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右翼政党再度发起挑战,大西洋两岸频传焦虑声音......法国大选牵动西方阵营】“普京下一个重大胜利可能发生在巴黎”,4月10日进行第一轮投票的法国总统大选,在大西洋两岸引发了一波罕见的焦虑情绪。媒体普遍预测现任总统马克龙和他的老对手、法国“国民联盟”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将在第一轮选举后胜出,同时预测“比5年前更加温和及精明的”勒庞,将在第二轮投票中向马克龙发起有力的挑战。美联社称,作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的核大国和唯一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的国家,法国大选的结果将“塑造欧洲未来”,并决定华盛顿能否继续拥有巴黎这个“古老的盟友”。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9日称,此次大选将是对法国外交政策的一次“公投”: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这是法国人对本国在欧盟、北约中的地位以及在更广阔世界中的角色的一次思考,也是对俄罗斯态度的一次全民公投。

37%的选民“选前犹豫”

2022年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于当地时间10日上午8时至晚8时在法国本土进行。法国部分海外公民已在9日提前开始投票。记者注意到,10日上午民众陆续前往投票点投票,投票队伍普遍排得不长。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近日在法国出现反弹,但多数选民并未佩戴口罩。

今年法国约有4870万注册选民参加投票,包括“寻求成为自2002年希拉克以来首位获得连任的法国总统”的马克龙在内,共有12名候选人竞选总统。8日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马克龙的支持率为26%,勒庞为24%,极左翼政党“不屈法国”候选人梅朗雄为18%,其余9位候选人民调支持率均低于10%。

绝大部分法国民调机构都预测马克龙和勒庞将进入4月24日的第二轮投票,并且马克龙将再次击败勒庞,但两人的支持率差距与5年前相比将大幅缩小。在上次总统决选局中,马克龙以66.1%对33.9%的得票率击败勒庞。而据法国民调机构Ifop-Fiducial的预测,在今年的第二轮总统选举中,马克龙的得票率将为53.5%,勒庞是46.5%。

据路透社报道,截至当地时间10日午时,第一轮投票率低于2017年同期。民调机构预测,第一轮投票弃投率可能接近30%。法国《费加罗报》称,疫情反复、物价上涨、俄乌冲突等夺走了人们对今年大选的关注,影响了投票热情。与此同时,这些危机也导致选民格外关注能源价格、移民、健康等问题。英国广播公司(BBC)10日称,益普索的一项民调显示,37%的法国选民在投票前一天仍未决定选谁,这增加了大选的不确定性。

10日上午,在圣丹尼市的一个投票站,24岁的伦斯利为马克龙投票:“我正在创业,马克龙总统的多个就业促进计划,帮助了很多像我一样愿意付诸行动的创业者。”21岁的萨拉则为梅朗雄投出一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投票,我不希望拥有一位极右翼的总统。”42岁的奥朗斯则认为“需要做出改变”:“马克龙执政5年带来的改变有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给勒庞一个机会。”

BBC报道说,从事护理工作的巴黎市民梅丽娜在参加了马克龙的竞选集会后表示,经济形势改变了她的政治立场:“有很多法国人被迫睡在自己的车里,因为他们买不起公寓,这是一个耻辱。我过去投票支持左派,但这次我很可能投票支持右派。”在巴黎西郊的普瓦西市,水果店老板伊薇特告诉美国《国会山报》记者:“油价在上涨,一切都在涨价,人们感到害怕。”但她还是打算投票给马克龙,部分原因是他的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发放了数十亿欧元,帮助个人、企业和法国经济的运行,“他没有让任何人掉队”。伊薇特同时预测,勒庞“也有获胜机会”,“她改变了口气,学会了自我调整”。

勒庞转向“温和民粹主义”

英国《金融时报》10日称,这场难测准确结果的大选可能成为“法国政治向右转”的标志。马克龙在竞选活动中强调他推动的经济自由化的努力,包括提高退休年龄的计划。而对高油价等经济问题的关注,帮助勒庞赢得了工人阶级选民的支持。《国会山报》称,马克龙有值得炫耀的一些经济成功:法国经济从疫情打击中复苏的速度快于预期,2021年GDP增长7%,是196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失业率降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今年53岁的勒庞现在是一个更加圆滑、令人生畏和精明的政治对手”,这是她第三次试图成为法国首位女总统。文章称,除了把竞选重点放在生活成本问题上,勒庞还取得了另两项“非凡成就”:首先她淡化了自己之前的一些激进狂热的言辞,努力让更多选民相信,她不再是危险的种族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其次,勒庞巧妙地避开了此前她被认为与普京“关系密切”所引发的反弹,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勒庞也声称普京的行为“不能被原谅”。

美国政治新闻网9日称,过去一年法国天然气价格上涨了53%以上,数百万法国民众艰难维持生计。勒庞在竞选中承诺降低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并对雇用外国雇员的企业加税,以优待本国人,这令她在过去几周内支持率大增。报道同时称,尽管勒庞自诩为“温和的民粹主义者”,但她在移民和对待伊斯兰教问题上的竞选纲领仍然激进,她计划在所有公共场所禁止佩戴面纱,并阻止外国人享受到与法国公民一样的权利。

BBC称,勒庞此番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挑战马克龙的人选。她要感谢两个男人:同样参选总统、极右色彩比她更浓的电视评论员泽穆尔,以及俄总统普京。法国《世界报》称,上次法国大选,普京公开支持勒庞;这一次亲俄立场毁了泽穆尔,勒庞则非常聪明地采取了比他温和的立场;而马克龙在寻求外交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过程中受挫,还因为经常与普京沟通受到波兰等欧洲国家的批评。

对法国“脱欧”的恐惧

英国《经济学人》10日称,此次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有90%可能性是2017年大选的翻版”,但巴黎政治学院政治学者坦泽尔对《纽约时报》说:“认为马克龙一定会赢得这次选举是一种错觉。”他说如果投票弃投率很高,加上民粹主义的一时冲动,可能会有真正的意外出现,“勒庞获胜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美国雅虎新闻网9日称,在这场胶着的大选中,勒庞和马克龙的民调结果差距日益缩小,一旦勒庞获胜,可能会让白宫惊慌失措。勒庞的胜利还将给欧盟带来“自英国‘脱欧’以来最大的危机”,彻底颠覆整个欧洲大陆,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欧洲盟友所建造的“跨大西洋铜墙”可能会出现一道巨大的裂缝。美国大西洋理事会欧洲中心研究员哈达德表示,勒庞如果赢得法国大选,对乌克兰获得来自跨大西洋的支持将是场“灾难”。他说:“她的政纲包括离开北约,以及一系列反欧盟措施,这些措施实际上相当于法国‘脱欧’。尽管这一次她将法国‘脱欧’从自己的竞选纲领中去除,以免吓到选民。”

“普京下一个重大胜利可能发生在巴黎”,美国政治新闻网9日称,如果勒庞获胜,将难以维持大西洋两岸在乌克兰冲突中所表现出的“相对团结”,“她的当选只会正中普京下怀,即加剧北约的裂痕”。文章称,勒庞一直是普京的“毫不掩饰的崇拜者”, 2017年她在莫斯科会见了普京。近期,她也拒绝评论西方联盟对俄罗斯采取的强硬制裁措施。

美国雅虎新闻网9日称,短期内,勒庞当选将“严重动摇从华沙到华盛顿的亲乌克兰联盟”。而按照白宫官员的说法,最坏的情况是勒庞在赢得大选后,“直接把法国从目前与基辅并肩对抗莫斯科的联盟中拉出来”。文章称,马克龙政府在与莫斯科的关系上“已经在走钢丝”,华盛顿担心,如果勒庞当选会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可能促使其他欧洲领导人放弃亲乌克兰联盟。拜登的助手们对媒体说,即便马克龙赢得连任,但优势比较微弱的话,仍可能对欧洲领导人产生“寒蝉效应”,他们将担心自己也会遭到本国民粹主义政治家的挑战。(《环球时报》4月11日1版文章,本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刘玲玲 本报特约记者 任 重)

规定和人情起了冲突我们该怎么选!你们怎么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龙婆耶 招财升运平安手镯 纯银竹节手镯 必须告知大家手镯的数量稀少且价格不断飙升,万众瞩目的龙婆耶手镯新一期的纯银手镯,出庙当天泰国人连夜排队疯抢,一镯难求,拳
  • “通过对病人的观察,结合环境因素,我们基本考虑这个病的病名叫寒湿疫”仝小林院士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新冠病毒是个嗜寒湿的病毒,在寒湿的环境存活的时间长
  • 心灵平静的禅语, 句句经典, 道尽人生真谛! 一、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憎恨恼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动念,坦然面对,一
  • 阳光跳跃在纷纷而落的纯白雪花上,那时候,光变得柔和了,世界可爱了起来。今日散步,主要是练球时候,罕见的没有强烈的日光,云层很厚,风也很大。
  • 哪个年代都好坏并存呀现在也有年轻的音乐人当然也在认真做音乐,好的音乐总会在时间长河中闪闪发亮的,我喜欢的歌有从前的有现在的,有图中我之前表达的想法其实只是因为发
  • 随着年龄增长,也对世界和生活,对人生和人性有更多的理解,只是也了解自己或主观或客观或历史或如今的一直活在一种疏离和陌生中难以自拔,也许是天生反骨带来的孤僻,抑或
  • 玻璃纤维和树脂容器有时可能没有排水孔,这对需要干燥介质的多肉植物和仙人掌来说是个问题。优点:材质轻巧,便于运输;不受天气影响的;可以放在寒冷的室外;负担得起;比
  • 景区随处可见的小红帽志愿者,协助参与景区秩序维持、解决游客咨询,并为游客提供景区文明引导、防疫政策宣传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受到广大游客的一致好
  • 淄博开辟文旅经济新领域,围绕提升城市的“年轻气质”和“青和力”举办麦田音乐节、城市戏剧节、啤酒节等新派活动;重点推出“夜游”主题观光、“夜娱”文化体验、“夜食”
  • 化‮岁太‬预约‼️​‎ ͏ 生肖牛2021年本命年‮太值‬岁进入2021年,‮于对‬属牛人‮言而‬是本命‮值年‬太岁,有叫伏‮,吟‬整体运‮多势‬有动荡,‮要想
  • 虽然结局看似还算he点,但……你好歹说一下左卿辞是咋续命的啊[允悲][允悲]毕竟之前就没几天活头了,这怎么可能再坚持五年啊……话说,这剧死了好多人……我还以为师
  • 当提到日本料理时,许多人会联想到寿司,这种日本人自己发明的食物就是“和食”;另外,源自中国的日式拉面、源自印度的日式咖喱、源自法国的日式欧姆蛋(蛋包饭)这些外国
  • 最后,如果能刷到也喜欢玩光遇的同频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听着音乐,一边在光遇中跑图,太太太太浪漫了~[许愿星]最近读到李蕾老师讲的《浮生六记》摘录一些好句子分享平淡
  • ”还是到那个熊孩子身边说:“虽然我们有血缘关系,但是你现在的生活很好,最好保持原样吧。#泰剧是你[超话]##泰剧是你##泰剧badromeo# 女主所处的感情阶
  • 但不管他们怎么轮回都是一样的本质,就是花始终是花树始终是树,与同凡夫众生的生命皆由一个母体,而繁殖而成的无数生命体,这其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她,皆为一体绝无二义,故
  • 12月12日8:00从家属楼出发步行前往办公室,12:09-14:37乘出租车(尾号136)在铁锅炖羊肉(西安高新科技路地铁站店)聚餐。12月5日12:39在聚
  • 2012 年 8 月登陆 PC 的《黑暗之魂》当时只能支持 30FPS 运行,而在那之后 From Software 发布的游戏也从来没有超过 60 帧。此外,
  • 最近看了摔跤吧爸爸和嫌疑人X的献身,有点点感悟能给自己点点激励吧。东莞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新鲜出炉】岁月悄悄溜走,世事变幻,恩师的表率,却常在我们左右
  • 我也沒有關於愛情的理論,追求幸福的初衷未曾改變,愛就是永恆,甘願在永恆的痛苦之中找尋那份喜悅。當然,虛幻就讓她存在於虛幻世界好了,只是我知道無論未來我變成怎樣,
  • 新玩具入手,Stylophone的David Bowie版关于Stylophone➡️1969年David Bowie首次使用这台模拟便携合成器完成了《Sp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