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诸乘诸宗,
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

忏悔又分事忏、
理忏。
  
事忏,
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

诚恳坦白发露过错,
表示悔过,

“ 所未作者,
更不敢作,
已作之业,
不敢覆藏。”

(《 金光明经 》卷二 )。
  
大乘《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说
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

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

如《 法华忏法 》、
《 金光明忏法 》、
《 药师忏法 》、
《 华严忏法 》、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
《 梁皇宝忏 》、
《 慈悲水忏 》、
《 大悲忏 》等,

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

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
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

诵念其
“ 百字名 ”
( 咒语 )
而忏悔,

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
“ 四加行 ”之一。

事忏忏至罪障消除,
有严格标志,
称“ 见罪净相 ”。

依《 准提陀罗尼经 》所说,

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
光明,

或梦见听闻佛法,
吐恶食,
或吐或饮乳及酪,

或梦见日月、
空行母、
猛火、
水牛、
黑色人、
僧尼、
乳树、
象、
牛王、
山、
狮子座、
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
又名“ 实相忏悔 ”、
“ 无相忏悔 ”,

即依佛法真理,
观业从心起,
由自心妄想而生,
妄想依缘而生,

即生即灭,
无实自性,
本来是空,
如空中风,
无所依止。

《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偈云 :
  
“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
因与绝对真理 ——

本来空性相契合,
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 、对治现行力。

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
如读诵大乘经,

观空、
无我,

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

及以虔敬心、
忏悔心塑画佛像、
供养佛和佛塔,

礼佛、
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
密乘经典中,

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

如《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说
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

诵大乘经、
思第一义甚深空法,

“ 一弹指顷,
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 金刚经 》说
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

《 观无量寿经 》说
临终者至心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名号一声,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观想佛的形相、
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

《 大悲心陀罗尼经 》说
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

“ 得无量福,
灭无量罪,
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

持诵此菩萨
“ 大悲咒 ”,
一宿满七遍,

“ 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

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


“ 一切重障恶业,
并皆灭尽,
更不受三恶道报,
常生佛前 ”,

然“ 唯除一事 :
于咒生疑者 ”。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
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

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

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

与众生虔诚敬仰心、
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 、遮止力。

指严格遵守以
“ 防非止恶 ”
为旨的佛教戒律,

谨言慎行,
不作诸恶,
奉行诸善,

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
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 、依止力。

指皈依佛法僧三宝,

发普度、
普利一切众生的
“ 菩提心 ”,

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

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

随心转、
消,

但是否转、
消,

须具严格条件。

如前所述,
事忏须修到
“ 见相 ”,
方算见效;

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
与空性真实相契,

《 永嘉证道歌 》曰 :
  
“ 了则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
指明了自心佛性,
证见空的本面,
其境界相当高深,
非可轻易达到。

若不能
“ 了 ”,
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
偿还宿世所欠的债。

可消可转之业,

主要指非决定心作、
作已有悔的
“ 不定业 ”。

《 优婆塞戒经.业品 》说 :
  
“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
是业可转,
或果报定应后受者,
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

佛典中说,
以佛力之大,
亦难卒灭定业,

但也非绝对不可灭,
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

智者大师
《 法华文句 》卷十说 :

“ 若其机感厚,
定业亦能转。”

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

可以转、
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
虽可奏效,

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
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
两者大有区别。
  
《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说,

若破犯杀、盗、淫、妄( 语 )的
“ 根本戒 ”
( 性戒 ),

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
重新受戒,
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
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

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

僧尼戒条规定,
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

( 僧团不接受其悔,
非驱逐不可 )的。

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

“ 今天先尽情作恶,
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 ”
等副作用。

附 :

野孤禅 ”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
流传着一则著名的
“ 野孤禅 ”公案
( 参禅故事 ),

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

故事说 :
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

每日上堂,
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
听毕随众僧散去。

有一天,
众僧散去后,
老人独自留下来,

百丈乃问 :
“ 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

老人回答 :
“ 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
曾住此山为大禅师,

有学禅者请教 :

‘ 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
( 被因果律束缚 )吗?’

我答 :
‘ 不落因果。’

因为答错,
遭受恶报,
堕为野狐,
已经五百生,
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

百丈说 :
“ 你只管问。”

老人便问 :
“ 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

百丈答 :
“ 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告辞说 :
“ 金也脱野狐身,
住在山后,
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

百丈乃命维那师
( 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 )
敲钟召集僧众,

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
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
( 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
  
迦叶佛
( 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 )时的一位大禅师,

因为答徒众所问,
一字之差,
修行一世,

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
此事的确发人深省。

这禅师答错的,
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 :

依佛法修行,
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

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

禅师的答案,
究竟错在哪里?

如果说他答错了,

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

“ 证实相,
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 ”,

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
因果律,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
是铁的自然规律,

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
不得随意超越。

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
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

受“ 金枪马麦 ”

( 被木片伤足、
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 )之报,

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

尽管已证阿罗汉,
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

被人打死、
杀死。

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

《 优婆塞戒经 》说,

依佛法修行,
只有修到阿那含果
( 第三果 )

和阿罗汉果,
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

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
轻业不受,

不是一修行便可转、
消业报。

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
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

忽略了可转、
消宿业的条件,

未能将真、
俗二谛统一

( 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 ),

堕于
“ 恶取空 ”的边见、
断见,

会起使人纵心放任、
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

令学人智眼不明,
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
因此应堕于畜生道,
受痴暗无智之报。

然毕竟善根不浅,
五百世后,
得遇百丈禅师说法,
当下解脱。

百丈回答
“ 不昧因果 ”,

与“ 不落因果 ”
虽然只一字之差,

但这个“ 昧 ”字非常关键,
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
只能如实认识,

“ 不昧 ”,
与常人的
“ 不明 ”有别,

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

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

“ 现前心通,
前后生事犹如对见 ”

(《 传灯录 》卷二八 )。

据说摩诃目犍连、
狮子尊者,

不是不知宿业果报,
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
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
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
《 证道歌 》所说的

“ 刹那灭去阿鼻业 ”、
“ 了则业障本来空 ”,

是从真谛的角度,

肯定证会实相
( 空性 )
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

这完全符合佛教教义。

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
修行者观修实相,
当达见道前
“ 四加行位 ”的第二位
“ 忍位 ”时,

便已转、
消重业,

不堕恶道,
继而入见道位以上,
便永断恶道之因,
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

禅宗说的
“ 证实相 ”与
“ 了 ”,

一般指见道,
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
若未达“ 了 ”,

对不起,
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
去偿还宿债。

(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
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大乘的菩萨,
则于初僧祇之终,
终四善根之加行,
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马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见闻觉识识名为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 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 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 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 云何而分别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阴不在阴 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 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 此法法亦尔

  以有故有无 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 若有不应想

  或于我非我 言说量留连 沈溺于二边 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 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 不毁大导师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生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著。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贤圣。不实妄想。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 建立不生义 我说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无性无所有 揵闼婆幻梦 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 何因空当说 以离于和合 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 我说无自性 谓一一和合 性现而非有

  分析无和合 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 野马揵闼婆

  世间种种事 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 申畅无生义

  申畅无生者 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 恐怖诸外道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于何处和合 而作无因论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 非无因有因 彼生灭论者 所见从是灭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 为是无性耶 为顾视诸缘 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 惟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 亦非顾诸缘 非有性而名 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 声闻及缘觉 七住非境界 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 亦离一切事 唯有微心住 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 我说是无生 无外性无性 亦无心摄受

  断除一切见 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 空等应分别

  非空故说空 无生故说空 因缘数和合 则有生有灭

  离诸因缘数 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 更无有异性

  若言一异者 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 非有亦非无

  除其数转变 是悉不可得 有无性不生 非有亦非无

  离彼因缘锁 生义不可得 生无性不起 离诸外道过

  但说缘钩锁 凡愚不能了 若离缘钩锁 别有生性者

  是则无因论 破坏钩锁义 如灯显众像 钩锁现若然

  是则离钩锁 别更有诸性 无性无有生 如虚空自性

  若离于钩锁 慧无所分别 复有余无生 贤圣所得法

  彼生无生者 是则无生忍 若使诸世间 观察钩锁者

  一切离钩锁 从是得三昧 痴爱诸业等 是则内钩锁

  钻燧泥团轮 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 而从因缘生

  彼非钩锁义 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 彼为谁钩锁

  展转相生故 当知因缘义 坚湿暖动法 凡愚生妄想

  离数无异法 是则说无性 如医疗众病 无有若干论

  以病差别故 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 破坏诸烦恼

  知其根优劣 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 而有种种法

  唯说一乘法 是则为大乘

《圆觉经》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第三十一段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为末法众生三次请法大乘教#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维;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圆觉菩萨之“圆觉”是什么意思呢?圆义为一切圆满、觉义为三种觉悟,三种觉悟具摄一切圆满,意思必须是三觉圆满、才能称名圆觉。三觉圆满是指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觉行圆满。其义为:
1、自觉圆满:自觉者能觉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一切事理。了知一切诸法常与无常之义,悟入自性真空,明白见思二惑所生一切烦恼皆是虚妄。用四谛法断妄证真,功成妙智,道证圆通,成就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至此故名自觉圆满。
2、觉他圆满:觉他者在自觉圆满的基础上,于诸众生,生无缘大慈,视众生如父如母、如子如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平等救度一切苦恼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离生死之苦、得涅槃之乐,成就地上菩萨,至此故名觉他圆满。
3、觉行圆满:觉行者在自觉圆满、觉他圆满的基础上,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烦恼障、所知障,令三惑二障净尽无余。解脱分段及变异两种生死,福德功德具足圆满,位登妙觉,行满果圆,住法于常乐我净,至此故名觉行圆满。
圆觉菩萨的境界具含三觉之义,等同于佛,故名圆觉菩萨。这时,圆觉菩萨在法会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非常恭敬地顶礼佛足,对着佛右绕三匝,又非常虔诚地行长跪礼,起立后再行叉手礼,然后才很有礼貌地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等辈法会大众,广说修行清净圆觉之种种方便法,使我们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都有大增益。
圆觉菩萨对佛说:世尊!我等法会大众听佛开示后,而今已得开悟,悟入了佛知佛见,离成佛也就一步之遥,已不足为虑,但是,如果在佛涅槃后,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渐远,有失教化,没有开悟的人,又想求证圆觉,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安居?他们在修此圆觉清静境界时,此圆觉中有三种净观法,又当以何为首选?
就这两个问题,惟愿大慈大悲的如来,能为诸多的法会大众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施予大饶益,圆觉菩萨说完这些话后,又非常恭敬地对佛行五体投地礼,像这样终而复始,连续三次而请法。
这时世尊告诉圆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这些大菩萨能问于如来如是这样的修行方便法,以大饶益施予诸多的众生,你而今应当认真地听,我应当为你们说。此时圆觉菩萨听到世尊同意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非常高兴,奉教欢喜,与诸多的法会大众一起,静静地默然而听。
世尊对圆觉菩萨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论是生在有佛住世时、或是佛涅槃后、或是末法时期,他们中有诸多的众生本具“大乘性”,能相信诸佛秘密大圆觉心,其中有想修行的人,如果是在“伽蓝”即寺庙里安处徒众;另外由于有因缘关系的事故,不能建立道场,当随缘分思量观察,按我以上所说远离四相的方便法修行;如果是没有其他的因缘,就应该建立道场、就应当立下修行期限。
以上所说“大乘性”出自《杂集论》十一卷:是说诸法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性。即: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名境大性。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之广大法行,故名行大性。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补特伽罗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为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若能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即具般若智,故名智大性。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之行,心无疲厌,砥砺前行,故名精进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两自在,以方便善巧法,随缘化度一切众生,故名方便善巧大性。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无量无数功德福德,故名证得大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造大乘业、修大乘法,示现一切成就菩提,建立广大诸多佛事,故名业大性。
“伽蓝”来自于梵语的音译: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初期的伽蓝以供奉佛陀的建筑为主体构成,而后来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禅宗伽蓝则须具有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即厕所、浴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净、浴室为禁语之所,故总称三默堂。
佛说:身在寺庙中,有想修行的人,又没有其他牵扯的因缘,就应建立道场,立下期限,期限分为三期,其中长期为一百二十天、中期为一百天、下期为八十天。
选定期限后,按选定期限安置好禅修净居,在净居中,如果是生在有佛住世的现在,就应当起“正思维”。正思维出于佛教教义八正道,又名八圣道等,是指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即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之一。
正思维又称正志:是根据四圣谛真理进行思维、分别,确立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至善求道的欲念。正思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培养慈善仁爱心及无害心,以这些为修行的意志和决心,能这样做,即是正思维。
如果是生在佛涅槃后的时期,应当在净居室里安置佛像,心存目想,就是心里面要有佛的存在,眼睛看到佛像就应当想念佛,如此生正忆念,臆想如来还同于常住之日,然后还要悬挂诸多的“幡华”,幡华是指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织有花型的旗子,用途是庄严道场。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日,“稽首”十方诸佛的名字,稽首就是跪拜礼,将头叩到地,再求哀忏悔,就会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二十一日,一向摄念,心不散乱,于此即可安住于道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据介绍,在强基固本的基础上,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以模块化、机械化、数字化为三个抓手,切实抓好电网建设专业的创新示范,着力突破基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施工机械智能化等关
  • 但有些咨询者反应,前期的工作做得已经十分好了,而且对方目前和ta的状态也比较暧昧,但就是不主动提复合,怎么办?要知道,在这个阶段你们只是朋友关系,即使是有暧昧,
  • 为什么不能担起我们的爱与责任呢,许下未来的人明明是你啊。2021离开了那个待了七年的城市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开始熟悉新的生活与朋友 收获了小伙伴 自称为番茄炒
  • 我们的大脑误把强者标签当作了强者本身,尽管这种认知在理性上往往是错误的,但是奈何挡不住进化的力量,那对强者表现得毕恭毕敬,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无可厚非,这
  • !真的被他的长文搞破防了!
  • 5⃣️用我买的灵魂咸蛋黄料粉和食用油炒成酱,把鸡翅扔进锅里翻炒,等到鸡翅表面都裹上咸蛋黄酱料就可以吃了!#天天晒早餐##365天,早餐不重样##早餐[超话]#
  • 无人能逃脱终将成为历史的命运,梅长苏(林殊)也不例外,江湖(朝堂)的故事定会有人执笔续写!他烙铁作画已30年,虽是半道出家,但凭借自己的绘画天赋,竟也自学成才。
  • JR貨物コンテナ駅弁本来也要始発从东京扭回大阪,本着随缘买的原则。(里面的折叠一次性筷子很有趣,便当是すき焼き風。
  •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苦乐交织,顺逆交替。最洒脱的人生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己悲,不以物喜。用从容平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坦然应对人生中的潮落潮起。理解生
  • ”意思是说,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替换他众的痛苦,那不但不能成就佛果大安乐,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可言。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口口声声说爱,朝朝暮暮谈情,但
  • 信是信心仰是仰望肉眼帮我们看见过去和现在但信心 却让我们看见未来当我们仰望正确的方向时信仰 便出现在我们心中了所以 你相信什么你就将成为什么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
  • 【平常语·甘露味】人生,总是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别人遥控着,也遥控着别人,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你随便遥控的节目,我就不在是我,而是你塑造的影子,
  • 没进食的第五天 整夜没睡和失声的第三天沟通全靠打在备忘录上给人看急诊挂水到早上八点没一点好转后立马决定换医院最后拖着最后一口气熬着做完各种检查住了院疼痛得有个比
  • 第三:地理位置优越的小区但如果一些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的小区,开发商拆迁这些小区后能得到足够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即使自己掏钱也愿意对这些小区进行拆迁。但如果你所在的小
  • 圣诞限定冬日7分甜绝佳CP莓厘双倍快乐 宝子们❗冬天的终极快乐怎么能少得了奶茶的甜蜜每次上街必备单品✨我的最爱7分甜又出新品啦作为铁杆粉这波必须冲冲冲❗❗-最
  • 目前,博纳影业申请的多个电影《长津湖》相关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目前,博纳影业申请的多个电影《长津湖》相关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多个长津湖商标被宣告无
  • 没有一点分别心,取舍心,无私地奉献一切,这样才是善,才是真正的上善若水。没有一点分别心,取舍心,无私地奉献一切,这样才是善,才是真正的上善若水。
  • (别杠我我喜欢他多年喜欢的是演技不是剧结束后为了营业而营业的撒糖脱粉的辛苦了慢走不送)让我预测一下 这哥下一次发博会是中秋国庆吗[允悲]我想说的是,即使我在学校
  • 酒店楼高18层,美丽的波浪形滨海建筑风格,全力打造三亚唯一全海景五星级休闲度假天堂。情人岛又称为蜈支洲岛,集热带海岛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于一体。
  • #买书如山倒#丸山浩老师画猫那张用的是这两天很火的名为Dream(ios、Android)的AI作画app,不过也可以在线作画:appapp.wombo.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