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道观里来了一批半大的孩子,带着清扫工具来义务打扫中院。这帮孩子三五成群,害怕站在身后的老师,就一边划动笤帚,一边私语说笑。

我的两个徒弟讨论了十分钟他们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你们看不见人家胸前的红领巾嘛?!”

徒弟定睛一看,“奥,原来还是少先队员!”

偏巧不巧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看见了我,她虽然带着口罩,但弯弯的眼睛还是透露出了笑意,她想请我给孩子们讲讲郦道元。

我犹豫了一下,答应了。
在讲解之前,我抬头看了看这座我付诸心血的道观,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口。

院墙里的故事太多了,还不如直接关注<认真修仙的第四十八天>呢。我神游着扑哧一下笑了出声,看了下一脸期待的孩子们,我清了清嗓子开口问,有没有人知道郦老师的。

孩子们鸦雀无声,只是保持着老师规整过的队形,带着口罩,只露出不一样的眼睛看着我。

我选了一个看起来机灵的孩子又问,那孩子支唔了一会,然后就再无其它了。
我说“你不行啊小伙子,你连当地名人北魏地理学家郦老师都不知道你咋在这个屯子混啊!”

霎时间孩子们笑的炸开了窝,看这些孩子放松了下来,我才开始慢慢的讲述了这里的人和故事。

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我觉得他们回去应该会有一个作文要写,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这个套路。

或许他们外表含蓄,内心火热,这些历史故事和心中的奇思妙想会在他们的笔下娓娓道来吧。

他们走了以后,我就回屋写了点东西。

或许我才是这座道观里真真正正讲故事的人,这是我的天命,也或许是神明在指引我做一些,凡尘俗世里琐碎但意义非凡的事。

《我不是社恐,我只是“社懒”》文 | 读者:霜落晨曦

上一次参加三人以上的朋友聚餐,还是上一次。

这句“废话文学”的背后,是我对社交的淡漠。现在的我,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很少参加多人聚会,除非无法推辞或闲得无聊。

实在想不起来上次参加除公司团建和家庭聚餐以外的三人以上(不含三人)社交活动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是半年前,也许是一年前,也许是疫情发生之前?

要说自己不热衷社交是因为社恐,倒也并不准确。我不是一个看起来就很安静的人,相反,有时可能会变身“话痨”,工作中也得到过“沟通能力强”的评价,种种表现似乎与社恐扯不上关系。社恐是社交恐惧,但我并不恐惧,即使面对陌生人也不会尴尬地说不出话。拒绝社交,不是因为客观的恐惧,而是因为主观的懒惰,所以,现在的我,可能不是社恐,只是“社懒”。

不过,小时候,我确实经历过社恐的阶段。这可能与遗传和成长环境有关。

爸爸和爷爷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学龄前的我,也是一副不爱说话的样子。我因为害怕跟长辈问好,经常被批评没礼貌。害怕来源于不知如何称呼,女性长辈应该叫“阿姨”,但那时“阿姨”一般特指幼儿园里负责照顾小朋友(不教课)的老师,在我意识里这是一种职业,如果不在“阿姨”前面冠上姓氏,就不能指代这个人,但我又怕记错姓氏张冠李戴而尴尬,索性不说话。“叔叔”倒不是职业,但比父亲年长的应该叫“大爷”或“伯伯”,年轻的才叫“叔叔”,但遇到看起来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我怎么知道你跟我爸谁大?

称呼的问题,难坏了小小的我,担心因为称呼出错而尴尬,妥妥的社恐了。

上学之后,我的社恐突然自愈了。一群可以直呼名字的同学玩伴,一句“老师好”便可以“走遍全校都不怕”,称呼不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的学校环境和成绩还算不错带来的自信,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流。讲文明,懂礼貌,我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

从小学到高中,与人沟通很少超出学校的范畴,远离外界社会,也就无所谓“社交”。上了大学,依然是同学的圈层,但人际之广阔、活动之丰富,今非昔比。交流从教室和操场,拓展到社团活动、餐厅、KTV、桌游,象牙塔里的小社会,社交生活的大舞台。无论是班级同学、实验室师兄弟,还是社团、老乡,甚至是莫名其妙组起的局,只要时间允许、活动有趣,我基本不会排斥,也确实收获了许多欢乐。

然而,无一例外,每次参加完这些活动,我都会感到疲惫。KTV、桌游,还有一定的体力或脑力消耗;可有时只是单纯吃饭聊天,除了嘴,全身几乎没有运动量,却为何如此劳累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与大范围群体相处会积累还是消耗自己的能量”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人格的简单依据。

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成长经历,我显然属于内向型人格。内向与社恐不同,也并不等同于缺乏沟通能力,内向型的人也未必看起来就很安静。但比起在大范围群体中欢娱,内向者更倾向于两三个亲密好友的小范围活动,或者享受独处。

喧闹的社交环境尽管有可能很快乐,却会消耗我的能量;而一个人看书、看电影,甚至只是发呆,则好像在充电,还不必担心插头被拔下来。

但那些外放的朋友就不同了,他们的充电器,似乎要插到人堆里,聚会结束了,电也充满了。

这样说来还挺有趣,能量是守恒的,我参加社交活动的时候,难道变成了一个移动电源?

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多的时候,还是外向的人们在各种社交场合“用爱发电”。社交,如同无形的电磁场,社交达人们用各种动作切割磁感线,为彼此发电;而像我这样内向的人,总是掌握不好发电的技巧,还接收不到别人的电波,就像一个被电磁力驱赶的小球,找不到方向,还把自己原有的能量耗散了。

于是,那些不适应社交电磁场的选手,也就渐渐退出这个舞台,变得“社懒”了。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社懒”的呢?似乎找不到明确的时间点。也许是毕业以后再难聚齐一群同龄朋友,也许是某次社交活动突然感到无聊,也许是为了考研加上遇到家庭变故让我主动把自己屏蔽起来。

现在的我,并不社恐,但与其在人群里一边尽情欢娱一边清空血槽,我宁愿在安静独处中享受所谓的孤独。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退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原先印象里的“社牛”“话痨”们,竟然也变得安静了。

原先在朋友圈里各种觥筹交错的同学,变成了晒娃狂魔,很难再见到与成年人的合影;原本每到放假就去旅行,与陌生驴友也可以聊得很嗨的学姐,现在周末只想在家睡觉;过年回老家,以前“一天三顿小烧烤”的表哥,在与老家的铁哥们儿宿醉了两天之后,便一心宅在家里,谁叫也不出去……

对于社交,为什么大家都变懒了呢?

一方面,年龄增长,30岁左右的我们,确实没有20岁那样精力充沛了,熬夜熬不动了,喝酒喝不动了,蹦迪蹦不动了。随年龄下降而减少的,不是简单的体力,而是在灯红酒绿中挥洒汗水的欲望。

另一方面,压力增大,工作和家庭压缩了社交时间,人们或被动或主动地取舍,拒绝无意义的社交,转而把有限的精力花在亲密好友或自我提升上。

此外,新冠疫情的影响,面对面更加困难,让人们不得不转到线上方式满足社交需求,甚至直接放弃需求。

走向“社懒”的我,远离了无意义的社交。同时,我还发现了新大陆,很多打着社交旗号的活动,其实也可以一个人完成。我曾经觉得一个人看电影会很尴尬,但当我真的独自踏进电影院,才发觉之前多么愚蠢,我看的是电影,身边有没有人也没多大区别啊!于是,我经常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看脱口秀,一个人旅行,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能积攒能量。

内向如我,主动选择了“社懒”;很多外向的朋友,也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圈”。当然,依然有“宝刀未老”的社交牛人和更多的“后浪”们,前赴后继地奔向“用爱发电”的舞台。

“社恐”也好,“社牛”也好,“社懒”也罢,每个人都是在最适合自己性格和意愿的状态下才最舒服,不必趋同。无论觥筹交错,还是岁月静好,做自己就好。

(本文系读者投稿,不代表本刊立场)

最近因为长沙新一轮疫情忙得不可开交,上午还在处理市民的投诉,忽然接到老同学何宁的电话,一开始寒暄几句,后来猛的和我说,罗伟生病了,肝癌晚期!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咯,你听谁说的?李军。挂完电话,我脑袋顿时放空了,莫名的悲痛,这种感觉很不好,一上午心情都不美丽。罗伟,我的小学同学和高中同学,我和他属于不打不相识,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用红领巾将他勒伤,他父母找到我家,我父母气得想教训我,那时候的罗伟竟然劝我父母别体罚我,自此我们成为很要好的同学。一直到他读大学,我都和他关系不错,还经常去看他,虽然最近二十年我们很少联系,但我和他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回想过往,我中午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听说你最近不太好?(我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开这个口的[允悲])肝癌,唉~(电话那头传出他无力和伤感的回应)你这个鬼怎么这么不注意身体咯,喝酒,打麻将,通宵……非要把自己身体搞垮。(说完这句话,我稍微有点后悔,感觉不该对他指责,但我就是恨铁不成钢,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多注意身体吧!现在长沙疫情,等过了这一波,我就送我老妈回浏阳,正好顺路去看看你。唉~(我就是有时候遇见这种情况,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作为我人生中曾经的好伙计,我是十万个不愿意看到这是他的结局,我只想祝愿他身体的疼痛能够减轻)。 https://t.cn/RL8pcv4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十、居民群众离开番禺外出的,请提前了解目的地的防控政策,不前往近7天内有疫情发生的地区,外出期间务必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并持续关注自己和同行人员的健康码。返回番禺
  • 【分享日常】1️⃣ (以下图片为昨日份美食)一个合格的干饭人 就要紧跟美食圈的时事 随时关注一切美食的最新动态 及时打卡[doge]2️⃣ 今日份美食 铛铛铛
  • 就是因为现在的毒素太多引发人的肠脑紊乱,所以希望大家抓紧灌肠,开心起来!】​现在是早晨5:11,在早晨运动结束后开始进行咖啡灌肠,在咖啡灌肠中,我们不断的去总结
  • 2022年第7本书:这本书是我在西西弗边站在儿童读物区带孩子边站着借阅看完的,别问二胎妈妈怎么不买,时间对我们来说才是最珍贵的,读书只能见缝插针[允悲][允悲]
  • 和我妈扯淡“妈如果有一天我和狗布互换身体了,我还是人类的智力和记忆但是不会说话了你要怎么才能认出我?我妈:那不一定,你可能只是单纯的疯了[苦涩][苦涩][苦涩]
  • 怎么说呢看见自己门派每次技改都被削是个人都会难过吧,ch好像从来不把蓬莱当人看,每次削弱不给补偿要不就是加点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每次贴吧还都是那种幸灾乐祸的还债
  • 世人皆在局中,堪不破,所以会有紧张忧虑,而中华民族累积了5000年的修行,存下来的可不仅仅是“事中”的智,而是“事外”的慧,中国必胜或者中国不死,根子上在这儿。
  • 每次看到状态栏特别关注的通知都满怀期待地点进来,结果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里面有五个案子,在看的时候觉得很有画面感,不恐怖,整体有很多破案古装剧的影子。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主任刘永东指出,“十四五”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规划布局都需要进行重大调整,需要更贴近市场和用户体验. 现在很多条件都具备了,中国电动汽
  • 看完整本书后再看了一遍内容简介,感觉作者有意歌颂主人公查尔斯为了理想而不惜一切的行为,不明白作者笔下的查尔斯有什么魅力,使他能够让自己的妻子,朋友的妻子以及
  • 熬夜的危害就不跟大家多赘述了,能不熬就不熬4.保持心情良好,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冒痘,别问,血泪经验,高中的时候一度烂脸1.终于去打了第三针,因为感冒拖拖拉拉晚了半
  • 简单的读后感《被人讨厌的勇气》 看完醍醐灌顶,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之三大课题,关键问题在于,要独立看待和分辨他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就好像我很信任身
  • #桂林学院#把这两张照片拼在一起看挺有意思的以前已看到心思一个站1921前一个站2021前一百年寓意百年好合再仔细看一次剪头是他站的位置也就是说他站在她的身后她
  • KPMG美国供应链和运营业务主管Brian Higgins最近在接受《金融邮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供应链运营模式都被打破了,它们都是在20年前的普
  • 老公觉得是个小事,就没跟老婆说,把新的放那儿,旧的扔掉了。我知道我们钱不多,所以只是把你当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并不是逼着你给我买,我知道我们俩创业做小生意不容易
  • [礼物][礼物][礼物]最后的最后,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送给自己,作为对自己的祝福: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伤感的理由,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
  • ~系列故事#以前# 动不动感冒还很难痊愈,不能拥有好的精力、情绪去照顾孩子,工作上也力不从心。自然的骨性美,通过改变骨的凸出度,骨的容클,给我们带来更高级真
  • #百合圈交友中心# 80后,长发,双(介意可路过)形婚离异,无小孩,身高175,摩羯座胖子一个,长得不咋地,职业是占星心理师,爱好出去旅行,看展看剧,唱歌跳舞,
  • 官方回应:警方已展开调查,非附近流浪人员】11月17日,安徽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区疑似发现一具已腐败的尸体。官方回应:警方已展开调查,非附近流浪人员】11月17日,
  • 20221120 THE RAMPAGE TwitterTHE RAMPAGE LIVE TOUR 2022''RAY OF LIGHT"宮城公演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