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配送时需佩戴N95以上口罩 国际快件设3到7天静置期】
3月30日,“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六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孙岗介绍,按照市疫情防控要求,沈阳市邮政管理局按照国家邮政局《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七版),指导全市寄递企业在服务民生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快递行业是保民生重点行业,沈阳要求全市快递从业人员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话筒]做好从业人员防护

快递从业人员落实“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不聚集”“一米线”等基本防护措施。做好疫苗接种,目前全市20000余名快递小哥全部完成了加强针接种,做到了应接尽接。所有快递员上岗前要测量体温,确保体温正常,并做好登记。每两天参加一次核酸检测,建立核酸检测台账。现在快递员外出作业配送时需佩戴N95以上口罩,根据配送区域不同,在重点地区要配备防护服。

[话筒]对快件做好消杀

快件在到达分拨中心后,卸车前就要进行整车消杀,静置30分钟后,进入下一环节。在分拣线上进行喷雾消杀,目前各企业分拣线上都已经配备了喷雾消杀设备。快件在到达网点后,还要由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手持喷雾消杀,确保每件快件送到收件人手中都是安全的。特别是针对国际快件,在更严格消杀的同时,根据快递内件材质,设立了3到7天的静置期,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能够严格的落实。

[话筒]处理群众涉疫情诉求

近期,市邮政管理局与市营商环境局紧密协作,处理好邮政行业群众涉疫情相关诉求。市邮政管理局的疫情专班每天都要处理市政府、市营商环境局转办涉疫紧急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其中一件为市邮政管理局协调大东区防疫部门和邮政企业,为大东区一癌症患者开通快递疫情管控区域绿色通道,将内件为抗癌药的快件送至收件人所在社区,消杀后送至收件人手上,保障收件人生命健康安全,做好快递服务民生工作。

[话筒]快递行业群体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沈阳市邮政快递物流行业党委结合沈阳市委组织部“‘蜂’行沈阳”的统一安排,在市委组织部牵头下,联合市互联网、市交通物流、市“小个专”四大行业党委发表关于深入开展“‘蜂’行沈阳”主题活动促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自本次疫情以来全市快递企业党员、骨干职工参加防疫核酸检测志愿者服务活动500余次,志愿者根据当地社区、街道的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全力做好辖区小区疫情管控工作、协调防疫物资、宣传防疫知识、消毒公共区域、指导扫码、安抚群众情绪等。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勠力同心,做好“第一道”防线。您在核酸检测时面对的一个个温馨的“大白”,其中就有我们亲爱的快递小哥。

[话筒]管控区快递人员、车辆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可通行

市邮政管理局积极响应快递企业需求,经与有关部门沟通,近期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了《关于保障管控区相关车辆人员通行的通知》明确管控区快递人员、车辆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的通行权,这也确保了疫情期间,快递能继续为广大市民更好的服务。面对疫情,沈阳市邮政行业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将防疫及寄递民生服务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以实际行动为广大群众筑牢安全防线,真正做到“保护自己、保卫城市”。

[话筒]疫情期间 用户规范接收快件程序

近期,市邮政管理局也一直关注网上声音,有部分用户关注快递邮件如何规范安全接收问题,新闻发布会上向广大用户提供了用户规范接收快件程序,供大家借鉴。
1.接收来自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快递、物品时,请先戴上口罩和手套。谨慎从境外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邮购、快递物品。建议在收取国际快递后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建议收到国内外疫情地区的包裹,包装拆到哪一层、消杀做到哪一层。
2.手套可选用塑胶或一次性手套,口罩可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
3.优选“无接触”签收,请快递员放在快递柜等代存点,减少面对面接触。如需当面签收,请与派送人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如需签字,建议自备签字笔。
4.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拆快递、货物前,可先用75%的酒精或含氯消毒液等对外包装及物品进行擦拭消毒,但要注意酒精易燃性强,切勿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
5.同时,尽量避免在封闭的空间内拆快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处理完邮件后及时摘下手套,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更换口罩,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
6.取回快递后,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用流动水按六步法洗手。

指尖沈阳、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匀

#沈阳疫情# 【快递员配送时需佩戴N95以上口罩 国际快件设3到7天静置期】3月30日,“沈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六十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孙岗介绍,按照市疫情防控要求,沈阳市邮政管理局按照国家邮政局《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七版),指导全市寄递企业在服务民生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快递行业是保民生重点行业,沈阳要求全市快递从业人员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话筒]做好从业人员防护

快递从业人员落实“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不聚集”“一米线”等基本防护措施。做好疫苗接种,目前全市20000余名快递小哥全部完成了加强针接种,做到了应接尽接。所有快递员上岗前要测量体温,确保体温正常,并做好登记。每两天参加一次核酸检测,建立核酸检测台账。现在快递员外出作业配送时需佩戴N95以上口罩,根据配送区域不同,在重点地区要配备防护服。

[话筒]对快件做好消杀

快件在到达分拨中心后,卸车前就要进行整车消杀,静置30分钟后,进入下一环节。在分拣线上进行喷雾消杀,目前各企业分拣线上都已经配备了喷雾消杀设备。快件在到达网点后,还要由网点工作人员进行手持喷雾消杀,确保每件快件送到收件人手中都是安全的。特别是针对国际快件,在更严格消杀的同时,根据快递内件材质,设立了3到7天的静置期,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能够严格的落实。

[话筒]处理群众涉疫情诉求

近期,市邮政管理局与市营商环境局紧密协作,处理好邮政行业群众涉疫情相关诉求。市邮政管理局的疫情专班每天都要处理市政府、市营商环境局转办涉疫紧急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其中一件为市邮政管理局协调大东区防疫部门和邮政企业,为大东区一癌症患者开通快递疫情管控区域绿色通道,将内件为抗癌药的快件送至收件人所在社区,消杀后送至收件人手上,保障收件人生命健康安全,做好快递服务民生工作。

[话筒]快递行业群体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沈阳市邮政快递物流行业党委结合沈阳市委组织部“‘蜂’行沈阳”的统一安排,在市委组织部牵头下,联合市互联网、市交通物流、市“小个专”四大行业党委发表关于深入开展“‘蜂’行沈阳”主题活动促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书。自本次疫情以来全市快递企业党员、骨干职工参加防疫核酸检测志愿者服务活动500余次,志愿者根据当地社区、街道的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全力做好辖区小区疫情管控工作、协调防疫物资、宣传防疫知识、消毒公共区域、指导扫码、安抚群众情绪等。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勠力同心,做好“第一道”防线。您在核酸检测时面对的一个个温馨的“大白”,其中就有我们亲爱的快递小哥。

[话筒]管控区快递人员、车辆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可通行

市邮政管理局积极响应快递企业需求,经与有关部门沟通,近期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了《关于保障管控区相关车辆人员通行的通知》明确管控区快递人员、车辆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的通行权,这也确保了疫情期间,快递能继续为广大市民更好的服务。面对疫情,沈阳市邮政行业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将防疫及寄递民生服务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以实际行动为广大群众筑牢安全防线,真正做到“保护自己、保卫城市”。

[话筒]疫情期间 用户规范接收快件程序

近期,市邮政管理局也一直关注网上声音,有部分用户关注快递邮件如何规范安全接收问题,新闻发布会上向广大用户提供了用户规范接收快件程序,供大家借鉴。
1.接收来自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快递、物品时,请先戴上口罩和手套。谨慎从境外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邮购、快递物品。建议在收取国际快递后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建议收到国内外疫情地区的包裹,包装拆到哪一层、消杀做到哪一层。
2.手套可选用塑胶或一次性手套,口罩可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
3.优选“无接触”签收,请快递员放在快递柜等代存点,减少面对面接触。如需当面签收,请与派送人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如需签字,建议自备签字笔。
4.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拆快递、货物前,可先用75%的酒精或含氯消毒液等对外包装及物品进行擦拭消毒,但要注意酒精易燃性强,切勿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
5.同时,尽量避免在封闭的空间内拆快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处理完邮件后及时摘下手套,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更换口罩,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
6.取回快递后,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用流动水按六步法洗手。

指尖沈阳、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匀

【把养老院“搬”回家!沈阳“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来了】一边是“住不进去”的养老院,一边是“离不开人”的银发族。 面对养老困境,“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作为一种解决方案,首次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打造“品质养老”的城市品牌,从2021年10月起,沈阳市正式启动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建设试点工作。12月26日,记者从皇姑区民政局了解到,在沈阳市民政局指导和推动下,该区已率先完成全区老人失能等级评估工作,对符合申领条件的670户家庭开设家庭养老床位并开始服务。
皇姑区智慧养老管理和服务两大平台已于12月20日接入市级平台,为每一张“家庭养老床位”,配上了“数字+人员”双护工,实施智能化看护。适老化改造、日常起居照料、专业护理、实时监测等一系列在养老院和医疗机构才能享受到的专业养老服务,正在“搬”进老年人的家中、床边。

[话筒]试点“家床”
670户家庭首批受益

12月24日,记者随同(牡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护理人员,来到了三台子街道梅江西社区郭广柱老人的家。他是沈阳市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的第一位受益者。
70岁的郭广柱患多发性脑梗长年卧床,日常生活都由老伴护理。正是午饭时间,老伴摇起护理床床头,调整到合适角度,支起餐板,方便郭广柱进食。床两侧还安装有扶手和护栏,防止老人掉落和摔倒。

“这个床给我们解决老大问题了。以前我老伴吃饭,我得坐在后面给他当靠垫,还得扶着他吃。我也70多岁了,越来越力不从心……”老伴崔桂芬告诉记者,在申请养老照护床位后,很快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安装了护理床等适老设施。
据皇姑区民政局主管负责人张曜丽介绍,从今年10月起,皇姑区按照重度失能、中度失能、轻度失能等三类,将全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670户纳入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并开始提供服务。

[话筒]民生兜底
政府购买多项养老服务

目前,“家庭养老床位”可提供的服务包括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硬件改造。结合老人身体状况、居家环境,入户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加装护理床、安装扶手、坐便椅、淋浴椅等一系列改造项目,每户最高补贴3000元。根据老人的意愿和需求,配备手表式GPS定位仪、一键紧急呼救、语音视频、智能床垫、燃气报警等各类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
一方面是“软服务”。根据服务对象轻度、中度、重度失能评估等级,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每月20至45小时上门服务,包括保洁、理发、助浴、送餐、起居照料、失禁清理、康复护理等11项日常基本生活护理和相关医疗护理,试点“家庭养老床位”不收取床位费,上门服务部分由政府按照每人每小时3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1:1配比,纳入财政预算,真正体现“养老普惠”“民生兜底”。此外,超出补贴政策规定范围之外的由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自行协商决定。
“我是低保户,负担不起住养老院、雇护工的费用。现在有了‘家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患有严重的类风湿,不得不长期卧床的家庭养老床位申领人曹秀华说。由于儿女白天上班,家中无人看护,通过家中安装的人体红外感应器、“一键呼叫”等智能设备,皇姑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时对老人的生活状态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监测系统实时发出预警,通知家属和专业救护人员进行处置,相当于为老人装上了24小时在线“护工”。
“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成本远低于养老机构床位建设成本,同时能有效解决中心城区养老空间紧张、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不足的问题,“花小钱办大事”。对于失能程度加剧、家庭成员照护精力受限的老年人来说,一方面可以提升居家养老品质、降低养老成本,另一方面避免陷入“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话筒]数字赋能
把养老院“搬”回家

“我想预约一下室内清洁,再送两份餐。”
“好的,您希望什么时间上门?”
在新乐街道新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一位老人正坐在家中,通过实时视频预约保洁和送餐服务。接线人员立即在平台上录入老人的预约信息,并分派服务人员“接单”,准时上门服务。
这里是皇姑区民政局刚刚建设完成的智慧养老指导中心和服务平台。可通过接入多种智能设备,实现居家老人在线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安全行为分析及应急救助、远程订餐、远程视频关怀慰藉、护理计划管理、应急呼叫等等功能。
刚刚预约服务的老人名叫安国祥,今年已经 80岁了,和老伴共同生活,子女都在外地。他所居住的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是皇姑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10个试点社区之一。辖区内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免费享受3个小时上门服务,包括洗澡、做饭、送餐、保洁、康复训练、出行陪护、理发等9项基本生活服务。
这个月3小时免费服务时长已经用完,安国祥马上又通过此前安装的“居家床头机”——一种外形类似小型电脑的智能设备,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可视化对讲,额外下单了保洁和送餐服务。
服务人员告诉记者,从老人下单、支付费用,到上门服务的全过程,平台都会进行信息和录像留存,并实时将数据上传到设在皇姑区民政局的管理平台,由民政部门对服务质量、价格等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服务全过程透明化管理。
目前,皇姑区智慧养老指导中心、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已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对接,实现全区128个社区老人基础数据的“一张网”,实时抓取采集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的相关服务数据,汇总审核数据、发放服务补贴,实现服务、资金的全面监督和闭环管理。

[话筒]服务扩面
到2022年2月底
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500张

目前,《沈阳市推动品质养老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正式出台,其中“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成为重点工作之一。沈阳市将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信息化建设,使其居家环境符合开展专业护理服务所需条件,将养老服务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家庭。到2022年2月底,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500张;到2023年,在此基础上新建家庭床位不少于4000张。
同时,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供生活照料、短期托养、助医、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关怀访视、生活陪伴、心理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并督促引导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不离家”,正在从理想逐步变为现实。

沈报全媒体记者:叶青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