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也许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焦虑的情绪,是人皆有。别人眼中的洒脱文士沈周,暗地里也有着自己的困惑。

很多人看沈周出身名门,尤其是文徵明等人留下的记载,说他“佳时胜日,必具酒肴,合近局,从容谈笑。出所蓄古图书器物,相与抚玩品题以为乐。晚岁名益盛,客至亦益多,户屦常满……风流文物,照映一时。百年来东南文物之盛,盖莫有过之者”,故认为沈周始终过着富裕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沈周早年的富裕不假,但后来的困顿也是真的。

一切要从朱元璋建立的“粮长”制度说起。

明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政府的赋税收入,避免地方官员侵吞税收,朱元璋便让地方里田多的大户去担任粮长,完成当地税粮的征收和解运。经济恢复上升之时,这确是一桩美差,干得好的人还可以被举荐为官。

可随着朝廷税收日益繁重,逃税的百姓日渐变多,如此一来,粮长便收不齐税。朝廷精明得很,规定,若租税不够,粮长必须掏钱代偿。这也是最初要“选择”大户来担任这一职务的原因。于是,粮长卖田补税到破产的事屡有发生。

沈周家便是摊上粮长一职的倒霉蛋之一。

起初,是沈周的父亲担任粮长,但由于粮长实行“永充制”,沈周在29岁的时候便被迫接替出任。随后数年,他一直饱受该职困扰。不但曾因代偿税粮让妻子变卖饰物,更窘迫的时候还因拖欠官府五百石而被羁押入狱,靠好友郭琮代偿才得以脱身。

成化十四年(1478年),51岁的沈周在端午节写道:“亲淹阶上殡,食仰水中田。借贷烦亲戚,饥寒罪岁年。”(《端午漫书》)

可见,沈周不再担任粮长后,也没有回到从前的优渥生活,还要问亲戚借钱。

从35岁起,许是为家业忧愁,沈周已长出了白发。对此,他十分重视。

有学者统计,沈周存世两千多首诗词中,涉及白发相关意象的就接近三百首。这一年年的,对于自己的衰老,沈周同普通人一般,或多或少都感到了焦虑:

不堪青镜里,已有白头悲。(《白发》)

面皮半褶须半白,老岂不来来太早。(《览镜辞》)

霜毛随叶落,搔首忽心惊。(《立秋夜坐》)

沈周的白发,除了来自于时有饥贫的生活,还来自于亲友的接连离世。

他活到83岁去世,可谓长寿,但此间,他却送走了兄弟姐妹、父亲母亲、妻子长子,还有挚友史鉴等人。每一次离别,都是沉重的打击。

面对亲友的相继离世和容颜的日渐衰老,沈周对时光的流逝深有体会:

初谓人送岁,终反被岁送。人于一岁间,过眼几悲痛。送岁人不知,处岁若处梦。(《送岁词》)

沈周曾有位道士好友,名方志清,两人十分投契,常常相聚,写诗相赠。

沈周曾夸赞方道士“一片闲心如太古,何曾染着世间愁”,肯定其高逸境界。而方道士也很热心,曾多次诚邀老友跟他一同学道,以此与天相通,长生不老。

但每逢方道士发出学道邀约,沈周就十分清醒:“欲学知不易,衰颜无故红。”(《方水云过竹居》)

他婉拒了。

后来,方道士走了,年近70岁的沈周为他写下长长的挽诗,说:“皮囊败坏秋草里,青山剑穴从谁爬。碧云黄鹤渺何许,矫首西睇令人嗟。我今随生亦随死,努力加饭辞餐霞。”(《挽方道士用东坡清虚堂韵》)

面对生命的流逝,焦虑乃人之常情,只是,有多少人最后能真正欣然地接受自然规律,活在当下?

其实,乐观豁达才是延缓衰老的“自然道法”。

当曾经让他惊惶的白发也要消失,沈周已经不再焦虑了:

青草年年多,白发日日少。青草催白发,似恐人不老。发落白有尽,草生青不了。我是乐天人,梳头对青草。(《青草吟》)

晚年,沈周作了一集名为《卧游》的画册,从跋文上看,是要模仿宗炳以四壁作山水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并且还要超越:“此册方可尺许,可以仰眠匡床,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殊得少文之趣。倦则掩之,不亦便乎?”

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即便一生未出江浙,小小一方天地,也足以让他看透世间万物的根本。

一颗白菜,有人说是“传家青白凛寒冰”,而沈周说是“南畦多雨露,绿甲已抽新。切玉烂蒸去,自然便老人”。

有人吟咏它,有人只是爱它最真切的模样。

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历史云讲堂##微博公开课#

给写个小总结:
1.从书里看到其他想看的书《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人生絮语》、《人生箴言》、《世说新语》

2.几个金句或者内涵深刻的句子吧,共勉:知足之不足,有为有不为;没有几个人懂得人生,如果人生有意义的话,那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3.两个想去的地方:长白山天池,据说康熙认为长白山是满族类似龙脉之所在,所以几百年没有开采,森林保护完好,特别想去那个天池看看;大觉寺,在北京,据说郊区比较远,也是好几百年,一个北大学生下海后到那玩,觉得不错,自有出资整理翻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浪人旅行[超话]#一个人真正爱你的样子,一定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样子。#易烊千玺[超话]#高考前夕偷偷溜进班在黑板上写下“大家加油,很高兴能跟你们一个班”他真
  • 现在在去乌兰布统的路上,漆黑黑的单行道,两边是树木,想起来在巴基斯坦整个大巴都是同事,也是这样的下雨天跟当地团去Naran。2018如同大梦一场 在滑雪场摔成
  • #阳光信用# 梦予以再加工的材料,有一部分是人在思维清醒的时候记不起来,也不会用到的,其中一个来源就是童年生活。每个人的一生都不需要很多欲望,也不要太多的物质
  • 我知道我将生生世世与你结缘,于是我跪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见你,求它让我们结一段美丽情缘。我知道我将生生世世与你结缘,于是我跪在佛前求了五百
  •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多想开心的事,多看养眼的人,多听异己的音,多行安然的路,多帮无助的人,多干积德的活,禅道自然清新
  • 阳木龙烟如果缺失正信厚土的扶生,没有阳水智德的滋养,以及缺乏心灵礼德火的温煦光照,就会失去活力,而放任阴木的滋生以及游魂的活动,这就必然会使“目”丢失超三维视觉
  • 当你在相处过程中变得只在乎和好的结果,而对方又没有充分的驱动力和信任感升级当下的关系,你的焦虑会让你更关注自己的感受,甚至觉得迁就和付出了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
  • 现在,朝之云雀已然啼鸣,是时候醒来了,异邦的客人。人生是一场旅行,不可能相携、相挽到永久。
  • #何洛洛不负初心不负你# [太阳]#何洛洛 R1SE门面担当#何洛洛是来自萧山的一只小兔子,有一次参加跳高比赛拿到了第二名,然后大伙们就用营2 壶2 hll代替
  • 在自然中,钟楚曦会感到自在。曾经,她给自己一段时间的休息、调整,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自然中吸收能量。这是她对自己锐气的保护,也是她的钝感力来源。人生需要勇敢,也需
  • 6、设定自我边界感,在人际交往中“老好人”往往对别人的请求不懂得拒绝,害怕因为拒绝而使得别人对自己疏离而内心强大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坚持自己的底线,珍惜自
  • 2.此次活动获奖作品,都将获得荣誉证书1张,作品可在“i高陵”、高陵融媒等平台进行展播,并有机会获得推荐省市主流媒体资格。3.此次征集的视频,主办单位可以在相关
  • 有关热爱生活的朋友圈文案 ❶ “最近真的很开心 生活步入正轨 我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日子真的是可以温柔又闪亮” ❷ 经历了兜兜转转的重逢是场浪漫 ❸ 就在一次次日
  • 谁会跟谁一辈子,谁会离开谁,都是不一定的,两个人相处的时候,发现男人跟以前不一样了,你就应该好好想一想了。男人出现这三个举动,说明他早就看不上你了,别再继续爱了
  • 窗外下起了鹅毛大雪,洛倾辞的情绪也仿佛回到了三年前,那时她被人下药误上了这位大将军的床,一觉醒来便被她父皇率人闯入。白天,他是万人敬仰冰冷酷寒的帝王,晚上则成了
  • 因此,平时我们偶尔孤独无聊时候,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一切都是灰暗的,而是应该觉得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调整一下就会好起来的。这种爱好可以是和朋友一块的群居活
  • 2026年的某一天,我们找个教堂请好神父主持,我会穿着洁白的婚纱手捧鲜花,拿好一封很长很长的记载了我们十年美好爱情的信,等着西装革履的你手握钻戒来牵我,然后我也
  • 一天至少4小时…连续3天…连续2周… 每天至少30首歌 360度视角 千人千面 吃玩乐听全都有… 我人傻了 华晨宇 这个时长这个强度对自己是铁人要求吧…怎么这
  • 我不经意的心坎,你独占一半~[偷乐]#刘宇宁开始推理吧##刘宇宁做自己的光# @摩登兄弟刘宇宁 —— [心]七夕快乐!25岁,即可以是狗狗小超人,也能做自己领地
  • [害羞][害羞][害羞][微风][虎爪比心]越南棚妃[虎爪比心][微风]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 mdxdlyn lyn 宁哥 棚主@摩登兄弟刘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