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解析思索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①。’学者之敝,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②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① 见于《启问道通书》“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篇。

② 辛壬:辛巳年(1521年)与壬午年(1522年)。

欧阳崇一来信说,我读了老师您写的《启问道通书》,您说《易经·系辞》中的“何思何虑”,指所思虑的只是天理,此外再没有别的思虑,并不是说空空荡荡的什么都不想。心的本体即是天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学者下功夫,千思万虑应该是从一个根上发出来的,这根就是天理落到心之本体上,也就是从良知发出来的。所有努力只是要恢复良知本体,若去安排思索,也就是师心自用了。

“安排思索”的“安排”在这里的意思是“谓施以心思人力。与纯任自然、不加干预相对而言。”陆澄修心学,“求圣心切”,把成圣这事儿看得太功利了,结果欲速而不达,这就是一种安排思索。

明朝刘元卿《贤奕编·应谐》有一则寓言,说的就是“安排思索”: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堕入深渊的。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下面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听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筋疲力尽,失手掉到地面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师心自用”这句出自《颜氏家训·勉学》,意思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现在的学者有两个弊病,要么“沉空守寂”,要么“安排思索”。

“沉空守寂”是佛家用语,和“沉空滞寂”意思相同,此病属南宋禅宗高僧宗杲禅师所批判的“默病”中最典型的一种,又称之为“枯木禅”。《六祖坛经》中提到的大通禅师,犯的就是此病。该禅病的特征就是,沉溺于空心静坐,闭目塞听,一切不管,以不见一法、不知一法的虚无之境为究竟。禅宗是最贴近我们文化的佛家宗派,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其他的宗派相对要远一些。

欧阳崇一信最后说,这两个弊病,我也经历过,在辛已到壬午期间犯有前一种毛病,最近又犯有后一种毛病。

思索只要是从良知发用的,应该就算是符合天理的,那么和安排思索有什么区别呢?我担心自己认贼作子,被迷惑了还不知道,特意请教一下先生您。

“思曰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① 《尚书·洪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② 语出《孟子·告子上》原文“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思曰睿,睿作圣”出自《尚书·洪范》,按照伊川先生的解释“思虑久后,睿自然生”,“思曰睿”是说人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久了,明睿自然就出来了,人是以思而灵,但不要忘记,人也以思而妄,所以一定要善于思考,不要胡思乱想,要勤于思考,而且方法要好、要对;“睿作圣”,“作”的本意是ト人用刀刮削、钻刻龟甲,引申为创造、创作的意思,也就是明睿久了,就自然而然成为圣人了。

“思”的重点是要心有敬畏,不要抱定一个“我以为”,而是要去查证检验一下这个“我以为”对不对。同时一定要随时去观察,随时去思考,随时去验证,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思考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心有思考的功能,思考就会有所得到。

伊川先生说:“致思如掘井”,意思是说我们致力于思考的时候,就好像在挖井一样。挖井,刚开始的时候,水一定都是非常地浑浊,随着工作时间的延伸,挖得越来越深了,慢慢,清水就引出来了。开始思考的时候,一定会很浑浊,很乱,但是,思考久了,自然而然就明快了,这就像挖井一样,挖得还不够深的时候,当然都是浊水,挖到泉眼的时候,清水一出来,就明快了。

阳明先生说,思考是不能没有的。“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的结果,也就是基于私欲的“师心自用”。这两点在丧失良知之用方面的效果是相同的。

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的昭明灵觉,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就是良知的作用。

如果“思”是从良知上生发出来的,也不过是天理,必然是明白简易的;如果是私意安排的“思”,自然是纷纭劳扰,良知也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究竟“思”是出自良知,还是出自私欲,自己都是知道的。会出现“认贼作子”的事情,根本原因是对致良知不真的明白,更不知道从良知上体认。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致良知”,将合于道的“良知”通过人践行,践行包括心的一涌动直到落实出来,就是一个“致”的过程,“致”的本意是“送,到”,既要“送”,也要“到”,才算是“致”。“良知”人人具有,但能时时保证“良知”能被“送到”才是“致良知”的功夫。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一七集)2001/2/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17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講「五根」的第四句:

  【寂然調順。】

  十善業落實在「定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寂然調順』。世出世法若沒有定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一個堅定的志願,於是他的心是浮動的,見異思遷,很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動搖心志,這是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定」,簡單的講就是「胸有成竹」,自己內心裡頭有主宰。這個主宰不是成見,有些人成見很深,他也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這個跟我們此地講的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我們這個定是從信、進、念而生的。前面有信、進、念,所以這個定是「正定」,決定不是邪定;那一種成見很深的人,好像有定力,那個定是邪定,不是正定。唯有正定才能夠建大功、立大業,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修學的。

  定,《教乘法數》裡面,這是一般的解釋,「攝心正助,相應不散」,這是通途的解釋。這個地方的經文給我們說「寂然調順」。「寂然」是心地清淨,清淨心自自然然就產生調順的作用。「調」是自受用,「順」是他受用,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恆順眾生?我們沒有「寂然調」的功夫。「調」,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調和、調整」。調整什麼?總的來說,調整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不能隨順眾生,就是因為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能夠把這些東西統統都放下,我們的身心調整了,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性德像水一樣,它能夠隨著地形,它沒有一個執著,地形彎它就彎著流,地形直就直著流,它決定不固執「我一定要這麼走法」,不會的。能這樣調適自己的身心,他就得大自在。跟一切眾生相處,順境很好,逆境也很好,什麼都好,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於自己絲毫都沒有妨礙,自己的心永遠是寂然不動。

  我們跟一切眾生往來,自己心動搖了,這就大錯誤!如何能做到心寂靜不動?心裡頭就像《壇經》裡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它「無一物」,當然就不動。我們現在心裡是有物,不止一物,拉拉雜雜的無量無邊,所以心是動的,不是寂靜的。動是妄心,寂是真心。為什麼宗門強調修定?不但是宗門,大、小乘佛法,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也就是說,方法、手段不一樣,它的目標都是禪定。我們淨土宗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修禪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如果這個法門與戒定慧不相應,這就肯定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要揀別它是不是佛法,這是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它與戒定慧相不相應?相應是佛法、是正法,不相應不是佛法,是邪法。不管哪一個宗派,不管哪一個法門,沒有例外的。所以心要寂靜,心裡頭不能有一物。

  佛如是說,中國古聖先賢亦如是說。古大德講:「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無為」是寂靜、寂然,「無所不為」是調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無為是自受用,無所不為是他受用;無為是不變,無所不為是隨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無所不為。雖然無所不為,他的心確確實實常住在無為,《楞嚴》上講「常住真心」,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應化在世間還是用真心沒有用妄心,這是佛菩薩再來,佛菩薩應化,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是初學,我們是凡夫,就用通途這個方法,我們這個心要定在正助法中。什麼是「正法」?淨宗法門,我們今天所依據的《無量壽經》、《彌陀經》,這兩部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十六觀經》裡面就不一樣了,它裡面所講的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它說了很多讓我們選擇,不像這兩部經,它肯定教導我們就是持名念佛。那我就知道,持名念佛是正法,我們這個心要常住在這裡。什麼是「助法」?斷惡修善,這是助法。助法非常之多,我們也要抓到它的綱領。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做為助修,從《了凡四訓》裡面醒悟過來,真正相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因決定有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所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我們深明這個大道理,信心就堅定了。順境,絕不起一念貪愛之心;要知道貪愛是煩惱,煩惱就是障礙,障礙你開悟,障礙你往生。逆境裡面決定不生瞋恚,生瞋恚是造業,是嚴重的錯誤;逆境要像諸佛菩薩一樣逆來順受,「我受得很歡喜,甘心情願」,這樣子業障消了。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好增上緣。你有智慧,你能夠辨別,你知道怎樣運用,佛家所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才體會得到。你會,那真的;你不會,日日是惡日,時時是惡時。惡是什麼?造業。好日是什麼?積功累德。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有沒有善惡?沒有!好惡完全在自己的心。你以善心看一切法,一切法都善,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你以惡心去看,諸佛菩薩都是惡人。這才說「境隨心轉」。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勉勵我們用「真心」,真心是純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諸位要曉得,這是純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是相對的,不是真善。這是真善,裡頭沒有善惡,惡也是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修學,這都是屬於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佛菩薩證得,我們迷失。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幫助我們,讓我們從迷失裡頭再把它找回來,如此而已。

  所以,心決定要安住在正助二法當中。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夠失掉,佛家講「失念」,不可以失念,念茲在茲。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有願必成。助修,我們這個身體現在還沒去,還住在這個世間,每天要跟許多人事物接觸,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完全依靠經典的教誨。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我們決定不要去犯。」

  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從這裡做起,這十句很容易記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常常想到,跟佛的教誨對一對,遠離十惡,勤修十善,念念都在十善當中,這是助道。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修十善業的。我們佛念得再好,如果沒有十善業,那個地方去不了。阿彌陀佛歡迎我們去,那個地方大眾不能容納;不是大眾不容,是自己沒有辦法跟他相應。

  由此可知,念佛得修善,不修善不行。我們每天反省檢點,就用這個做標準。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不殺生」這一條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傷害小動物?有沒有損傷他人的念頭?不但是行為上沒有,念頭上都沒有,念頭是念念愛護眾生。今年我們特別提出「愛的教育」,念念愛護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念傷害眾生。別人傷害我,可以。為什麼?他不學佛,他還在迷。我學佛,我已經覺悟了,我不再迷了,縱然別人傷害我,我也不能有絲毫報復的念頭。我有這個念頭,依舊要搞輪迴,只有輪迴裡面才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迴,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不能夠生。

  不要說對人,對一隻螞蟻、對一隻蚊蟲都不可以,牠也是一條命,牠也是一個眾生,造作罪業比我們重,投胎投到這些動物。殺一隻螞蟻跟殺一個人沒有兩樣,在佛法裡面講,完全相同。對於這些小動物的騷擾,不可以有厭惡心,要知道,牠今天來騷擾我,我們過去也騷擾牠,冤冤相報,理所當然。怎麼改進?用真誠心跟牠溝通,誠就靈了;真誠心跟牠溝通,真誠心是一個妄念都沒有,跟牠溝通,我們跟牠說話,牠懂。人真正在行道,小動物都會感動,牠也會護法,牠就不來干擾你了。我們各人有各人生活的空間,我們幫助牠,牠也幫助我們。不但這些小動物,連我們居住附近的花草樹木統統都護法,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共存共榮。花草長得特別茂盛,讓我們接觸到的時候心開意解,看到這些花草好像它都在笑,我們心境多舒暢!

  如果我們不修善,天天在造惡,小動物騷擾的很多。你看那個花草樹木,你仔細去看,它都好像有很不高興的意思,很不耐煩的樣子,能看得出來!有同修告訴我,他們到這裡來看到館長的照片,他說:「館長照片這麼嚴肅。」有些人看到:「館長照片笑瞇瞇的。」有些人看到館長照片:「一臉不高興的樣子。」真的,這個道場大家如理如法的修行,館長那個照片笑瞇瞇的;如果我們這個道場所做的不如法,她的相貌就像生氣的樣子。同樣的一張照片,你仔細去觀察,確實不一樣,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細心就能夠體會到了。如果你心地清淨,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所以用清淨、用平等、用真誠來調心,處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就能與一切眾生調和。調和到極處,「生佛不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一體。這個「一體」是什麼?一體是真性。諸位要曉得,佛家講「真性」、講「自性」是一個,虛空法界都是這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見性之後,通了,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自己清清楚楚。為什麼?他性跟我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怎麼會不知道?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樣,蚊蟲在手上叮一叮,我們全身都知道,在腳上叮一下、爬一下,我們全身也知道。為什麼?一體,不是局部,是全體。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無量壽經》上講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迷了,迷是什麼?迷就是麻木了。麻木不仁,蚊子叮都不知道,麻木了。這一塊麻木了,那一塊並沒有麻木,麻木是暫時的,它會恢復的。所以覺悟就恢復了,迷了就麻木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此地五根裡頭,我們講過信、進、念、定,末後一個是慧。「信、進、念、定、慧」,它有次序,就像五層樓一樣,它有次序,它不能顛倒的。所以這個定跟世間人所講的定不一樣,它必須要具足前面的條件。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慧宗杲禅师开示观心

大慧宗杲禅师在答李郎中说:“欲妙喜因书指示径要处,只这求指示径要底一念,早是刺头入胶盆了也,不可更向雪上加霜。虽然有问不可无答,请左右,都将平昔或自看经教话头、或因人举觉指示得滋味欢喜处,一时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会如三岁孩儿相似,有性识而未行,却向未起求径要底一念子前头看,看来看去,觉得转没巴鼻,方寸转不宁怗时,不得放缓,这里是坐断千圣顶额处。往往学道人,多向这里打退了。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径要指示一念前看,看来看去,忽然睡梦觉,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大手:妙喜即大慧宗杲)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黄龙禅师开示观心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甚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看,是甚么道理?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

月溪禅师开示观心

大乘用功破无始无明,用六根随便那一根,但我们南瞻部洲的人 (即是这个地球) ,以眼、耳、意根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为多数。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内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就是图表上写的“无始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缘时至雳的一声,无始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

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甚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闲着、忙着,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雳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到此时本来佛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智是报身,六根行是应身,名为一体三身。

古人云:见性后就算是到家了以后就不用功修。

虚云老和尚开示观心

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起,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是观;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

老参的难易如何?所谓老参,是指亲见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

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迈进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

若是从我身或口起,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得大安乐。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画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别人给你的,永远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争取而来的,才能坦然地宣告:这是我的!别人给你的,永远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争取而来的,才能坦然地宣告:这是我
  • 睡着是天使,醒来是“魔鬼”愿这份美好,天真烂漫一直伴你左右,童年很短,未来很长,祝愿我的宝贝:生日快乐!我们是父女,也会是朋友,你陪我逆龄生长,我陪你稳步成长!
  • 黎音希望成为一个覆盖广泛的经销商品牌,未来有机会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有体验的地方,并提供上门服务,下个月深圳的体验店将开业特级天然绿发晶+红发晶纯银手链 绿发晶是简
  • 今天遇见了一只皮肤病很严重,被人丢弃的狗狗。接下来,去门口宠物店买了点药和笼子,给他洗了个澡,吹干,上药,先暂时安置在了阳台的笼子里[嘻嘻]#狗狗救助##流浪狗
  • ❣️囍 | | 囍❣️2022.10.6圆满礼成想了很多次要用怎样的文案来记录生命中最特别的一天却总是词穷最后才发现一场婚礼最美的文案都在爱情里❤️感谢辛
  • 点亮一盏心灯,坚持做善良人让我们把真诚与至理的生活观统一,贯穿于思想之中,待人以真诚,还归心海于辽阔无际吧。 ​#任嘉伦[超话]#[爱你]#任嘉伦长意#[爱你]
  • 3️⃣需要咨询调剂复试及有加调剂群需要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法硕[超话]##法律硕士# #法硕[超话]##考研国家线##村长讲调剂# 延安大学发布调剂公告1
  •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
  • 我最好的一场是11月3日投北大挣了10000hhh感谢北大白鲸战队的选手让我成功赌对~比赛录播和北大选手夹心烧饼的采访指路在评论区~需要的友友可以去看哦汪小菲在
  • 月入 几万 十几万 几十万 秦氏带富了很多人,不但买车买房奔小康,更关键的是解决了很多人就业问题,不忘初心,不忘使命,我们会一直努力做好[害羞]还没完勒[挤眼]
  • 近期开工以后也发现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同事们觉得我依旧对工作很尽责,投入状态也很快,也开启了频率的见客户的模式,但我自己知道,我应对工作变得更游刃有余
  • 据内廷档案记载,翡翠的名称来自两个系统:一是云贵督抚差贡中常见的,有云南石、云南玉、云玉、永昌碧玉、滇玉等名;二是来自内廷外派衙门的贡品名称,即翡翠。乾隆朝翡翠
  • 经查,当事人注册认证的“42195跑步装备”微信公众号于2022年3月21日发布促销活动广告,内容为“今天除了疫情,战争,坠机,还有促销!淘宝新势力周活动 跨店
  • 提升幸福感的100件小事|惜福早上给花换水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不就是小时候的秋天,老家常见的那种嘛。心中有阳光,处处都温暖#每日一善[超话]#☀️#每
  • 望着自己费心"打扮"后的这三册书,愈看愈有感,内心很不捨,但再怎麽喜爱的物件,终须一别;摆了近两个月,还是交由 胡思书店处理。二边放下了,诸
  • 画你文/李嫣然诗歌原创折一枚青绿的柳枝顺着眉间灼灼纹路画一幅有你的丹青春天起笔,刚刚好起笔画韵脚下定义遇见你像一棵树遇见春天我的春天在你眸底延伸一婉柔风细剪柳不
  • 另一方面,我也好开心,22年我认识的你还是有着热烈的少年气的小男生,真的很喜欢你呀,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像是那个瞬间,又或许是这个,我说不出来,因为你有好多好多
  • 原先我从来没有觉得哪条路会很难走,我以为心诚总会有爱,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单身时间里,我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幸福着,有的和前任复合,有的桃花不断,有的
  • 《数学教学通讯》知网省级主办单位:西南大学;重庆数学学会出版周期:旬刊ISSN:1001-8875CN:50-1064/G4主要栏目:课程教材教法、课例评析、教
  • 哟罗本,我又悄咪咪地在睡前发好吃的了[坏笑] 车专评里抓个宝宝一起吃呀单身粮 ❌ 黄小厨的椰子脆曲奇饼松松脆脆的口感,咬一口,浓郁的椰子香气充斥了我的口腔,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