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们的休闲生活到底有多爽?】

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社会较为稳定,大师们平时除了教教书,写写文,平时的休闲生活才更加有趣。平时大师们最喜欢干这七件事。

1.宴饮、茶叙。

胡适日记中就曾连续多天提到“平社聚餐”。如他在1929年5月11日写道:“平社第四次聚餐,在范园,到者志摩、禹九、光旦、泽霖、公超、努生、适之。”当然大师们宴集的目的,不是专在吃喝,而是在欢笑作乐。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一有时间就玩手机的现代人,估计感受不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悠然。

2.畅谈

高校知识分子喜欢相互访谈,谈话地点多在家中,时间一般在下午和晚上。当时清华、北大等北平高校的教授如吴宓、陈寅恪、钱玄同、周作人、钱穆、朱自清等人都经常串门谈心。钱穆大师后来回忆自己在北大与汤用彤、蒙文通、熊十力等人闲谈的情况:“文通初下火车,即来汤宅。在余室,三人畅谈,竟夕未寐。曙光既露,而谈兴尤未尽。三人遂又乘晓赴中央公园进晨餐,又别换一处饮茶续谈。及正午,乃再换一处进午餐而归,始各就寝。凡历一通宵又整一上午,至少当二十小时……自后锡予、十力、文通及余四人,乃时时相聚”。真是话头打开,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这种畅谈的情景现在很少有了,毕竟现代社会都太忙了。至于大师都谈论些什么,估计我们也不怎么懂。

3.听戏

大师们也很喜欢听戏,胡适就经常去看戏,石原皋:“胡适不会唱歌,也不会唱戏,但戏还是要看的,无论京戏、昆曲、话剧等等,他都看的。”而大师们最喜欢的不是大众喜欢的京剧,而是小众的昆曲。那时在高雅文人中,都认为京剧太白,唱词粗俗,不够精美,在书斋里,在案头上,继续在拍着唱着的,仍然还是昆曲。好吧,现在的人连被大师认为“俗”的京剧都不听了。

4.看电影

电影在大师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大师们的日记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会与家人或亲戚一起看电影,而更多时候是和朋友一起看电影。鲁迅经常看电影,而且非常喜欢看如人猿泰山这种电影。在吴宓大师的日记也有记录他们的生活:“下午五时,薛、查二君以汽车来,载宓至东堂子胡同薛君宅。是夕薛君请宴,客有叶企孙、凌其峻二人,晚九时,同至真光电影院。”现在的人周末也会看电影,这倒没什么。

5.打麻将、下棋、打桥牌等

打麻将已经征服世界了,在吴宓的日记经常有这方面的记载。“至某宅中晚餐。晚间又在其宅中与其夫妇及王静安师母为麻雀之戏。输赢不付资。十一时始归寝。”下棋是文人的标配,在浦江清日记中经常有与人弈棋的记载。

6.散步、逛公园

散步是大师们最为日常的休闲方式。有时他们会独自散步,但更多情况下,是与知心朋友一起散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是相互交流思想的好机会。这在日记中也有大量记载。如吴宓在1928年3月8日的日记中说:“……6-7访陈寅恪,同出校外散步。与寅恪商谈。”

鲁迅尤其喜欢逛公园:“上午到公园喝茶,遇见朋友,能够一谈就谈到晚上,比在家里招待客人方便。老朋友谈累了,在椅子上睡一觉也可以。南柯一觉,午梦初回,斜阳在树,鸣蝉噪耳,请茶房换包茶叶重沏一壶新茶,吃上一碗,遍体生津。串茶座的报贩,默默无声地把一叠报纸放在你桌上,随你翻阅,看过后,在报上放一两个铜元,他等一会儿过来又不声不响地拿走,这就是当年公园啜茗的茶座风光,也是中山、北海两公园茶座的鼎盛时代。”

7.逛旧书铺书摊

因为职业的关系,读书和逛书店成为大师们天然的爱好。而民国时期的北京,以琉璃厂、隆福寺为中心的古旧图书市场非常繁荣。逛旧书铺书摊,是当时北京众多文人学士的共同爱好。蒋廷黻说过:任何一位学者一旦到了北平,就会染上搜集旧书的癖好。这种癖好很有传染性。钱穆也曾说过:“北平如一书海,游其中,诚亦人生一乐事。”

总的来说,大师们平时课程并不多,除了研究和创作之外,平时的休闲生活是如今的人想象不到的,非常充实而健康。

天地人我禪定心印,道由心修見吾本性

宗教圈也是個是非圈?大家總以自己眼界,來看待身旁週遭的一切人、事、物。凡符合自己所理解&期待的法意?那才算「正信」嗎?這至為可笑的理解程度!先來說說,今天遇到的年輕朋友?他說要教我三皈五戒(我只覺得好笑!),這個我還需要他來教,那 五百羅漢 (500Arhat) 版主不就該徹換了嗎(但想想剛好,我也想淡出這個是非圈了)?

至於我反問他,你覺得「阿彌陀佛」存在嗎?這個我的理解是,你從史實來看是不可能找到的人物(這類話題以前文章談論不少,在此就不再從敘)?但假如單純從信仰來看似乎比較符合「佛教」徒的期待!這二個說法是層次問題上的差異。你是單純把它(佛教)當信仰呢?還是把它當成一種人生哲理去走(行道)呢?當信仰已是人生哲理你會把虛幻的神話拿掉。因為你已不需要這些神話來增加自我對(佛教)認同與肯定(神佛滿天的這類大乘思想,真有助於一個宗教!走上更健康與令人期待的境界呢?那倒不回民間信仰去還比較直接,因為哪裡還可以與你所期待的靈界做更全面的一對一接觸(坊間的宮、壇都是))。

至於說歷代祖師或出家人的水準,一定在水準之上(就如今來看,水準差異也是參差不齊)?熟悉中國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數千年來中華大地是饑荒&戰亂不斷,所以古代僧人多數是文盲,看看弘一法師又怎麼來看:「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到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就說如今的僧人都把「閉關」實修當成畏途,興起的是「出國參學」蔚為風潮你就能明白如今的程度,就連南宋以來的這批僧眾還不如。這裡不是說「出國參學」不好?是大都沒真心放在修行上面。

真的像「玄奘法師&鳩摩羅什」這類僧人並非常見。不是說祖師們一定是妄語(而是他們所受環境與想法,一般都來自師承)。師承最大問題是?師父怎麼說就怎麼做,但它又忽略人性都有惰性與好、惡(然如今的宗教還有人(團體)成天想著成佛作祖,想成為一代宗師),衍生出許多他個人自己對佛法的理解(當後人也在一知半解下去接觸,這極為容易造成理解失準一而再三傳遞,舉個很間單的例子一週前我跟朋友講的話,一個月後再問他一次已經變質了,所以別把指望寄託給人類的大腦)?所以與其花時間去了解祖師在說什麼?倒不如用有限(因為時間從不等你、我)的時間去探究「佛陀」在說什麼?

一個人層次的高下(意識頻率高低)!不是看誰讀的書比較多(凡是讀就能會的東西、這只要用心學就會,再來是能講的出的人也未必能理解它真實的涵義)。光一小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坊間我們能看到的解譯版本,就不外上百或者上千種(大家不妨思考為何一段相同經文,卻有如此大的理解差異呢?)!再舉個例子,假如我說菩薩不存在?我看會得罪一票「佛教」徒,但是從實際來看他們(菩薩)已是法界遍虛空(是種能量在傳遞),假如還停留在有個菩薩具體的形體,那他就不再是菩薩而是欲界天道眾生或靈體。「佛教」上一直有個迷失到底是誰說的算(除釋迦牟尼外),應該更正確解釋是誰說的都不算?「道由心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識字的「六祖惠能」只因心無所住,自然能憑一句話即刻了悟佛心、那我們呢?

很多朋友喜歡討論「修行」,既是修就是要「行」不然那只是空談,人品(做人最基本的人情世故)不行!談再多也是浪費時間,「捨得&貪著」不就是一般人最大的考驗?俗話說,你若「無德」練不起就是此意(萬人無出其一)。學修首重個人「品德」,這是首要入門條件,「品德」不行任憑大羅神仙前來度你也沒用?「去貪」與「捨得」是關鍵觀察指標(還記得李文德師父在世,曾開過條件是若要他收為徒,我需要讓他考驗三年)。老實說當年我志不在道(宗教),如今卻經歷過這十年的學修,我的想法雖有改變?但對人性的難以捉模更是灰心(不懂得的人忙著四處參學,稍微懂得的人在比高下,真懂得的人少之又少)。

話回到前言,這十年來我所見聞看到的是所謂佛教徒,不是在比修為高下就是在逞口舌上見長短(少有人在比誰的內心更沈靜),這也讓我逐漸想淡出這個是非圈了。佛教徒能講真話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被媒體名師所累,總以為他們講的一定是正確(諸不知,這是人為與團體刻意營造與培養的傀儡+他自己也有意願)。道法已不自然,你去學修不走火入魔都挺難的(記住!道法自然這句話你一終身受用)。什麼至高無上真理?只要一經自然法則去檢驗它,你即刻就可知道真假(再來切記!別過度迷戀神通與異能)。再言佛教徒,我執心似乎比凡夫更側重,學佛口口聲聲都說要去我執,那我所看到的卻反到越多人、越走越深入執著心越重?這似乎在說明你已在走上回頭路了。

那天有朋友問我?學佛是想求什麼?我不求去什麼「極樂世界」。若是有、只求一件事!將來走的時候直接「升天」(至於我能到什麼境界去,那就看我臨終時放下了多少?)去(至於想直接升天去,這也沒那麼容易幾萬人僅出一、二或許還嫌多)。再說,能否「升天」關鍵是靠自己生前「德性&修為」,這不是求誰得來的。大乘佛教的興起口口聲聲講菩薩道,但實際上就連一個「佛教」最基楚的「阿羅漢」都成就不了時?這是應該算誰的錯呢?等於你雖把餅做的很大但是能吃飽的卻是一個都沒有的意思。相對來說原始佛教裡還不時傳出某某人成就「阿羅漢」果位。大家難道?沒有在反思你是否也走錯了路嗎(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因為我們都被置入性行銷,總覺得行菩薩道比較高尚點,反而錯估了對原始佛教的理解)?

電視媒體什麼「法王&名師」所講的話聽聽就好,這類在多層次包裝下的,已是營利性質的宗教團體,雖然還是有修為不錯的人,但在媒體包裝下很多人初心早已不在?他們更徹重的是他們宗教王國的興起與建構。所以與其花實間去接觸,到不如回歸本心去尋找自己(禪修即方法之一)。那坊間的名師或有出書的作者呢?這個部份爭議性更大!簡單送大家一句話:「在慾望的世界裡,眾生皆苦!」。希望大家能明白我想傳遞的是什麼?簡單說,這些人不外是在貪「名&利」(俗話說有了名、利隨之即來)。修行徹重在於修心,真有道者還真怕出名,因為麻煩事會緊跟著而來!你沒看廣欽老和尚還得裝瘋賣傻免得打擾的人一堆(如今是半水桶的,都成天敲鑼打鼓深怕你不知道呢?)。

說人生不苦是騙人的,不然難得假日也要一大早(這麼多人)跑來台南「東獄殿」找地藏王菩薩(開恩赦罪呢?),我路過看到一批又一批前來,遊覽車停了滿街都是(其實老是外求也不是辨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內心去懺悔己過後,用行動付諸實踐)。我從彌陀寺持經(心經)回程路過看到的,拍下幾張照片跟眾人分享。多數人都把它(菩薩幫人)視為應該的事,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幫你是念及你還有點善念,日後也能用相同的心去對待所有人(但如今的人,卻是自私、自利居多數),真懂的感恩的人恐怕也只是佔少數。最後請大家謹記一句話「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別讓善良成為理所當然」。

隨筆漫談:

人的一生因緣交錯,會遇到對我們很好的人,但也有因忌妒心把你視為死敵的人(人心就是如此的複雜,看不得別人好)。這都是我們成長的助緣,只要心懷感恩!好、壞皆因緣,就照著自己順緣而走就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自然雲開日出接太平(豐年)。

語末:

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心如出水聖潔不染。

天地人我禪定心印,道由心修見吾本性。

https://t.cn/RUaz4x8

john 2020 8 23

天地人我禪定心印,道由心修見吾本性

宗教圈也是個是非圈?大家總以自己眼界,來看待身旁週遭的一切人、事、物。凡符合自己所理解&期待的法意?那才算「正信」嗎?這至為可笑的理解程度!先來說說,今天遇到的年輕朋友?他說要教我三皈五戒(我只覺得好笑!),這個我還需要他來教,那 五百羅漢 (500Arhat) 版主不就該徹換了嗎(但想想剛好,我也想淡出這個是非圈了)?

至於我反問他,你覺得「阿彌陀佛」存在嗎?這個我的理解是,你從史實來看是不可能找到的人物(這類話題以前文章談論不少,在此就不再從敘)?但假如單純從信仰來看似乎比較符合「佛教」徒的期待!這二個說法是層次問題上的差異。你是單純把它(佛教)當信仰呢?還是把它當成一種人生哲理去走(行道)呢?當信仰已是人生哲理你會把虛幻的神話拿掉。因為你已不需要這些神話來增加自我對(佛教)認同與肯定(神佛滿天的這類大乘思想,真有助於一個宗教!走上更健康與令人期待的境界呢?那倒不回民間信仰去還比較直接,因為哪裡還可以與你所期待的靈界做更全面的一對一接觸(坊間的宮、壇都是))。

至於說歷代祖師或出家人的水準,一定在水準之上(就如今來看,水準差異也是參差不齊)?熟悉中國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數千年來中華大地是饑荒&戰亂不斷,所以古代僧人多數是文盲,看看弘一法師又怎麼來看:「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以為中國僧眾很多,大有達到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就說如今的僧人都把「閉關」實修當成畏途,興起的是「出國參學」蔚為風潮你就能明白如今的程度,就連南宋以來的這批僧眾還不如。這裡不是說「出國參學」不好?是大都沒真心放在修行上面。

真的像「玄奘法師&鳩摩羅什」這類僧人並非常見。不是說祖師們一定是妄語(而是他們所受環境與想法,一般都來自師承)。師承最大問題是?師父怎麼說就怎麼做,但它又忽略人性都有惰性與好、惡(然如今的宗教還有人(團體)成天想著成佛作祖,想成為一代宗師),衍生出許多他個人自己對佛法的理解(當後人也在一知半解下去接觸,這極為容易造成理解失準一而再三傳遞,舉個很間單的例子一週前我跟朋友講的話,一個月後再問他一次已經變質了,所以別把指望寄託給人類的大腦)?所以與其花時間去了解祖師在說什麼?倒不如用有限(因為時間從不等你、我)的時間去探究「佛陀」在說什麼?

一個人層次的高下(意識頻率高低)!不是看誰讀的書比較多(凡是讀就能會的東西、這只要用心學就會,再來是能講的出的人也未必能理解它真實的涵義)。光一小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坊間我們能看到的解譯版本,就不外上百或者上千種(大家不妨思考為何一段相同經文,卻有如此大的理解差異呢?)!再舉個例子,假如我說菩薩不存在?我看會得罪一票「佛教」徒,但是從實際來看他們(菩薩)已是法界遍虛空(是種能量在傳遞),假如還停留在有個菩薩具體的形體,那他就不再是菩薩而是欲界天道眾生或靈體。「佛教」上一直有個迷失到底是誰說的算(除釋迦牟尼外),應該更正確解釋是誰說的都不算?「道由心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識字的「六祖惠能」只因心無所住,自然能憑一句話即刻了悟佛心、那我們呢?

很多朋友喜歡討論「修行」,既是修就是要「行」不然那只是空談,人品(做人最基本的人情世故)不行!談再多也是浪費時間,「捨得&貪著」不就是一般人最大的考驗?俗話說,你若「無德」練不起就是此意(萬人無出其一)。學修首重個人「品德」,這是首要入門條件,「品德」不行任憑大羅神仙前來度你也沒用?「去貪」與「捨得」是關鍵觀察指標(還記得李文德師父在世,曾開過條件是若要他收為徒,我需要讓他考驗三年)。老實說當年我志不在道(宗教),如今卻經歷過這十年的學修,我的想法雖有改變?但對人性的難以捉模更是灰心(不懂得的人忙著四處參學,稍微懂得的人在比高下,真懂得的人少之又少)。

話回到前言,這十年來我所見聞看到的是所謂佛教徒,不是在比修為高下就是在逞口舌上見長短(少有人在比誰的內心更沈靜),這也讓我逐漸想淡出這個是非圈了。佛教徒能講真話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被媒體名師所累,總以為他們講的一定是正確(諸不知,這是人為與團體刻意營造與培養的傀儡+他自己也有意願)。道法已不自然,你去學修不走火入魔都挺難的(記住!道法自然這句話你一終身受用)。什麼至高無上真理?只要一經自然法則去檢驗它,你即刻就可知道真假(再來切記!別過度迷戀神通與異能)。再言佛教徒,我執心似乎比凡夫更側重,學佛口口聲聲都說要去我執,那我所看到的卻反到越多人、越走越深入執著心越重?這似乎在說明你已在走上回頭路了。

那天有朋友問我?學佛是想求什麼?我不求去什麼「極樂世界」。若是有、只求一件事!將來走的時候直接「升天」(至於我能到什麼境界去,那就看我臨終時放下了多少?)去(至於想直接升天去,這也沒那麼容易幾萬人僅出一、二或許還嫌多)。再說,能否「升天」關鍵是靠自己生前「德性&修為」,這不是求誰得來的。大乘佛教的興起口口聲聲講菩薩道,但實際上就連一個「佛教」最基楚的「阿羅漢」都成就不了時?這是應該算誰的錯呢?等於你雖把餅做的很大但是能吃飽的卻是一個都沒有的意思。相對來說原始佛教裡還不時傳出某某人成就「阿羅漢」果位。大家難道?沒有在反思你是否也走錯了路嗎(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因為我們都被置入性行銷,總覺得行菩薩道比較高尚點,反而錯估了對原始佛教的理解)?

電視媒體什麼「法王&名師」所講的話聽聽就好,這類在多層次包裝下的,已是營利性質的宗教團體,雖然還是有修為不錯的人,但在媒體包裝下很多人初心早已不在?他們更徹重的是他們宗教王國的興起與建構。所以與其花實間去接觸,到不如回歸本心去尋找自己(禪修即方法之一)。那坊間的名師或有出書的作者呢?這個部份爭議性更大!簡單送大家一句話:「在慾望的世界裡,眾生皆苦!」。希望大家能明白我想傳遞的是什麼?簡單說,這些人不外是在貪「名&利」(俗話說有了名、利隨之即來)。修行徹重在於修心,真有道者還真怕出名,因為麻煩事會緊跟著而來!你沒看廣欽老和尚還得裝瘋賣傻免得打擾的人一堆(如今是半水桶的,都成天敲鑼打鼓深怕你不知道呢?)。

說人生不苦是騙人的,不然難得假日也要一大早(這麼多人)跑來台南「東獄殿」找地藏王菩薩(開恩赦罪呢?),我路過看到一批又一批前來,遊覽車停了滿街都是(其實老是外求也不是辨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內心去懺悔己過後,用行動付諸實踐)。我從彌陀寺持經(心經)回程路過看到的,拍下幾張照片跟眾人分享。多數人都把它(菩薩幫人)視為應該的事,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幫你是念及你還有點善念,日後也能用相同的心去對待所有人(但如今的人,卻是自私、自利居多數),真懂的感恩的人恐怕也只是佔少數。最後請大家謹記一句話「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別讓善良成為理所當然」。

隨筆漫談:

人的一生因緣交錯,會遇到對我們很好的人,但也有因忌妒心把你視為死敵的人(人心就是如此的複雜,看不得別人好)。這都是我們成長的助緣,只要心懷感恩!好、壞皆因緣,就照著自己順緣而走就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自然雲開日出接太平(豐年)。

語末:

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心如出水聖潔不染。

天地人我禪定心印,道由心修見吾本性。

https://t.cn/RUaz4x8

john 2020 8 23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全国高价回收服务器,戴尔惠普华为浪潮联想 戴尔:r710 r720 r730 r740 r910 r920 r830 r840 r630 联想服务器 :SR5
  • 三、仍然喜欢, 却不愿复合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你做了什么让他害怕的事情,而他不愿在再看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过你依然有让他留恋的地方,让他目前舍不得离开你,但是在问
  • vv3跑步指数44,步频184,最大功率190,平均功率154,穿的ALTRA torin2.0鞋(Stryd系数1.036)。 【第183期反馈】vs厂沛纳海
  • 动物园里售卖的大象立体冰激凌20元一个,不算好吃,拍拍照还可以,哈哈#带着微博去旅行#店内还有滑梯乐园,白老虎、长颈鹿、猩猩金刚公仔,很受小朋友欢迎的天地,细蚊
  • 分月度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93.9万人,同比减少13.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7.1个百分点。
  • 而这一次与张远的合作更弥补着3年前《你的婚礼》时未完成的遗憾,当年与《嘉宾》错过,这一次,由《追风的飞鸟》弥补,虽迟但到的ost与电影所营造的氛围完美契合,MV
  • 由于个人亲子鉴定涉及家庭信息,鉴定过程高度保密2.司法亲子鉴定费用:2400元-3600元,正常情况下5天出具鉴定报告。亲子鉴定亲子鉴定机构办理流程1.了解好关
  • 醋帅生活馆是喝醋的时尚,受欢迎的进入食醋和英俊的生活厅时,您将享有不同的尊严。醋帅生活馆是喝醋的时尚,受欢迎的进入食醋和英俊的生活厅时,您将享有不同的尊严。
  • #人,诗意地栖居# ︱翻开书,去找那些迷人的夏天✨现在到了歇息时间;眼下你们已经经历了足够的兴奋。第二章 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接着黑乎乎的墙边传来谢清漪的吼声,
  • 但是,即使生在中国,也有很多人遇不到佛法,不相信佛法,那他们就如同还在边地。世间没有听闻佛法的人,人生方向几乎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学佛之后,很多人的人
  • 经ZF制作表格师之手,表圈上的印字深层充足,总体与正品表圈关键点基本上同样。小结:整体而言,经ZF厂传奇的手表,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分毫不差的重归原生态。
  • 我常常开玩笑地想:哥哥腿真的是太长了啊,甩了我们小妖艳那么远那么远,还好我们跑着在你三十四岁的夏天追上了你,将盛放的墨兰花向世界展示。我常常开玩笑地想:哥哥腿真
  • 再来就是我觉得麦承欢这个女孩,她一定是待在大家身边都非常舒服的一个类型。在她心里,麦承欢就是她理解的“大女主”从项目开机、到杀青,两人始终都在探讨,如何可以让角
  • 个人隐私亲子鉴定是指客户因个人原因对孩子的亲生父母关系存在疑问,通过委托实验室进行保密性、非司法程序进行的鉴定活动。4、贵阳dna亲子鉴定中心鉴定流程:(1)联
  • 必须懂的人生哲理有哪些? 1.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奔赴某一个目的地,而在于承担每一个过程。 2.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3.知
  •  王德耀走后,刘谷香坚守着家乡,期盼着王德耀的归来,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她的想象。38年的离别,38年的思念,这一刻,所有的等待与期盼都汇聚成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激
  • ”迟迟未收到黄金的钟女士,在此刻起了疑心,担心自己被骗,开始与博主交涉,询问真相,但每次得到的却都是诸如“明天一定”这样的回复。据钟女士介绍,该博主的账号在前些
  • 对于“妈妈画画”这件事,我只有支持——在她不自信的时候,我会不断鼓励她,说她画的太棒了,我能理解她的意思,她每一幅画都好,我都喜欢。生命里最好的一种状态,是该看
  • ​任何你突然放弃的事物,一定是积累了太多太久的无力和绝望,你发现自己坚持的好不快乐,于是 ,你终于放过了自己。 ​任何你突然放弃的事物,一定是积累了太多太久的
  • #眼泪女王##金秀贤##金智媛#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我喜欢现在的独居状态 并不像同龄人那么恋家 可能是因为爸爸的控制欲 或者说课题分离做不到位他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