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往生故事|「百不管」阿婆

清朝有個百不管老太太,杭州人。她曾經到孝慈庵請問道源和尚說:「要修什麼法門,就能這輩子一定脫離苦海呢?」和尚說:「沒有比念佛法門更好的了。然而念佛不難,而難在能持久不斷的念下去。持久念不難,而難在能一心不亂。如果妳能夠一切都不管,很專心的持佛名號,很至誠的發願求往生的話,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妳,那時妳就能夠脫離苦海了。」老太太很歡喜的拜謝。

回去之後,她就把家事都委託給兒子和媳婦。她自己闢了一間佛堂,專心在裡面修行。一年多之後,又來問和尚說:「自從蒙您的開示之後,弟子就捨棄了家務事,專心念佛。我自問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持久而不懈怠了,但是卻很苦惱沒有辦法一心。師父您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教我的呢?」和尚回答說:「妳雖然拋卻了家務事,可是仍然心頭牽掛著兒孫等眷屬。如果這個愛根不拔去的話,如何能夠一心不亂呢?妳現在要加緊用功,先把對眷屬的愛根拔掉,將一切都放下,然後就能夠得到一心了。」老太太嘆息道:「師父您說得對極了。我雖然身體不管事,心裡頭卻不能不管事。從今以後,我當真要百不管了。」

  於是她就更加精進,當愛心偶然起來的時候,她就默念百不管這三個字,來把愛念驅除。有時候家人向她請問家務事,她也用這三個字來回絕。於是「百不管」的名號,就在親戚朋友間流傳開來了。這樣又過了一年多。有一天,她到庵裡去向和尚道謝說:「師父您真的沒有欺騙我,弟子過幾天就要西行了。」數日之後,她就無疾而終了。這是嘉慶初年的事。

  世出世間法不能兩全的公案很多。往昔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將今生的瑣事拋於腦後,歷經苦行、精進修持而獲得了成就。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在成辦現世俗事的同時,順便修行而成就的。

慈光講堂APP
网页链接

往生故事|「百不管」阿婆

​————————————————————
​​ ‎‮無南‬阿‮陀彌‬佛—‮聲童‬版.‮pm‬‎3​
网页链接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https://t.cn/A66KguGM

南‮阿無‬彌陀佛 阿彌陀佛 ‮彌阿‬陀佛

淨法師:學佛就是學做人-第217集

  我們要學佛,要學做一個好人,首先要肯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儒家大德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以這個為基礎,來修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又告訴我們心量要大,量大福大,心同虛空,量周沙界。我們的真誠心遍虛空法界,我們的清淨心遍虛空法界,我們的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無一不是周遍法界,包容一切眾生。

四大天王 2002/11/9

  學佛不是學別的,學覺悟,佛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做個明白人。明白人一定要認知、要肯定世間沒有惡人,世間沒有壞事,人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唯有覺悟的人才能看得出來,迷的人看不出來。《楞嚴經》上佛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29集)2002/5/23

  佛教我們的原則,就是教我們常常念著別人的善。這個人有十分是惡,有一分是善,我們只讚歎他一分善,只取他這一分善,把他那個十分惡忘掉,不要放在心上,這人還是個善人。這個人有十分善,有一分惡,那一分惡當然更要把它忘掉,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我們心上放別人的過失,放別人之惡,是我們自己的惡。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28集)2000/6/28

  做人的道理要喜歡人的善行,喜歡人的善行要能原諒人的過錯。為什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都有過失,想想我們自己也有過失,我們自己有過失,希望別人原諒我們,別人有過失,當然也希望我們原諒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7集)1982

  所以做人一定要愛人之善,要能夠原諒別人的過失,要能夠容人之過,要有大量,這個才是佛,才是菩薩。佛的心是真慈平等心,我們要作佛,我們要有真正的慈悲,要有真正的平等。所謂真正的平等,最善的人跟作惡無端極惡的人在我們心裡面的地位是平等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7集)1982

  並不是說我們不辨是非,善人我們尊敬他、愛護他,惡人我們也要敬他,也要愛護他,惡人才會改轉為善人。惡人你要嫌他,你要恨他,他更惡,他更惡不但害他自己,他自己要造許多罪業,他要害社會,他要害眾生。所以,為他個人著想、為社會著想、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希望他改過遷善,這種力量是教化。儒家之所以偉大,是它有忠恕的精神,佛法之所以偉大,它有慈悲、平等的精神,不念舊惡,佛法裡講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才能夠成就圓滿的佛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7集)1982

  學佛要拓開心量,經裡跟我們所說的,佛的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佛心,我們如果連第二個人都容納不下,這樣的小心量怎麼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拓開心量,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個比喻就是大人物心量大,能夠容人。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7集)1982

  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不與任何人結怨,永遠存感恩的心。他對我有好處,我一生不會忘記;他對我有對不起我的地方,忘得乾乾淨淨,決定不要放在心上。要聰明一點,自己的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良心,不要收集別人的垃圾,當別人的垃圾桶就錯了,那大錯特錯。別人的善行,可以;別人的惡行惡事,絕不要放在心上,讓我們自己的心地善良、清淨,最好的是清淨,一塵不染。

淨土大經科註(第490集)2012/8/25

  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人與人都處不好,你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你怎麼能跟極樂世界的人相處?說老實話,極樂世界的人比我們今天社會複雜太多了。何以知道?他是從十方無量無邊剎土去往生的人,形形色色、各種類別,沒有法子計算的。這些人能往生的,都是很會做人,很懂得做人。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28集)2000/6/28

  什麼時候我們「不見世間過」,世間一切人事物,人是我們的有情世間,是我們的生活人事環境,事跟物是物質環境,在這一切環境裡面,見不到惡,只見善而不見惡。那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修道人。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這不是真修道人。是非人我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真正修道人,佛常常教我們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才能現前,念佛的功夫才能成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28集)2000/6/28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南‮阿無‬彌陀佛 阿彌陀佛 ‮彌阿‬陀佛

淨法師:用孝敬開發性德-第302集

  孝敬是性德,不孝不敬是迷惑顛倒。我們今天要開發性德,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孝敬。所以把孝親之心,擴大到能夠孝順一切眾生;敬仰師長的心,擴大到敬仰一切眾生,這就明心見性。從分別一直修到無分別,我孝親尊師是有分別的,擴大之後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性德透露,就明心見性。這個是要工夫去做的,要認真去做的。

量壽經(二次宣講)(第58集)1990/4

  孝與敬是開發自性的一把鑰匙,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見性,前面在經題上,把這個性德略略跟諸位介紹出來,性德的開發從哪個地方做起?從孝敬。因為孝敬就是性德,還要用性德開發性德的全體。所以這個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當年在世沒見過面,也沒有會談過,他們的見解、思想、教學的態度,幾乎完全趨於一致,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也合了我們中國古人一句話,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孔聖人跟釋迦牟尼佛的見解非常非常的接近。從孝敬的基礎上展開就是慈悲,諸位要曉得孝敬是大圓滿。

量壽經大意(第2集) 1991

  自性裡面有量的智慧,量的德能要恢復,所以佛法不從外求,從內求。現在我們自性迷了,怎麼樣才能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一定還得用性德這個工具,才能夠打開自性的寶藏。與性德不相應的方式,決定沒有辦法見性,所以這個孝敬是性德。你看普賢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就是孝敬。孝敬擴充到圓滿就是禮敬諸佛。你除非不想見性則已,如果要真正想見性,明心見性,你一定要從這上下手。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6集)1989/1

  以孝親尊師的心孝敬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是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沒有絲毫勉強。你沒有見性,你做不到;縱然做,勉強。見了性,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佛家講法爾如是。眾生無論怎麼樣作惡,無論怎麼樣悖逆,可是佛菩薩對眾生一片孝順、一片尊敬。說穿就是一個是明白人,一個是糊塗人,明白人跟糊塗人不一樣,你雖糊塗,對你還是一樣的尊敬、孝敬。反過來我們哪一天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一定跟佛菩薩一樣,決定沒有兩樣。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206集)1999 

  所以你要問:我幾時成佛,幾時成菩薩,入佛境界?就從這個地方你去了解。你能對一切眾生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你就入佛境界。即使對你的冤家債主,這個人對你不善,欺負你、侮辱你、陷害你,置你於死地,你還是孝順心,還是尊敬心,這是佛菩薩。這樣的惡人,我的冤家對頭,算了,我不跟他作對已經算不錯了,我還對他好?你還是凡夫,你距離佛的境界還有很遠很遠。要學,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是在現前這個時候跟你說,境界往上一提升沒怨親,怨親一如。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206集)1999

  佛的名號是性德,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仁慈、清淨,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念念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眾生,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失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念南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量覺,覺就不迷,覺心不動,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叫一心稱念,念到極處就一心不亂。一心是不動心,心還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會起心動念,那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心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沒分別、沒執著,這個叫阿彌陀佛。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26集)1998/5 

  具足圓孝敬之人,佛授與他最圓、最真實的大法;如果不是一個孝敬具足圓的人,你勸他沒用處,他不聽。你勸他『實當念佛』,「念佛是那個沒知識的老太婆,佛度她們的,我這種有學問的人怎麼去念這句阿彌陀佛?」他不服氣,不能接受。這是什麼?沒孝敬。

量壽經(二次宣講)(第88集)1990/4

  所以佛對那些人不勸他念佛,喜歡研究的,佛教他學唯識,天天去用腦筋;不喜歡用頭腦的,佛教他去參禪,一天到晚什麼都不要想,所以佛的方法很多,應機施教。那是具足圓孝敬的,佛才給他開示第一真實圓的法門,「念佛」,這才勸你念佛。

量壽經(二次宣講)(第88集)1990/4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曹聚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力道的学者,也难怪在二十二岁的时候竟能详尽记录国学大师章太炎,用浓重乡音进行的满是古籍术语的演讲,最后还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而被章氏收
  • 之前我拉潘潘入坑,绞尽脑汁给她取的ID是“过半就压满啊”细品这个啊,直接让她的匹配队友陷入这个号到底是萌新还是高玩的困惑,吓得她不敢轻易排位都。我本来不理解,明
  • 可以说开摆,也可以说是不再强迫自己了吧,和我现在的状态好像,其实还挺快乐的就是说。我真的想过如果1真要和2do,2这种在实操上很烂的人,首先能不能成功进去就是个
  • [笑cry][笑cry]陈大帅哥的全部好基因全来自母亲,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差距不是一档两档的事儿啊[笑cry][微笑],父亲捡了时代的便宜了,换到现在这难度可就大
  • 业内专家表示,这个案例至少释放两个信号:一是司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益,二是平台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权益需求存在短板和不足,对于个人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仍有误区,其合规
  • 也希望你在最美的二十岁里面越来越开心,越来越美丽哦,么么么,永远爱你[心][心][心]我今天用灵摆问了好几个问题都是肯定的答案我觉得灵摆可能在哄我开心我就问了两
  • 今天翻“去年今日”看到了当初满腔热血与希望的自己,想起前两年的周年我都会傻傻的写个小作文,今年仿佛早已没有当时的热情,也已经厌倦并麻木于各种没有感情的营业 ,我
  • 由于美国的黄金存储量多,美元又是通用货币,所以很多国家都跑到美国购买、兑换黄金,纽约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中心。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都是参与国,靠售卖物
  • @王鹤棣_Dylan#sky光遇黑市[超话]#光遇卖号vivo渠道服,不着急出~自带价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所以退游 ,希望找到一个善良的光崽主人不支持登号,可以企
  • 看看他对待红儿和橙儿的差别就知道了导语:在《欢天喜地七仙女》中,最主要说的就是七仙女与凡人产生爱情,被剃了仙骨,贬为凡人的故事,但我们一直都忽略了另一对,或许很
  • “品牌金融”在1月26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中,也将茅台排到第32位的高位,在全球酒行业中排名第一,与苹果、亚马逊、微软、华为等知名品牌共同
  • 对于健康成年人,献血对身体有帮助,如下所示:1、定期献血可以缓解身体内血液粘稠度,由于现代人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活动量减少,导致血液处在较为粘稠状态,适量献血可
  • 期待三个少年的快乐showtime[送花花]#三十天安利蒲熠星# Day.3被他圈粉的原因其实这个话题我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一开始确实很担心
  • ·Swisse 水光片:内在调理好,气色、皮肤,包括我自己的换季过敏都有改善,尤其生完小孩,胶原蛋白流失严重,脸干瘪到不想照镜子吃它就对了。养生型养肤选手在用物
  • 蓝狐和白头狐今天也特别乖,下午我在处理哞哞后事时,它们没有平时的碎碎念,也没飞出来随地拉屎。我们会拿回它的骨灰,好好珍藏,永远记住曾经有一只聪明乖巧的小太阳,它
  • 2.请客吃饭相当于分享,被请的人吃完就会忘记了,也不会领情,除非你请的是他从没有吃过的豪华大餐,怎么才能在交往中让对方接受并记住你的人情,那就是送礼物,因为对方
  • ) 雖然在領±範圍內很有自信,但也是後臺空間無限翻轉的類型✔ 頌和的束草pick是……連充電寶都帶的都材學‍♀ 奔跑吧 翊純少校的闖蕩✂ 翊純雋婠吻戲無刪減版大
  • 百善孝为先,子女赡养自家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有时却会被用上“投奔”二字,老人多是理解子女,很少计较,可是这俩字会刺痛年轻人的双眼,请不要让老人来“投奔”你
  • 今天是九月二十二日,是释迦牟尼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到三十三天给母亲讲法三个月后返回人间的日子,是极其重要且殊胜的佛教节日,也是最吉祥的一日,在殊胜月、吉祥日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