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百丈怀海禅师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者,福州长乐人也。姓王氏。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属大寂阐化江西,乃倾心依附,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号入室。时三大士为角立焉。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  “汝忆父母邪?”师曰:“无。”曰:“被人骂邪?”师曰:“无。”曰:“哭作甚么?”师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师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大师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为某甲说。”大师曰:“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师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师曰:“适来哭,如今笑。”同事罔然。次日,马祖升堂,众才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师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檀信,请于洪州新吴界,住大雄山以居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既处之,未期月,参玄之宾,四方麇至。沩山黄檗当其首。一日,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沩山问仰山:“百丈再参马祖因缘,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云:“此是显大机大用。”沩云:“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识几人得大机,几人得大用?”仰云:“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余者尽是唱导之师。”沩云:“如是,如是。”﹞有僧哭入法堂来。师曰:“作么?”曰:“父母俱丧,请师选日。”师曰:“明日来,一时埋却。”  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师谓众曰:“我要一人,传语西堂,阿谁去得?”五峰曰:“某甲去。”师曰:“汝作么生传语?”峰曰:“待见西堂,即道。”师曰:“见后道甚么?”峰曰:“却来说似和尚。”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  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
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祗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师曰:“近前来!向汝道。”檗近前,打师一掌。师拍手笑曰:“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沩山举问仰山,仰曰:“黄檗常用此机。”沩曰:“汝道天生得,从人得。”仰曰:“亦是禀受师承,亦是自性宗通。”沩曰:“如是,如是。”﹞时沩山在会下作典座。司马头陀举野狐话问典座:“作么生?”座撼门扇三下。司马曰:“太生。”座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问:“如何是奇特事?”师曰:
“独坐大雄峰。”僧礼拜,师便打。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问:“如何是佛?”师曰:“汝是阿谁?”曰:“某甲。”师曰:“汝识某甲否?”曰:“分明个。”师乃举起拂子曰:  “汝还见么?”曰:“见。”师乃不语。普请钁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起钁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恁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问:“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如同魔说时如何?”师曰:“固守动静,三世佛冤。  此外别求,即同魔说。”因僧问西堂:“有问有答即且置,无问无答时如何?”堂曰:“怕烂却那。”师闻举,乃曰:“从来疑这个老兄。”曰:“请和尚道。”师曰:“一合相不可得。”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众无对。云岩问:“和尚每日区区为阿谁?”师曰:“有一人要。”岩曰:  “因甚么不教伊自作。”师曰:“他无家活。”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师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无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漂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界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与药。”问:“如今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善,得解脱否?”师曰:“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曰:“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发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么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眼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悉现于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轝,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亦未定。”问:“如何得自由分?”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祇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若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陀典,祇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但离一切声色,亦不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读经看教。若准世间是好事,若向明理人边数,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贪瞋等病,祇如今念念若有贪瞋等病,先须治之,不用求觅义句知解。知解属贪,贪变成病。祇如今但离一切有无诸法,亦离于离,透过三句外,自然与佛无差。既自是佛,何虑佛不解语。祇恐不是佛,被有无诸法缚,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载去,如贱使贵。不如先立理,后有福智。若要福智,临时作得。撮土成金,撮金为土,变海水为酥酪,破须弥为微尘,摄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义作无量义,于无量义作一义。伏惟珍重。”  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曰:“是甚么?”﹝药山目之为百丈下堂句。﹞师儿时随母入寺拜佛,指佛像问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师曰:“形容似人无异,我后亦当作焉。”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归寂,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

“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

三乘佛法讲“智”,声闻、缘觉是得“一切智”,证得诸法空性的智;菩萨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众生的“见思惑”像恒河沙、像灰尘那么多(用尘、沙来形容,是说明量很大,但并不是说有一个实体的东西)。

菩萨破“尘沙惑”就是菩萨觉诸有情,破一切众生的“见思惑”。它是从俗谛的层面来开显分别智的,这叫“道种智”。

佛是断尽一切无明啊,就得“一切种智”。

“依智”就是依这三乘的智慧。

不依识

“不依识”,“识”就是我们分别、攀缘的六识。它有个特点就是对待,能所对待、主客体对待,妄念纷飞。建立在妄念对待当中的,都不是正确的,都不能依靠。

佛教常常讲万法唯识,境由心生。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都是我们心里显现出来的,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了解了这个智慧,你再观察我们的待人接物。冤家对头就很恨他,不想见他,甚至想怎么怎么样……那你说这个冤家对头从哪来的?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

跟你很有缘分的人,你很喜欢见他,很爱他,很亲近他,他也是你心里变现出来的。全体的境界都跟你的念头、你的心有关系。

既然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变现出来的,那全体是你自己嘛!既然全体就是你自己,还有那么强的爱憎心干嘛呢?有那么强的取舍心干嘛呢?

你反而要思惟,既然都是我的心变现出来的,是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我对所恨的人更要宽容,更要对他欢喜。要怨亲平等,而且把冤家对头放在前面,你对他要更好一点,来转化他。

如果依这个“识”一分别,那我们对所恨的人就越想越恨,越恨就越要跟他对着干,越要让他难受。这就是随着凡夫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去做,都在造业,造轮回的业。

空性

这个“智”,是般若的智慧、诸法的空性。

我们天天念《心经》,但不一定懂《心经》啊!《心经》虽然很短,却很深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空性当中,你首先要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你可以理解为一个菩萨的名称——观世音菩萨。但实际上这个名称是要让我们观照的,我们要观自在。

自在在哪里?自在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法界心啊!当我们向内观这个法界心的时候,我们就是菩萨了,就是有情众生的觉悟者。因为你在观那个超越对待法的绝待的清净心、佛性。

这种人就不一样了。我们一天到晚都是往外分别的,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不好……你根本就不自在了,一天到晚都在爱憎分明当中讨日子过啊!要观自在。

在自在的心性当中是没有圣凡、人我、邪正、是非的分别的,你的心不就清净了吗?

度一切苦厄

真正能达到观自在的水平,那都是破无明的菩萨(法身大士)啊!因为我们每天都不自在,每天很痛苦,所以我们要训练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那种甚深、细微的般若波罗蜜多,能够引领我们到彼岸的智慧,具体要落实在“观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缘起法,无有自性,了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十八空,你想想这是何等的境界?

我们就是执著五蕴的实有才在轮转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啊!如果五蕴全空了,那就证到圆通常自性了——“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我们就契入了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心性。

在这种境界当中还有什么“苦”,还有什么“厄”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度的,不只是世间这些贫贱富贵、种种的不如意,更有终极关怀的生死之苦啊!

三界的分段生死和出世间的变易生死,你就全都超脱出来了,你就回到了自性光明的境界——佛的智慧。要依这个智慧来修行,来安立我们这颗狂躁不安的妄心,不要再在心意识里面打转了啊!

转识成智

我们无始劫以来离不开心意识。心意识有三个层面:“心”,集起为心,第八识;“意”,恒审思量,第七识;“识”,分别,第六识。

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就是第六识,“执著”就是第七识,修行就是要转第六识和第七识,不要有那么强的分别。

为什么今年要写“憨”字?就是要打破你的分别心:执著第七识即执著第八识阿赖耶的见分为“我”,执著前面六识为“我所用”。心意识在“我”和“我所”当中非常执著,没有一刻的休息。

就是第六识、第七识把我们的心性遮盖住了。所以唯识学讲,你要修行,要转第六识、第七识,要在因地上转。

你因地转过来了,把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了,前五识就自然地转为“成所作智”,第八识就自然地转为“大圆镜智”。这就是转八识为四智。

念佛转识成智

不能在意这个“识”,因为依“识”就是轮回不休的,永远没有尽头的。无有穷尽的东西,一定要阻断。

为什么要念佛号?

念佛就如香象过河,截断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

《圆觉经》欲寻圆觉当求善知识
(第二十九段第十章)
#普觉菩萨为末法众生三次请法大乘教#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普觉菩萨是一位能普遍觉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于此二法中证悟不二圆觉真理的菩萨,他生性耿直,智慧圆融,行事果断,从他请佛“快说禅病”的语气来看,是一位非常慈悲的急性子菩萨。
这时,普觉菩萨在法会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非常恭敬地顶礼佛足,对着佛右绕三匝,又非常虔诚地行长跪礼,起立后再行叉手礼,然后才很有礼貌地对佛说:大悲世尊!你说在破四相的修行中,容易得上禅病。
请世尊快说禅病!好使这法会大众们都能得到未曾听到过的说法。为什么说这是未曾听到过的说法呢?因为人们只知道人吃五谷会生百病,使身体出现诸多不适的病状,但还未听说过修行还会得禅病,而且这种禅病比人吃五谷生百病还要严重,所以请世尊快快告诉我们,让法会大众们都能心开意解,胸怀荡然,获得“大安隐”。
“大安隐”指的是大轻安、大禅定:大轻安及大禅定为如来所得常乐我净之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指的是总定、是如来大定、是自性本定。其体常住不动,周遍尘刹,了了常知,妙用自如,是众生之本有、觉明之真常。我们所修的一切“定”最后都要归到“首楞严大定”上来,方能圆满。这是以普觉菩萨为代表的诸多大菩萨们梦寐以求想得到而暂时还没得到的诸佛果地。
普觉菩萨对佛说: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渐远,就是离开佛的时间渐渐地越来越远,虽有三贤十圣这些贤圣们出现于世,但众生由于失去教化的时间越来越长,很难受法。
即便有贤圣应世,也只能选择隐居的生活,使如来正法逐渐淡出,邪法自然增胜,增胜之邪法犹如炽烈之火,使诸多想求解脱的众生,不知该求什么样的人来指导?该依什么样的法?该修什么样的行?该除去什么样的病?该怎样发菩提心?请世尊将这些问题开示清楚,“令彼群盲不堕邪见。”群盲是指不懂圆觉实相的一切求道众生,意思是让他们懂得圆觉实相,才不至于堕入邪知邪见中。普觉菩萨说完后,又非常恭敬地对佛行五体投地礼,像这样终而复始地连续三次而清法。
这时,世尊告诉普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这些大菩萨能咨问如来如是这样的修行,能将如来所说施予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得“无畏道眼”,使其众生都能成就“圣道”,那么,你而今就应当认真地听,我当为你们解说。这时普觉菩萨听到世尊答应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非常高兴,奉教欢喜,与诸多的法会大众一起,静静地默然而听。
上面说的“无畏道眼”之“无畏”,是指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泰然无畏,即: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表现出的无畏心。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得无畏心。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展现的无畏心。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四谛苦尽及开示戒定慧等正道而显现的无畏心。
此处说的“道眼”指的是见道之眼,见道之眼共有五种,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一、肉眼清净:见人天道。二、天眼清净:见声闻道。三、慧眼清净:见缘觉道。四、法眼清净:见菩萨道。五、佛眼清静:见最上乘圆觉道。
以上五眼中唯佛眼最究竟,肉眼清净只能得人天福报,未出三界,仍在生死烦恼中流转;其余四眼,已脱离三界,断了生死轮回。这里所说“无畏道眼”是指菩萨将如来所说之道施予众生得如来四无畏、得见最上乘圆觉道之道眼。
而“圣道”则指的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在小乘佛教中有阿罗汉道、辟支佛道;在大乘佛教中有菩萨道、佛道,总名为四圣道。四圣道都解脱了生死烦恼,以佛道为纯圆独妙。上面说的使其众生都能成就“圣道”,指的就是成就这四种圣道。
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即将发大心修大乘法,想求得善知识的指导来帮助自己修行,就应当求一切有“正知见”的人,因为这些有“正知见”的人能做到心地清净,不住于相,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
这里所说的“正知见”指的是如来正知正见,如来正知正见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三法印及“究竟圆觉”这一实相印。意思是寻求的善知识必须要具备这三法印和一实相印的悟境,否则就不是善知识,这个鉴别需要智慧,千万要分清什么样的人才是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分清什么样的人才是善知识呢?
善知识是有“正知见”的人,是看得出来的,这种人心量广大,不会得少为足、不会贪小法、不会满足声闻缘觉所谓三明六通的境界、不会故弄玄虚地忽悠人。
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虽现尘劳,就是虽然现身于奔波劳累及种种烦恼中,但心里面却常常保持清净无染,有时也会示现一些过失,却不会违背原则,当他面对众生的时候,总是极力赞叹清静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就是鼓励众生受持戒律、遵守仪轨,不违背律仪。如果所求的善知识是这样的人,能在他的帮助下,自己就一定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无上圆觉果。
佛说: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见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应当供养、就应当不惜身命地供养,因为这种善知识会教你成就无上道,所以应当不惜身命地供养。这样的善知识在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中,常现清净相,但有时也示现自己的一些过患,虽有过患却从不掩盖错误,并能知错就改,心里面没有一丁点骄慢,“况复抟(tuán)财妻子眷属。”就是不会凭借法师或善知识的身份去博取钱财、博取美妻、建立自己的眷属关系。
如果有追求如来正法的善男子,对以上所说的这种善知识朋友,在心里面不起恶念,能尊重供养,即能究竟成就无上正觉,得到“心华发明”的悟境,心华发明的意思就是心里面开出花来,发出大光明,此大光明能普遍照耀十方诸佛刹土即诸佛国土,这是证道的境界。
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善男子!在善知识所证得的一切妙法中,都应当远离“四病”,只有远离“四病”才能证得一切妙法,如果不能远离四病,最终是一无所成的,还极有可能走入邪道,走入邪道的人,不仅不能得一切妙法,甚至连轮回都出不了。那么什么是“四病”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有专业的维保公司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电梯不超过15日要进行一次停梯维保(电梯无故障,也需停梯维保)。一是使用中电梯晃动摇摆
  • (圖及文:@陳偉andy香港 )#悦选# |#《品味:从美食感受生活》# 如果你看过《穿Prada的女王》会记得Stanley Tucci饰演的Nigel那句
  • 欧洲品质绝对可以信赖我司近成立近19年,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工程经验,拥有专业团队,可提供从基材选择,定制加工制作整套的一条龙服务。欧洲品质绝对可以信赖我司近成立近
  • 热门推荐 《重生成太子的小娇娇》顾惜颜楚玄烨 《重生成太子的小娇娇》顾惜颜楚玄烨 《重生成太子的小娇娇》顾惜颜楚玄烨 《军少盛宠神医妻》霍连城秦晚晚 《童彤陆庭
  • #EPEX[超话]# #EPEX 爱情歌# 221108|TT|NOW.GOD 午餐突击从以初恋象征回归的EPEX和 Puppy Love开箱到8组合作游戏️
  • 十、阜城三区严格落实“四方责任”落实社区(村)干部、网格员、基层医务工作者、民警、志愿者“五包一”社区防控责任制,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供水、供气、供
  • [可爱][可爱][可爱]我能告诉她的就是,这是一场一个人的博弈,最终是否要出国,是要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做好了改变自己的准备。如果有了销量,丢了服务,也就失去了整
  • 世界百强大学,一人读博,全家枫叶卡,加拿大移民捷径UBC大学跨学科研究哲学博士概述: ISGP 的主要目的是使合格的研究生能够进行超越现有部门计划规定的高级跨学
  • 不要想象 要去爱具体的人“人们喜欢的是遥远的而又纯白的月亮而不是满目疮痍的月球”在对还未拥有的生活或者情感想象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正是因为美好几近满分的“抽象
  • 二、流量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流量方面我们都知道小店获取流量的方式有很多,目前最火的就是精选联盟的达人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就是不用我们自己拍短视频,也不用自己做直播
  • #秋游季##城市巡游记# [心][心][心][心][心]刺身自由:新鲜的三文鱼,漂亮的摆盘,一看就想吃,黄狮鱼,加拿大北极贝,红金枪鱼,这些都是团建最受欢迎的,
  • 欣妹鸡杂2店❗️不排队攻略看这☝️ 双楠欣妹鸡杂,饭点排1.2个小时点都不夸张新街里2店开张了!咋个吃,不排队,看这☝️外卖9点开!
  • #和周震南成长的这5年# zzn#周震南0916出道周年快乐# 嗨 南宝我是来自辽宁的一个南极星 时间飞快 我认识你已经五年了我以前也是一名学舞蹈的人 后来因
  • 结果成了自己才是那个最大的笑话[允悲]#失业##中年失业的处境有多艰难##社交##微博讨论##微博推广##今天立冬#立冬了~又一个节气又快要到年底了,这一年,1
  • #凯源[超话]##七越山海寄渝声# [微风][音乐]今天在家乐福那边吃饭回来,两个大叔好可爱,问我们是不是来看演唱会,还问我们他们来了吗,我们告诉他们没有 还
  • 行善不在于大小,哪怕是施舍一分钱,心存善念是最重要的,每天注意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你的人生将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行善不在于大小,哪怕是施舍一分钱,心存善念
  • #每日一善[超话]#你的身后如果中了冷箭,说明你走在他们前面。你的身后如果中了冷箭,说明你走在他们前面。
  • 只有那些经历了温饱的——身体的/名利的——社会的/心灵的——真我的,这样的三个阶段,你才会有更多、更深的共鸣,你才会看到整个电影个人的、悲悯的基调和底色。反倒是
  • 例如船舶的帆篷可以作为画面遮罩物,在夕阳落下的同时,无人机侧飞让阳光在帆篷的遮挡之间徘徊,形成光影起伏的效果,也能用作于作品落幕的镜头表现手法。01 找运镜增强
  • #热爱生活##爱优牙[超话]#『快捷入口,可点评论处』牙齿矫正怕踩坑,选不到专业的医生还花费高昂的价格?如果硬要推荐折叠屏1、vivo X Fold+参数拉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