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卖破烂”便捷新潮受青睐
“收废铜烂铁、废旧塑料、旧书报纸喽……”曾经我们熟悉的收废品吆喝声已渐行渐远;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使用,手机下单,预约回收,上门服务,秒付到账的“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逐渐兴起。这种打破传统、规范便民高效的新回收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互联网上“卖破烂”便捷新潮受青睐

本报记者 李晓利

线上下单上门回收

12月15日上午9时左右,“收纸拉”回收小程序上显示,东安大街南侧一家超市有客户下单。回收小哥刘彦斌接单后,骑着公司配置的黄色三轮车第一时间赶到店里,熟练地将顾客需要处理的废纸分类捆绑,并放到电子秤上称重,最后在手机回收小程序里输入斤数,通过平台付款到顾客的微信账户里。一单完成下来只用了六七分钟。

记者在刘彦斌的手机回收平台界面上看到,废纸回收分为纯黄板、混合纸、散超纸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单价不一。此次交易的废纸为纯黄板,总量26.5斤,按照界面显示的单价0.65元计算,共计17.22元。刘彦斌说:“如果想卖的价格高些,那么客户就需要提前将纸箱纸盒自行拆解并分类。这样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成本。”

“把这些纸箱卖了,个人微信账户即刻到账,都精确到了几分。”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店里积攒的废纸箱比较多,以往都是等收废品的路过才能处理掉,如果几天不来纸箱就没地方搁置。前几个月,开始用互联网回收程序,几乎每天下单一次,回收小哥很快就会赶过来,非常方便。

家住林园路的孔女士已多次使用过“收纸拉”。她说,家里的网购纸箱、废报纸和孩子用过的书本之类,作为垃圾扔了可惜,所以就把这些废品收集起来放到地下室,隔一段时间就用购物小车拉出去卖一次,或者卖给来小区收废品的。 今年,看见街边来回穿梭的小黄车,上面写着“废纸一键回收,钱包即刻到账”,孔女士觉得这种收废纸的方式挺新鲜,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扫描了车箱上的二维码,注册了“收纸拉”微信小程序。根据界面提示选择上门服务,立即下单,选择好废品信息,输入地址、联系方式,电话联系回收小哥预约时间后,在家等着骑手上门回收废品就可以了,这让孔女士觉得方便了不少。

打破传统便民高效

1989年出生的侯子杰是收纸拉张家口运营公司负责人,在此之前,他在宣化区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工作。2019年他初次创业,通过不断做市场调研,最终加盟了“收纸拉”废品回收公司,于2020年4月正式在我市运营。

传统废品回收往往是回收人员找不着客户,客户又找不到回收人员,积攒的废品处理不及时,不仅占用地方影响环境,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传统回收没有规范标准,缺斤少两的情况时有发生。侯子杰说,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通过互联网在线支付、大数据分析、实时定位,系统派单等技术,直接面向商家、社区进行废品回收,速度快,效率高,管理规范,服务专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回收模式与客户体验。

“整个运营有前端骑手、客户(分为商户和个人)、合作回收、连锁企业五大系统。”侯子杰打开回收软件向记者展示说:黄色标识是已下单的商户,蓝色标识是社区个人订单,通过客户前几次下单,后台大数据可分析预计出此次下单的废品量,这样也方便我们分派骑手。”

记者在页面上还看到,废品回收分为废纸、纺织、铁制、塑料,各类废品的回收价格标得一清二楚。侯子杰说,每名回收小哥都统一着装,配备公司提供的专业回收车、电子秤和打包工具,回收小哥按统一标准执行,让顾客心明眼亮。客户在回收小程序订单中,也能看到回收价格及所卖斤数,而且成交过的订单也有数据保存。

入职四个多月的回收小哥吴伟,每天通过手机在线回收平台实时接收用户的订单信息,然后在15分钟到3小时之内上门服务。他负责的回收区域从西泽园到公安大厦,早上9点开始接单,一直忙到下午6点,每天会有30多个订单,大概可以回收1000斤废品。



资源再生城市更美

由于回收模式新颖,上门省时省力,价格斤数透明,互联网废品回收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活跃在我市大街小巷的黄色小车已成为街头一景。

“让资源再生,让城市更美”,在“收纸拉”回收车的车体上,印着醒目的宣传语。

“废品若扔了就只是垃圾,但分类回收好了,就是可再生资源。”侯子杰说,根据周边大型打包站的大数据分析,主城区每天产生的废纸大概在150至200吨以上。互联网的加入,不仅能助力垃圾分类,还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收纸拉”已覆盖市区、张北县和宣化区。目前,市区服务范围从纬四路一直到平门,分成20多个大片区,有两个库房,5辆中转大货车,30多位骑手,5000多家商户。一个骑手负责一片区域,每天回收量约1000斤左右。商户平均两三天下单一次,每天订单数有500多单,废品回收量达10吨左右。

据了解,回收小哥收满一车废品后,会先送到公司库房“废品暂存区”进行分拣、装车,然后由公司的中转货车当日送往近郊合作的打包站。

“其实在上门回收时就已经将不同物品、纸品进行了分类。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为垃圾分类做前期工作。” 侯子杰表示,现在商户在网上下单最频繁,社区居民的订单相对少些。近段时间,正在布局社区业务,希望为更多社区居民提供便利,为环保献一份力。

【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图1: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图2: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图3: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图4: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https://t.cn/A6cdFs9U

【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图1: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图2: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图3: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图4: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https://t.cn/A6cdFs9U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津贴:天喵满【300-50】桃宝满【200-30】 注意:仅剩最后一波,查漏补全,全年最划算的一次!2、津贴:天喵满【300-50】桃宝满【200-30
  • 是的,那些以前美妙的东西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那却把最辉煌的一刻留给了人间。是的,那些曾经美妙的东西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那却把最辉煌的一刻留给了人间。
  • 最近微博上好多马拉松的新闻,想想自己之前曾经定下一个目标就是跑一次半马,所以心里老是跃跃欲试,大不了走20公里总行吧[doge]在加都要找个路面状况好的,没什么
  • 微妙香洁,是彰显莲花的德用,一个微字就含有四义:华根藏于池底,眼目之所不见,是为幽微。极乐世界菩萨以下的众生,更以天华或本土七宝行树的花,在清旦的早晨,凭着神足
  • 最近这些日子都在忙活十周年活动的事情不是在拿货就是在去加工去检测的路上开车开到哭(有时候真的想雇个司机)也不能说忙得晕头转向吧但今晚真的很晚很晚才收工整条路都熄
  • 它注定活不过今晚[doge]#带着边框一起拍##宝宝的少女心# 重点是还泡了面藕 坚信自己吃不完 结果汤汁都没留下[微笑][微笑][微笑] 昨天儿子表现有进步,
  • 所以小白的第一支眼霜选对真的很重要,这次给大家推荐..家的眼霜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它可是研发A醇活性物的鼻祖喔[憧憬]它们家的精纯A醇可是有专利傍身的,0.1%的
  • 在一起共度了这么久的苦难之后,在这个人作为信念支撑了我这么久之后,我很需要威尔逊,我很爱凯莉,但我只能let you go.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
  • 躺在床上,看着广州塔的日出日落,还有无敌夜景,实在太幸福了酒店还有旋转楼梯、超大卡通公仔可以打卡.必吃1: “小小星厨”DIY美食虽然康莱德不是亲子酒店,但逢周
  • 但是,我相信所有的美梦终究会化成一片美丽,萦绕在我们生命的芳菲处。但是,我相信所有的美梦终究会化成一片美丽,萦绕在我们生命的芳菲处。
  • #带着微博去旅行[超话]##周末去哪儿[超话]##不止旅行##网红打卡胜地##清明节小长假##杭州旅行##杭州·法喜寺(上天竺)[地点]# 【山阳县召开2021
  • Part2“乡村”的开篇,他就“希望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人们依旧在耕田种地,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希望或者想法,不论贫富、阶层、职业、
  • ③高级棕橘妆 -眼影:never小狗盘 -腮红:canmake 花瓣腮红10 -口红:3ce plain 整体颜色都很低调,适合通勤的高级感满满的妆容 ④跳跳
  • 真的超级有趣吖尖叫乐园‍♂️有很多游乐设施,什么大摆锤、过山车就跟游乐场的一样,超级好玩 动物王国长颈鹿、狮子老虎很多小动物,有些还允许自己是投喂小动物哦,还
  • [拳头]她还说,“如果想要在年轻的时候沉淀一些财富,去互联网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泪]也给了我超多建议以及肯定,她说,“希望我之后的面试都会很顺利,争取拿个比较
  • 再过几个小时,我就抵达俺哥那里啦(长沙~),生活还在继续,而我感恩于过去,乐衷于现在,坚定的走向未来~做我该做的,成为我想成为的~加油,晚安[哈哈][爱你]([
  • “该项目建成后,珠海机场的货运保障能力将提升至每年50万吨,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国际、国内空运货物处理、集散基地,区域物流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未来,
  • 欧洲富人也爱买地在欧洲国家,买农田的“地主”也越来越多。实际上,这并不是盖茨第一次在美国投资买地,他已经在美国十几个州购买近26.9万英亩、相当于163万亩的土
  • 心静了,就能从一杯茶中品出清香韵味,从一片云中看到闲逸淡定,从一朵花中悟出释然豁达,从路中选取捷径方向,从繁杂的日子找准简约内涵。净,是心灵净化后的一种深刻领悟
  • 確實沒刷倒是,大概一週目打過四次吧,二週目他兩個任務做了也沒給,就是說只能刷了啊……唉四方斬也很強沒有也沒關係吧。猛是幾乎沒用過,連處決都沒見過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