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发布】1月19日,重庆市政府正式发布《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重庆到202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初步形成,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逐步显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重庆)科学城,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

设置13项“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未来5年至15年,是重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关键时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编制和高效实施《规划》,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我市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规划》编制工作自2019年部署启动,历时近两年,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着力打造战略科技高地,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培育优势创新力量,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共设置13项“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其中包括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等,全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金凤片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在《规划》明确的13项重要任务中,打造战略科技高地被放在首位,旨在培育加速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

根据《规划》,我市将在金凤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力量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科研机构集聚区、科教创新区等功能区。与此同时,强化成渝创新合作,与四川天府新区在共同争取重大创新平台、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共同发起大科学计划、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将紧扣“五个科学”和“五个科技”,构建一区引领、五区联动、高校协同、院所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联动协调、向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沙坪坝、九龙坡、北碚、江津、璧山错位发展与协调融合,促进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彰显“科创+产业”内涵,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大学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合作高地、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高起点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将紧扣“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定位,加快建设广阳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重庆经开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绿色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两点”的承载地、“两地”的展示地和“两高”的体验地。

此外,我市还将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园区,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

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了引进培育更多科技“主力军”、创新“先锋队”,打造一支承担国家任务、服务重庆发展、产生重大成果、能够应急攻坚的优势创新力量,《规划》从构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打造高端应用研究平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水平科研机构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生命健康、集成电路、长江生态环境、新物态、物质材料等特色优势领域,高水平组建重庆实验室,为创建国家实验室培育“后备军”。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契机,对我市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新定位。打破学科和单位壁垒,积极创建大数据智能计算、金融科技、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此外,我市还将打造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端应用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高校“双一流”建设力度,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支持发展一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大力引进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

到2025年入库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

企业是创新主体。《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快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创新需要,引导和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链式培育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体规模,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作用,到2025年,入库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50%。

此外,我市还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数字化、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搭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细分行业“单项冠军”,支持科技中小企业“上云”“上规”“上市”。

《规划》还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组织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带领企业开展基础前沿研究、颠覆性和变革性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通道。

【“十八连丰”背后的科技底气】

13657亿斤!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产量比上年增加267亿斤,至此,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7年保持总量在1.3万亿斤以上,喜获十八连丰。

大国粮仓稳,开局仓廪足。这一切,离不开好种子、好植保、好农机、好耕地,更离不开其背后高水平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与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迈入国际前列,农业领域科学家发表的国外期刊论文量跃居世界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回首“十三五”,农业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成果加速产出,创新体系效能在改革中稳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将这一切形容为“华丽转身”—“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从‘一农’向‘三农’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内涵式’转变。”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科技是支撑,更是底气。

把一株野生稻“驯化”为农民手中的粮食,需要多久?答案是约7000到10000年。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良种?

抓住种子这个“要害”

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近20%的人口,如何多产粮,出路在科技,种子是核心。

把一株野生稻“驯化”为农民手中的粮食,需要多久?答案是可能约7000到10000年。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为大大缩短这一进程提供了可能。这项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上的成果,被视为水稻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有望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颠覆性革命。

一粒种子可改变世界,这只是一个缩影。

相关报告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59项,颁发神农奖540项、丰收奖1631项。其中,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分别获得2016年和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一等奖,“这充分展示出我国水稻、小麦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和国际先进水平。”杨雄年说。

不久前发布的《2021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分析解读》显示,中国在作物、畜牧兽医、农产品质量与加工、农业信息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中,领先优势始终明显,热点前沿总体表现力得分均排名第一。2021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成果》也指出,全球生物育种产业近十年来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我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

每年冬天,地跨海南省三亚、陵水等地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都是一片繁忙。多年来,一代代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科学家纷纷在此时“南迁”投身农业育种工作,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曾在这里“成长”,如今,这里堪称“南繁硅谷”,成为中国种业科技的硬核支撑。

中国粮用中国种。截至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率达100%。“这些年,我们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这样评价。

传统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机械的使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如果再给农机加上“智能”呢?

农机插上“智慧”翅膀

2021年10月,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340马力智能无级变速拖拉机前人头攒动。这台墨绿色的“钢铁巨人”光轮胎就有两米高。它引入北斗导航系统,可实现无人驾驶作业,还能根据地势的情况,进行智能无级变速,科幻感十足。此外,这台大马力拖拉机通过配置8条轮胎的驱动方式,增加了地面附着面积,增大牵引力,同时还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可实现复杂土壤中的高效率作业。

以上种种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高端农业装备的长期技术垄断,代表着中国农机装备水平的新高度。

事实上,过去几年,大江南北田间地头的“科技味儿”越来越浓,农业生产由此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在新疆,推广应用的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推广的国产高性能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犁、国产六行打包采棉机等高端装备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河南,玉米种植大户可将机收的玉米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玉米烘干基地,经过先进农机的玉米棒烘干、脱粒、籽粒烘干“一条龙”作业,实现粮食即收即存储;在江西,从打田到收割,水稻种植可全程机械化,在先进水稻收割机的帮助下,曾经最苦最累的“双抢”不再难熬。在5G技术+北斗高精定位技术支撑下,农机的定位甚至可以精确至厘米级别,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57,我国科学家在研究热点“无人机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及应用”中同样表现出色,全球排名第一。

不久前,在中国农学会发布的《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中,一款航空精准施药雾滴沉积检测系统夺人眼球。这款装备通过智能无人机和传感器的支持,能够实现对农药药滴的精准喷洒监测,可谓“滴滴可控,算无遗漏”,彰显出农用无人机的“中国智慧”。

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市场监测,农业无人机年度销量从2017年的不足千架发展到2020年的1.53万架,四年时间增长了17倍。2020年,我国拥有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70779架,较上年大幅增长77.52%。

“我国精准农业航空植保技术与农业智能装备引领了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植保无人飞机的保有量、作业面积处于世界首位。”杨雄年说。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但化肥和农药的过多施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产生了环境污染。高效、绿色与可持续农业如何发展?

植保擦亮绿色底色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国际性难题。我国每年小麦赤霉病受害面积60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2021年,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首次从长穗偃麦草中克隆了主效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理和遗传机理,为从育种角度解决日益严重的小麦抗赤霉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也助力了绿色防控。这一重大植保突破入选2021中国农业科学十大重大进展。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从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靠的是绿色兴农的科技支撑。几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组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企协作,合力突破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瓶颈。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共投入23.29亿元,启动实施“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有力支撑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全面支撑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

小小纳米技术听起来“高精尖”,却能在农业生产中派上大用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崔海信介绍,目前,纳米科技与新材料集成创新与应用,在农业领域正孕育着颠覆性技术突破,也为发展高效、绿色与可持续农业提供了前沿科技手段。尤其是利用纳米技术创制高效、安全、低残留“纳米农药”,已成为绿色农药创新发展的主流。

如今,我国科学家已将纳米材料应用于肥料、农药以及疫苗研制中,在纳米药物设计原理、增效机理、制备技术与工艺集成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同步于该领域国际前沿研究,为世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选择方案,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丰硕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土地是农业之根,土壤的质量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确保耕地面积的同时,我们更要思考,如何保证耕地质量?

向耕地难题进发

冬闲时节,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站里的实验田依然一片绿意。60年多来,这个国家级重点野外观测实验站聚焦土壤这一长期、基础性问题,已拥有6个持续时间超过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积累超过20000份土壤样品,超过5000份植株样品,160万个观测研究数据。这些数据已成为攻克南方红壤酸化难题、提高地力的金钥匙。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是稳产丰产的关键所在。但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一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高达2/3以上,优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

有土斯有粮,瞄准耕地这个要害,中国科学家正信心满满,全力进发。2021年12月,国家耕地科学中心正式成立。依托在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提升、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南方红壤酸化防治、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丰硕成果,科学中心将坚持团队作战,打破小而散的传统研发模式,以成建制的团队为任务攻关单元;坚持协同共享,构建纵向核心产业系统布局和横向关键共性技术集成支撑的创新联合体,服务“藏粮于地”战略,支撑解决“耕地要害问题”。

而于2020年底成立的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正围绕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凝聚院校、科研机构、市县农技农机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单位的力量,带领农民切实把“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点滴的科技进步背后是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

杨雄年介绍,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目前,这样的科技创新联盟我国已建成51个,其中,16个标杆联盟进入实体化运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42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335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69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按规划实施,共同组成了农业学科群体系。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湖北武汉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更成为“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曾衍德说:“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也要看到,未来一个时期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因此,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动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这个五年我们的首要任务。
来源:光明日报

【都市现代化农村发展新路径——上海市嘉定区华亭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
嘉定区华亭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东北部,东依沪太公路与宝山区相连,北临浏河与江苏太仓相望,距离上海市中心30余公里,规划范围基本与华亭镇全域重叠。示范园人口2.46万人,总面积39.54平方公里,以粮食、蔬菜、西甜瓜种植为主导产业,粮食种植面积约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约0.43万亩、瓜果种植面积约0.4万亩。示范园的产业定位是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特色农业为基础,农旅休闲为纽带,打造都市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华亭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立足上海市现代农业先行区功能定位,坚持“生态、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新型业态拓展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广辐射、广延伸、广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一、主要亮点

(一)科技赋能加持,打开农产品产销新局面

嘉定区华亭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助农、以科技惠农,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依托吴明珠院士工作室、农业部西甜瓜产业体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科技单位和技术优势,发展了以哈密瓜、观赏龟等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企业、合作社,涌现出球明果蔬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基地、金苑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知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近年来,示范园多措并举,坚持以科技投入为农业产销赋能加码,取得较好效果,新建高水平良田3550亩,新建良田“小农水”3314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78个。扎实推进4个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和1个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的建设,总投资达6206.4万元,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持续实施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认证,实现粮食绿色认证基本全覆盖。有效发挥52套温室大棚环境监测站设备、4套基地水肥监测及控制设备、11台车流量监测器和人流量监控摄像机的作用,降低农业劳动力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启动“智能菜柜”进社区项目,全面提升华亭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全力推动数字农业发展,通过在霜竹公路沿线打造智能化农业生产基地,打造集土地认领、远程监控、订单配送于一体的交互体验式开心农场,打造基于AR的农业景观带,搭建1266个神经元,建立嘉定数字孪生农业体系,开创科技富民、江南特色、智慧生态的乡村振兴道路。

(二)多元主体参与,探索都市型乡村旅游新路径

嘉定区华亭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特色农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不断丰富拓展农业的商业功能,在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同时,注重提高乡村旅游建设水平和效益,逐渐形成了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例如,由嘉定区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打造的农旅田园综合体项目——“乡悦华亭”将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主题农旅、乡居颐养融为一体,促进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实现了田园生产、田园生活和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在当地企业愚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打造“春可游园赏花、夏可避暑休闲,秋可品鉴采摘、冬可观景游玩”的生态农业旅游,将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自然村落毛桥村则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上海首屈一指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为目标,积极打造的集民俗文化、餐饮休闲、花果赏味于一体的“毛桥集市”成为沪上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三)服务系统集成,形成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

在华亭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示范园内亭翔粮食合作社、亨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荔农蔬果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和合作社逐步建立了一批社会化服务平台,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带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朝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逐步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目标。

二、特色政策举措

(一)村庄集中平移归并,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在推进“乡悦华亭”项目时,区域内的联一村原有自然村宅分散且房屋老旧,散落在28个自然村落、18个村民小组中,其中24个自然村落均少于30户,不利于集中建设。在腾地过程中,联一村改变传统的动迁方式,试行全村域平移归并模式。以先规划后方案、先征询后归并为原则(农户签约率达到95%的村民小组签约才生效),在编制完成华亭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将原有28个自然村落归并为5个组团,187户农户户均占地由原来的0.82亩降至0.46亩(含宅基地及外围配套设施),平均每户节约0.36亩,共节约出建设用地67.3亩,节地率达到44%。

(二)试点作价入股模式,实现多方主体合作共赢

在推进“乡悦华亭”项目时,围绕企业与集体合作及土地管理监管的需求,制定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合作开发的政策路径,作为全市首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作价模式试点,在保持集体建设用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成立村属集体公司,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占项目公司总股本的20%,上海地产集团则以现金增资,占项目公司总股本的80%。股东双方按照股份比例分享利润,确保项目运营按市场规律运作、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后续公共管理和农民福利提供财力保障。

(三)农民住房集中更新,实现村容村貌全面提升

联一村原有村宅普遍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破旧,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根据现有农户住宅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市级政策标准,设计了不同建筑面积的七种房型。同时,委托地产集团及蓝城公司的专业团队设计房型,统一外立面,既遵循粉墙黛瓦、前庭后院的建筑风貌,保留原来的乡村肌理,又兼顾自然生态景观与宜居生活,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村庄部落。同时,示范园同步提升新建村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在原有道路、路灯、污水纳管、河道整治等常规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天然气接入、电缆架空线入地、景观品质提升等项目,并按照村庄规划新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生活便捷度和舒适感,不断提高农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建深度融合载体,实现农业旅游融合发展

嘉定区华亭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构建多功能、精品化、融合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载体,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提档升级。以“乡悦华亭”为例,一方面,通过承包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逐步流转项目区内1500亩农用地,进行统一经营,以项目区内哈密瓜、葡萄等多种地产优质农产品为基础,以规模化经营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为核心,同时设计多样化休闲农旅单元,如农业展示中心、市民农园、GAP(良好农业规范)菜园、儿童乐园、田趣乐园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高品质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宿酒店与乡居康养类产品,提升区域消费水平。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同时带动区域农产品销售、农旅景点客流及消费,形成城市反哺农村,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

三、经验启示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三农”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科技兴农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共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聚焦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全力培育、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在产业链中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生态协调的全面融合。

(二)以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不断进步,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对乡村发展的知情、参与、管理、监督等权利要求日益提升。因此,嘉定区华亭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坚持将党的建设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创新实施“联悦”党建模式(以“联合党员、联建共建、联动项目、联手发展、联系群众、联络调处”为抓手,以“悦动、悦居、悦业、悦游、悦学、悦民”为目标),通过党员先行、干部带头、群众协同推动各项工作。例如,在推进“乡悦华亭”项目村庄归并中,建立了“乡悦华亭”项目临时党支部,施行“树下议事会”,完善村规民约,最大限度提高知情度和满意度,凝聚起助力项目推进的强大合力,联一村村庄归并工作一期涉及农户187户,签约率达到100%,为顺利推动后续各项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以深度融合力促农业发展能级提升

当前,产业发展的模式早已从产品类别的细分模式转化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融合模式,一二三产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彼此之间进行深度的产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业态,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路径,单一发展农业难以大幅度提高收益。因此,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产品提升和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要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多维延伸,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效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话触及杨先生的心灵,当头棒喝,良心发现,回想起每次所钓的鱼,都是扯裂了鱼嘴唇,撕烂了鱼口腔,此时深有同感,甚感内疚。 有一天,他的太太照常来探望他,无意之间
  • -武汉楚河汉街第三街区kkv 地铁4号线楚河汉街站C口武汉探店 | 周末去哪儿 | 武汉网红店 |武汉拍照少女购物天堂 合生汇太️了 尤其对于吃货来说B1
  • ​王凤山怎么说的我就不知道了,后来我知道了,他说我是他徒弟,“我一个徒弟叫小偷偷了,想在咱这沾光,他干一个礼拜好走。等了一会王凤山来了,来了我过去了,我说:“你
  • 但是我一点都没做,我之所以没有做PTA,是因为:第一,PTA从2015年开始,到2018年年中,基本上一直处于了宽幅震荡的行情,而且是无序的震荡,中间的假突
  • #MilePhakphum[超话]# #milephakphum# ❤️MilePhak_CNFC甜蜜储 蓄 【生日玫瑰星云计划】一颗一颗星星✨组成了浩瀚的
  • 访问者可以搜索汉堡大学内科学家的个人信息、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和出版物,还可以搜索奖项荣誉、投入的研究设备以及申请的专利。如今,汉堡大学 “科研信息”门户网站将为
  • 拜登:"今天,美国最高法院明确剥夺了它已经承认的美国人民的宪法权利……这对这个国家来说是悲伤的一天,但并不意味着战斗已经结束。”民主党前总统奥巴马:“
  • ”    但本门的优良传统在我师父这里断了代,我师父楚黎出身宗室旁支,算起来是当今*圣*上八竿子打得着的堂姑姑,也不知怎么回事混进这个反贼门派并成功当上了掌门,
  • 蜜蜜家李珊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孕妇半天招募8个团长吃个午饭时间净利润两百多————————最近全国人民哪都不能去作为一个孕妇她更是什么都干不了但是因为选择了喜团每天
  • 2. 人要先感到幸福,才能看到玫瑰。7. 要有大大小小的期待,生活才不会百无聊赖。
  • 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就是被人尊重的资本。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 水煮蛋,生椰拿铁☕️八月的第一天我终于把贝果儿吃上,一姐妹发现本地有人做买的时候也不忘记给我带上,真棒!#人生的选择# 如果难以抉择,那答案就是否定的。
  • [耶]一路听着音乐,有你的陪伴,好开心,真的好开心呀,今天天气也很好,阳光灿烂,你看我的幸福感是不是挺简单的,你会不会又要说我怎么那么容易满足,我跟你说哦,就是
  • 不论你是什么肤色,涂上它都能自带高逼格,显得高级、有品位。相比牛油果绿色,我觉得森林绿会更加凸现气质一些。
  • 南师说:很多人抱怨自己找不到一个好的修行道场,告诉你,我刚刚来台湾时先到基隆,做点生意,一个晚上一万两黄金没有了。今天就说个薄相,常听到贬低他人说的“一脸薄相”
  • ​翻看一件件文物,就是在了解这块神奇土地的过去,不仅辉煌,而且有趣,许多可爱的细节,都融入于诸多珍贵的展品里了。 博物馆内的展馆很多,有历史沿革系列,从夏商周到
  • 小水为了喜欢的人努力变美,终于鼓起勇气表白的那一刻,却发现他的阿亮学长牵了别人的手,可谁又知道小水对于阿亮来说一直都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人能
  • 维尔纳想回到莱比锡,同时接受大幅度降薪8月2日讯 根据此前的消息,切尔西有意外租维尔纳,莱比锡、尤文等队对球员感兴趣,而维尔纳倾向于回到莱比锡。#切尔西# 切尔
  • 品味得了西餐红酒,也吃得了街边麻辣烫;了然自己的不足,也能理解别人的难处;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见过多面世界的残酷,能把它转换为一种力量,认清
  • 陈志民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去年到南市街任武装部长,作为街道防汛抢险值班分队的负责人,每次预报有大雨的时候,他都会到街域内积水最严重的点位,安顿好防汛物资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