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百丈怀海禅师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者,福州长乐人也。姓王氏。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大寂阐化江西,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室。时三大士为角立焉。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  “汝忆父母邪?”师曰:“无。”曰:“被人骂邪?”师曰:“无。”曰:“哭作甚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檀信,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麇至。沩山黄檗当其首。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沩山问仰山:“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云:“此是显大机大用。”沩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沩云:“如是,如是。”﹞有僧哭入法堂来。师曰:“作么?”曰:“父母俱丧,请师选日。”师曰:“明日来,一时埋却。”  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师谓众曰:“我要一人,传语西堂,阿谁去得?”五峰曰:“某甲去。”师曰:“汝作么生传语?”峰曰:“待见西堂,即道。”师曰:“见后道甚么?”峰曰:“却来说似和尚。”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  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
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祗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师曰:“近前来!向汝道。”檗近前,打师一掌。师拍手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沩山举问仰山,仰曰:“黄檗常用此机。”沩曰:“汝道天生得,从人得。”仰曰:“亦是禀受师承,亦是自性宗通。”沩曰:“如是,如是。”﹞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司马头陀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座撼门扇三下。司马曰:“太生。”座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问:“如何是奇特事?”师曰:
“独坐大雄峰。”僧礼拜,师便打。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问:“如何是佛?”师曰:“汝是阿谁?”曰:“某甲。”师曰:“汝识某甲否?”曰:“分明个。”师乃举起拂子曰:  “汝还见么?”曰:“见。”师乃不语。普请钁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起钁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问:“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时如何?”师曰:“固守动静,三世佛冤。  此外别求,即同魔说。”因僧问西堂:“有问有答即且置,无问无答时如何?”堂曰:“怕烂却那。”师闻举,乃曰:“从来疑这个老兄。”曰:“请和尚道。”师曰:“一合相不可得。”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众无对。云岩问:“和尚每日区区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岩曰:  “因甚么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师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界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药。”问:“如今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善,得解脱否?”师曰:“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曰:“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眼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轝,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亦未定。”问:“如何得自由分?”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祇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若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陀典,祇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但离一切声色,亦不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事,若向明理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贪瞋等病,祇如今念念若有贪瞋等病,先须治之,不用求觅义句知解。知解属贪,贪变成病。祇如今但离一切有无诸法,亦离于离,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祇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得。撮土成金,撮金为土,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  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曰:“是甚么?”﹝药山目之为百丈下堂句。﹞师儿时随母入寺拜佛,指佛像问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师曰:“形容似人无异,我后亦当作焉。”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归寂,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四O集)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4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看「止觀」這一條。古德有說,如果就所修方便門來講,「止」屬於空門,屬於真如門,因為它是離一切相的;而「觀」則屬於有門,屬於生滅門,它是對於一切有為法而發殊勝的理解。也就是說,觀是智慧,智慧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佛在大經裡面教導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觀。如果就修行次序上來講,應當是止在前,止是定,為什麼?止能夠伏煩惱,先把煩惱伏住,但是斷不掉。斷煩惱要觀,先修止後修觀,觀能斷煩惱,為什麼?把煩惱的真相看清楚了,這才能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究竟是什麼,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礙你。但是功夫到了純熟的時候,跟初學不一樣。初學有這個次第,有先後,有順序;到純熟的時候那就不然,止裡頭有觀,觀裡頭有止,所以止觀不二。

  同學們剛才來問我:「一門深入要深入到什麼程度?」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哪一個法門,你修學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方法、祕訣,一門深入。諸位要曉得,一門深入是止,止的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門上,這一門裡面就有觀,放下萬緣是止,所以一門深入是止觀雙運。你一門深入,怎樣才能夠契入境界?就是說,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學?至誠感通;至誠是因,感通是果。換句話說,必須用真誠的心一門深入,你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證果,感通就是指開悟、證果。

  感通的樣子是什麼?什麼時候我們才曉得這是感通?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不學就通達了,那就是感通的樣子。這個地方也是有層次的,所謂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與你的誠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誠敬從什麼地方看?從十善業道上看;果然斷十惡、行十善,你才是至誠。如果說是「我修行用至誠心了,我心裡頭殺、盜、淫的念頭沒斷,處事待人接物還有妄語、還有兩舌」,你一絲毫的誠意都沒有。至誠從哪裡看?十善業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斷十惡,這是你的至誠心發現了。功夫淺深,那就看你斷惡修善的成績。果然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以十善為標準,十惡念決定不生。靜止的時候,怎麼用止觀?止的時候一念不生,觀的時候萬善相隨,起心動念純善對人、對事、對物,這個時候距離感通就不遠了。最粗淺的一個現象,三藏十二部經擺在你面前,你沒有障礙、你都通達,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無量義,你講一輩子,佛經裡頭一句話你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上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有多大?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知道,佛法計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單位,不像中國,中國是用字,《道德經》五千言,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來做單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麼?四句,用四句做一個單位,這四句長短不一定;偈誦裡頭四句是一首偈,長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這麼計算的。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所以我說一句經文你要細講,你講一輩子、你講一百年都講不完。我說這個話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真正深入,一門深入,你就有這個能力。展開經卷還有很多障礙,你沒有通,你沒有入。「入」尚且沒有,那個「深」就更談不上。深入!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佛法修行的祕訣是「一門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個圓球,球它有個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像在這個球的面上;任何一點,那就是一個法門,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只要到達圓心,全部通達,沒有到達圓心,不會通達,你還是一門,你不懂第二門,到達圓心全部都通達。

  我們現在要問:為什麼我們修學這麼困難?我們也很想通達,為什麼通達不了?一般說法是業障障住了,你有業障。這個問題我過去請教過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是業障,一定要把業障消除,普賢十願裡頭「懺除業障」,業障懺除就通了。什麼是業障?業障可太多了,說不盡。見思煩惱是業障,塵沙煩惱是業障,無明煩惱是業障,哪能說得盡?但是業障有根,我們要把那個根找到,從根本修就快速了。中國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常常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也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有根本,根本的根本是什麼?自私自利。所以,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頭一個關口就不能突破。自私自利在《金剛經》上就是講「我相」、「我執」,後半部講的「我見」。

  佛在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般人都把《金剛經》的標準看高了。「即非菩薩」,那個「菩薩」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這個看高了,我的看法沒那麼高。「即非菩薩」應該說「即非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才符合真正的經義;初信位的菩薩見惑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破了,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都離開了,在小乘相當於須陀洹果,初果。你們想想,我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這樣的菩薩才真正叫入門,往後修行一帆風順。頭一個難關突破了。

  我們同修們,無論在家、出家,每一個人善根都很深厚,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就是這一關沒突破,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如果證得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就是聖人。我們說四果羅漢、四果聖人,他是初果,超凡入聖了,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決定不落三惡道,這是肯定的,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小乘從這一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遇緣殊勝,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金剛經》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我們要知道。說「法身菩薩」太高了,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們自己很難提起警覺心,好像那是望塵莫及,「算了,這一生沒分」。跟你講初信位的菩薩,「距離我們很近」,這一步跨進去,我們就入門了。換句話說,「我見」就是我執不能放下,你就沒法子,你始終還是在六道輪迴這一邊,你這一步跨不過去。

  然後我們細心想想,我們生生世世被什麼害了?被「自私自利」這個妄想執著害了。怎樣破除這一關?我、我所,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這就講放下。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先從「我所」下手。「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先從這裡放。常常想到佛教導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不去就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應當要放下。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帶不走,死了帶不走;我的財產,死了也帶不走,一分錢也帶不走;我的地位也帶不走,我的名譽也帶不走,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走的;我的眷屬,我的兒女、我的子孫統統帶不走。帶不走要放下!放下不是不負責任,一樣要負責任,認真負責教導他們,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把親情轉變成真實智慧,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就對了,那就跟佛菩薩一樣。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這個心裡頭毫無牽掛,從這裡著手。然後進一步,「身」也帶不走。先斷我所,「我所」捨掉,然後「我」也捨掉。我這個身帶不走,身不是我,身也是「我所」,也是「我的身體」,不是我。常常這樣觀想,人就生智慧,這是觀。統統放下,「我」跟「我所」統統放下,再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入門。

  入大乘之門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入小乘之門就是須陀洹初果。你要是不能放下,你就永遠入不了境界,永遠作凡夫。學佛學了一輩子,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人」,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名字位中人。你還是輪迴心,你還是造輪迴業;在六道裡面,善因感三善道果報,惡因感三惡道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毫無成就。出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才算是小果。諸位要曉得,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小果;小果有四種、有四等,統統是小果。離苦得樂,離三界之苦、得四聖法界之樂,這個樂不究竟。必須還要向上提升,從相似位提升到分證位,才算是真正成就了,證得大果。到如來果位,那叫究竟圓滿的果位。要不斷向上提升,上是不斷放下,放下就往上升。沒有別的,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所以在我們現前是先伏煩惱,再斷煩惱。

佛经原文以及祖师大德对“一心三藏”的开示

法华论坛 
#大光明藏中谁非谁[超话]##大佛顶首楞严经[超话]##遇见艺术##瑜伽##读书##推文##不可辜负的美食##健身##运动就是坚持#
1.佛经原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节选自《楞严经第四卷》经文

2.圆瑛法师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己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己露,犹未具彰也。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尙未极显也。迨依迷悟心,对辩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㡳,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地,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节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第十卷》

3.憨山大师

初示三观之体:
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义: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余言。)
空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已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具隐而未现;譬如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证此真心,安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概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证一心者乎?——节选自憨山大师《楞严经悬镜》 

4.交光大师

圆彰三藏以劝修。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圣凡染净二缘。十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妙明披露。道眼近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八》 

巳二依本来心圆彰藏性。圆彰者。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俱非。即则十界俱即。融则十界俱融也。......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中浑含世出世间。一切融会。离即离非。双遮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圆神不滞之体。固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故曰离即离非也。下句非即二字。本是非二字。而翻说非即耳。文之巧也。是即是非者。双照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所谓能即能非也。故曰是即非即。大约对万法而独显心。是圆融极至耳。所以直指人心者。有曰。若要直捷会。一切总不是。若要委悉会。一切无不是。而法界观。立非异即非一。非一即非异。义允合也。旧注引净明遣尽之说。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管见非之。当矣。夫显心之谈。妙极于此。问答原意。宜此重伸。良以义广言长。忘其最初本意。则始终语脉不可通矣。原夫佛酬阿难妙定之请。舍置权小所修。示以诸佛本定。然斯定所以迥异者。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圆定。释者不可多用修意。以仍滥于常途也。况此奢摩他中。纯谈本定。曲显性真。而说修之意绝少。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显次第空藏也。而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斯则顿意成矣。而圆意犹未彰也。问。七大何说圆融。答。彼约周遍说也。复次满慈顿兴二难。为后二藏之发起。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显次第不空藏也。斯则体用略备。圆意已露。而犹未具彰也。复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则且彰无碍。释彼有碍之疑而已。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未极显也。更因当机之伏疑。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四义四相。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又与开二合二。双拂双融而三一妙体方以极显。然用须证而后发。故略带修成。体则本来现成。故仍彰不变。纵因修显。亦非修生。所谓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矣。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而自心本具圆定。方以极显而无以复加矣。阅斯文者。幸加意焉。极显圆融已竟。——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

5.莲池大师

槁木死灰
宋儒谓“释氏只要心如槁木死灰”,遂斥为“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此讹也。为此说者,盖未曾博览佛经,止见小乘枯定,未见大乘定慧双修中道第一义谛。止见空如来藏,未见不空如来藏。又何况中道不居,空不空如来藏耶?彼以为槁木,吾以为万树方春。彼以为死灰,吾以为太阳当午。识者自应平心等量,勿以先入之言为主,而被宋儒误却大事。——节选自莲池大师《正讹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果把原古文译成今天的白话,译文大意如下:释迦佛在世时,有老夫妻二人,用一斗谷的谷子来记录念“阿弥陀佛”的次数,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若干声“阿弥陀佛”就记
  • 7、去爱一个吵架时都会哄你的人,而不是一吵架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只会和你冷战的人。 事实证明,面对我妈,我的情绪才敢直接面对,承认自己有情绪,进而得到舒缓,我爱我
  • 【伟大的胜利,绝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诋毁而被磨灭】1950年的冬天,英勇无畏的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将“冰雕连”三个字永远的载入历史。还要谢谢公公婆婆每一天无私无畏的付出
  • 我珍惜着每一个可以让我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谁能事事如意。
  • 牧云轩工作坊创始人可以提供解梦,手面相,占卜,起名字,户型建议,看你的求财方位在哪儿,适合穿什么衣服,佩戴什么饰品,适应做什么行业,名字助不助你,适合的婚配属相
  • 在新剧情里,加入了一个新伙伴弥弥古丽,在这部剧里被打造成绝世美女,是比热巴和赵露思还漂亮的女人。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 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在接受“看台海”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次“团团”生病了,台湾民众对于“团团”的病情高度关切,他们的留言让人觉得非常温馨,非常感人,两位大陆专家到
  • .一看他就真的很简单,靠窗一个咖啡吧台,靠墙一些植物,靠墙角一些座椅,所以还有一班人在玩聊天。店主很好聊,他开这个空间是想贴近大家,认识更多的人,安安静静的那种
  • 难得四个人能凑在一起吃顿饭,上一次?好像还是上一次,太久远了哎 [赢牛奶] 我的小爪,肉眼可见的更黑了…红糖年糕、凉拌黄瓜、各种肉肉、肥肠(我不爱)都很赞,哇哦
  • 2、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骨干和管理人才,包括战略性研究人才、商务谈判人才、国际贸易救济人才、商务法律人才、翻译人才、食品工程师、产业规划与分析人才、经济分析和产品
  • 总认为对方的付出就是理所当然,简直是感情中最可怕的杀.手,一面享受着对方的付出,一面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不管他有多爱你,最终也会有疲惫的一天,人心一般不
  • 《旅行印跡》 愛上你的那天 我發誓要做最幸福的人 對你的愛變得越來越執著 不讓你離開我的身邊 想要和你一起看每天日出日落 數著天上的小星星 我默默許願要永遠不分
  • ”说完,董老师低着头,开始继续抓起榴莲肉,而一旁的YOYO继续非常幽默地说到:“在气人方面,我还是有些天赋在的!”董老师吃了一口榴莲后,感叹到:“主要还是靠后天
  • 君と過ごす 眩しい夏の日赤く燃える灯籠輝く星⭐️ 黄色い月花は咲き乱れ雪のように白く❄️恋が宙に燃えるパッと夜に咲いた恋の夢花火ふっと揺れるこの想い風に託してい
  •  一天,挺着大肚子的张婉婷情绪上来了,她对宋宁峰发脾气说:“你考虑过我的家人吗? 气是被田秀芬他们的无耻气到了,他们就根本不相信阮真真,所以一有点风声他们下意识
  • 省考试局提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考点禁止外来车辆进入考点校园内,因此,考生不要自行驾车前往考点,乘坐交通工具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省考试局提示,根据疫情防
  • 1938年,日军占领了枣庄,老百姓的日子越发艰难,食不果腹,为了让家人吃饱饭,胆大的徐广田和村里几个小伙子,开始扒日本人的火车,偷一些煤炭、布匹,维持生计。#历
  • #广西楼市快讯#【拿证速递|4月1日南宁1084套房源拿证 住宅供应面积10.71万㎡】乐居买房讯  4月1日嘉逸城、北投东境、邕熙华府、兴
  • 《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上的一棵苍松 就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 但一定要做溪边最好的一丛小灌木 如果你成不了灌木 那就做一棵小
  • ”温客行大呼标题党,被他一手甩开的江湖秘闻小报,恰好砸到路过的周子舒脸上美人阿絮声若幽谷,字正腔圆念了一遍标题新闻主角本人,容柳女士,再次带着新的每日百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