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指路|有德行才有福报。怎样提升自己的德行呢?

世间人追求福报,却不知福报来自于自己的德行。人的德行越高福报越大,福报越大越得富贵,所以《易经》说:“厚德载物”。你的德行“厚”了,才能载物,这个“物”就是你的财富,你的福报。所以你的德行越高,财产越丰厚,都从你的德行中招感,厚德载物。

《了凡四训》中说,人求富贵,必须求道德仁义。有了道德仁义,自然有了富贵,富贵只不过是道德仁义的“附属品”而已。

怎样提升德行呢?

01、孝者,德之本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能孝顺父母,这个人是有德行的人。如果不孝顺的人呢?很直白的说,这个人是“缺德”的人。

孝者,德之本也。人能尽孝,能够培养提升自身的德行。那么对于尽孝这件事情,我们还是要提高重视的,世间法对于孝非常清醒,“百行孝为先”,把孝推而广之,上至忠国下到爱人都是由“孝”派生出来的。国家的稳定,家庭的和谐,都是在这个“孝”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美德。

浩瀚无垠的宇宙是保佑孝者的

那么在佛法里面呢?佛法是重视孝的,学佛从尽孝入手,从尽孝开始。佛法也是从尽孝开始圆满的。你尽孝圆满了,你就成佛了。

佛教中有“盂兰盆会”就是一个尽孝的节日。《地藏经》被称为佛教的“孝经”,从开始如来为报母恩给母亲摩耶夫人讲经,到地藏菩萨的成因,都是围绕一个“孝”字展开来讲的,以及地藏菩萨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在如来灭度以后担当说法,普度众生的重任,都是因为“孝”而发“大愿”之故。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何等气魄

“孝”狭义的来说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佛教对父母的解释是天下众生无一不是自己的父母,因为生生世世的流转,众生无不是自己的父母,因此普度众生,就是孝顺父母,这才是佛教广义“孝顺”,广义的“爱”。

我们希望引导众生来断恶修善,就要从“孝”上引导,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导一个人,希望他成为一个善人,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必须从尽孝开始教起。

孝如同阳光,乃是万物之本

02、常观知足

培养德行的第二个办法:人要常观知足,人要知足。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常要告诉自己,这就很好了,这就可以了,这就不错了。

《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圣贤,常忧国忧民,而对自己的生活却知足常乐,保持良好德行。像是颜回这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能够不改其乐的太少了。

知足,人就有德行了,就不会贪嗔痴,身心就清净了。如果不知足,贪得无厌,贪心炽盛,那就烦恼丛生,怎么还会去提高自己的德行呢?

03、利益众生

《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如果能利益众生,就会像是天地一样长久。所以君子能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精神是符合天地德行的。

利益众生的德行是天地所护持的,看起来是“吃亏”的表现,其实得到了无上的利益,这种利益比单纯的“利己”大多了。

而佛教中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大的利益众生,能够舍离身命来利益众生,才是伟大的“菩萨精神”。

利益众生,就是菩萨行为

04、学会感恩

不会感恩的人如同“白眼狼”,狼是群居动物,狼也是懂感恩的,“白眼狼”是孤狼,是被赶出狼群的狼,因为它不懂感恩。狼也不喜欢没有“品行”的同类。

人培养德行就要生起感恩之心,有感恩心的人是有德行的人,感恩对父母来说就是孝顺,对朋友来说就是“仁义”,我们感恩的德行推广开来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境就是常怀感恩的心,就是一个人德行的体现。

知道报恩,提高德行

佛教中每天做功课,诵经持咒做回向时都会说到“上报四重恩”,就是让我们不忘四恩:父母恩,师恩,国家恩,众生恩。恩德深重,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恩德之中,我们得以生存。

如果没有恩德,如果缺哪一方面的恩德,都是不圆满的,都会使我们的生存产生危机。我们要知恩,念恩、感恩,报恩,这才是有德行的表现。

认识恩德,有感恩的心,你就有了德行,修成了功德。

古德说,一个人的福报不能大于功德,中国人自古讲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福报都是靠自己创造的价值转化出来的。

好好修行提高自己的德行

然而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本末倒置,为了赚取财富不择手段,当一个人的功德配不上自己财富的时候,就会发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后果。

《周易·系辞下》里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微而任重,鲜不及矣!”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它!否则,一切都是妄想。

那么怎么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福报呢?就是通过自己不断的修行,改变自己不良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德行。德若配位,必有福报!

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1、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传统教派以外的特别的传授。“别传”不是不传,而是“特别的传授”的意思。

禅宗传法,最注重的就是机锋,是心心相映。禅的“机锋”,就是具有智慧之眼的禅门大师,通过独特的言语、动作来勘验学人的见地功夫。禅的机锋,犹如上阵交锋,短兵相接,当机不让,犀利无比。“掣电之机,不劳伫思。”一有思索,就立即错过、落败了。

禅门经常用“箭锋相拄”来表示禅机的迅捷激烈。禅师们非常注意训练门徒的论辩功夫。有两座禅院比邻而居,各有一名小沙弥负责采购。其中的一个每天早上到市场买菜时,总会与另一个碰面。

其中的一个问:“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这个小沙弥感到难以回答,就向他的师父求教应对之术。师父说:“明天早晨,你遇见他时,如果他再这样答你,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必胜无疑。”

次日清晨,两个小沙弥又相见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风到哪里,我到哪里。”这句话又难倒了他,他又向师父求教。师父说:“明天你问他:‘假如没有风,你到哪里?’”

第三天早晨,这两个小沙弥又相遇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我到市场去!”这下子,第一个小沙弥彻底傻眼了。

禅门在接引学人时,注重机锋棒喝,所谓“棒如雨点,喝似雷奔”。来果禅师说:“欲修用心之法,必求棒喝加持。……要知毒棒之疼,打落千生重障;猛喝之痛,吼开万劫痴迷。故古云: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又:“香板头上出祖师,大喝声内出菩萨。”“禅堂棒喝,其为母也;见性成佛,其为子也。”(《来果禅师语录》)

当头棒喝是禅宗祖师接化弟子的特殊方式。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在接引学人时,师家为了粉碎学人的迷情,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相传棒的施用始于唐代的德山,喝的施用始于马祖道一,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百丈曾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日参马祖,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暗。”(《景德传灯录》卷六)

有理无理三顿棒,是禅的独特的教学法之一。

古时候,有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参访求学。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想挂单。他来到客堂,拜见负责客堂的知客法师。知客师问:“谁叫你来的?” 挂单僧回答:“我自己来的。”知客师说:“不经师父允许就擅自出来。”拿起香板就打了过来,问:“到底是谁叫你来的?”挂单僧马上改口说:“师父叫我来的。”知客师说:“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参学吗?大丈夫一点主见都没有,再吃我三香板!”

2、不立文字

与教外别传紧相联系的,是不立文字。宋代契嵩《传法正宗论》卷二说: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是岂使人执其教迹耶?又经曰:“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斯固其教外之谓也。然此极其奥密,虽载于经,亦但说耳。圣人验此,故命以心相传。而禅者所谓教外别传,乃此也。

这段话中上半部分引的是《圆觉经》中的文字。“修多罗”就是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佛经如同指示月亮的手指,如果见到了月亮,就要清楚指月的手指的本身,并非月亮。由此告诫学禅的人,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

佛教用“指”比喻语言文字,用“月”喻佛法真谛。《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痴迷的人,却把手指当成了月亮的本身,岂非大谬不然。明代瞿汝稷曾搜集了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巨着《指月录》,至今仍是了解禅风禅法的重要参考书。

“不立文字”是禅在传承、语言方面的显着特色,以致于很多人认为“禅不可说”。于是,一提起禅,首先浮现于我们意识中的,就是禅不可说。但是,当我们翻开禅的历史,就会发现禅师们留下的语录浩如烟海!这说明,禅既不可说,又必须要说。那么如何来说这不可说的禅?这就意味着,禅师们不是通过一般的、概念性的、逻辑性的东西来描绘他的思想,而是通过一则则象征、譬喻来进行呈现。

禅宗注重的是以心传心,批评拘泥于语言文字而不解实义者,是“守株待兔”。

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凭语言文字不能圆满地领悟真理,因为真理存在于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之前。为了避免“口是祸门”的危险,禅师在回答学人时往往说:“叮咛损君德,无言最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禅宗主张参活句而不要参死句。参透活句而开悟,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3、直指人心

《圆悟录》卷十四:“达磨西来,不立文字语句,唯直指人心。若论直指,只人人本有,无明壳子里,全体应现,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所谓天真自性,本净妙明,含吐十方,独脱根尘。”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土,用的就是“直指人心”的法门。

禅宗主张心性本净、见性成佛,主要依据就是达摩的“理入”学说。达摩的“理入”学说认为,凭借佛经的启示,深信众生都具有共同的真如本性,只是由于被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通过禅修,舍妄归真,修行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除一切差别相,就可与真如本性相符。这种学说,是禅宗的理论基础。

六祖慧能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坛经》)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只要认识了这个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就是“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4、见性成佛

见性,就是见到自己原本具有的佛性。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达磨大师《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禅宗认为,见到了人人本具的佛性,当下就与诸佛无异,这就是“见性成佛”。

当我们见到了本心本性,当下就可以获得觉悟。“悟”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吾的心”。“吾”就是“我”,但它不是被妄想遮蔽的那个“我”,而是不受污染的原真的“我”。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识了这颗心,认识了本心本性,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智慧的生命,觉悟的生命!

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1、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传统教派以外的特别的传授。“别传”不是不传,而是“特别的传授”的意思。

禅宗传法,最注重的就是机锋,是心心相映。禅的“机锋”,就是具有智慧之眼的禅门大师,通过独特的言语、动作来勘验学人的见地功夫。禅的机锋,犹如上阵交锋,短兵相接,当机不让,犀利无比。“掣电之机,不劳伫思。”一有思索,就立即错过、落败了。

禅门经常用“箭锋相拄”来表示禅机的迅捷激烈。禅师们非常注意训练门徒的论辩功夫。有两座禅院比邻而居,各有一名小沙弥负责采购。其中的一个每天早上到市场买菜时,总会与另一个碰面。

其中的一个问:“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这个小沙弥感到难以回答,就向他的师父求教应对之术。师父说:“明天早晨,你遇见他时,如果他再这样答你,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必胜无疑。”

次日清晨,两个小沙弥又相见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风到哪里,我到哪里。”这句话又难倒了他,他又向师父求教。师父说:“明天你问他:‘假如没有风,你到哪里?’”

第三天早晨,这两个小沙弥又相遇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我到市场去!”这下子,第一个小沙弥彻底傻眼了。

禅门在接引学人时,注重机锋棒喝,所谓“棒如雨点,喝似雷奔”。来果禅师说:“欲修用心之法,必求棒喝加持。……要知毒棒之疼,打落千生重障;猛喝之痛,吼开万劫痴迷。故古云: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又:“香板头上出祖师,大喝声内出菩萨。”“禅堂棒喝,其为母也;见性成佛,其为子也。”(《来果禅师语录》)

当头棒喝是禅宗祖师接化弟子的特殊方式。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在接引学人时,师家为了粉碎学人的迷情,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相传棒的施用始于唐代的德山,喝的施用始于马祖道一,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百丈曾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日参马祖,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暗。”(《景德传灯录》卷六)

有理无理三顿棒,是禅的独特的教学法之一。

古时候,有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参访求学。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想挂单。他来到客堂,拜见负责客堂的知客法师。知客师问:“谁叫你来的?” 挂单僧回答:“我自己来的。”知客师说:“不经师父允许就擅自出来。”拿起香板就打了过来,问:“到底是谁叫你来的?”挂单僧马上改口说:“师父叫我来的。”知客师说:“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参学吗?大丈夫一点主见都没有,再吃我三香板!”

2、不立文字

与教外别传紧相联系的,是不立文字。宋代契嵩《传法正宗论》卷二说: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是岂使人执其教迹耶?又经曰:“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斯固其教外之谓也。然此极其奥密,虽载于经,亦但说耳。圣人验此,故命以心相传。而禅者所谓教外别传,乃此也。

这段话中上半部分引的是《圆觉经》中的文字。“修多罗”就是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佛经如同指示月亮的手指,如果见到了月亮,就要清楚指月的手指的本身,并非月亮。由此告诫学禅的人,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

佛教用“指”比喻语言文字,用“月”喻佛法真谛。《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痴迷的人,却把手指当成了月亮的本身,岂非大谬不然。明代瞿汝稷曾搜集了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巨着《指月录》,至今仍是了解禅风禅法的重要参考书。

“不立文字”是禅在传承、语言方面的显着特色,以致于很多人认为“禅不可说”。于是,一提起禅,首先浮现于我们意识中的,就是禅不可说。但是,当我们翻开禅的历史,就会发现禅师们留下的语录浩如烟海!这说明,禅既不可说,又必须要说。那么如何来说这不可说的禅?这就意味着,禅师们不是通过一般的、概念性的、逻辑性的东西来描绘他的思想,而是通过一则则象征、譬喻来进行呈现。

禅宗注重的是以心传心,批评拘泥于语言文字而不解实义者,是“守株待兔”。

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凭语言文字不能圆满地领悟真理,因为真理存在于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之前。为了避免“口是祸门”的危险,禅师在回答学人时往往说:“叮咛损君德,无言最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禅宗主张参活句而不要参死句。参透活句而开悟,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3、直指人心

《圆悟录》卷十四:“达磨西来,不立文字语句,唯直指人心。若论直指,只人人本有,无明壳子里,全体应现,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所谓天真自性,本净妙明,含吐十方,独脱根尘。”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土,用的就是“直指人心”的法门。

禅宗主张心性本净、见性成佛,主要依据就是达摩的“理入”学说。达摩的“理入”学说认为,凭借佛经的启示,深信众生都具有共同的真如本性,只是由于被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通过禅修,舍妄归真,修行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除一切差别相,就可与真如本性相符。这种学说,是禅宗的理论基础。

六祖慧能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坛经》)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只要认识了这个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就是“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4、见性成佛

见性,就是见到自己原本具有的佛性。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达磨大师《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禅宗认为,见到了人人本具的佛性,当下就与诸佛无异,这就是“见性成佛”。

当我们见到了本心本性,当下就可以获得觉悟。“悟”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吾的心”。“吾”就是“我”,但它不是被妄想遮蔽的那个“我”,而是不受污染的原真的“我”。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识了这颗心,认识了本心本性,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智慧的生命,觉悟的生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话西游》之前看的时候还小,只记得一些搞笑片段,前不久又重温了一遍,以笑开始,以泪结尾,突然觉得,造化弄人,两个人的爱不同步,怎么都是悲剧,明明相爱却又不
  • 属牛和属蛇的婚配怎么样 相互依偎同甘共苦对于生肖牛的人来说,他们对于婚姻是很看重的,这个生肖的人非常的顾家,会把全部的真心给自己的家人。属蛇女言谈有度,举止得体
  •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看你的直播加入688这个大家庭啦 和其他仙友说的一样,你真的是一个三观很正而且又有趣的人 暑假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天看你直播和b站上的荣耀发
  • 给每一个日子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做一个赏心悦目的人生活总会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风景心里装着美好,眼里的世界就美好前路浩浩荡荡,万物尽可期待心中有诗意,处处
  • [酷][姜饼人][男孩儿]好倒霉的一天[衰]忘了给pad充电,就剩19个电,上午找不到充电的地方,下午摸耳垂,把耳钉的耳堵弄掉了,就这样带了一晚上,背书的时候来
  • 姨妈期好不容易肚子不疼头疼的不行,过后再来尝尝你是什么味道吧[馋嘴]想吃芋泥奶酪球所以买了芋头和奶酪 那么芋泥多出来了就顺手做个芋泥巴斯克 那么奶油又多出来了然
  • (但是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的完成率是目前为止我们中心最高的[坏笑],希望都能用上叭,不要再被退回来了[可怜])我问甜甜说:我能不能先回去了,我可以用我自己的手机
  • 一年之中,每匣子都要生长好几窝的小老鼠来,便把他养成了个儿,择其善者做候补的戏角儿,其馀都在市集上一出售,每年也可以发上几笔小财儿哪。大概全箱中有七八匣子耗子,
  • 今天下午报名了励步英语的万圣节活动,上课的时候俩娃很配合,尤其是右右,很大方的跟老师互动,左左刚开始会有点害怕,可还是很勇敢的和老师互动[鼓掌][鼓掌][鼓掌]
  • 我自己也经常忘记充电,所以快充对我来说真的是手机最好的一个配置了,以前都是睡前充电,手机会充电一个晚上;而现在改为起床后充电,十五分钟洗漱一下就充满了。脑抽 最
  • !!
  • 全片最让人难过的,大概就是贝尔了,这个总是豁出命诠释角色的好演员,明显又一次想让自己的表演深入人心,奈何整部影片都充满着五颜六色的戏谑,只凭他一个人苦撑大局难成
  • 当有一天,你看懂了世界,领悟了人生,看惯了职场,读懂了政治,熟知了潮流,理解了趋势,知道了失去与获得,明白了挚性与虚伪,那时你,才是上帝最想要的。说到底炫耀追求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能住在公园附近偶尔去湖边逛逛发呆吹吹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即使不在那边工作不在那边住也不舍得退的小房子大概应该就是成年人在一个城市所需要的归属感和灵魂的自由吧这里
  •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
  • 我不会在比赛结束指责任何一位国内选手但看不懂比赛的人实在太多了而这些人又会影响风向从而导致更多盲目的人把风向带的更偏但我会坚定的维护国内的每一位职业选手丢了冠军
  • 和别的小孩子相比 你比较偏心于我 还记得童年时 你还健康的时候经常带我去田地里 可你舍不得我做农活 我就在一旁玩…上学了的时候 我在家你也会从乡里自个儿过来看我
  • 即以甲乙论,甲为木之阳,天之生气流行万木者,是故生于亥而死于午。又细分之,生气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气之凝成者,甲之乙;万物之所以有是枝叶者,乙而甲;而万木之枝
  • All stars 7 EP11 EP12EP11把麻袋的材料穿出时尚感,这就是撸皇吧~这一集给donation做解释的环节设计的也挺好的,没有boring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