注意到很多社会热点事件,有的人在不明真相的时候就给别人下定论,看到不少留言在指责别人,有的是人身攻击,有的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北青报:您认为网络暴力的成因是什么?

张晓庆:我觉得有三方面原因。有的网友认为在网上发言不需要承担责任,不用担心后果。大家在现实中面对面交流受到的约束多。一旦到网上,无需实名,在一个虚拟的账号背后,觉得很有隐藏感,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一个原因。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我注意到,在一些事件发生后,有时真相还没完全露出水面,是非曲直也还没有权威的结论,大家了解到的信息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有时候事情还可能出现反转。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一些网友就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发言,如果后来证明说错了,肯定会给当事人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由于现实生活中压力比较大,又缺少发泄渠道,有的可能心理有些扭曲,把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工具,现实中可能忍着,到了网上就把极端化的情绪宣泄出来,说话比较极端。

谈界定:

不只是人身攻击 扭曲事实等也属网暴

北青报:目前网络暴力问题依然存在,您后来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吗?

张晓庆:一直有关注,一方面,近几年在制度、技术、理论等层面,网络管理越来越规范。比如实名制,现在有的网络注册时就需要填写身份证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虽然顶着一个虚拟的账号,但对应的是真实的人,平台可以很快锁定发言者,如果真的违规违法了,也能处理到人,可以形成一种震慑。另外,本人也意识到实名认证后,发言肯定会更负责任。但也有的网站是不需要实名认证的,比如一些私密账号,发言时就会无所顾忌。

但是,网络技术更新发展太快,信息传播的扩展和延伸都非常迅速,新形态的网络产品也层出不穷,比如短视频、直播等快速兴起,监管肯定和原来的网站不同。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有虚拟性、超越地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络暴力成本低、追责难、伤害性大,这些因素导致网暴问题依然存在。

我当时写建议时也提到,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

北青报:网络暴力不只是在网络上吵架拌嘴,有时候甚至酿成一些悲剧,比如刘学州事件等,您关注过这些事件吗,对此怎么看待?

张晓庆:注意到过相关报道,感觉网络暴力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需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北青报:生活中的暴力可能很好认定,网络暴力如何界定?

张晓庆:这方面应该由专业人士,比如法律从业者进行研讨,确定合适的标准。我个人认为,比如人身攻击,或者扭曲事实给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建议列入网络暴力的范畴。

谈建议: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立法 热点事件尽快公布真相

北青报:对于解决网暴问题有何建议?

张晓庆:我建议从多个层面分类施策。首先是立法上,可以考虑针对网络暴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发言立规矩。这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深入探讨,捋清楚很多问题,比如网络暴力该如何界定,如何追究网络暴力的责任,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如何赔偿,等等。

有一些网络暴力是事实真相“迟到”造成的。要解决这方面问题,需要相关主责部门和网络平台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承担责任,主动出击,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尽快调查清楚事实真相并向社会公布。行动再快一些,透明度再高一些,第一时间告诉大家真相,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猜忌和不负责任的发言就会减少。网络平台也要更加负责任,比如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及时跟进。加强管理,对于明显歪曲事实或者带节奏的留言和账号进行相应处理,挤压偏听偏信的空间,让发言者也意识到胡说八道是要承担责任的。多管齐下,不明真相就跟风网暴的人就会少一些发挥空间,这类原因导致的网暴也会减少。

社会也应该从道德层面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暴力的施加者是一个个的网友,他们都是网络前活生生的人,他们本人的素质对于网络暴力的根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应该强化宣传教育,倡导大家提高素质,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文明人,在网络上也做一个文明人。网民应该提升道德和法律意识,理性对待网络舆论,不盲目围观跟风。

北青报:网络暴力的发言者应该承担什么代价?

张晓庆:我认为前述举措,都是旨在减少网络暴力现象,杜绝网络暴力扩大化。要客观理性看问题,网络暴力如果涉及人身攻击,可以根据网络平台相关规则进行处理;如果涉嫌诽谤,或者说威胁别人人身安全,违反了相关法律,可以依法依规处理。但是发言者由于偏听偏信导致的误会,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定一个罪名,这些要从法律层面做好相关规范。

另外,还要认识到,做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减少网络暴力,不能幻想一下子根治。逐步规范,尽量遏制,就是努力的方向。(北青报记者 李泽伟)https://t.cn/A66yHL4l

#建议从法律层面给网暴划红线#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没关系,其实我们都是“假笑男孩”
  • 杭州男子送前女友8万礼物求复合,遭拒后报警称被”抢劫“
  • “海南之宝”阴沉木
  • 《延禧攻略》魏璎珞又耍小聪明,大半夜拉皇上跳舞,深得皇上欢心
  • 百盛名品——新闻资讯2018/8/18
  • 豆瓣9.0,魂穿1988,这么好看的剧怎么还没大火?
  • 都是姐弟恋,比起韩剧国产剧输在了哪里?
  • 田燚温柔教唱杨超越,火箭少女今晚“神助攻”明日之子
  • 舒淇问王俊凯几岁生小孩,王俊凯给舒淇讲知识
  • 《明日之子》播出事故 李宇春临危不乱
  • 乘客飞机上发病后死亡 家属索赔67万被驳回
  • 有的姑娘还在为节日收不到花烦恼,他却送了妻子一家花店
  • 张智霖前经纪人欺诈罪成立,判刑2年,盘点明星与经纪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 酒店卖茶叶蛋一颗2899元 官方:市场行为无权干涉
  • TFboys用五句歌词,承诺了十年之约
  • 火箭少女新歌遭到非议,国内第一女团是否正在走下坡路?
  • 《延禧攻略》:娴妃点了7盏灯,灭一人熄一灯?
  • 王思聪注册LPL职业选手 19号将征战LPL?
  • 【热点】资深红娘:满27岁就是剩女!焦作的年轻人,你怎么看?
  • 医学泰斗被撞身亡是怎么回事_是如何被撞的身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