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覺道,此菩薩是初地。應覺大悲、應勤修精進、應信善心,如是趣向。覺知是八地,動三千大千世界是九地,夢放光諸天大聲歌頌喜嘯是十地。初地七地,不勤進魔業如是相。 」

「復次金剛摧!菩薩若夢中得滿瓶,此菩薩見一切十地,當如是知。若村中得是初地,若門中得是二 地,若道中得是三地,若樹下得是四地,若住得是五地,若坐得是六地,若山頂頭得是七地,若空中得 是八地,若食時得是九地,若莊嚴乘騎若園觀是十地。此地地魔業業障應覺,如是清淨趣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是相所得, 決定無有疑,
大士應如是, 莫見他少短,
人德難可量。 大海可熾火,
火中可生水, 此一一有相,
若退於菩提, 終無有是處。
若以於兩肩, 頂戴於須彌,
遊至於十方, 恒河沙世界;
如是之相貌, 此事猶可作,
如此菩提心, 終無有退轉。
大地可反覆, 菩提心退轉,
終無有是處。 此中少功德,
若有善心人, 以向無上道,
有四法無量。 世間無智者,
虛空界難知, 如是眾生界,
佛知菩提心。 愚者應當知,
諸菩薩所行, 不應生輕毀。
可以一小草, 測量於大海,
眾生之所行, 不可得思議。
假使大海水, 盡融為洋銅,
為己身命故, 猶尚可飲盡,
於諸菩薩行, 終不可輕毀。
如飲洋銅 苦, 其苦不可數,
或有業障礙, 或為魔所亂,
彼人受生處, 終無有憂悔。
若人為樂故, 於惡色愚癡,
破戒可厭惡, 不可恭敬者,
如是等人所, 不應生輕慢。
眾生之所行, 甚難可得知,
猶如舍利弗, 寂默入禪定,
能於一心中, 唯知五十心。
猶如諸世尊, 一念知無量,
不應於諸佛, 而生於疑心。
猶如阿羅漢, 不知自境界,
況復當能知, 眾生之境界。
是故一切人, 不應作是言,
我能知眾生, 心中之所念。
我見染服人, 須臾著白衣,
如是念念間, 念念有變異,
況誰能復知, 真實者愚患。
譬如阿闍世, 殺害於己父,
又於如來所, 而生惡逆心,
還於一念中, 深悔過罪心,
即能除罪報, 脫於惡道苦。
況有能自生, 清淨善心者,
此心或時縛, 此心或時解,
此身是無記, 亦無有所知,
云何令此身, 而有於過惡?
是身亦不應, 親近於身色,
亦復所不應, 殺害他人身。
譬如真淨金, 墮於不淨中,
本性常清淨, 不淨不能損。
彼人雖貪樂, 行於世間法,
彼人實功德, 善心無損減。
王子長者子, 眾中作戲笑,
一切諸大王, 見者悉喜樂。
此眾生中行, 或在天人中,
或食毒不死, 或捉火不燒,
況於知覺者。 世間愚癡人,
不能奪癡行, 緣覺及聲聞,
不如施菩薩。 清淨心福田,
平等猶如佛, 菩薩等如佛,
見善心甚深。 譬如恒河沙,
諸佛世界中, 滿中七寶施;
若書持此 經, 欲比其功德,
倍數無比喻, 善得於命利,
菩提心不失。 若人為財故,
入於大海 中, 必當獲大利;
若持一切經, 能為多人說,
不聞於此經, 不知眾生行。
以是因緣故, 應當知勝如,
不自讚己德, 不應謗毀他,
善心行清行。 若欲速覺悟,
第一菩提道, 樂阿練若處,
常護諸情根, 勤修於精進,
遠離於親里, 修第一義慈。
如是當速疾, 得於菩提道。」

爾時世尊說此經時,六萬天人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八那由他天人未發心者令發菩提之心。 聞此經故除捨八十劫生死之罪,是故若欲不捨菩提者,當受持此經,讀誦通利善思念之,勤於方便忍受 歡喜奉行。

爾時眾中十千菩薩,欲退菩提心,生於疑悔,欲還歸家,不知障及魔業過。聞說此經,捨除罪過,於世尊前生少信心,於此世界當與彌勒菩薩一時成佛。淨除二十劫魔業,不起此坐住一生補處,當生他方世界,彌勒成佛時當一時成佛,彼除二十劫魔業及煩惱故。菩薩但聞此經尚能多作利益,況受持讀誦顯說。 佛說此經已,天、人、阿修羅歡喜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十六##佛經##佛教##彌勒菩薩##成佛##菩薩##夢##道##菩薩##初地##魔##大悲##精進##善##菩提心## 破戒## 除罪##清淨心##福田##解夢##毛蟲##轉化#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井桁弘恵[超话]#ゲストに #ずん #飯尾和樹 さんをお迎えした #おしゃれクリップ放送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のほほん、ほのぼの、ゆるふわ…一見そんなイメージ
  • ”她瞠目看他:“你、你不是不能……”男人剥下她脸上层层的伪装,看着她本来漂亮的面容,邪笑道:“看来我们对彼此都有误解。”她瞠目看他:“你、你不是不能……”男人剥
  • 50年代末,中国、西德、东德、日本各推出了一款有趣的小车,是上述国家家用汽车的起点。1955年3月5日上市,售价2580马克,生产至1962年,合共生产了16
  • #月影别墅[超话]# 梵优说这话的时候,也震撼到我了在她说出之前,我从没想过回头看看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因为一直前进被抛在身后的人但是当你累了,想停下来回头一看,最
  • 在这里讲的是,如果对世间法还有贪念,对名利还有贪着,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再怎样修行,修行再精进,最终也会变成世间法,还会六道轮回,所以很危险,应当注意。我们现在对
  • 做良心、好玩的内容,做与众不同的漫展,致我们深爱的二次元!做良心、好玩的内容,做与众不同的漫展,致我们深爱的二次元!
  •   (四)其他事项  1.考生一经提交2022年初级资格考试退费申请后,将无法参加2022年度初级资格考试,请确认后提交。(四)其他事项1、考生一经提交2022
  • ——杨绛12.希望你能明白那些离开了你的人,不管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离开,也许彷徨过犹豫过挣扎不舍过,但至少在他决定要走的那个瞬间,他觉得,没有你他会过得更好。也
  • (三江人才网)老马闲聊|扑朔迷离的“上面来了调查组”和“领导来信”老于总喜欢把自己装扮成“海边听潮”的灵通之士或者是和“上面有关系”的神通之人。1、“领导来信”
  • 春节期间,国美将持续提供全天候“送货+安装+调试”一站式服务,大大免除了二次上门造成的时间成本,解决了消费者对于购买大件商品最苦恼的事情,并确保节日服务不打烊、
  • http://weibo.com/u/2674496960 学生时代喜欢一个人 连作业本放一起都觉得幸福 后来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那时终究不过一场梦 梦醒
  • 请看下面整理的时间线[羞嗒嗒]图1/ 2020.2.14~2.27 可见俩人还在复燃纠结期,想见面因为疫情又见不了(送了恐龙乐高给解闷),各自喊话什么"
  • 理想再远大,也需要点滴的努力,口号再响亮,也需要实际的行动。理上可以悟得很高妙,但不代表自己达到了那个层次境界,所以在事相上须渐修,很平实很努力地点点滴滴地去修
  • 当青春的旋律唱响,当温柔的春风吹拂,整个世界将是姹紫嫣红开遍,这是多么令人流连的风景,多么令人欢喜的人生!#乡约荆楚遇见美好# 【我的家乡2022——仙桃】人
  • #你见过哪些颜值极高的水母# 反正不知道叫什么 反正名字说了你也不认识(๑•ี_เ•ี๑)反正我也不认识…据说水母会发光不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因为荧光物质在氧的作用
  • 接8月正常排期❗提前定的是发微博时间,提前十五天寄裙子么么~❗本人出图拍图都比较慢❗过于复杂的款式不接了(自己喜欢特别好看除外)❗请各位老板仔细阅读约拍详细❗请
  • 原谅我把170的美女拍成了160的美女图1⃣️2⃣️提着行李箱没有电梯时的绝望图1⃣️3⃣️风太大录像 南京的妖风吹得我不想说话(制服初尝试 爱了爱了入坑了!图
  • 安徽也已在5月底发布通知,对来自低风险地区货运车辆,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各地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来自低风险地区货运车辆快速便捷通行,严禁出台“土政策”、
  • 但小城也有其他大城市无可比拟之处,有些成绩放在全国乃至全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港而立、港城一体,临港经济特色鲜明,日照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6位、全球第
  • #图说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故事# 古代,有个书生跟随舅舅经商。这天他经过山上的栈道,突然一只老虎扑来,把仆人给叼走了。书生吓了一跳,失足跌进谷底。这谷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