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 | 广州南沙新区:全面推进新区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广州南沙新区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着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发展、功能打造、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国家级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南沙被赋予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形成了“三区一中心”的发展格局。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四年跃升15位。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多重战略叠加优势更加突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作用更加凸显。

2021年前三季度,南沙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两年平均增长7.1%,居全市前列;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税收总额(含关税)增长10.5%,多项指标居全市前列,经济呈现强劲回暖、稳定向好态势。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2个(累计219个);集中签约动工重点项目170个、累计投资额超6500亿元,新设企业6.4万家,发展动能加快培育。

改革开放试验田高产高质

南沙新区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信用监管体系,深化信用信息创新应用,建设信用治理创新先行区。

新区累计推出749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分别在国家、省、市复制推广43项、119项、218项,商事登记确认制、财政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3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3项创新成果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

成功打造商事登记确认制、全球溯源体系、全球优品分拨中心、跨境电商监管新模式、全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全面实现社会投资项目“交地即开工”,推出160项“湾区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率先打造“无证明自贸区”,“微警认证”成为全国首个亿量级政务数据应用平台,在全市率先建设起区级“信易+”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全国功能集成度最高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整体通关效率全国领先。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区县级),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评价居于前列。

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

南沙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推动平台载体“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人员交流“心联通”,纵深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

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明珠湾大桥等战略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地铁18号线首通段建成通车,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获批,大湾区中心区位优势日益彰显。

新区成立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规则机制“软联通”取得重大突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期工程已于2021年9月全面封顶,粤港深度合作园、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澳门印象”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规划建设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港式社区、港人子弟学校。

南沙国际仲裁中心率先实现港澳和内地三种庭审模式同步运行,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实施港澳青年来穗“五乐”行动计划,出台实施“港澳青创30条”,落户省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会,建成创享湾等8个港澳青创基地,率先实现港澳籍人才担任公职人员,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入驻240多个港澳青创团队。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额超1140亿美元。

创新发展动能厚积成势

南沙新区努力强化科技创新,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

南沙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等加快建设,明珠科学园已集聚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及创新平台。

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正加快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汇聚17个院士团队,华南唯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已落户,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占全市1/5,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长7.9倍,高新技术企业增长8倍,专利授权量增长4倍。出台“科创16条”专项政策,省市区共建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平台进驻774家服务机构,广东医谷获评国家级孵化器。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南沙新区以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1月,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26.82亿元,居全市第二,汽车制造业产值达1342.75亿元,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区首个产值规模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龙穴造船基地产能达558万载重吨,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区建设并成功入选首批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集聚了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出云从科技、小马智行、暗物智能等“独角兽”企业,吉利航天集团总部、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户。集聚了辑因医疗、天科雅等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应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

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基地全面动工,新能源汽车、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完善“1+1+10+N”产业政策体系,出台了促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已累计兑现奖励超50亿元。

湾区门户枢纽地位日益彰显

南沙新区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显著增强。

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超100万标箱,国际航线大幅增至134条,南沙疏港铁路全线主体工程完工,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基本建成,海陆空铁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落户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落地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税收优惠、启运港退税等重大政策,跨境电商、平行进口汽车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创新金融集聚成势,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占全市1/4,融资租赁企业占全国1/5,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筹建,建成首个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全省率先落地自由贸易(FT)账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4800亿元。

国际交流打出品牌,连续5年举办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连续4年举办美国财经频道(CNBC)全球科技大会,成功举办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大湾区科学论坛、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南沙显示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风华正茂 这座位于大湾区中心的机场30岁了!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开始规划在西部的一片滩涂上,建设自己的机场。

彼时,“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人看到了特区人敢闯敢干的劲头。深圳机场从选址奠基到完成建设,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比国外专家预计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再现了“深圳速度”。1991年10月12日,深圳机场正式通航,经济特区从此插上了“腾飞之翼”。

30年后的今天,在前海以北、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一座现代化国际空港正风华正茂、傲然挺立。30年间,深圳机场客货业务高速增长,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行列,为特区对外开放注入了源源活力。

业务发展 跑出深圳“加速度”

深圳机场是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机场,从诞生之日起,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便成为深圳机场不变的初心。30年来,深圳机场累计运送旅客超6亿人次,保障货物超1700万吨,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重要的集散地,为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依托深圳良好的经济发展和航空市场,过去30年间,深圳机场成为中国内地发展速度最快的机场,客货排名均跻身全球机场前30。但在规划建设之初,深圳机场并不被外界看好。可通航后第一年,深圳机场即跻身国内大型空港之列,航线、航班及客流递增幅度均居全国之首。

进入新千年后,深圳机场客运业务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千万级五次跨越,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国际业务的突破是深圳机场‘十三五’最大的发展亮点,我们的航空主业发展更均衡、更优质。”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深圳机场由之前的干线机场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每年新开国际航线达到10条以上,航线网络最高通达全球五大洲60城,国际旅客吞吐量保持了年均三成的增幅。在国际业务提供的发展“加速度”下,2019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排名跻身全球机场前30位,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作为中国最具开放活力的城市,深圳机场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决定了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更成为影响深圳国际营商环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条条连通国内外的航线,极大地提升了深圳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深圳城市经济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深圳机场国内客运通航城市达133个,超过疫情前水平;全货机航线通航城市达到52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全货机航点增至31个,为深圳及大湾区的企业“走出去、卖全球”搭建了畅通高效的“空中通道”。2020年,深圳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39.9万吨,同比增长9%,增速居全国百万吨级机场之首,排名跻身全球前20。

先行先试 开创行业服务多项“先河”

从早期的无人陪伴儿童服务、“一米黄线”排队、“晚到旅客服务柜台”、“多联行李托运牌”等服务,到近年来启用国内首个网约车专用通、率先实现无接触自助安检、创新打造悠享候机空间、率先实现商业“同城同质同价”……深圳机场服务创新项目不仅推动着行业进步,也让深圳的城市温度与善意经由城市窗口越传越远。

“将孩子寄回去”。这不是戏言,正是深圳机场199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无人陪伴儿童服务”。这一举措在当年开创了国内民航业特殊旅客服务的先河,迅速得到推广,成为了深圳机场服务创新的“代表作”。

“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旅客为中心”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从旅客视角改进服务的实际行动。近年来,深圳机场在推进航站楼内商业“同城同质同价”方面取得的成果,成为践行“以旅客为中心”理念的又一生动样本。

针对旅客吐槽较多的机场消费问题,深圳机场主动担当,坚决贯彻落实民航局推进机场餐饮“同城同质同价”的部署,通过大力引领知名连锁品牌,并将“同城同质同价”作为品牌招商的前置条件,于2018年在国内机场中率先实现了所有商业“同城同质同价”,开辟了国内机场商业模式先河。目前,深圳机场已成为首入品牌最多的华南地区机场,旅客在机场享有了逛商场的体验,深圳机场的商业价值和口碑不断提升,被誉为国内最好吃、最好逛的机场。

打破常规 多领域输出改革创新“深圳经验”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机场,改革创新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深圳机场的重要使命和鲜明标签。30年来,秉承城市改革创新基因,深圳机场在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为行业贡献了深圳智慧和经验,自身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

在国内机场中,深圳机场是第一家以贷款兴建,自我经营、自我还贷、自我发展的企业型机场,也是率先实现集团化管理的机场公司,该模式的成功为后续国内其他机场集团化、企业化改制贡献了深圳经验,也为深圳机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深圳机场以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聚焦“客、货、城、人、智”五大战略,推动形成以旅客服务、货邮保障、临空经济三大板块为主体,以人才强企和智慧机场建设为支撑的清晰蓝图,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和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即使面对疫情冲击考验,深圳机场仍展现了难得的发展活力,2020年成为全国前十大机场中唯一实现盈利的机场,并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和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双料”大奖的民航企业。

改革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上,更体现在机场服务和运营管理各个领域。近年来,深圳机场按照民航局“四型机场”建设和深圳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深圳的科技优势,携手华为在行业内率先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智慧机场建设。三年多来,通过规划并推动近100个智慧化项目落地,深圳机场实现了“安全一张网”“运行一张图”“服务一条线”的新模式,不少项目都是行业开创性的探索、并实现了全球领先。以创新探索的智能机位分配项目为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幅提升了机位分配效率和航班靠桥率,每年可以让数百万旅客免乘摆渡车,项目入选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全球首个新旅行体验技术典型案例。

今年,深圳机场又在全国率先探索试行了无接触自助安检模式,同时,易安检、临时电子乘机证明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在深圳机场探索试行后,在行业得到推广,深圳机场用自身的创新实践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创新成果得到民航局和民航中南局充分认可,“打造最佳数字化体验机场”项目获全国质量标杆。

规划升级 加速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蝶变

机场作为城市的窗口,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活力,更代表了城市的形象。一流的硬件设施,成为现代化国际空港的重要特征。

三十年来,深圳机场从最初的一座候机楼到后来的A、B楼运作,再到2013年T3航站楼启用;跑道也从最初的一条变成了双跑道运行,硬件升级扩容成为机场发展的最好印证。“十三五”期间,深圳机场开启新一轮扩建,更好地支撑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作为新一期扩建第一个完工的重要基础设施,深圳机场卫星厅即将于今年底正式启用,未来将进一步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

“十四五”期间,深圳机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要实施深圳机场改扩建,今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更是将深圳机场及周边片区30.07平方公里纳入前海,这都对深圳机场规划、设施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深圳机场未来将规划三条跑道、三个航站区、一个卫星厅,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以上、年货邮260万吨的保障目标。

据了解,机场第三跑道、T2航站楼、机场东枢纽及配套设施项目正有序推进,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新一期扩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前海扩容的契机,加快推进新一期扩建设施建设和临空经济发展,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建设以机场为核心,‘海、陆、空、高铁、城际、地铁’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同、深度融合的“六位一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深圳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场支撑。”深圳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党建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本

过去三十年,深圳机场以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与特区“比翼齐飞”,助力特区高质量发展。谈起自身发展,深圳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金祖表示,“坚持党建引领,有力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引领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大局,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任务,也是深圳机场能取得今天发展成就的首要经验和根本遵循”。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如今在深圳空港已成为各单位的共识。深圳空港党群服务中心是全国首个设在机场内的党群中心,启用两年多来,这里不仅成为空港重要的服务设施和红色阵地,更成为党建引领空港发展的重要“粘合剂”。利用深圳空港党群中心的阵地,深圳机场联合区域联检单位、航空公司等35家党组织,共同构建了“空港党建引领平台”,汇聚形成了空港“一盘棋”的发展合力。

深圳机场与空港各单位协同更加紧密,不仅体现在日常沟通协商上,更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针对航班放行正常率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深圳机场加强与各驻场单位合作,升级并健全运管委“常态化联合运控模式”,共同提升航班正常率,2020年,放行正常率达到了92%,创下新高。在疫情防控中,深圳机场联合空港各单位早早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面对今年突发的“6·14”疫情,空港各单位拧成一股绳、攻坚克难,核心保障单位用仅剩15%—30%的保障力量,实现了疫情处置和安全运行的双战双捷,战胜了深圳机场通航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在党建引领驱动下,三十年来,深圳机场在国企改革、扶贫帮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运输保障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国企的责任担当。继此前获得“深圳十佳爱心企业”“全国民航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疫先进集体”后,在建党100周年和机场通航30周年的重要节点,深圳机场集团党委首次获得“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十年厚积薄发、砥砺前行!三十而立的深圳机场,正乘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前海合作区扩容的东风,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展望未来,深圳机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民航局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坚定不移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前海扩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客、货、城、人、智”五大战略实施,大力推进国企综合改革30项任务落地见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四型机场”建设,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和高水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向着千亿级大型国有企业和世界一流机场产业集团目标加速迈进。(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石道雄、王钟雪)

“531”产业体系强基 “5333”双创模式驱动 一流营商环境聚能 江岸区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9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搬迁武汉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回迁到湖北,搬迁至武汉市江岸区。
三峡集团总部“相中”江岸区,绝非偶然,这背后是江岸区高质量发展的厚积薄发。
江岸区先后入选全国主城区竞争力百强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榜,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江岸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4.4亿元,同比增长24.3%。1月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9.92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38.9亿元,排名中心城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排名中心城区第一。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起点,江岸区高位求进。今年以来,江岸区扎实落实湖北省、武汉市相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汉口之心、美好江岸”总体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明确“三中心一基地”(汉口历史文化中心、武汉现代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保险中心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以金融保险、创意设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五大产业为主导,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支撑的“531”产业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531”产业体系壮大发展“源动力”

在江岸区布局的“531”产业体系中,生态环保产业是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江岸区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精准布局、精准招商、精准服务。下一步,该区将抢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三峡集团回迁的战略机遇,加快引进生态环保产业上下游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环保产业集群。

生态环保产业迸发出的强劲动力,是江岸区构建“531”产业体系的缩影。

眼下,江岸区正以优势金融板块为主导、新型金融业态为特色,构筑金融保险产业链;做大做强以工程设计为核心,工业设计、测绘地理、时尚创意设计等多元发展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新品名品首发地、时尚消费目的地、潮流品牌集聚地、线上消费结算地,强化商贸物流业辐射功能,形成商贸物流产业链;依托滨江优势、优秀历史建筑资源和商贸基础,精心开发“五色”旅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

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现出突破性发展势头。江岸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金融、医疗器械等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壮大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商贸、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业态,积极打造线上经济平台;加速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激光应用、高铁装备、无人船等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以产业体系为“根脉”,江岸区打造“四区一带”战略空间布局,大力“建链、稳链、补链、强链”,引导资本、人才和技术向重点产业领域聚焦、向重点区域集聚。

目前,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一至五期供地完成,滨江国际金融中心、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利用进度加快,成功升级改造黎黄陂路、兰陵路、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街,积极推动华发外滩荟、平和坊等项目建设和巴公房子等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长江新城起步区落址谌家矶片,“两路一厂”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健康、大消费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加速拓展,华润万象城等项目推进顺利,一个未来的金融企业总部集群呼之欲出。

“总部经济”跃升产业“引领力”

数据显示,目前,在江岸区落户的总部企业(或区域性总部)逾百家,辖区内的纳税亿元以上楼宇达17栋。
总部企业的加速集聚,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助力江岸区不断刷新产业链“天际线”,产业高端化进程明显加快。
江岸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头部企业招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招大引强带动产业链集群,重点围绕重大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全区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为此,江岸区提升楼宇“3568”服务体系,梳理整合全区地块、楼宇、园区等载体资源,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重点打造“三位一体”楼宇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楚商大厦、武汉天地A1、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华讯科技金融城、泰康在线总部大厦、华润置地大厦、设计之心等重点项目进展。实施智慧楼宇、生态楼宇、节能楼宇建设,满足入驻总部企业的各方面需求。

与此同时,江岸区筛选业态模式新、发展潜力好的成长型企业,建立总部企业储备库,加大在库企业培育力度。引导辖区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总部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江岸区形成了武汉天地国际商务集群、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集群、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创集群、长江左岸创意设计集群、汉口滨江商务区国际总部集群等五大特色楼宇集群。
江岸区多个部门正联合重点街道,加强对25栋纳税4000万元以上重点楼宇的走访联系,进一步孵育楼宇经济“后备梯队”。

“5333”双创模式迸发创新“驱动力”

9月27日,江岸区透露,今年底,该区预计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5亿元。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江岸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后,探索出独具特色的“5333”双创模式(即探索5种双创模式,搭建3类服务平台,提供3种财政支持,培育引进3类双创主体),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
在优化提升双创平台方面,江岸区完善“老街区+双创”“城中村改造+双创”“社区+双创”“院校+双创”“楼宇+双创”等模式,新建、改造一批创新楼宇、创新园区、创新街区。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投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双创建设,打造一大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推进岱家山科创城、黄浦创立方、工科院孵化器、平和坊等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与此同时,培育壮大双创主体。江岸区设立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以及高成长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催生一批后劲足的小微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设院士(博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正在江岸区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构建,全链条、全区域、全社会创新的氛围愈发浓郁。目前,江岸区成功创建了一个国家级孵化器,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65万平方米,岱家山科技创业城成为全省首家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一流营商环境聚合服务“助推力”

产业高度的攀升,发展质效的跃升,离不开优良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
江岸区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成立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专题调度,搭建多部门联动服务平台。
在新村街道,江岸区成立了武汉市首个街道重大项目帮办中心。这里地处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核心区,聚集着泰康在线总部大厦、武建光彩国际城、中诚信征信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街道重大项目帮办中心专设4名工作人员,为企业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政策咨询等服务。
服务的形式各具特色,服务的意识始终不变。
江岸区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活动,对重点企业采取“1+1”包保服务方式主动介入项目立项、规划、环评等前期环节,建立“绿色通道”协调办理各类前期手续。对全区纳税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实现走访全覆盖,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深化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落实开办企业“210”标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探索“一业一证”。
江岸区还拿出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发展。先后出台留商招商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促进楼宇经济发展奖励办法、新民营经济“钻石12条”,近年来,累计减税72.84亿元,兑现企业扶持资金4.48亿元,举办“融商会”银企对接系列活动。
优质服务催生“江岸速度”。
今年以来,江岸区17个市级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市级重大项目华润二七南片建设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开工,仅用时不到4个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When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no matter how forethoughtful you are, it’s impossi
  • 去吃了一些奇奇怪怪但好吃的南洋风味小吃,再次去了海边,夏天大海吉他焰火啤酒,这个夜晚我不会忘记。(回宿舍之后发现粘鼠板上有一只老鼠,之前说自己怕老鼠的云兴冲冲地
  • 在这里,最好不要给他强烈的暗示他应该怎么做,因为你一旦这样做就等于用家长权力让他别无选择或者使他带着对抗情绪选择。在这里,最好不要给他强烈的暗示他应该怎么做,因
  • ”“不是 你现在还在梦里呢 赶紧醒过来”哈哈哈哈我姐妹好可爱子[亲亲]果然下午睡觉特容易梦魇其实还有好多场景啊卧槽比如梦见我有个氢气球,然后它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头
  • ♡宝宝,今天是你出生的第三百六十九天,早上的虾仁菠菜粥和晚上的香菇鸡肉蔬菜面,你都吃的超级好,吃光光~晚上你差点把妈妈眼睛踹瞎了,然后妈妈捂着眼睛跟你生气,说你
  • Emel qilalighan huzur suridu ''ئۇرۇشنىڭ 33 ستراتېگىيەسى'' دېگەن كىتابتىن يۇلۇپ ئ
  • 王大姐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 鉴于这封信出自二位内心的真诚,诚恳地讲到他们供养第三世多杰羌佛,而第三世多杰羌佛面对
  •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误区】1.期望孩子能成为各项全才.2.父母强加意愿给孩子.3.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4.把孩子的特长教育作为攀比的内容.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谓
  • 山大商务学院或成为山西第一所转设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是今年全国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或许是山西省第一所转设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
  • #坤娃收出站[超话]#Q杂志带折叠海报25‌悦游带海报45‌睿士带海报50‌尼龙带海报45‌时尚先生24(群封)‌环球时尚82海报U盘‌时尚芭莎35折叠海报‌时
  • 男人如果做事之前没有正确的思路、合适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心态,那所做的事情只是无用功而已,无非让对方更加对你感到失望,然后你会发现越来越抓不住爱情了。男人如果做事
  • 寻找1980年出生,在深圳生活、工作,如今40的“深圳人”。寻找1980年出生,在深圳生活、工作,如今40的“深圳人”。
  • 山大商务学院或成为山西第一所转设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是今年全国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或许是山西省第一所转设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
  •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悲欢梦入海,散作星沙满天涯……真应了之前所念——笛声已逝徒留半斩残鞘,剑心终还不负侠骨年少。
  • 男人如果做事之前没有正确的思路、合适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心态,那所做的事情只是无用功而已,无非让对方更加对你感到失望,然后你会发现越来越抓不住爱情了。男人如果做事
  • 河口区孤岛槐树林温泉旅游区是东营市滨海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带和神仙沟精品旅游线路的核心景区,规划总面积1.9万亩,拥有万亩槐林、神仙沟、农博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和地热资
  • 山大商务学院或成为山西第一所转设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是今年全国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或许是山西省第一所转设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
  • 男人如果做事之前没有正确的思路、合适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心态,那所做的事情只是无用功而已,无非让对方更加对你感到失望,然后你会发现越来越抓不住爱情了。男人如果做事
  • 结束后,军官对班长说:“班长先生,如果您还有同样的任务,您尽管吩咐总司令好了[丘巴卡]。“先生,我是班长。
  • 希林声音真的戳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全能女孩希林冲鸭每天给你撑腰[创造营2020][创造营2020]给我C位出道[创造营2020][创造营2020][创造营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