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洛阳城究竟有多壮观?风起洛阳,带你重拾国人的古都情怀
文史鉴赏 2021-12-01 08:41
以下文章来源于浩然文史 ,作者文史君

近日《风起洛阳》的火热开播又勾起了人们的大唐梦与洛阳情。国人对长安与洛阳的执念古来久矣,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欧阳修的“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等等,都将长安、洛阳视为自己的向往之地。近年从《妖猫传》到《长安十二时辰》,再到现在的《风起洛阳》,长安与洛阳着实是国人梦回大唐的两个必去之地。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大唐洛阳城是什么样的呢?
一、洛阳城在隋唐时期的修建
洛阳古城地处河洛平原,居天下之中,控山拥河,形势甲于天下。因此,洛阳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龙兴之地”,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远在夏朝时,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史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据考古发现,斟鄩可能就是现在的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遗址。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任君主,从他开始,洛阳便开始了作为都城的使命。夏、商继灭之后,东周又定都洛阳。此后的东汉、曹魏、西晋等诸多朝代也倾心于此,北魏杨炫之著有《洛阳伽蓝记》一书,专门记载洛阳的地理形势与风土人情。人气这么高的洛阳,因此获得了“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担任都城(包括陪都)的时间,长达1600多年。

洛阳历经十三朝,但若论哪一个朝代的洛阳在国人的心目中呼声最高,当首推唐朝。国人的大唐梦总是与洛阳情联系在一起的。

洛阳能够在唐朝如此繁荣,其实首先得感谢隋朝的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杨广的一生做过许多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营造洛阳便是其中一件。仁寿四年,杨广东巡洛阳,登高邙山,举目远眺,他看到的是历代定都此处的帝王都看到的地理形胜:天下之中,四面环山。杨广十分满意,对身后的大臣感慨道:“此龙门耶?自古何不为建都于此?”这时,一个名叫苏威的大臣拍马屁说,古代的人并非不知道,只不过这儿一直在等待着陛下的到来。杨广一听,龙心大悦。
大业元年,杨广征发匠役200万人营造洛阳,定名为东都。同时,疏通大运河,让洛阳成为大运河的神经中枢。自此,洛阳便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唐兴以后,李渊虽然定都长安,但唐朝的皇帝们对洛阳的喜爱可一点都没减少。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下令修葺洛阳城,并改名为“洛阳宫”,他三次来到洛阳城并居住了两年之久。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加大了对洛阳的营造力度,他特意召来当时负责修缮洛阳的韦机,对他说:“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洛阳城著名的上阳宫就是此时修建的。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洛阳城的辉煌才算臻于巅峰。首先是上阳宫和明堂(万象神宫)的修建,王建在《上阳宫》里歌咏道,“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歌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这上阳宫四季如春,舞榭歌台,笙箫不歇,其宫殿之雄伟,园林之华美,让王建感慨道,“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连神仙宫邸都无法与之相媲美,可见昔日上阳宫之胜景。

比上阳宫更雄伟壮丽的是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这明堂又称万象神宫。684年,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紧接着在688年,武则天为了彰显帝王权威,开始修建明堂。史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饰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明堂的设计,囊括四季,内含光阴,凤在龙上,寓意十分明显。高耸如云的明堂,中间由几十根巨木相撑,可谓精巧至极。上阳宫和万象神宫的相继落成,为洛阳城增添了几分雄魄与威严,彰显了帝都几代统治者的营造让洛阳成为了雄视四海,气吞九州的巨大都市。天授二年,武则天“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这次迁徙,让本就人口众多的洛阳城迎来了新一轮的人口增长。
伴随着人口增长而来的是商业的兴盛。在这些被迁徙的人口中,有不少是工商业者,他们在洛阳重操旧业,使得洛阳城的商业更加繁荣兴盛。当时的洛阳与长安一样,设有南市与北市,主要贸易就在这两个市场内进行。但是工商业的野蛮生长,是绝不可能被限制在两个坊市之中的,在市的附近衍生出了一些商业点,以至于这种“商业乱象”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预。

唐朝的雄伟气魄让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朝代,洛阳在当时还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因此城内汇集着大量的外域商人,这些外域商人成为了东西贸易交往的重要中介,他们将外域的香料、金银器等运往洛阳,再将丝织品运往外域。为了方便贸易,这些外域商人往往会选择在洛阳定居,巨大的贸易利润让他们身价暴涨,史载一个名为康婆的商人是“世袭衣缨,生资丰渥,家僮数百,藏镪数万……锦衣珠服,人必珍馐;击钟鼎食,出便联骑”。其资产之丰,可见一斑。

武则天的统治结束之后,洛阳在唐代的地位便开始走上下坡路。唐玄宗虽然依然对洛阳情有独钟,并且多年驻跸于洛阳,但开元二十四年之后李唐皇帝便再无巡幸洛阳之举,甚至于洛阳的“东都”名号都时废时兴,体现出了唐朝后期洛阳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但历史的发展无法抹去曾经存在的事实,洛阳和长安,就像是大唐王冠上的两颗珍珠,在有些时候,洛阳的光辉甚至还盖过长安,令世人景仰,让后人向往。
二、洛阳城长什么样?

隋唐时期的洛阳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即将热播的《风起洛阳》的预告片中,有一幅《洛阳舆水图》,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龙光门”“上东门”等城门名称,这幅地图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上真正的洛阳呢?

洛阳城的形制与长安城同中有异。首先洛阳城与长安城都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唐代都市特征,洛阳城整体形状比较方正,南宽北窄,中轴线与长安城略有区别,洛阳城的轴线略靠西,从最南边的郭城城门定鼎门开始往北延申,这条轴线串联起了应天门、乾元殿、明堂、天堂等最为雄伟的建筑,而龙光门就是这条轴线的终点。武则天还将这条轴线上的七个建筑分别以带“天”字的名称命名,号为“七天”。

城市内部分为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郭城内被划分为了一个个整整齐齐的坊市,坊主要用于居住,市则主要用于商业贸易,但与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不同的是,洛阳城的市呈南北分布,分为“南市”与“北市”,在“南市”“北市”之外,还有一个“西市”,但是存在的时间极短,因此多为后人所忽略。考古学家们对洛阳城的坊市街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掘。据勘测,洛阳城街道宽窄不一,窄处约10米,宽处则为40-60米。考古发现的坊数南北分布较不均匀,洛水北岸只有9个,南岸却发现了55个,但是洛阳城实际上的坊数却远超于此,大约有109个坊。每个坊的形状都呈方形。考古学家们还对曾经居住在洛阳城的名人故居进行了勘探,其中白居易故里的挖掘就是其中一例。

洛阳城市分南北的分布特征与洛水横贯其中,将其截分为两部分的地理形势有关。这一地理形势对整个洛阳城的影响十分明显。北岸的洛阳城与南岸的洛阳城全靠横架在洛水上的桥梁相联系。唐代都城的形制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即皇城、宫城等都靠近整座城市的北方,长安城是如此,洛阳城亦是如此。洛水南岸的洛阳城全部都是坊市,但洛水北岸却分布着皇城、宫城、东城等重要区域。

洛阳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始终是陪都,为了区别于长安城,洛阳的皇城与宫城并没有居于城市中心,而是紧挨着整座城市的西北角。皇城与宫城南北毗连,宫城的北面是玄武、曜仪、圆璧三座小城,东西两边分别隔着隔城与夹城,其中东边隔城之东还有一块名为东城的区域。洛阳城内也设有多个粮仓,被统一安排在东城的北边一个叫“含嘉仓城”的区域。
整个宫城就被皇城、园璧城、东城等层层包围其中,防卫措施极其严密。

我们之前提到的上阳宫和明堂,分布也有所区别。上阳宫位于洛阳城外,大约位于洛阳城的西边,与皇城的宣辉门相对。明堂则位于宫城内,与宫城的应天门相对,应天门乃宫城正门,气势恢宏,两边配以廊庑巨阙,考古学家在这片区域发现了明堂的基座遗址,表明那座曾经接天连地的雄伟建筑的确存在过。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城内的宗教建筑星罗棋布,其奢华程度也令人为之一叹。《朝野佥载》记:“安乐公主于洛州道光坊造安乐寺,用钱数百万”“薛师名怀义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统治者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带动了洛阳城宗教建筑的繁盛,除此之外,大量外域商人的到来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仰,使得洛阳城的宗教建筑更加多元化。

洛阳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备受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历朝对洛阳的营造使其成为了一座雄括四海,气吞八荒的巨大都市。虽然洛阳古城已经随着历史消散在了风中,但是国人对她的追忆与重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国人的大唐情与洛阳梦,是对往昔盛唐的向往,也是对浪漫至死不渝的追求。《风起洛阳》的开播或可让我们再次一睹洛阳城的风采。
韦述:《两京新记辑佚》,辛德勇辑佚,三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
谢昆芩:《长安与洛阳——汉唐文学中的帝都气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唐朝以后长安为何成了废都#
关中利于争天下但其实不利于守天下。
历代定都关中的朝廷,要么如周人一样,起自西方,面临着东方大敌;要么就是秦国的路子,由于继承关系在政治上被要求定都于斯。真正平定天下后,深思熟虑要定都关中的,只有朱元璋一例,但是最后他没迁。反倒是其他一开始定都关中的朝代,除秦与西汉外都会在稳定控制关东的时代,于关东制造一个备份首都,由天子带着朝廷经常性地前往关东生活工作。

搞清楚为什么定都关中的统一王朝,会喜欢在关东备份首都,其实就能很好地解释唐朝以后关中——即本题题干中的长安——因何失去首都区地位。
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关中的生物承载力不高。

讲真,关中是“八百里沃土”、“天府之国”没错,但它也就那么大啊。以西汉为例,关中平原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十分之一(0.025)左右。它就算竭尽全力,那自然也只能供给起四十分之一的人口,强求它凭自身供应更多的人口,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首都聚集效应”,不仅会发生在今天的北京市,也会发生在古代的京兆尹辖区呀。西汉末左扶风、右冯翊、京兆尹加起来管有240万人口,当时全国人口最多6300万,则三辅——亦即关中平原——承载了全国0.04左右的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中平原等于是超负荷运作,很容易让朝廷感觉到生存压力,进而想搬迁首都。
更何况关中的“沃土”,也需要挤挤水分的。
为什么秦国要修郑国渠?
为什么汉代要修白公渠?
为什么汉武帝要开成国渠?
为什么唐代要开三白渠?

我懒得翻水利文献了,总之就是关中的土也不是一直优良的。既有冰河时代遗留的盐碱地、沙地,也有由于长期超负荷住人被屎尿腌得盐碱化的土地,同时多得是缺水灌溉的旱地。这些土地严重影响了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上限,导致关中能承载的人口很难突破300万大关。而对于统一王朝而言,它们的“首都圈”光政府相关的人口(包括军队和各种家属、仆人等)就很容易逼近百万之巨。若久都关中,真的很难养活这么些人啊......

其次,山河险要让关中的物资输入变得困难
魏惠王总结了古代救灾、养活没饭吃的人的基本套路: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总之就是“把人运到有饭的地方”,或者“把饭运到有人的地方”。关中的地理形势,让它易守难攻,同时也让“把人运出去”和“把饭运进来”,变得十分困难。
首先谈一下“把饭运进来”的困难。

举个官场的例子吧。赵宋有个叫“三门白波发运司”的机构,专门管理汴梁到长安之间的黄河—渭河水运,牵涉到京畿、京西、陕西三个路,管辖河道长度约六百公里。与之对等的有一个叫“江淮六路发运司”的机构,负责收集荆湖南北路、淮南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总共六个路的物资,运到汴梁,管辖河道长度......半个长江一条汴河吧。这两个都是文官待制以上可任,理论上可以算平级机构。宋人将这两个差异巨大的机构,算作平级,应是考虑到了黄河水运,特别是三门峡水运的困难性。

三门峡地理因素导致的水运困难,其他答案有讲,我就不多言了。主要提一下古人为了解决三门峡问题创造出的方法——即绕过三门峡。
河运者,至三门之东,置一仓。既属水险, 即于河岸傍山车运数十里。 至三门之西,又 置一仓。每运至仓, 即般下贮纳。
谁都知道货运直达比中途中转要省很多时间和消耗,三门峡这里闹得要中转两次,其间的消耗那自然是:

巨万。
如上,饭是真的难以进入关中,所以大家一般都采取“把人运出去”的办法。
远自汉武帝周游河北,近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就食东都”,都是现成的例子,我不展开讲了。但这些例子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大统一王朝在承平日久之后,由于关中平原生物承载力的有限,必然要去更广阔的平原(华北平原)以求养活朝廷和聚集在首都的附属人口之现实。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确实比较难以应付天下太平后的情况,是不利于“守天下”的地区。
下面我简要地讲一下大统一朝廷,其各自定都的情况吧:
西周:原住民,后来去修了洛邑,周王长期在洛邑经营东方;
秦:周王封他在此,还没来得及挑战关中生物承载力极限就完蛋了;
西汉:景帝时第一次从关东调粮食入关,武帝时形成三河(河东、河内、河北)米数十万石入关的定例,同时由于迁富户作陵邑的副作用,民间有自发向关中运输粮食的动力,就这样关中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还是很低的,足见关中生物承载力对人口的负面影响;

东汉:“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荡,民庶涂炭,百不一在。”且汉初刘邦想都洛阳、新初王莽想都洛阳、甚至更始帝都想都洛阳......
魏晋:住在汉朝的城里;
南朝:我们承认长安和洛阳是两京来的......
北魏:“中华正统在洛阳”;
西魏北周:被挤到没人的关中去的......成天都想打下洛阳,周武帝要么住洛阳要么住邺城硬是把长安托付给了杨坚;
东魏北齐:邺城的墙厚,太行的山高啊;
隋:杨坚起家雍州,杨广还是跑到洛阳去了;

唐:前期住在长安,要经常去洛阳吃饭,后期住在长安不用去洛阳吃饭,因为连年战乱保证了关中的人口一直没超过200万......开元时关中平原所在的京兆府、岐州、华州、同州有49.4819万户,约247万人,元和时,以上地区总计25.5098万户,约127万人......当然后期武宗-宣宗中兴大唐,关中的人口还是增长了起来,搞得唐懿宗和他儿子因为粮运不进来饿了两个月......
再往后,五代蜗角之国,根本没有运粮食进关中的能力,除了后唐象征性都了一下长安洛阳,其他人都老老实实地窝在汴梁吃饭。宋人因循苟且,继续窝在汴梁吃饭。
而且宋人其实不止吃江淮六路发运司运来的南方饭,梁山泺里走来的山东饭、大名府下运来的河北饭,大宋汴梁城一概通吃。

再加上个南方大开发啊,西夏烦得要死啊之类的侧面因素,宋金就都不考虑关中作为都城了。金哀宗那么衰了,照样是宁愿死河南不愿入关中,他们对于关中难于吃饭的认知可谓根深蒂固。
大元:忽必烈在开平登基,开平进河北遇到的第一个大城市就是金中都,那就金中都吧;
大明:其实以大明后期国用一半花在漕运上的态度,朱元璋完全可以定都西安,只要疏通一下黄河入海口就能保证南米西运,比起现实中为了给京杭大运河蓄水搞得淮北民不聊生还要好一些,可惜啊......
大清:一开始挺穷,将就着用大明的遗产,后来时刻准备回老家,也就不搬迁了。

哎呀,总之就是:
关中本身有局限性,定都于此本就必然会面临窘迫的境地,然后加上其他答案里提到的天气变化啊、东北的敌人啊之类的因素,还有懿文太子病死之类的偶然,促成了关中丧失首都圈地位,长安成为废都

历史上,凡是人口衰退的时期,都是经济低谷期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由于生育率的低迷不振,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将持续减少已是可以预见的大势所趋,联合国人口署发布的《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回落至10.04亿。这还是中预测值,低预测值只有6.13亿,差不多就是现有人口减半。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也认为,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即10亿人左右。而另一位国内的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则预测:中国到2100年的总人口为5.8亿,到2150年将降到2.8亿。

尽管具体的预测值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本世纪之内中国人口将出现持续负增长的趋势,却是各方都不得不承认的。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来看,人口出现持续性、大幅度的负增长,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往往是经济发展进入低谷期的指征。

老一辈宋史学者漆侠先生曾提出一个理论:自先秦至清末,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呈现为“两个马鞍形”:春秋战国之后,生产力获得显著发展,至秦汉时出现第一个高峰,魏晋以降,生产力低落下来,到隋唐才有所恢复、回升,从而形成为第一个马鞍形;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峰,元代生产力又急遽下降,直到明中叶才恢复到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样又形成了第二个马鞍形。

我们换一个视角鸟瞰历史,也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也大体上出现“两个马鞍形”,而且这“两个马鞍形”跟漆侠先生观察到的“两个马鞍形”是基本重合的。换言之,凡是人口出现大增长的历史时期,都是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反之亦然,凡是人口出现大衰退的历史时期,都是经济发展的低谷期。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战国时期的人口峰值在4500万以内,从战国到西汉,由于列国争霸、秦灭六国、秦末战乱,人口锐减,但经西汉的休养生息,人口增长至6000万以上,东汉的人口峰值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口高峰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型期,铁器开始广泛应用,域外农作物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引了进来,粮食亩产量出现突破性提高,社会生产力足以维持比从前更高的人口数目。
但是,从三国—魏晋直至南北朝,人口又发生锐减,按葛剑雄先生的研究,三国末期的人口下降为3000万左右,之后三四百年,人口峰值都只能维持在三四千万上下。这是秦后人口发展的第一个谷底,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谷底正好重合。

隋唐终结了大分裂之后,人口增长率才重新慢慢回升,据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唐朝的人口峰值恢复了汉代的水平,略有超过,从而形成第一个马鞍形。随后,在残唐—五代的小分裂时期,由于长年军阀混乱,天灾频繁,人口锐减为2000多万,跌入第二个谷底。
之后,赵宋于乱世中立国,平定中原,老百姓才迎来安居乐业,经近百年的生息,中国人口增长在北宋后期出现了一次“大爆炸”,首次突破一亿,形成历史上第二个人口高峰。
宋朝官方对于人口数目有非常详尽的统计,按北宋大观四年(1110)的户部人口统计,当时户数为20,882,258户,口数为46,734,784口。计算下来,每户平均只有2.2人,这显然不合历史的实情情况与我们的经验常识。原来,宋朝官方的户账通常只登记具有服役义务的成年男丁,二十岁以下的未成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女性,均不计算在内。按宋史学者程民生教授的研究,宋代的平均家庭人口为7人。如此说来,北宋末的人口规模已达到1.4亿,差不多比唐朝人口峰值翻了一番。南宋时,尽管丢了半壁江山,但人口峰值也超过了唐朝。
与人口繁衍同步,两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改进、海外高产稻种的引进与推广,宋代南方的稻田平均亩产约有二三石(米),低产时也有一石,最高时亩产量可达六七石(谷),这个产量差不多是战国时期的5倍、唐代的3倍。再加上垦田以及复耕技术在江南的推行,粮食总体产量大增,养活1.4亿人口是大致没有问题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绿色革命”:“宋代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和提高亩产量,并取得突出成就,称之为古代的一次绿色革命,应不为过。”

宋代城市工商业也非常繁华,正如一名元朝人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留下的题跋所言:“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如此繁华的城市工商业才可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事实上,据赵岗等学者的研究,北宋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0.1%,南宋时更是达到22.4%。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清代中叶(嘉庆年间)的城市化率约为7%,民国时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过是15.4%。
然而,南宋之后,中国人口又出现了锐减,尽管元朝的疆域远大于宋朝,但至元二十一年(1284),全国人口才有6800万人左右(参见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不及北宋末的一半,跌入第三个谷底;直到晚明,人口数目才慢慢恢复到北宋末的峰值。这一趋势正好跟漆侠关于经济发展的判断大致相契合:“元代生产力急遽下降,直到明中叶才恢复到宋代的发展水平,这样又形成了第二个马鞍形。”

在晚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清代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大爆炸”,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国人口首次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国人口首次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首次突破4亿。这是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第三个高峰。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四万万同胞”便成了中国人的常用语。
而明清时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刻——主要体现为大量美洲作物的引进,包括番麦(玉米)、番仔薯(土豆)、番薯、番豆(花生)、番茄、番椒(辣椒)等等,我们现在常说的带有“番”字的农作物,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引入中国的。而带有“胡”的农作物,则通常是汉朝及之后从西域传入的。“番”字系农作物生长迅速,产量巨大,明清时期的人口大增长主要应归功于这些域外作物的引进。
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密切的正相关。可以说,两者互为因果:经济发展固然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人口增长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远郊部分,画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园,田园里种的不是庄稼,而是蔬菜;近郊部分,又画了一大群家猪,很可能附近有一个养殖场。
原来,北宋末汴京的人口多达百万之众,用《东京梦华录》的话来说,“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这么多人的日常消费需求,显然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每一日从汴梁城郊赶进城内屠宰的生猪,即有万头之多;市民消费的蔬菜,可以让拥有京郊二十亩地的菜农养活一家三十口人。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自然又促成了生猪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商品粮运输与仓储业以及其他工商业的繁荣,进而又带动了汴河—运河经济带的兴旺。如果汴京没有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我们肯定领略不到《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繁华景象。
历史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人口是拖累,其实人丁是家国之根本。让我引述明代学者丘浚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盖国之有民,犹仓廪之有粟、府藏之有财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水耀日수요일流水账#牛水水水帐# 今天是自己在厨房埋头苦干的一天p1:自己做的冰淇淋p2:算是来了三个月第一次正式做饭开荤,炒了个鸡,太太太太太太好吃了,出乎意
  • 尊嘟要上学了-很喜欢给哥哥的车里整点小东西(新来的马桶塞-这个杯子尊嘟很火 买来保温保冷没有costa好 但是粉色我很喜欢[羞嗒嗒]-收拾了两天哥哥懒得出去[汗
  • 金士顿XS1000配有USB-C 3.2 Gen 2接口,提供最高1050MB/s的读取速度、1000MB/s写入速度,并与USB 3.2 Gen 1向后兼容。
  • 报道原文从鲜名远扬的吕四渔港,到建成南通港首批10万吨级现代化集装箱码头、江苏首个运用5G技术实现港口全自动化作业的港区;从大唐、广汇、华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 网友A:好像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的状态,为了孩子坚持着这平淡无味的生活。网友A:好像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的状态,为了孩子坚持着这平淡无味的生活。
  • #骄阳伴我#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电视剧骄阳伴我[超话]#骄阳伴我最让我惊喜的就是肖战,剧里他的状态很清爽,26岁的职场新人他演
  • #李嘉鑫[超话]# 最近,大家也有看到jx在不断地涨粉,那我们给jx做后盾当然也需要跟上。#你池了马[超话]##lun8##LUN8[超话]#最近入坑lun8感
  •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觉得难过因为三个方面,一是舍不得过去的时光,二是觉得以后可能遇不到他对我这么好的啦,三是难过自己付出的感情,最后遭遇决绝收场。结果让他后不后悔
  • 新杂志情报memo✍️【最新】9/13「anan No.2364」Specialグラビア明日海りお凛と潔く咲くために。9/5「ミュージカル9月・10月号」8/2
  • 我找到我的光了……9.7好像是真的度过了极致黑暗的低谷期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哒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 忙忙碌碌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够充实朋友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啦早应该这样没
  • 还记得那年垂柳紫陌洛阳东,只一回眸的温柔就温润了彼此的季候。如果真的如此,倒不如前世只一次回眸,一次惊艳了彼此时光的回眸之后,我们各自安#情感语录# #减脂糖果
  • 最近人気がぐんぐん上昇し、男女問わず魅了するオーラをまとったひかるの普段とは違う、女優としての一面を掘り下げます♡作品に入ると知らなかった自分に出会えるフレッシ
  •  追求财富并没有错,但当我们把幸福仅仅寄托在金钱上时,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忽略了生活中许多珍贵的事物。她们不会因为男人没有满足自己的依赖而愤怒,而是更加珍惜彼此
  • 但是我们务必要清醒,伏尔泰也曾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愿世界和平[许愿星]些许是最近的生活零碎又开始和之前乱七八糟的
  • 升座位:第一次坐一等座➡️竟然是被去哪儿免费升级这次 去哪儿旅行,有➡️一键光速抢票和⑤圆代··金⭕️ 并且还能选心仪座位-【去哪er小活动】领取方法⬇️打开去
  • 1 一直沉浸在去看演唱会的幸福中 因为见过你一次 所以以后想再去见你无数次 期待下次更优秀的我去见你2 那天发了wvs看到你去吃烤肉 恰巧发的时候我也在吃烤肉
  • 自己都觉得假的那种再来就是朋友圈里的不是海风景就是绿色风景这类的东西,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发了,挺没有意思的,之前去西藏,拍了很多的蓝天,白云,看到车上的人就都在发
  • 看似诸事不顺,实则是福报增长修行经典故事在古代的时候,当一个人中了蛇毒,中医会让他尝舔白矾,如果嘴巴感到苦,说明还有得救,如果感到甜味,那就说明中毒已深,无救了
  • 佛陀开演佛顶尊胜陀罗尼之时,向天帝及诸大菩萨等众开示说﹕ 天帝,我有陀罗尼,名曰『佛顶尊胜』能够除一切恶道,能够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够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及畜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