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占们维权有多难#
2021年七月份的时候 #反剽窃基金# 接到了@祖占占 的帮扶申请,随着申请发到基金邮箱的还有祖占自己做的调色盘。
不久之后,我开始对两本书的阅读。
祖占所著《越过时间拥抱你》讲述的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来到闭塞保守的江南小镇开了一家面包店,房东的儿子高中学霸宋小雷对她想入非非难以自持,在两人克服重重阻力相知相爱的过程中揭开了少妇不堪回首曾被孩子生父侵犯的过往,女主在少年男主的陪伴和鼓励之下挥别过去,谱写出一段跨越阶级和年龄的旷世之恋,全篇三十余万字。《小南风》通篇只有十三万字,讲述的同样是一位美丽的开旗袍店的少妇在小镇居民世俗的眼光里艰难生活,学霸少年不畏人言与之相知相爱,谱写了一段跨越阶级和年龄的爱恋。(注:此处只是对两个故事的简短总结,题材相似并不能作为判定抄袭的依据。)

阅读完这两部作品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站在读者的角度我觉得《小南风》一书中绝大部分的元素,包括故事背景、架构和讲述的脉络均来自于《越过时间拥抱你》,甚至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均能与《越过》一书一一对应。所不同的是,祖占的作品用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女主和少年,另一条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女主与嫁入豪门被孩子生父侵犯的过往,而《小南风》一书,则基本舍弃了这一条线,完全按照女主和少年的感情线来讲述。更使我惊讶的是两部小说没有任何两个完整的语句是完全重合,及时最接近的情境之下语句的描述和对白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在两个女主要求自己的孩子叫男主哥哥的时候,《越过》男主纠正:叫舅舅;《小南风》男主:叫叔叔。
是否帮扶祖占这个决定必须十分慎重,一旦出现过度维权的情况,不仅伤害到基金的公信力,对《小南风》的作者也是极不公平的,对任何作者而言,涉嫌抄袭都会极大损害到个人的名誉。
针对这两部作品我们内部展开了数次讨论,并专程拜访政法大学@政法朱巍 老师请教疑问,与著作权专家@赵虎律师David 以及基金管委会成员@岳屾山 律师也多次开会进行探讨,然而结果都是徒劳的,在没有阅读完两本书、没有抽丝剥茧对情节人物和架构进行分析的前提之下,我们的讨论显然不可能有结论。
此时,祖占再次向基金负责全要素审查的“小反”欣姐发来消息,称自己因为整理调色盘而焦虑失眠,几近崩溃。
对任何的著作权侵权案件而言,举证都是一个难点,原告必须反复阅读两部作品,清晰的描述且标注出涉嫌抄袭的部分详细信息,这对任何人而言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对于像《小南风》和《越过》这样通篇找不到相同语句的作品,举证更是难上加难。我猛然想起我当年的诉讼举证正是得到了网络上读者们的无私援助才得以顺利完成,于是提出是否组建一支专门的阅读比对志愿者团队来帮助当事人的举证工作,以及撰写出读者视角的阅读报告,作为基金管委会老师们做出帮扶决策的依据。
在政法大学朱巍老师的帮助之下,志愿者网络很快搭建起来,赵虎律师集中做了几次培训之后,进入到志愿者阅读比对阶段。
二十四名志愿者经过一个月的比对和分析,提交的比对报告百分之百地认为《小南风》涉嫌抄袭《越过》。
在将志愿者的阅读报告提交给管委会之后,10月11日,我们乘坐高铁去探访祖占。
早上九点从南站出发,见到她已经是下午。她在路边等待我们。
由于是下午,小区里没有多少人,我们边走边聊,听她介绍家庭和举证的情况。
正如祖占在她的博文中所讲,这五年来她过的非常不好,在向平台举报无果后,很长的时间她沉浸在“我该怎么办”以及“为什么要抄袭我的作品”这样的恶劣情绪当中不能自拔。
按照原来的规划《越过时间拥抱你》出版之后,她原本可以乘胜追击,借着积攒的人气继续创作,然而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即使一部已经完成的作品也只是静静躺在电脑里,不敢轻易在网络平台发表,生怕再次遭遇到被“抄袭”的困扰。她很感谢家人对她的理解包容和帮助,把她从抑郁的边缘拉回到正常生活的状态,然而她说这些年有一个问题她始终想搞清楚:《小南风》到底是否构成对《越过时间拥抱你》的抄袭?是否她应该发起诉讼?
我对她说,既然是诉讼,有可能法院会认定侵权,也有可能会认为这不是侵权,你是否想过自己可能会打输?
我记得她说,不论输赢与否,都会使得困扰她多年的困惑得到一个确定的回答,如果赢了,她希望过往煎熬的困扰和伤痛可以淡忘,得到公平和道歉;如果输了,她也愿意服从法院的一切判决,并且希望可以通过对她这个案件的拆解和传播,让更多的网络作家清晰的知道思想和表达的界限究竟是在哪里,同时希望更多像她一样遭受抄袭困扰的作者能够勇敢地为自己发声,维护权益。
就是有些人会经历一些大部分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感受到格外的痛苦,当你走完这段路程再把这些经历讲出来,它就不再仅仅是你的一段经历,是经验。所谓经验就是你花费时间精力耗费掉许多生命的能量为那些迷茫的人所蹚出来的一条路。
在过去的一年里,反剽窃基金接收到了一百多人次的咨询和求助,讲真心话,以基金目前的条件并没有能力去帮扶每一个求助人去做诉讼,我们只能通过帮扶一些及其典型的案例将那些著作权法律之光还没有照耀到的角落推到阳光底下,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推动法律进一步完善,以及不断地发出声音来倡导社会对著作权的尊重,使得今天困扰许多创作者的抄袭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疫情期间登记结婚需要注意什么?市民政局发布疫情期间安全办理婚姻登记的倡议书】近期,全国多地发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已波及20多个省份,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现倡议如下:

一、先预约后登记。建议需要办理婚姻登记业务的当事人,提前2~30天登录“沈阳民政”微信公众号,省、市民政局官方网站,“辽事通”APP,“沈阳政务服务”APP等平台进行预约,按照预约时间前往相应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提倡不带亲友团,尽量减少人员在婚姻登记机关场所聚集,避免交叉感染。请尽量避开3月22日等高峰登记日,美好的婚姻取决于男女双方的感情基础,只要相知相爱相守,每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的日子都是温馨浪漫、值得铭记的时光。

二、先预录并预审。提前了解办证要求和流程,减少往返和滞留婚姻登记机关次数和时间。已预约的当事人,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登记时录入个人信息,进行自查自审,也可以提前电话联系已预约的婚姻登记机关,沟通预约预审事宜。

三、做好个人健康情况自查。所有进入婚姻登记机关的当事人要提前准备好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特殊情况的,提早向婚姻登记机关电话沟通报备。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请先确认未感染后再办理婚姻登记业务。婚姻当事人进入婚姻登记场所办理业务时,请正确佩戴口罩,自觉接受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保持1米社交距离,根据工作指引文明办证。

四、弘扬婚姻新风。疫情防控期间,请大家自觉遵守不参加、不举办群众性聚集性活动要求,提倡婚事简办,杜绝大操大办,营造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和文明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希望广大市民讲大局、顾大局,不疏忽、不大意,以实际行动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民政部门将继续秉持“依法行政、热情服务”的宗旨,为广大婚姻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婚姻登记服务。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感谢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沈阳疫情##疫情防控#

【汉字中的文化,落花时节又逢“君”】君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从口、从尹,尹代表掌握权力者,口代表发号施令,“君者,尊也”,本指一国之国君。随着汉语的发展演变,君逐渐成为一种敬称,犹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您。父母、兄弟、夫妇、友人之间,皆可以君相称。古代诗人常用君字表爱情、写友情、叙幽情、述乡情。#每天读国学#

君字表爱情。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是一首灵秀隽永的爱情诗。开头两句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刻画了一位翘首相思的深情女子,此处的君便是情郎;“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紧承前两句,思而不得,离恨满怀,既有率真热烈的民歌风味,也有含蕴深婉的词家笔墨;“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则更进一步,江水永流,犹如相思永隔;末尾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女子所求无他,只要有一颗心与她的心永久相印。

汉乐府民歌《上邪》更是语出惊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开头一句“上邪”先声夺人,天地可见一片赤诚之心,接着女主人公说出了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她连用五件现实中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生死不渝,这是对她心中的“君”有至深之爱才能如此起誓,这种纯粹与炽热让人向往,被后人誉为“短章中的神品”。

君字写友情。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劝酒诗。当时,李白和友人岑勋在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隐居处做客。三人是可以诗酒唱和、谈天说地的朋友。此处的君,是知己,是挚友。李白天赋才华,酒入豪肠化作诗魂,信手拈来皆佳句。三人饮酒放歌、恣意畅快,读之不禁为其所感染。

君这一个字,既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文尔雅,又洋溢着中国风范的浩然正气,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渭城客舍,朝雨细细,垂柳青青,两位朋友举起了送别的酒杯,虽然知道此行是西北边疆路途遥远,但王维并不悲观,他说的不多,而蕴含的深情朋友都能感知。高适的送别又另有风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久别重逢,随即再天各一方,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惟有勉励能给人力量,雄壮激越,颇具盛唐气象。

君字叙幽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是其代表作,也是绝命词。此处的君,是自喻。李煜作为南唐国君却终日沉迷于诗词书画与儿女情长,其词绮丽柔媚,亡国之后,词风忽转,格调变得哀婉凄凉又沉郁广阔。《虞美人》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余味悠长。落笔处,亡国之痛痛彻心扉,思乡之愁愁入柔肠,恰如春江流无穷,颇有语尽意不绝之感。

如果说李煜的问君沉痛不已,那王维的愿君便返璞归真,但同样幽情悠长:“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看似什么都没说,其实该说的都说了。红豆别称相思子,传说一位女子在树下守望丈夫,泪落染树所结出的红子。此诗在唐代就广为流传,玄宗时宫廷乐工李龟年,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经常演唱此曲,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则又为此诗增添了一分忆往昔之幽情。

君字述乡情。《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给妻子或友人的一首诗。当时,诗人身居异乡巴蜀,妻子或友人远在长安,对他十分挂念,写信询问归期。诗人为此写了一封复信,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简明的问答,妻子或友人盼归,夜雨缠绵,秋池涨满,羁旅之愁油然而生,急归之状跃然纸上;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化实为虚,以奇绝之笔,想象自己回家之后,与妻子或友人闲坐西窗,剪烛谈心。全诗构思新巧,语短情长,令人动容落泪。

让人还有落泪之思的,还有张祜的一次诉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三千里是空间,二十年是时间,短短十个字,即写出了一个人一生的离愁,这种乡情一经触发便如山洪奔泻,此时对君千言万语的悲怨,都化作泪水不言而喻。思乡的情绪难以排遣,惟有从君处获得安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这么轻轻一问,便表达了所有思乡之意,君自故乡来,那就是至近的乡亲啊,故乡的梅花开了吗?

“君”在古诗词中可谓高频词。唤君一声,真情涌出,留给读者品不尽的浓浓余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