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

第一妙法

第一心存恭敬,
佛的境界非识境,

此恭敬心应说为宗教之事,
不同于儒家之诚明,

极乐净土是佛陀无问自说,
如果佛不讲,
我们是不知道,

不在我们思考范围之内,
只能信入,
净土宗有信愿行,

第一位就是信,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第二口念耳听,
心意也专注在佛号上,
要念的清,
听的清。

个人觉得,
这样解释,
不能说错,
但不是说的特别清楚。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
大势至菩萨是什么圆通,
是七大之中的根大圆通,

经文中也明示是
“ 都摄六根 ”,

没说都摄六尘,
如果只是听念出来的佛号,
关注点在六尘上,
岂不是在摄六尘?

这样还是以根为能缘,
专注所缘,
摄心处在所缘对镜上。

即使所缘变化了可以做主,
但是能缘不变,
只要触及到这六根能缘,
这佛法就不灵光了。

从我这里立位观察,
能得出一切法空的结论,

所观察很好空,
能观察者难空,

不是你非你同时,
不是两层相依,
全空了就空亡了,
要不就说性空相不空,

没有把我放在整个境里同时观察,
是不可能将根识变成所缘的。

都摄六根,
就是说要管住根,
六根勿放逸,
能够管六根,

其实就非六根所限了,
根从能缘变成所缘了,

要都摄六根肯定要有一个看住六根的在才可以,
刀不自割,
所相里就六根,

此时就要引出七识,
能相了。

要不然六根还真的摄不住,
平常都是以根为我,

以身体为我,
即使以识为我,
也是根尘相接触而有,

基是根尘,
还是在所相,

再者也很难从根身中透出来,
并非真把根尘作为所缘,

所以自己管自己很难,
但把六根变成所,

我变成我所了,
建立余外之后,
再来观照六根,
就能摄住了,

你非你建立起来了,
其实此点也可以摄在仰信二字里。

参考一下二十五圆通中的其他圆通法门,

修香尘圆通的香严童子,说

“ 我观此气,
非木非空,
非烟非火,
去无所著,
来无所从,
由是意销,
发明无漏 ”,

还有修味尘圆通的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说

“ 了知味性,
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离身心,
分别味因,
从是开悟 ”,

还有一些六尘圆通,
不一一列举,

此处列举特点明显的,
很明显看出,

六尘圆通关注的都是所观之尘,
非是在能观之根上功夫。

而六根圆通的法门,
特点显著的如修舌根圆通的桥梵钵提,说

“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内脱身心,
外遗世界 ”,

修身根圆通的毕陵伽婆磋,说

“ 知此深痛,
虽觉觉痛,
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

六根圆通都是在观能知,
非是观所知了,

六根圆通中最著名的当属观音菩萨耳根圆通,

起步便是
“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

有的注家解释为于闻性中,
入闻性之流,
背尘合觉。

不管如何看,
都非以所相中的能观观所观,
最起码是反观能观之性,
而非所相中之能缘观所缘。

大势至菩萨为根大圆通,
前面之六根圆通皆观六根之知性,
将能缘变为所缘,

此处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应该也是有相似处的,

而非只是关注所尘,
回到口念耳听,
虽口念耳听,

也是意在都摄六根上,
非只是专注于声尘,

这样既观所缘,
也观能缘,
能所都变成所缘了,

此时那个非所相中的能观便可透出,
七识能相便有显现的机会了,

在瑜伽行的四加行中,
也是如此,

如真谛三藏说能所二取空即阿摩罗识,
不执著所相之能缘所缘为我和我所,
不过是为了引出能相而已。

都摄六根才能净念,
不仅要净念,
还要相继,
这两条都做到,
才能入念佛三昧,

以七识的规律是恒而且审,
都摄六根即是审,

要观照六根,
若不审就流于散乱,
净念相继是恒,

禅宗也有讲打成一片,
工夫落堂,

皆是为了这个恒字.从而转依到七识,
再以自身之信愿力和佛之不思议愿力,
自他不二,
一路向上。

追随 | 这一生会遇到什么人,都是过去的因缘聚合而形成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缘聚缘散。因缘相聚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显现出来了;因缘一分散,这件事情就散失了。因缘的聚散分合,形成了我们某一个时间段的聚散离合,我们的整个人生也是如此。即使是一家人,也是因为过去有缘,才能成为一家人。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什么人,自己是怎样的人生、命运等等,都是过去的因缘聚合而形成的。如果没有这些过去的因缘,我们这一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结局。有很多人遇到痛苦、烦恼、不如意的事,就会怨天尤人。因为不了解,人生是由过去的因缘而自然形成的。所以,当我们了解人生的真相后,对人生的看法,就会跟常人不一样,我们会去思考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因缘聚合”是佛觉悟之后,对人生真理的总结,并不是佛创造的理论。事实上生命就是如此,无论信不信佛,无论佛陀出不出世,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这是非常明显的,世间人也能看得到。

正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所以,整个生命也没有一个主宰。“主宰”,是我们世间的一个词语,佛门讲“无我”。任何生命、任何物质、任何世间现象,都没有“我”,这跟世间人的认识不一样。

我们常常会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都有一个“我”字。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事实上“我”是一个虚妄的观念,“我叫张三”“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要干什么”“我是某某家庭的”“我是某某地方的人”“我读了多少书”“我现在干什么”……我们就会把这些东西认为是“我”。

当我们把学问拿掉,把家庭拿掉,把工作拿掉,我们还剩下什么?剩下的就是身体、意识。当把身体拿掉,某一刻要死亡,连身体也没有了的时候,我们还剩什么?不相信有来世的人,连意识也没有了,就一无所有了。相信有来世的人,最后还剩下意识。

我们再来关注意识,我们的意识,今天是一种想法,明天又是另一种想法,后天思想又变了。把今天的拿掉,把明天的拿掉,把后天的拿掉,还剩什么?我们就会发现生命没有了,生命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都不是“我”。

我们认为今天的“我”是我,明天的“我”还是我吗?明天的“我”,至少已经不是今天的“我”,因为已经发生了变化,身体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观念在变、包括我们的生活轨迹都在变。到底哪一个是“我”呢?这是一个哲学思考,其实佛教也主张这种思考。思考来思考去,就会发现没有“我”。

佛门有一个典故: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在一个荒山孤庙里面,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很多鬼来拉扯他,割他身上的肉。一个鬼割掉他的一条腿,另一个鬼又把旁边其他人的腿给他补上;这个鬼又把另一条腿割掉,另一个鬼又去找一条腿来补上;再把手割掉,又去找一只手来给他补上……最后把他的整个身体全部换完了,腿不是自己的腿了,手也不是了,整个身体都被换掉了。他就想:“我到底是谁呢?这还是我吗?”

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比如现在的医学很发达,当我们心脏不好的时候,换一个心脏;当我们腿不能走路的时候,换一条腿。这样换了之后,哪一个才是我?身体是我吗?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已经不是自己的了。我们的思想是我吗?思想也在变,小孩的思想和成人之后,又不一样了,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想得又不一样,哪一个才是我?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这是佛门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里有一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感觉伤害了我,欺骗了我,对不起我,都是因为有你、我、他的观念,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了相,就有执著,有烦恼,开始划地为界,“我的东西不能侵占”。这样我们人的烦恼,局限就出来了,自己就制造了一个“我”。

所谓的“我”,是我们自己形成的一个虚假观念:这就是我。当我们用冷静的思维来观照“我”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是没有“我”的。但是“我”中间到底有没有“我”呢?还是有一个“我”。那个“我”,我们不知道是谁。

佛门有一个典故,佛问一个人:“你三岁去看一条河时,和你八十岁再去看这条河时,有没有变化?”我们三岁和八十岁的时候,人已经大变样,自己都不认识了。但是同样一个人,三岁的时候和八十岁的时候,中间有没有不变的,是什么没有变?这是禅宗的一个考题,学禅宗的人就关注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借此来思考一下,其实这也是我们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

我们三岁和八十岁的时候,明显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但是也不能说是两个人。虽然我们知道有一样东西没有变,但好像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个生命的本体没有变。生命的现象在发生变化,人的思想在变、身体在变、观念在变、乃至人的整个状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内在有一个东西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没有变。用佛法来讲,就是佛性没有变,我们的心性没有变。这个“心”不是虚妄的,不是表现的这个心性,而是心性背后的东西。我们世间人知道的心,今天在想问题,明天在想问题。我们想的问题在变,但是背后能想的那个功能,始终没有变。

这可能不好理解,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就像灯光一样,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把灯打开,就是亮的。不需要的时候,把灯关上,就不发亮了。灯在不断地变化,可以关,可以开,甚至还可以有颜色的变化。灯是生灭的,是变化无常的,但是背后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就是电。电才是没有变化的,需要的时候打开,电就来了,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关掉。

我们生命背后的力量,就像电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是来自于背后那个力量。我们所关注的生命,只是表面显现的这种变化——开、关……我们出生了,“灯”就被打开,人生之光就出来了;当我们一口气不来的时候,灯就黑了,没有了。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像白天、晚上一样。白天就像开着灯,开始世间的人生;晚上睡觉,就像进入关灯的状况。一直到某一天,灯泡坏了,爆炸了,人生就没有了,但是后面的电还存在。

我们生命的“电”,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佛门讲的佛性。很多人都在思考人生,但背后的佛性却关注不到,难以去思考。因为这需要高智慧的、明眼善知识来指引。

我们要思考,生命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谁?谁是背后的根源。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表面看到的,其实都是一种假象,都在生灭、变化、无常。所以人生如梦,这场梦过去之后,什么都留不下,什么都没有了。 https://t.cn/R2WxQOQ

跟师父学佛法

2021/10/18

菩萨不打妄想,怎么发菩提心呢?(颠倒想和如理思维的区别)

净界法师开示:

我问大家,菩萨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萨怎么发菩提心呢?他怎么受戒的时候缘境发心呢?菩萨的生灭和不生灭是不二的,他是从不生灭心中假借妄想来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所以,菩萨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须要假借心中的想象。(我们不要说是妄想,说妄想可能会误解。)阿罗汉认为想象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认为你一旦想象,就完全破坏清净,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两段,你要么是想,要么是安住在心。阿罗汉是这个思考。虚空和灰尘要选择一个。但是,我们先讲出一个道理。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认为心也可以想,在想当中又不离开心。就是他能够真空而妙有,妙有又不离开真空。所以大乘佛法“心”跟“想”是不二的。诸位一定要把这个思想建立起来。

我们可以同时安住在不生灭心,同时产生很多想象,但是我们又同时无住。无住也可以生心的哦!诸位,知道么?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想象都消灭,我只是告诉你不要住在上面。如果你都没有想象,你就很难发菩提心了。你要缘众生苦起大悲,你要缘佛的功德起好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要缘所缘,都有一个所缘境的。你要布施,你也要缘众生的境才能够布施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妄想的心转成一个正念的思惟,但是它的本质也是想象,只是它是如理的,它的想象是从内心的思惟产生的。我们这样讲好了,如果你这个想象是外境刺激的,这个想象好不好?对,不好。只要这个想象是别人讲一句话或者你看到什么事情产生的,这个肯定是颠倒想。

只要这个想象的来源是外面给你的,外面的东西,《楞严经》讲是借来的,借来要还的了。当这个境消失的时候,你就还给对方了。但是这个想象是你内心如理思惟产生的,这个好不好?对,好!从内外就知道。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把握。我们一个人要往生,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刺激我们,要假设我不能死在马路上,要假设身上没有插管子,要假设有人帮我开示,要假设有人帮我助念,我要有七八个因缘具足,我的正念才会勉强出现。你认为这个正念,靠得住吗?只要有一个人不见你,你就完了。所以我们依止外境在修学是很麻烦的,诸位知道吗?因为你不是操之在我。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养成一种用妄想心来修学,你一定要有佛像你才能产生皈依的心,你一定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你才能够产生正念。

好,那么你所有的正念就像佛陀和阿难尊者说的,你为什么经不起考验,因为你所有的戒定慧的正念都是借来的。你看到佛相好你才出家,哪一天变丑了,你就还俗了,因为你出家是跟佛相好借来的嘛。佛陀说,为什么有光明呢?跟灯光借的,跟太阳借的,太阳一走就把光明带走了。为什么会有动?跟风借的,风一走,动就没有了。佛陀说,阿难尊者你想想看,你把借的东西都还完了,剩下才是真正你的东西。诸位!你现在所有的善根如果是借来的,都还给人家,你剩下是什么东西?你想想看啊!你一定是如理思惟,发自内心的善根,这才是你真实的东西。所以,在佛教的观念,你的心念只要是从内出来的,才是你的东西,是你的真本事。你要布施,要很多人勉强你、硬把你带去的,这个布施都不是你的东西,那是向别人借来的。

所以说,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小乘佛法是对所有的想象一概否定。大乘佛法是否定由外境刺激的想象,这部分是否定的,因为那个想象没有一个是好的,是颠倒想;但是它由如理思惟产生的一个想象,比方说菩提心的想象,比方说布施的想象,比方说持戒的想象,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你没有想象,你的生命就没有动力,因为不生灭心它是不能产生造作的,它是无为法。所以我们要知道,安住,是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你要修行,就要靠想象。菩萨的好乐、菩萨的意乐是想象而来的,它才有动力啊!我为什么从台湾飞到新加坡来呢?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感觉跟你们有缘,对不对?这也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来促成一种修行的动力嘛!

你看阿罗汉证得空性以后他完全没有生命力了。所以,完全否定想象好不好?不好!对了。你要分辨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如理思惟。我再讲一次,只要你这个想象是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刺激而产生的,通通不是你的东西,即便它是一个善念,这个善念也不是你的善念,是脆弱的善念,因为外境会把它带走,临终你要还给人家的。只有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的善念才是你的东西。诸位,你还记得《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公案吗?有一个弟子问印光大师说,您老人家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您真的看到有人念佛往生吗?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往生!印光大师往生的力量不是借来的,对不对?你一定要看到别人往生你才往生,那要是这个世间末法时代没人往生了,那你也没办法往生了。

所以,印光大师的往生是透过如理思惟、透过智慧的抉择,不依外境。禅宗说的,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所以,外面变他不会变。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小乘的生灭法跟不生灭法是一刀两断,所以他远离生灭法,完全地把妄想远离,也把如理思惟也远离,就进入偏空涅槃,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我们看大乘的不二思想,佛陀亲自来示范——“如来印可以后,佛陀现相证成”佛陀以他现生的因缘来证明空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们远离的外境的颠倒想,其实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想象,这两个是可以存在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6.所有中高风险地区和重点疫情地区的回同学生,如果符合条件(高校内如果没有疫情,实施7天以上封闭管理”结束后,学生可持 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所在高校开具
  • #蔡徐坤沸腾校园# cxk#沸腾校园20所高校舞社官宣##蔡徐坤[超话]# 一首单曲hug me火爆全网众多明星相继打call[打call][打call][打c
  • 」瑪莎談到近況,透露法蘭和HUSH的專輯都在製作中,他也想看能不能寫些新歌,阿信說瑪莎得過金曲最佳作曲人,「我很期待!由於小玫瑰已經開了IG帳號,阿信透露:「我
  • 【#基层党建示范镇创建# 凤岗:创新基层党建模式 打造全域党建新样本】构建“机关+村(社区)+两新”三方党建结对共建,推动基层党组织互带互动常态化;精心打造了
  • 九月,风起 阳光灼热得明媚 一切,是这般安然宁静我偏爱九月的简净 不再花红柳绿 也无狂风暴雨 最美是天上的云 和此间轻柔的心 九月的风,怡人的醉 我闻风做梦 只
  • 天猫国际活动,日常活动要¥99!9月6日,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沙村沙坡头小学校园内正在举行“陶笛进校园”活动,陶笛动人悦耳的旋律为这毗邻沙坡头景区的移民村小
  • 别人小时候都喜欢老虎狮子,我最喜欢的是鼹鼠,小时候我对外说的是我喜欢猎豹,不是因为它捕猎强而是我觉得它能跑过能让它丧命的东西,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鼹鼠,如果你的诚
  • [作揖][神马]#成年人的世界##脱单# 【男人送礼物时,心里面想的是什么】是为了讨你的欢心?D:巧克力。
  • 【“农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近些年来,旅游业欣欣向荣,广西亦是如此,田园风光美如画,桂林漓江、阳朔十里画廊、龙脊梯田、柳州三江程阳风雨桥等都是旅游打卡景点。指
  • 张彬彬跟虞书欣合作的《两个人的小森林》也被提档了,大概率9月16上线。电视剧《脱轨》主演又有变动了,网传主角在谈刘浩存和林一,可还会有变化,这部剧暂定10月份开
  • 【香煎鸡蛋饼】准备食材:面粉、鸡蛋、葱、盐、糖、五香粉1、面粉放入碗中,加入少量的水,搅拌成细腻的面浆,加入两个鸡蛋、适量的盐、糖,1调羹五香粉搅拌均匀。 ​​
  •   21.西瓜  西瓜就不一样,最好吃的吃法是把籽剔得差不多,然后一大口咬下去,用舌头把整口西瓜压扁。当你坐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和你的狗一起,细细地,渐渐地,吃
  • 九十三年前的今天,在中国的湖南省湘潭县,距离韶山冲8里的一个山村叫做毛田口,我父亲来到这个世界,排名家爵号正钢。汗血驹,千金裘,当年万里觅封候,侠骨仁心,挽狂澜
  • “言小姐,恭喜你,你怀孕了。“言小姐,恭喜你,你怀孕了。
  • 在这里立个目标吧,争取有生之年和家人或爱人在冬季去一次东北,感受一下豪哥和小五的生活,把东三省好好逛个遍遥望星空是心中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脚踏实地,这说的是
  • !!
  • 接下来的日子你不找我,我也不在主动找你了,直到慢慢疏远,你的微信我不会删,你的电话我也不会删,毕竟曾经深爱过,如果你给我发信息,我也会回你,只是不再抱有任何期待
  • 心有感悟,或来自有心或来自无心,促就了成长,也许会是人生路上的基石,也许不是,选择在于自己,无咎他人。万般岁月里,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有一定的慧眼,为值得的人而去
  • 【今天,#发条微博缅怀袁隆平#[微风]】“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我希
  • 一般人们身体都是出现症状了才会去买药,网购的话需要时间等待,门口购买直接就可以得到了;第四、小区门口药店的人流量十分稳定。一家店铺能不能赚钱,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