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里的友情#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告诉我们:《信条》的情感核心,是主角与Neil的关系。那么,这是怎样一个“主角”,怎样一段关系?记一段美丽又伤感的友情:
(下文有剧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条》是一部故事线长、信息量大、节奏飞快的电影,有人认为忙于正逆运行、拯救世界而显得冰冷、缺乏感情。在与我们对话中,被问到该片的“情感核心”,诺兰称在他写剧本、找到演员、进行制作期间,这个核心是会有变化的,而在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主角和Neil的关系在该片的情感部分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还有很重要的Kat与丈夫、儿子的关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该片的感情线。

“情感”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既能让观众在视听震撼之下感到心灵的共鸣,也构成主角的行事动机,从而让角色和故事成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马不停蹄地拯救世界、帮助身边人、创立“信条”?
诺兰没有给《信条》的主角起名字,甚至在片中两次刻意展现了这一点:有人问他叫什么,被用各种方法带过。并且用台词前后呼应强调了他是唯一的“那个主角”。诺兰称这是致敬老式西部片式的英雄形象,就像莱昂内的电影里,柯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的大镖客,没有名字,不问出处。
该片主角设定的“去自我化”很明显,他只有代号,也没有诺兰电影中常见的过去故事和无尽牵绊,或执着于的重要人物。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身量不高,结实冷静,单论外表并不十分显眼,一把大胡子构成他的脸的最大特征,也隐藏了面容中别的特质,连年龄感都不太明确。华盛顿认为主角更便于观众理解为一个类似“射击游戏里的第一人称角色”,跟随他一起沉浸到故事里,足见其刻意的“面目模糊”。
诺兰谈《信条》常提到谍战片或西部片,但主角也没有这些影片中主人公常见的十足荷尔蒙和矛盾的性格魅力,这同样是一个有意的设定。片中还让他在被建议去接近女主Kat时说出了“勾引不是我的强项”的台词——不难想象如果是《盗梦空间》里穿着西装的小李这样的形象来当《信条》的主角,观众会更容易将他和Kat之间误解为一条爱情线,实际上明显主角是出于任务以及善良和人情去帮助她,主创采访也确认不是爱情性质。

而在诺兰眼中,华盛顿有属于自己的魅力,所以他在看了后者出演的HBO剧集《球手们》和斯派克·李作品《黑色党徒》后,就无法在写《信条》剧本时将他从脑海中赶走。除了片中显而易见的大量高难度打戏,需要华盛顿这样前橄榄球员式的强健体魄来完成,以及他动作中“像豹、像猫科动物一样的优雅”(诺兰引用《007》知名制片人Cubby Broccoli评价肖恩·康纳利的话来评价华盛顿)和“有所控制的强大能量”,诺兰称华盛顿身上的“主角”特质是“一种真挚的温暖、人性”,能让人深信他是真的关心别人,关心人类。
诺兰称与华盛顿就主角的形象达成的共识,是他要去掉传统谍战片中主角通常具有的“愤世嫉俗”——担任保护者多年,内心的善良容易裹上一层辛辣和讽刺的外壳,也带来更复杂的魅力。而《信条》的主角连这点都无,他是一个更全然的正面形象。

影片的更多时候,观众看到的是主角奔忙在世界各地,飞快地反应和处理他被卷入的时间迷局、世界危机。这需要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才能做到(也是这样的人才能尽快跑完这个长长的故事),连“执行任务时从不喝酒”等细节也有所体现。
但主角也有动人的情感流露时刻,我印象最深的有三次:
当开头“起死回生”后,他说“他们拔掉了我的牙齿”,接着问“我的队伍的人活着出来了吗?”被告知没有,他很快默默地流出了眼泪;
当他在餐厅里跟Kat见面,以半要挟的方式希望对方跟他合作。但当Kat说出自己跟丈夫真正的关系,和被假画绑架了未来或儿子的窘迫。主角动容了,他开始真切同情这个可怜又坚韧聪颖的女人;
当最后主角跟Neil分别,当意识到Neil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他的表情一步步地变得伤感、无奈。

不难看出,主角是一个很理性,又在此基础上非常感性、有人情味的人。所以当Kat受伤,他毫不犹豫要救她,并不仅一直致力于护她周全,也确保她跟深爱的儿子不会分离;当他看到歌剧院观众性命危在旦夕,马上冒死返回去拿走炸弹;当世界面临危机,他毫不犹豫投入其中致力于阻止,并在未来建立起了“信条”。诺兰强调的是:只有这样理智强大又有一颗温柔的心的人,才能承担起维护时间线稳定、世界安宁的任务,才能让人感到可靠、信任,才是唯一的“那个主角”。

主角是Kat的保护者,人类的保护者,而Neil是主角的保护者。

Neil这个角色非常讨人喜欢:他是又不仅仅是一个能干的外挂型小助手,罗伯特·帕丁森换上漂染了的浅金色头发和漂亮的丝巾,在英俊、儒雅、机灵又活泼的外表下,他气质很年轻,带着一份不含恶劣或懒散的狡黠,看主角的眼神却有一种特别的深情。而到结尾,我们才和主角一起知道:他是怀着自己的过去和两人的“未来”,与主角在孟买相见。这是一次非正常时间规律的会面,引出了两人可能是最初和最后的合作。
在揭秘了Neil是主角在未来招募、训练并派回来帮助自己的人物之后,回想起来,他们的孟买会面充满了前后呼应:Neil笃定地为主角点了健怡可乐,因为他早已知道对方的喜好。他那句在预告里就回荡着的那句台词“时间不是问题,活着出来才是问题”,更是预示了Neil的结局。

他们的关系也跟“信条/TENET”之名和本片结构、乃至诺兰对时间的理解一样是对称的。在影片结尾时,这段友情对主角来说尚未开始,对Neil来说即将结束,他将走向死亡,而主角要前往未来。
从今往后,主角一直都知道Neil会死,而且是由自己亲手造成:他将走向与Neil相遇的那一天,然后与他相知,最后把他送回过去辅佐当时的自己拯救世界。联系到他之前得知队友死后的眼泪,更不难想象他亲手将Neil派到过去“送死”的心情。而Neil也在发现自己会因保护主角而死之后,果断地走向逆行的直升飞机,要倒回去完成被他们称为“事实”的“宿命”,他们都在毫不犹豫地维护这个闭环。
Neil和主角最后的对话“这是一段美好的友谊的结束”“对我来说是开始”,改编自《卡萨布兰卡》著名的结尾台词“这是一段美好的友谊的开始”,而被拆解为始与终,有了时间分流的含义。
无论时间是正是逆、同一时间点两人的状态和认知有何不同,主角和Neil的回忆和友情并不会改变和磨灭,他们注定是一对并肩经历过美好事物、最终却要分别的好友,而表示宿命的“注定”一词也有了新的含义。也许确实如片中暗号所说,这是一个“衰落中的黄昏世界”,然而在暮色中,主角并非没有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但“你的开始是我的结束”,这个概念十分美丽,也十分伤感。

在爱情、亲情后,如今诺兰讲的是一个友情,或者说仍然回归广义的“人情”的故事。前面说过,诺兰的主角通常怀着来自过去的执念和羁绊,但《信条》这位没有。然而到结尾我们发现,主角虽然是“没有过去”的人,他的旧事和来历从未被交代,但本片讲的是他的未来,从此他在未来将有一份牵挂。
有趣的是,观众已看过很多涉及时间逆流的电影,但通常都是首先的时间行者为主角,继而展现他影响的人,即是以Neil为主角,但换一个视角以处于当下时间的“主角”来讲述,故事和情感又完全不同。

片中三次出现Neil身上挂着的红线和圆环,主角因此知道在地下为他挡枪和开锁的人、那具尸体,就是Neil。而在他们分别时,Neil正要走向自己最终的这次死亡。还有一次是影片开头的基辅歌剧院中,也就是跟结尾大战发生的同一时间的那场战斗,也是Neil用反向子弹保护了主角。回头看,他散落在主角的人生各处。
而他佩戴的圆环,仿佛代表了他们所创造和维护的“发生的就是发生了,我们必须行动”这个完美的闭环。相比形象周正的主角,Neil更为不羁、无忧无虑,高瘦的金发白人和敦实的黑人,两个人画风迥异。但为了将危及时间线的危机掐灭在襁褓中,他们,和隐藏在时间中的更多人,都秉持着“信条”,维护着时间流的稳定和一个个闭环。
影片最后的“信条”概念,是在主角保护着Kat和Max时,由已经……的Neil说出:
“我们是一群拯救世界的人,却不能让世人知道真相。就算知道了,他们也不在乎,没人在乎未曾引爆的炸弹。……一颗没有引爆的炸弹,那些没人察觉的危险,那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威胁。”

甚至诺兰在该片中的时间逻辑,也要靠角色们对人类的爱和责任感来“维护”:诺兰在本片中无意探讨“回到过去,到底会如何改变现在”此类时间难题,该问题暂且在人类的认知之外,无人能够确切回答,而一旦要深入探讨时间的涟漪效应,《信条》简单的“逆行”内核和已有的故事恐怕无法成立。片中想毁灭现在的未来人罔顾祖父悖论,而主角和Neil不给任何人出于私欲改变过去的可能,尽力保证每个人的命运都成闭环,故事的逻辑也因此才通顺。

片中暗示了未来的主角送Neil回过去时,隐瞒了他会死这件事,Neil对现在的主角也有所隐瞒,比如没有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告诉奥斯陆通道中主角打的是逆行回来的自己。面对主角在知道了此事之后的质疑,Neil说:
“原则是要‘克制’。”
“谁的原则?”
“是我们的,我的朋友。”
从主角略带茫然的笑容,可以看出此时他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意思。而不难想象Neil说的是实话,这正是未来的主角和“信条”组织创造的原则,因为一旦说出,时间的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也在维护世界但做事更不择手段的“枭雄”式人物——印度军火商普利娅说:“无知是进攻敌人的弹药。”而在主角和Neil这里,无知,也是一种保护。可能是作为导师的主角把它教给了Neil,而Neil在此处又“先”教给了主角。

未来的人无视与过去的人的联系,对祖先发动全灭性质的战争,这其实是一个很冷酷、让人不寒而栗的设定。但同时,在时间河流中,有那些强大、怀着“信条”、有情有义的人们在行动。说来说去,《信条》的本质是一个很伟光正的故事,并不新鲜,而同样也总是这些被说滥了的秉性最为宝贵、值得称颂:英雄爱世人,所以他们穿梭于过去未来,拆解尚未爆炸的炸弹。只是这些英雄的情义里,饱含属于时间的悲伤和浪漫。

ps.关于《信条》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推论:Neil,是不是Kat的儿子Max?主角保护并在未来招募了他,又派他回来保护当初的自己和他的母亲,听起来让三人的关系更多了一层意义。
Neil=Max似乎有很多蛛丝马迹,比如Kat、Neil和Max都是色度相似的金发(出演Neil的帕丁森本人发色更深,为了该片还染了头发);比如Max的名字似乎有玄机——法文的Max全名可能是Maximilien,最后四个字母倒过来可不就是Neil(但这点比较牵强,因为Max不一定是法文名字,Sator的母语俄文里它更可能是Maxim,或别的什么);比如Neil跟Kat的互动虽然没有很强烈地暗示他们是母子,但似乎也有一些微妙的地方;比如Max对自然科学(火山和岩浆)有兴趣,而Neil学的是物理。

究竟他俩是不是同一个人?个人觉得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诺兰在片中没有给出百分百的确定结论,可能是一个供观众思考的点。但不管有没有答案、到底是不是,那都是在诺兰一个人的脑子里,而我对解答以某个人的智慧出的谜题并没有兴趣。
《信条》在我看来比诺兰别的所谓“烧脑”片更有趣的地方,还是在于时间这个宇宙奥义、人类未知的概念。时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开放性,所以Neil一角和他与主角的关系也特殊在——Neil可能来自我们未知的未来。他可能就是Max,这也许说得通,但也可能是别的人,他与主角的友情到底是怎样的?他们一起做过什么?他到底逆行走了多少年才来到主角身边?以什么方式?搞不好他是主角找来的全能生化人呢?甚至可能是主角自己?他说不定没死?其实另有目的?或者他到底从何而来……?这些观众都可以开脑洞,也都无法被否认。他和这部电影的有趣,正源于更多的不确定性。
#如何看懂信条#

(图9来自《信条》电影书,图源见水印)

#【气象科普知识】# “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但预报仍是世界级难题

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更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季节,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以及相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都曾无数次地在这个季节一一上演。

来自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预警占全年预警46%,预警最为频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电、暴雨、高温预警。这些预警信息是否准确,又能否抵达每位公众,是人们对于气象部门的追问和期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温预报之后,似乎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的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却说,“又被忽悠了,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说好的暴雨为何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否有人们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场大雨的到来。此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将于次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不过,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网上很快热议起来,有的调侃“龙王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有的则抱怨“被天气预报忽悠了,真不该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约会”。

在气象专家看来,这场热议背后存在一个误读,即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雨时段为中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对此进行回应:大雨正在路上——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渐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给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此轮降雨在18时至22时最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人们在主观感受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胡啸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会有不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胡啸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何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科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专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他所提及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台风的24小时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国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信息。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气象科普知识】# “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但预报仍是世界级难题

天气预报背后的误读

有人说,没有比夏天更让人关注天气预报的季节,雷电、暴雨、高温、台风,以及相应的城市高温、内涝,山区泥石流、洪涝等灾害,都曾无数次地在这个季节一一上演。

来自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统计显示,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灾害较多的季节,过去4年,全国夏季预警占全年预警46%,预警最为频发,进入6-8月,最常见的就是雷电、暴雨、高温预警。这些预警信息是否准确,又能否抵达每位公众,是人们对于气象部门的追问和期待。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温预报之后,似乎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的说“天气预报越来越准,说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却说,“又被忽悠了,说好的暴雨为何迟迟不来”“说好的暴雨为何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这些争议的背后,是否有人们认知上的差异以及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我国天气预报的水平又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客观预报不准还是主观感受差异

8月12日,全北京都在等一场大雨的到来。此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预报,京津冀地区将于次日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不过,直到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部分区域才出现一阵分散性降雨。网上很快热议起来,有的调侃“龙王进京需要核酸检测,大雨还在路上”,有的则抱怨“被天气预报忽悠了,真不该为大雨取消事先定好的约会”。

在气象专家看来,这场热议背后存在一个误读,即气象部门在预报这场暴雨时,就已明确主要降雨时段为中午到夜间,但有些人可能并未注意这一点。

当天一早,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也对此进行回应:大雨正在路上——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大雨正逐渐北上影响北京。

中央气象台和北京市气象局也分别给出进一步的天气预报:此轮降雨在18时至22时最为猛烈,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将于明早结束。

事实上,对于天气,人们在主观感受上的确存在一定差异。胡啸以暴雨为例,一般来说,气象上所说的大雨、暴雨量级,指的是累计降雨量,即一天24小时的降雨量。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毫米的降水称为大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称为暴雨。

“达到这个量了,都叫暴雨,但大家感受上会有不同,因为短时强降水和累计达到暴雨量级之间本身存在差别。”胡啸说,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几分钟内雨很大,但累计降雨量不一定达到很大量级,甚至都达不到大雨量级,也就称不上是暴雨。

相应地,有时候大雨或暴雨,雨下得比较平缓,累计雨量大,但公众感受不深,甚至有人会认为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不只是暴雨,对于高温,有时候人们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每到夏天,有时就会听到类似的疑问:大热天,感觉地表温度都能摊鸡蛋了,为啥天气预报才报30℃?走在大街上,为啥身上感到的温度,明显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要高?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这对“双胞胎”说起。预报温度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研究表明,夏季中午至午后,地面与两米高处,温度差可超10℃,这就造成了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体感温度除了受预报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专家以风速为例,一定的风速会让人感到空气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也会感觉比较干爽。

从这个角度来说,“预报温度”,只是影响体感温度4项因素之一。公众单凭预报温度来判断个人感受,就会因此产生“科学的误会”。

为何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科学难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气象专家反复提到,尽管公众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误读,但必须承认的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其中,暴雨预报更是世界级难题。

有人说,下一场雨,就好像从天上往地上泼一盆水。预报员可以预测大致的水量,也能预测大概哪些地面会被水打湿,但水不会均匀地落在地面上,有些地方打湿的面积大,有些地方水落下的比较少,要预知地面上每个点被打湿的程度,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蓝渝说,就暴雨而言,它是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对与暴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和综合分析,很难得出正确的预报结论。

他以常规高空观测系统为例,目前该系统所提供的有关暴雨的观测资料和信息主要是针对天气尺度的,而对直接造成暴雨的中小尺度观测并不充分,甚至十分缺乏。

“这就好比用网捕鱼,网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气系统难免会成为漏网之鱼。”蓝渝说,所以暴雨预报中,常会出现“局地”这一名词,正是因为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蓝渝说,从整个世界来看,暴雨预测的准确率也一直不高,属于世界性难题。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也表示,天有不测风云,各类天气有不同的“可预报性”。极端降水预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我国的暴雨预报准确率目前与世界强国处于同一水平。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变化趋势,持续滚动更新,及时发布预报预警。

他所提及的滚动预报,顾名思义,就是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符娇兰说,天气预报员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再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分析,最后得出预报结论。

这并不意味着,预报员可以在一两天前“随便报一下”,然后全凭灾害天气来临前再进行更新。滚动预报的关注重点包括那些中小尺度的灾害天气,这些天气系统“船小好调头”,“变脸系数”高,发展趋势难以提前准确把握。

符娇兰因此提醒,公众应多关注滚动预报,即不断更新的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环流形势每天都在调整,天气系统时刻发生着变化,所以,预报员就需要用最新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结论制作出预报产品,再进行订正,最终给出“在此刻更新的天气预报”。

距离“十报十准”还有多远

那么,我国天气预报现有的水平究竟如何?符娇兰说,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报准确率和时效上均在不断提升。基本上,提前3天左右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出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可达89%。

据她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越来越高,对强降雨的时间和空间精细分布特点预报越来越准确。同时,中央台研发的精细化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公里分辨率、时间间隔为逐小时,同时还能根据实况进行滚动更新,不断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数值模式,一个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今年年初,85岁高龄的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大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数值天气预报领域。他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数值天气预报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曾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也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

据他透露,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这其中,台风预报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据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近年来,多个台风的24小时预报登陆点和实际登陆点相差50公里左右,台风半径是1000公里,看相对值的话,50公里已经是很小的误差范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天气预报是“国之重器”,我国近年来大力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体系,在同台竞技中表现越来越出色。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全球9个世界气象中心之一,拥有自主研发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是最重要因素。

据他介绍,现在和1998年相比,我国综合气象观测、数值预报、预报平台的科技支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预报员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加以订正,就形成了公众获得的预报预警信息。

曾庆存面对这些进步依然十分冷静,他说,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天气有偶然性,它不在人工实验室里,也不被人为控制,是预报总会有偏差。”

这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敬畏自然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不测风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周二】2月2日开播, 蔻驰COACH&迈克·科尔斯MICHAEL KORS箱包, 全场289元起,本次活动3天。 年终大促!!历史最低!!!正品采购,全程海
  • #你好李焕英票房进内地前三#2月27日16点57分,上映第16天的《你好,李焕英》总票房达46.86亿元,超过《流浪地球》,升入中国影史票房第三名。到底是网络的
  • 今天和爸爸一起,跑了两个地方买了两盒马卡龙。又在地铁站的自助售花机里,扫码扫了十几次才操作成功,买了一枝好看的花花。 我和爸爸正对着妈妈每天出来的那节车厢,并
  • 【台系MCU再次宣布调价1成以上 甚至停止接单】由于产能紧缺,多家中国台湾地区MCU厂商近日再次宣布调涨价格,甚至停止接单。义隆昨日表示,公司自今年1月1日起正
  • 全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持续下降 专家: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 【东三省劳动力平均年龄位居前三,第一的黑龙江达到40.19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
  • #每日一善[超话]# [爱你]#阳光信用[超话]# 所有不去做的理由里,最让人遗憾的一个是“我想做的更好,我怕我做的不够好”。其实都是普通人而已,接受了自己
  • #分享[超话]#【迟钝,也是一种智慧】最近,许多人在讨论“职场新人”时都提到了这个词:钝感力。“钝感力”直译来说就是“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
  • #犯心by长洱[超话]##长洱[超话]#长洱老师生日快乐呀! 初相识来源于朋友介绍的犯心,因为觉得它很长,犹犹豫豫终于开始看了。 很感谢耳朵的犯心,让我认识了很
  • getnews 通稿记录: 『半径1メートルの君〜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吉本興業・神夏磯プロデューサーに聞く「エンターテイメントは人の心に直接、不思議な元気注射を
  • 陪伴5年+的衣|Burberry 风衣|一张老照片 最近看《幸福的建筑》作者阿兰·德波顿写到:“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栋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
  • 认真的时候工作,糊涂的时候读书,独处的时候思考,难过的时候睡觉。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一切,成长永远在路上。她只是一只我很可爱的小猫咪而已我认为小飞侠感到自豪的瞬间是
  • 哎 双向奔赴的爱情真的太好哭了 我第一次看电视剧解说看到哭 也看到了一些新的细节 瞎子背负着长生的秘密和经历的苦难 花爷背对着巨大的怪物撑起解家一片天 虽然他
  • 也许当我们老去,才能读懂李清照这首词,一字一句皆是人生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红尘陌上,多少前程过往,化作点点轻烟,消散于天地间。 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到最
  • 诗意美丽的东西,总是与快乐宁静的心绪有关,也只有快乐简单之人,才能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去欣赏那岁月之美。 目光里能够触及到的美,多是因心灵之美而产生。 人活着,不
  • #宋亚轩[超话]##宋亚轩十七征程如日方升# 祝宋亚轩十七岁生日快乐 这是我陪宋亚轩小朋友度过的第二个生日啦!因为要开学了,所以赶不上你生日那天,没有办法陪你
  • 中国战机~歼-8 沈飞研制,黄志千、王南寿、顾诵芬等科学家参与设计。 1968年7月,首批两架歼-8飞机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完成首飞! 1979年
  • 自体脂肪填充全脸后脸会变大?变宽? 做完自体脂肪面部填充之后,脸会变得更大?恰恰相反,成功的自体脂肪填充面部做完后,都是显脸小的。 脸看上去大的原因,往往都是太
  • 《你好,李焕英》面对父母离去,怎么才能不只是个无助的旁观者 最近,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大受关注,票房成功逆袭。虽然关于电影的艺术表现见仁见智,但创作者还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硬木进口国和头发的出口国。Studio Swine结合头发和天然树脂创造出一种复合材料,为地球日益减少的硬木资源带来可持续的替代品。这种复
  • 大学阶段非常喜欢孟庭苇的歌,也喜欢唱!这首摘自《三生三世》,歌词很美,用三生真心换一世的回忆!好悲伤!现在嗓子有结节了,曾经那么喜欢唱歌的我,唉!一声叹息[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