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成都的面馆大都很小、很窄,开在那些布满绿荫的小街深巷里,不奢华却很有人气。常见睡眼惺忪的男男女女,身着睡衣睡裤、脚穿拖鞋从小区走出来,专程到小街面馆吃上一碗小面。

那些在家整日打麻将的人,懒得开火,打个电话到附近面馆,伙计便用托盘送面上门。小区停电、停水时,人们会吃顿面应付一下,这时面馆生意特别好。成都人将小面视作简易美食,价格低廉、经济实惠,是应时之需,一种居家生活的点缀和调剂。

然而,身处美食之都,不讲究一点就难以生存。除举世闻名的川菜外,成都小面也颇有特色,之所以能成为成都人不可或缺的美食,在味道上很是下了番功夫。

传统的成都小面,品种繁多,有红汤、清汤、杂酱之分。论浇头,又有红烧鳝鱼、红烧肥肠、红烧牛肉、红烧排骨、海味臊子等。论品牌,担担面、谭豆花面、牛王庙怪味面层出不穷。当地电视栏目《食不可挡》深入民间探访美食,绘声绘色向大众推荐小街深巷的各式美味及做法,收视率极高,对小面的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蹄花面、猪肝面、脑花面、鸡杂面是近年来涌现在成都街头的后起之秀,迎合成都人嗜吃内脏的刁钻胃口。周边市县也不甘寂寞,纷纷抢滩成都,宜宾燃面、邛崃奶汤面、羊马查渣面、兰州拉面、荣昌铺盖面、广汉金丝面令成都人大快朵颐,口色生香。我那些成都出身的同学们,在外闯荡多年,见多识广,然每提及成都小面的滋味,就会乡愁萦怀,唯有在彼此微信互动图片中聊以慰藉。

提起四川的面,不得不说的就是担担面。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其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自贡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随后传入成都,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

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只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蹄膀。现在成都、自贡等四川地区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目前,成都、自贡等地为了让保持原来的素面风味,会以四川特产叙府芽菜为主要配料。

另一家"谭豆花面"则最初源于“谭豆花”,开业于上世纪40年代初,始初为一摊担,摆在成都“安乐寺”大门口,业主姓谭名玉光。开设之初,以经营豆花和面条为主。

由于所制的豆花麻辣厚淳,味道可口,经济实惠,随至随吃,深为食者喜爱,为别于其他豆花,人们为其名之“谭豆花”。后来由于声名鹊起,开店经营后店名也冠其“谭豆花”,后迁至成都闹市区盐市口。“谭豆花”经50余年的经营,发展成为成都著名的小食店,其当家品种“豆花面”“酸辣豆花”等,更是成为了一大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名小吃”。

我还吃过一碗最绝妙的杂酱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猛追湾桥头的招牌脆臊面。尽管店面装修很简陋,但吃者众多。我在其厨房看到,仅佐料多达10余种,只见师傅用一小勺每样佐料都配一点,最后成品麻辣鲜香,仅一个“香”字可形容。

仔细分析杂酱面味道构成,最基本的是酱油、醋、糖、熟油辣椒、花椒油、葱花、味精,味型麻辣咸甜。在此之上,或加入叙府芽菜,或蒜泥,或芝麻酱、花生酱增香。如,在宜宾燃面中,芽菜和花生碎必不可少;有的放入蒜泥,味道更鲜香;我家里,我母亲的杂酱面总会有芝麻酱的影子,口感更加醇厚。

此外,以猪油入面,面条滋味更绵长。最后,再加入牛肉脆哨、猪肉臊子,就成就一碗香喷喷的成都杂酱面。各种佐料用量精细,不多不少恰恰好。

其实,无论是担担面、谭豆花面、脆臊面、宜宾燃面,都属素椒杂酱面,只是放入的干臊子各具特色,味道方面略微差异。成都人最爱吃素椒杂酱面,其制作之精细,口感之绝妙让英国留学生扶霞流连忘返。她在《花椒与鱼翅》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成都担担面美妙滋味,以及老成都闲适的民俗风情,引得业界轰动一时。

成都还有一类取名稀卤面的面品,因制作成本高,现市面上已绝迹。我做的冬笋臊子面、蘑菇臊子面也属于稀卤面的一种,可谓一绝。每次哥哥从外地回家,我都会以这两样面为他洗尘。

稀卤面,以盐、胡椒提味,味道咸鲜,主要靠食材本味提鲜,如冬笋的清香、蘑菇的鲜美。若放入其它调料,就会破坏食材的本味。冬笋与蘑菇须事先剁成碎粒,与猪肉臊子同炒,然后掺水兑成清臊子汤,略施芡粉。在蘑菇臊子汤中,我还加入大量蒜粒,滋味更香浓。

按此味型,还可进行发挥,配以不同食材,如:木耳笋子臊子面、香菇木耳鸡蛋臊子面、番茄黄花木耳臊子面等。稀卤臊子面味道鲜美,宜选搭薄韭菜叶子碱水面,营养远在杂酱面之上。

小面虽小,做好了盈利却不薄。成都老百姓想做点生意,首选开面馆。近年来,小面馆遍地开花,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做面馆虽然辛苦,却比开餐馆等相对简单容易。成都人口稠密,食客众多,只要人勤快,延长营业时间,味道过得去,总会有点毛利。倘若身怀绝技,有一两个当家面品,就会顾客盈门,集腋成裘。

我工作单位地处东区,附近的居民区开了一家豇豆面馆,同事们口口相传,说味道上乘,于是前去一试。面馆仅豇豆面一个品种,10元一碗。油噜噜的猪肉臊子、香喷喷的泡豇豆粒覆盖在热气腾腾面上,将面和匀,品之咸甜微辣,有蒜香、芝麻香、面香,确实美味可口,让人欲罢不能。

店内窄小,设施简陋,人手仅2人,老板娘煮面,老板收钱兼收拾碗筷。老板说,每天只卖中午一顿,但回头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好的就这一口。同事们暗地里分析:一天要卖几百碗,加之成本低廉,利润颇丰。问之美味秘笈,老板笑道:关键在于佐料地道,如产自本地的酱油、醋、辣椒、蒜、白糖等,离开了本山本水的滋养,就难以成就一碗看似简单的成都小面。

豇豆面的味道固然不错,但在成都,美味的小面数不胜数。这是成都人的口福,也是成都人的骄傲。

《在成都,一碗小面有多少种吃法?》文 | 苑丛梅

【#青沪情深 同心抗疫#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车队启程】4月9日16时18分,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车队满载高原儿女的情谊,从京藏高速海东收费站出发,奔赴上海。

为便于上海相关部门将生活物资精准、便捷地配送到每个家庭,第二批援沪物资共分装为12000份, 共计猪肉(后腿肉)30吨、牛肉18吨、青稞挂面12吨、食用油12000桶、藜麦6吨、土豆30吨、胡萝卜18吨、青椒12吨。

全国百万网友关注

当日7时30分,西海全媒体的直播从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的盛青蔬菜保鲜库开播,记录工作人员分装物资、搬运装车的过程。后跟随物资专用车赶往京藏高速海东收费站,与全国的网友们共同见证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车队启程,直播时长达9个多小时。

截至18时,西海都市报微信视频号、App、抖音号、快手号、官方微博、新华社现场云账号直播及直播回放观看量60多万人次,直播点赞19万次,互动留言3万多条;推送短视频6条,全网在线浏览量41万人次。西海全媒体推出的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发车仪式报道全网浏览总量110多万人次。

高原儿女心系上海亲人,全国人民义无反顾地奔赴,让网友们坚信:沪上花已开,疫情终散去!

上海,我们为你加油

随着一批批物资送往上海,大家纷纷表示:“让我们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分装工作人员王彩慧:“有了这些防疫物资,在抗疫一线冲锋的人们更有保障,相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共同守‘沪’,上海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青海省三江集团商品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国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将生鲜牛肉运往上海。上海加油!中国加油!”

民生银行西宁分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梁凯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连夜召集20多名员工参与支援上海物资装运,全力以赴支援疫情防控。”

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装车工作人员陈莉帆:“我们从早晨6时开始装车,虽然辛苦,但想到能为上海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就觉得能量满满。”

青海第二批支援上海物资车队司机梁增生:“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顺利安全送达。”

青海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督察支队副支队长史春林:“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克服困难。作为承担此次运输保障任务的部门,我们团结一心,用心守‘沪’,加油!”

青海为上海加油,我们点赞

在本报全媒体直播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留言,为青海点赞。

北京网友“一笑红尘”:“上海加油,你们一定能早日渡过难关!”

苏州网友“吴嘉元(韦峰)”:“西海都市报直播真的很好,谢谢青海牛肉拉面!”

安徽网友“吴哥”:“祝车队一路平安,上海加油!”

武汉网友“平仄”:“中国永远最强大,亿万人民最厉害!上海加油!”

云南网友“往后余生”:“谢谢青海人民,上海加油!”

盐城网友“丽丽”:“感谢青海人民,好人一生平安!司机师傅们辛苦了,上海加油!”

甘肃网友“平安吉祥”:“上海加油,祖国加油!”

贵阳网友“向前看”:“向所有勇敢的逆行者致敬。上海加油,中国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天津网友“志愿者”:“上海加油,全国人民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河北网友“快乐逍遥”:“这就是大中国的情怀,这就是大中国的风采!”

太原网友“天空一号”:“上海挺住,我们都是一家人。”

晋中网友“相信自己”:“我们众志成城,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斗,上海加油,明天会更好!”

感谢青海人民

我们一起守“沪”

青海援沪第一批物资已经抵达,第二批物资也已启程,这让很多上海市民心怀感激。

上海市民陶佳林:“面对疫情,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一起出去享受春暖花开!”

上海电力大学学生马晨伟:“我们的名字都有个海,感谢青海援助,青海上海一家亲。”

上海电力大学学生时金山:“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上海一定可以很快战胜疫情,我们一起加油!”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应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徐凯雯:“青沪情深,同心抗疫,一起守‘沪’。上海加油!”

上海市黄埔区委老干部局科员黄一丹:“共饮一江水,沪青一家亲,感谢青海人民,上海加油!”

上海援青干部周盛丹:“沪青一家亲,同心来守‘沪’。”

上海青浦小白杨公益服务中心发起人徐敏:“山海相望,一水相连。果洛虽处高寒之地,但人人都拥有热忱之心;果洛物产并不丰富,却会拿出最好的特产倾情相助,展现了沪青两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感谢青海人民的支援!”

上海志愿者韩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上海人民来说,现在青海人民的雪中送炭显得弥足珍贵。面对疫情,上海并不是孤军奋战,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各兄弟城市和我们一起并肩奋战。”

纪录片《我住江之头》第五集导演张琼:“我跟青海很有缘,多次去青海工作,感恩青海人民对上海人民的支援,感恩各省区市对上海的帮助。我们会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上海加油!等疫情结束,我会再去青海,也欢迎大家来上海。”(西海全媒体记者 彭娜 范程程)

规定和人情起了冲突我们该怎么选!你们怎么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三星专利技术泄露,应该肿么办?
  • 前女足国脚张欧影因肺癌去世!为什么癌症发现基本都是晚期?
  • U知识|2018年度汉字出炉!网友:太形象,应该读"wo"!
  • 哈哈哈!野猪误闯玻璃天桥吓得劈叉…送回山林后“自闭”了
  • 憨豆回应去世谣言:终极网络暴力
  • 绍兴儿科医生被打后续:打人者被罚200,拘留7天!
  •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发生3.0级地震
  • 竞篮 | 公牛主场扑灭热火 魔术施法扰乱掘金
  • 又一起曝光!男子暴打公交车司机,车上其他乘客这样做!
  • 【1图流】就因为这一下!贝弗利被NBA罚款25000美元!
  • 无良企业搬迁前偷埋化工废料,493名学生受害,这家企业已经搬迁至泰兴开发区!
  • 紧急停转!网传失联温州男孩已找到,系家属故意为之!
  • 余文乐结婚一周年纪念日 娇妻王棠云晒迟到的婚礼照
  • 综述: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亮点与难点
  • 谷歌CEO劈柴:比起火和电,AI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 万达即将接手一方 承诺豪购世界级前锋 但大连球迷最爱的还是他
  • 国务院: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可返50%失业险
  • 北京:养老保险可网上变更缴费档次
  • 中国民航完成HUD RVR90米低能见度起飞首次验证试飞
  • 王泉泽23分闪耀NCAA 一战刷新两纪录助宾法大学三连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