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是梁武帝主政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建筑寺院、广度僧侣、印经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讲经,可以说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当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祖师,就礼请他到宫中问法:“朕自从主政以来,建寺度僧,行善不断,请问有什么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

梁武帝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不但不赞美我,怎么还说没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对达摩祖师心生反感,而达摩祖师也觉得与他无缘,于是拂袖而去。

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错了吗?梁武帝认为自己造寺庙、度僧尼、印经典、说佛法,有功德,错了吗?都不错!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达摩祖师讲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来具足,并不因为我现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减少。所以有为的功德可以说多说少,无为的功德性则不能论多论少。

在《金刚经》里也提到福德与福性的问题。福德,从因果来讲,当然可以论多论少,行善修福,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福德的自性,则不容以有无的对立观念来论多论少。所以,达摩祖师从本体上来讲功德,梁武帝还没有那样深的领悟,所以彼此不能相契。

梁武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君王,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布施、行善。因此,在佛门里有一首赞叹梁武帝及说明布施功德的偈语: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

不过,这种有为的果报并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报用尽,还是会再堕落。所以,福德可以说多说少,说有说无;而福德性,即使是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终没有损减分毫。

因此,布施、设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从什么层次来讲。如果从有为法来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犹如播种,有播种,因缘成熟,必然有收获。所以布施是无尽的宝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储蓄,就有果报。一个人如果每天光是贪图别人的东西,是贫穷;常行喜舍,才是富贵。

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为人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

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布施如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如同过河须要桥梁。布施是人我之间的桥梁,我说你的好话,我就能和你沟通,我有利益给你,帮助你,我就能和你沟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在垃圾堆上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来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

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时皇后刚逝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打猎,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欢喜,就把她迎回宫里,立为皇后。

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就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

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

但是当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没有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块钱,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块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祝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

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一块钱,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你的一块钱布施给国家修桥舖路,布施给学生做奖学金,这样的功德未来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块钱只是用来布施给儿女打牌、吃喝玩乐,由于田不同,对象不同,功德因此有胜劣。同样的对象,你的一块钱布施给青年做奖学金,我的一块钱也是给青年做奖学金,不过,你的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一块钱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在于我们的发心;发心不同,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儿子能到寺院里过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泰国,要想取得公民的资格,一生当中一定要出家一次,也等于台湾的役男要服兵役一样。因此,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这个翰林学士到了寺院,先从沙弥做起,每天必须打柴、推磨、种田、担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而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身为翰林,却在这里挑水给你们出家的和尚吃,你们和尚吃了,怎么能消受?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好给从旁经过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思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

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所谓“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两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

说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为什么会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因为有望报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诚如前面所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地捧了一钵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饭给乞丐吃。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佛经里所说的“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讲过的贫女变皇后,最初用一块钱去布施、打斋,那是心重财轻,但是后来她贵为皇后,虽然布施的钱财很贵重,却用贡高我慢的轻心布施,所以,虽为皇后,也只获得知客师替她诵经祝福。

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只树给孤独园,用黄金铺地,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心也轻,财也轻,例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喔!”这是心财俱轻。

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例如我们到监狱里,或到一些苦难的地区去布施,我们是慈善为怀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净,可是接受的人心里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例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去做功德,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的人清净。有时施受俱清净,例如宝积佛用香、花供养佛陀;又如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礼敬有道德的人。有时施受俱不净,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净,例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污吏,金钱来路已经不正,又再拿去贿赂,这就是施受俱不净。

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唯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

佛教名词浅释[蜡烛]南无阿弥陀佛[蜡烛]

[蜡烛]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统指一切时间。
[蜡烛]三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蜡烛]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三种宗教智慧。分别是由听闻、思惟、修禅定所形成的。)
[蜡烛]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就是六个从烦恼此岸到觉悟彼岸的方法。)
[蜡烛]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也称十二缘起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
[蜡烛]四圣谛:苦、集、灭、道。
(释迦牟尼佛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蜡烛]三毒:贪、瞋、痴。
(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为饿鬼之源,瞋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
[蜡烛]五毒心(五毒):贪、瞋、痴、慢、疑。
(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蜡烛]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佛教称人生八苦。)
[蜡烛]三皈依:也作皈依三宝。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也可说为皈依:觉、正、净。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净,净而不染。)
[蜡烛]三宝: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
信、愿、行:净土法门之宗要。
[蜡烛]四大: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蜡烛]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蜡烛]三善道:佛教认为六道中,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
[蜡烛]三恶道:佛教认为六道中,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为三恶道。
[蜡烛]五行:金、木、水、火、土。
(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
[蜡烛]三学:戒、定、慧。
(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
[蜡烛]四圣道:即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
[蜡烛]十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
(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分别是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称为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
[蜡烛]五欲:佛教中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欲望。
[蜡烛]六尘:佛教中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
[蜡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蜡烛]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
[蜡烛]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其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
[蜡烛]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蜡烛]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蜡烛]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蜡烛]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四种心,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蜡烛]佛学四德:常、乐、我、净。
(指大涅槃的果德,又称涅槃四德。)
[蜡烛]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蜡烛]四念住:又称四念处。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
[蜡烛]五种观想法:一、不净观;二、慈悲观;三、因缘观;四、界分别观;五、数息观。
[蜡烛]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观世音菩萨,右边大势至菩萨。
(此处的左和右是按照阿弥陀佛的左手边和右手边。)
[蜡烛]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蜡烛]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一般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
[蜡烛]六通:佛教名词,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蜡烛]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蜡烛]五浊: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
[蜡烛]三业:身业、口业、意业。(①身之孽业,杀、盗、淫;②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③意之孽业,贪、瞋、痴。)
[蜡烛]如来十号:佛有十种名号,即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蜡烛]正法、像法、末法:佛虽然已不在这世间了,但是佛的法运还没有结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从佛入灭算起,佛灭度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第三个一千年以后,共有一万年的时间叫“末法”。现在是属于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一千年,往后还有九千年。
[蜡烛]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蜡烛]带业往生:修行改变之后,带业往生讲的是这个人曾经造过业障,或者犯过罪。现在修行忏悔罪业,还有留下的业障痕迹,是一些很轻的业,而不是带着重业往生。
带业往生带的是你过去的已经抹去的旧业的痕迹,不是带新业,如果带新业能够到天上、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话,那就是乱因果。
[蜡烛]四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
[蜡烛]无我:无我,就是没有我自己。无我有两种:人无我、法无我。
[蜡烛]念佛的四种方法: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1)持名:念佛的时候先要持名,在念经之前,一定要先讲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如何如何。
(2)观像:看着观世音菩萨的像念经,心里会纯洁。
(3)观想:脑子里观想观世音菩萨,但是观想很难,刚开始学佛念经的人,稍不留神很容易走火入魔。
(4)实相: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实实在在的,我不想任何东西,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什么都不往脑子想。实相的意思就是自然的,不往心里去的东西,不要用心去执著地想,我要看到观世音菩萨。
[蜡烛]十大行愿:①礼敬诸佛;②称赞如来;③广修供养;④忏悔业障;⑤随喜功德;⑥法物常转;⑦请佛住世;⑧常随佛学;⑨恒顺众生;⑩普皆回向。
[蜡烛]执著:我执、他执、法执。
[蜡烛]三身:法身、化身、报身。[蜡烛][蜡烛][蜡烛]#大乘佛教[超话]#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奉 敕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于真妙藏寂然宴息,虽现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诸有勉济众生,平等教诲志常贤善,平等怜愍心无染著,能令自他莫不清净,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其名曰:胜思惟菩萨、法震音菩萨、妙身菩萨、法辋菩萨、辩积菩萨、持地菩萨、持世菩萨、大名称菩萨、具诸辩菩萨、千容相菩萨、功德山菩萨、莲华眼菩萨、莲华面菩萨、珠髻菩萨、妙音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如童子色相端严,于此众中而为上首。尔时,观自在菩萨与恒河沙等绍尊位者诸菩萨俱,殊胜见菩萨与无央数天帝释俱,虚空藏菩萨与无量菩萨及无量四天王众俱,大势至菩萨与无量亿梵天众俱,遍吉祥菩萨与无量婇女俱,普贤菩萨、不空见菩萨、星宿王菩萨、离疑菩萨、息诸盖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各与无量菩萨众俱。其中亦有无量诸佛,自变其身作菩萨像。尊者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迦叶,如是等大阿罗汉,各与无量声闻众俱。那罗延等无量天众,乃至恒沙国土日月诸天,威光照耀悉来佛所;至佛所已,彼天威光不能复现,犹如聚墨对阎浮金。婆楼那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美音乾闼婆王、无扰浊迦楼罗王,各与无量诸眷属俱,来入此会。十方世界如恒河沙所有菩萨,咸于本土启请如来,与诸四众同时到此,各持种种出过世间殊好供事,奉上于佛、诸菩萨已,即于会中坐莲华座。尔时,胜思惟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今欲请二字之义,惟愿如来垂哀见许。”佛告胜思惟菩萨言:“善男子,欲有问者,随汝意问。如来不为一众生故出现世间,为欲利益无量众生而出现耳。”于是胜思惟菩萨,即白佛言:“世尊,何者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如来威神之力,乃能问我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应离,所谓欲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嗔怒。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愚痴。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我取。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疑惑。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憍慢。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懈怠。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惛眠。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爱著。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善男子,汝复问我,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善男子,谓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善男子,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何以故?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善男子,以如是义 ,我说此言:‘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如是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善男子,如汝所问,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善男子,无有少法是如来觉。何以故?如来觉者无所觉故。善男子,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善男子,诸业自性是如来觉,一切法从因缘生是如来觉,因缘之法犹如电光是如来觉,以因缘故而有诸业是如来觉“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来觉。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怀子故名为藏。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来觉。善男子,诸法实性一味解脱是如来觉,一味解脱是即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相法是如来觉。云何一相?所谓诸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不减。善男子,诸法自性本无所有不可为喻,非是文辞之所辩说。如是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当佛说此庄严王离文字普光明藏法门之时,有十地菩萨所见微尘数众生,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如是微尘数众生,皆发声闻、辟支佛心。复有如是微尘数众生在地狱者 ,皆得离苦,生人天中。无量菩萨得入初地,无量菩萨得百千三昧,无量众生悉蒙利益无空过者。尔时,佛告罗睺罗言:“善男子,我此法要,汝当受持。”说是语时,会中有九十亿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即皆避座,白佛言:“世尊,我等誓当受持如来所说法要,于此娑婆国土最后时中,见有其人流通为说。”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若有能持此经典者,我当拥护,令其志愿皆得满足。所以者何?能持此经是法器故。”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而作是言:“诸仁者,我此所说甚深方广希有法门,非诸众生有少善根而能听受。能听受者,即为承事供养于我,亦为荷担无上菩提。是人当得辩才无碍,决定生于清净佛土。是人临终 ,定得亲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而现在前。我今在此耆阇崛山,诸菩萨众所共围绕,彼临终时亦如是见。当知是人即为已得无尽法藏,当知是人得宿命智,当知是人不堕恶道。善男子,我今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设有众生作五逆罪,闻是经已,书持读诵 ,为人解说,所有业障咸得消除,终不受于恶趣之苦。斯人即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在在所生,诸根具足,蒙佛灌顶,五眼清净。善男子,取要言之,我见是人已成佛道。”
佛说此经已,胜思惟等一切菩萨,及诸声闻、天龙八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汪君说:“我只想着给我做好就行,也不想闹事,是艺龄美容医院第3、4次给我做手术的欧阳院长让我去三甲医院看看,我才去的。10月11日下午3点,汪君又来到同济医院眼
  • ★G55二广高速忻州段:黄寨收费站出口车辆通行缓慢,车辆排队至匝道约300米。★G5京昆高速太祁段,清徐南站出口车多缓行至主线(北往南100米,南往北200米)
  • 真的没有一点改变就是变得更帅唱歌更好听啦没想到有一天张杰已经在和我们分享育儿心得了(P3)我还在上学啊啊啊啊有太多矫情的话想说了有张杰真好哈哈哈哈哈哈疫情快点好
  • 你要是有急事,直接去他家看看。✅잠수를 타다 失联,玩失踪应用1은영 씨는 잠수 타는 게 취미인가 봐요.왜요?또 연락이 안 돼요?네.지난 주부터 전화도
  • 韩庚看着自己最爱的女人能够和家人和谐相处,眼底的幸福藏都藏不住,十足的”老婆奴”了,难怪在卢靖姗看他拍吻戏的时候,求生欲极强的催促:赶紧的,一遍过。看这张合照,
  • 抓住男人最狠的方式,你一定要记在心里!没有男人会告诉你这才是抓住他最好的方式,其实能抓住最狠的方式就是在你的潜意识里忽略和他所有的链接,停止所有对他的过度关注和
  • 】取快递、外出、做完核酸后,怎样正确消毒?戳图了解↓↓ ​ #河北核酸价格混检最高3.4元#(央视) ​​​声明:本帐号为公司AI测试账号,所发作品均转载自网络
  • LittleSeven猫舍简介拖了三四年的猫舍简介终于来啦~这里是LittleSeven传统系布偶/点色系/英短猫舍简历包含了猫舍环境✔️具体繁育的品种 ✔️猫
  • +加倍果肉+脆波波不另加糖也很甜甜 很清爽[赢牛奶]吃到了好吃的川菜[赢牛奶]回长沙五天胖了三斤多[笑cry]为什么减三斤要耗时一个月还很费劲儿长几斤几天就能达
  • “去做风吧,做不被定义的风”‌起风了,如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抚摸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少年穿行其间,如风一般不着身影。风吹起他凌乱的发,如墨倾泻,照拂四方,他的目光
  • 3、许凯是许多人的墙头,也因此死忠粉不多,粉丝们对于他的发展比较佛系,她们的宗旨就是快乐追星,所以被称为躺粉。院门那边,有个嗓音响起,“你这婢女卖不卖?
  • 又嫩又弹吃到青稞的时候qq的 藏在茉莉燕麦奶酱里的芋圆也是软软弹弹的一点也不硬✨后期菲菲应该还会再加浓茉莉香[憧憬][憧憬][憧憬]#不可辜负的美食##手作##
  • #充充看世界## 逃犯藏山区两年多因防疫太严格下山自首#【逃犯藏匿宁波山区两年多下山自首,称“防疫太严格受不了了”】日前,网上追逃人员林某在家人陪同下到宁波宁海
  • 而后,候机期间又发了一条@ 错人的围脖“反思”了自己的王者水平。 而后,候机期间又发了一条@ 错人的围脖“反思”了自己的王者水平。
  • 不过,业主向《中国科技投资》透露,在今年2月6日专家论证之前开发商已经在整改房屋开裂问题,并进行了碳纤维补强。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鼎城区政府已委托国家建筑工程
  • 2021年12月29日,客户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眼失明,再次申请理赔,公司第一时间审核客户资料后,给付第二次重大疾病保险金50万元。2021年8月4日企业提交
  •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像我这种天赋很差的人想要活的很开心痛快,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所以做舔狗怎么了?舔狗以后一定会应有尽有,包括现在在别人看来没有的尊严。
  • 创业板12年-14年第一波上涨从585到1571,幅度168%;第二波回调,下跌幅度22.8%;创业板18年-21年第一波上涨从1184到3576,幅度203%
  • 那时的周迅才26岁,已经在娱乐圈内圈外都小有名气,陈坤24岁,还是个刚刚踏出校园的演员小白,由于陈坤经验少,所以周迅就经常向他传授经验,教他如何去揣摩人物,怎么
  • 后来有意无意之间读了她好多诗,也喜欢上她的好多诗歌,真读出了勃朗宁的十四行诗的韵脚,还有人间四月天的美好。#诗歌# 【我曾穿过天空去爱你】你还记得吗?我曾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