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2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

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

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

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

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

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

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这里生解。

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

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

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什么便言话堕。

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什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

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什么实法。

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

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什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

师云:尔有几个心。

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

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

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

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

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

师云:汝若不信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

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

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

师云:以心传心。

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

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

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

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

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原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

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

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寱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

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

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近日画着画着画了一些有关八百年前杭州人是怎样做生意的?发现古代杭州做生意,还是蛮有道的,在商言商,无利不商。以商言商,利欲则商,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这是商圣范蠡(陶朱公)的经商之道。
陶朱公经商十二则
1、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2、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3、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4、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5、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6、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7、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8、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9、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10、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11、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12、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陶朱公经商十二戒:
1、勿鄙陋,应纳无文,交关不至。
2、勿优柔,胸无果断,经营不振。
3、勿虚华,用度无节,破败之端。
4、勿强辩,暴以待人,祸患难免。
5、勿懒惰,取讨不力,账目无有。
6、勿轻出,货物轻出,血本必亏。
7、勿急趋,货重争趋。须防跌价。
8、勿昧时,依时贮发,各有常道。
9、勿固执,拘执不通,便成枯木。
10、勿贪赊,贪赊多估,承卖莫结。
11、勿薄蓄,货贱贮积,恢复必速。
12、勿痴货,优劣不分,贻害非浅。
陶朱公经商十八法: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陶朱公五字商训:
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商圣陶朱公经商“三谋三略”
一、《三谋》:
《人谋》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事谋》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货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物谋》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帐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帐要勤,懈怠滞本金。
二、《三略》:
《货略》、《价略》、《市略》
积著之理,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
范蠡说的“三略”是聚财的原理,他归纳为三点: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意思是说,货物的品质要完美,要注意价格变化规律,莫要使货币停止流动。
务完物是《货略》的核心,他说:“以物相贸易, 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审贵贱是《价略》的核心,价格问题颇为复杂。范蠡主要强调:“论其有余不足则贵贱之。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范蠡说的价格原理,就是货物供求关系的有余与不足;他指出了价格变化中物极必反的规律,“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今读了商圣范蠡经营商业的名言,道理皆知,无法知行合一,不是做商人的料,还是埋头画画,从画中也可发现古人的人生观和事物观,坦然自若,乐观面对一切。[调皮][呲牙][呲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好孕播报[烟花]#三代试管# 好孕一波大放送[爱你][春游家族][春游家族][烟花]图一,41岁,第三方助孕自怀,由于自身高龄卵巢功能衰退选择助孕自怀,经调理内
  • 本轮门票:10月29日&10月30日比赛场馆:上海市闵行区绍虹路33号转评赞本条微博,抽取2位小伙伴送出一日门票一张~(日期随机,二选一)同时,FPX凤
  • 【添乐】哆啦A梦儿童面霜50g*2瓶 淘宝app搜: 自助搜券>> 淘宝红包>>京东红包>> 双11天天开大奖
  • 3.杨紫其实,杨紫也是一位经常开美颜滤镜的女星,在今年的《沉香如屑》里面,她的脸被美颜弄得模糊不清,而旁边的配角脸上还能依稀看见纹路,两个人同框形成一种强烈的视
  • 时隔二十多年,第一次在外婆村里住,竟是因为送可爱的老头最后一程很多场景都已物是人非村里很暗,只有窗户透出来的星星点点的光打着手电筒独自走在黑夜中,一点也不害怕如
  • 儿子、媳妇对你越好,你越离不开,贪恋世间,不知脱离苦海,仍在六道中轮回,这都是业障重。所以说众生随业转,各人业障不同;不能转业,就得轮回,烦恼无尽了。
  • 太有意思了网络圣母[偷乐]客服不传达和解释消费者疑问,处理问题,那她上班干嘛呢,就玩电脑吗[求关注]11.12 舞剧 海上夫人虽然title是舞剧但实际并不是所
  • 地址:大埔超级城B区 271-272号铺时尚元素2️⃣ 皱褶ROCOCO是一个又仙又美的品牌‍♀️,天马行空的设计和拼接展示品位。地址:大埔超级城A区 033
  • 最近我的心态有一种给自己写信的心情小时候在农村物质匮乏我最期望的事是收到信我大概童年10岁左右就有笔友了那些年我的笔友踩50公里单车来看我三个人害羞得不敢直视长
  • 然而,专注于高辨识度设计、复古风格和手工制作的A.S.98,无疑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品牌。即使经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初版的影响力始终保留在A.S.98的风格中,代表着
  • “原来这里也有栈道,雨量大时栈道会被淹没,经过改造提升后,建设了新的栈道,还做了排水装置。”孝妇河文化休闲观光带建设工作专班淄川段工作人员王涛对记者说,张相湖湿
  • 模特&主持人:李斯羽 熬夜是现代病 戒不了咋办 喝一袋轻氧白藜芦醇 可以给你的身体和皮肤充电 肌肤抗衰老,身体健康的保障~ 演员:向佐 向佐可以说是娱乐圈
  • 都说父爱如山,其实我们的父母需要的并不是一掷千金的贵重礼物,所以有时间记得多陪陪父母,亲自下厨,给父母做道菜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道超简单的下酒菜,特
  • Capri或许还不懂的科比去世的意义,她光着脚喊着:“爸爸、爸爸”的画面不知道让多少科比球迷心碎。黄嘻嘻呀#科比妻子发声#科比妻子瓦妮莎发文说道:“我和我的女儿
  • 我们在一起还有几个月就1年了,我回头看我们的聊天记录,发现你从来都没变过,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坚定坚定在让我变的快乐,给我安全感,很温柔温柔的爱我。每天都告诉我
  • 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有些路,如果你不去启程,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美丽。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
  • 现在只记得财务总说过一句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厚重……还有一次是我考了一个证书,过来取证。我常常觉得中国人谦卑到令人发指,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下贱b站上有一个日本up
  • 批评唐嫣的网友主要是唐嫣自己的事业粉,他们表示唐嫣结婚后,重心全在家庭上,事业一落千丈,几年才接了一部戏,还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表现也让粉丝们很失望。 和
  • 而女主这边更是惨不忍睹,可以说是啥啥都不行,扮演者是没有什么作品的新人演员杨雨潼,唯一能被记住的角色就是《扫黑风暴》中的徐英子,不过也是因为剧火加上人物设定
  • 在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能过上那种奢华的生活,但你可以拥有一个平淡的人生,一个温暖的家。 在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能过上那种奢华的生活,但你可以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