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0097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书作者把它解读为“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这里引入所谓“世界的本质”与“事物的表象”概念,不仅不会使语义清晰,反倒增加混乱。
 
 
原文中以“故”作为衔接,表明前后存在因果关系,前面讲“始”与“母”两种状态,紧接的是相应的两种认知方法:“始”的问题对应于“有生于无”,所以“观其妙”的要点在于“无”,也就是经常从“无”出发,审视它如何创造“有”;反之,“母”的问题对应于“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根”,所以“观其徼”的要点在于“有”,也就是经常从“有”出发,审视它如何“归根”,徼,归终也,也就是“复归于无物”。
 
由此可见,原文之间存在丰富的对应关系,相反,如果按照此书作者译文,一方面试图看到“世界的本质”,另一方又想看到“事物的表象”,到底想干嘛呢?思维极其混乱,哪怕他要引入“马哲”,那也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吧,也不至于使观点处于这种飘忽、游移不定的状态。此外,所谓“虚无的状态”、“实有的状态”到底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溪谷 2019.9.8#《道德经》# https://t.cn/RXnNTiO

【 传统医学和道家究竟是啥关系 ? 】对道家的认识,很多人停留在清净无为的层面,然而,悉数道家跟传统医学的关系,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涌现出诸多医药学家,譬如药王孙思邈、葛仙翁葛玄、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道家人物. 这不是偶然,因为中医药的发展和道家思想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素来有十道九医,道医同源的说法,那么,传统医学和道家究竟啥关系 ?
道教的养生之道. 道家经典《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遂对于生命的本质,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实质上是齐一的,人也是自然界中芸芸众生的一分子,尊重自然的规律,才能够和自然协调发展. 遂道教的养生之道追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顺应自然. 传统是道教养生的集大成者,秉承了道统思想,遵循人体系统的运行规律,人体和外部环境的交互影响,辨证施治,自然养生. 遂我们所看到的道士都是精神矍所、鹤发童颜,这都是自然养生的结果.

道教养生的道法之基. 道教所推崇的经典是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德”并称,以德济体,修道怀德. “道”无形无相,需要通过“德”来彰显,道为体,德为用. 修道要先“养德”,“由凡成真”的过程是一个积德并与道合真的过程. 道教的修行提倡的是“性命双修”,既重视心性品德的修养也看重身形生命的修炼,以此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 这种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道教养生,具有深刻的道德背景:以积德为基,刚柔并济、以静制动,清心寡欲、友善他人为务,循规炼养为常. 看金庸小说中的道教人物,张三丰的太极是刚柔并济的典型,就连降龙十八掌,也不是一味的刚猛,也是刚柔并济. 有意思的是降龙十八掌这一招式名称还来自《周易》,金庸老先生的国学素养也可见一斑. 道教人物更多地都是“清心寡欲”,安静、简单、质朴是清心静思的修道之人所喜欢的环境. 可见道教的养生思想不仅源于体、源于心,还源于内在的品格.

道教养生的道法之源. 以医为基,医道同源 ,是道教养生的道法之源. 长生久视、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祖师们人生最终目标和理想的境界. 事实上道教与传统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十位道者九知医,道医同源,身心同治,岂分离”之说,身心一统、以医为基、医道同源是道教养生的道法之源. 道教气学说认为气是自然界万物的物质本元,在《内经》中,“气”的含义多达25种以上,天文学和运气学始终贯穿始终. 此外,阴阳学说是道教养生和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源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传统医学的四诊八纲,首重阴阳,其脏腑、经络、病机、辨证,无不以阴阳为其统率.

试谈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作者:龙泉道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那时候wb氛围真的挺好的[允悲]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少更~回头想想,很难想象,因为他,还认识了一个hk,还收到她在日本寄回来明信片,后来她退出wb了(好像也是7/
  • 东江湖摄影艺术馆:一个收集、展示、保存、记录资兴风光风情的摄影文化资讯平台。东江湖奇石馆:分为10个奇石展厅和1个红色文化展厅,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品种最全、
  • 周记越南菜 苏苏 是好吃的[馋嘴]东景缘 二战吧 努力了多少自己心里也有数[doge]花束般的恋爱 好看的社死虽迟但到主要是我赶紧撤回找补了一句主管秒回我了[衰
  • 首回合的比赛,巴黎球员们已经证明了他们自身的实力,如果下场比赛他们继续这样踢,保持强度、压迫感以及快速反抢的速度,并且让三位超级巨星在进攻中获得进球的机会……那
  • 我一直以为你是另一半我,很多梗,我和何相比较起来就平淡很多。#小张日记# 假期马上结束了 爸爸打电话问我几号走 我告诉他二号 他说那早点回家呆几天吧 并且执意要
  • 道教门派之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内丹和符结合而成的的道派。道教门派之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内丹和符结合而成的的道派。
  • 看到备注忍不住笑了:-D[污]有点感慨,玩了两三年,一直咸鱼,虽然中途狂骂这游戏但确实对剧情和角色有感情直到这段时间全方面崩盘 今天想的退坑前把号上的1w2水
  • 我曾经不太能接受,一度因为外婆而忘了肚子里还有你,当你出生,面对你的可爱,融化的时时刻刻豆让我更想念你的外婆,她一直期待着的牛宝宝,连消息都没听说便离开了,很可
  •   (八)泰安市(3人)  23、谢庆文,男,汉族,群众,1970年11月5日出生,泰安肥城市新城街道马连村出租车司机;  24、谢明轩,谢庆文之子,汉族,群众
  • ”富商道:“你知道我这条狗的名字吗?”富商道:“你知道我这条狗的名字吗?
  • 今日趣事我大姨最近吃完饭就回去溜达溜达 然后就在今天她要出去的时候 告诉我说给我写了一封信并且告诉我别哭 当我听见这句话的时候 我就很感动了 等我大姨走了之后我
  • 为确保疫情发生后生活必需品的物资保障工作,我市立即启动了“日监测、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重点保供企业每日进销量、调运渠道和供货商等情况,加大组织货源,保障生活必
  • 2022,我希望 日子如熹光,温柔又安详 你我赤诚且勇敢,欣喜也在望 爱的人,都喜乐如常;盼的事,都归于心上 我希望 未来纯净明朗,命运美好欢畅 顺顺当当,健
  • 真的很讨厌这样被占满时间却又低效的日子。说了半天,少了一名,沙场点兵Ta不见,猜猜,是哪路神仙[疑问][嘻嘻]#日子过了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骨折整一个月,
  • 仿佛极光在岸边变幻,怎么会有这么美又离我们城市生活这么近的自然我发现人真的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那些能说出来的都会在睡了一晚好觉以后慢慢消化过去,那些说不出来的才
  • 去吃饭的时候挑餐厅,他说“这里只有这一家看着好像还好吃一点叭”“那就去这里,不挑~”“但是感觉很多x出来都是去的这里,不知道会不会碰上…”“那别去了换一家好了”
  • 小时候在耒阳,倒是折过柳,当然并非是送别,而是按老师所教,插在水塘边,期盼看它迅速长成一棵大柳,享受那肉眼可见的生长喜悦。邂逅浪漫温柔的粉色法式婚礼柔情似水的粉
  •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要轻易去抨击诋毁一个人或者事,因为我们都不清楚真相。夸奖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三思而后行,无止境的谩骂真的没有必要,舆论可以杀死一个
  • AROMA |礼服系列不同于千篇一律的敬酒服让人一见钟情的红色礼服就是她!红色礼服在任何场合都带有主角光环即便是黄皮星人也能显白提色修身款的礼服更适合亚洲女孩的
  • 啦啦啦啦啦(?▽?)18小教七班的小可爱们又举行团日活动啦本次团日活动以“我的大学,我的梦”为主题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大学生活参加本次团日活动的有:18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