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黄檗断际禅师《传心法要》2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

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

云:此即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

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

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

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尔拟觅他。

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

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尔断。尔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

师云:虚空早晚向尔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尔便向这里生解。

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

师云:我不曾障尔。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

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

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什么便言话堕。

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什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

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什么实法。

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

师云:尔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什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

师云:尔有几个心。

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

师云:尔何处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

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

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

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

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

师云:汝若不信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尔便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

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

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

师云:以心传心。

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

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

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

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

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原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

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

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

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

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尔莫开眼寱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塞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

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

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始终心要略解(下)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慧”字,有本作“会”)中,无自他之形相。】

无明大梦,虽十地、等觉诸大士,睡眠未醒,唯佛一人,可称“大觉”。乃我本师大慈悲父,称“慈尊”也。

“喟然”,是叹声。“曰”下,是叹言。前是祖叹,今是佛叹也。

“真如、平等”,都指真心妙谛。其性不妄,曰“真”;无分齐、方隅等虚妄相故不异,曰“如”。无生灭垢净等差别异故,不高不低,曰“平”;离圣解凡情见故,无党无偏,曰“等”。情与非情悉周遍,故“界、会”二字,指妙谛之范围,范围宽大,横竖赅罗也。

众生诸佛,皆“假名”耳;自己他人,皆“妄相”也。妙谛性中,都无是事,故曰“绝无”。经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论云:“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究竟平等,不可变异。”此之谓也。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众生”,乃九界通称,一向在迷,从来未悟,不了真心,用诸妄想,故曰“不自证得”。

“妄想”,指三惑也。谓用见思,不证真谛;用尘沙,不证俗谛;用无明,不证中谛。

一向随想流转,不能返妄归真也。随见思流,名六凡众生;随尘沙流,名二乘众生;随无明流,名大道心众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由是”,承接之词。承上文,接下文故。

“立乎”下,佛祖用大乘法药,对治众生之心病也。

立观,是用药;修观,是服药;破惑,是除病;证智成德,乃见效复元也。

山家用文,“三谛”准《仁王经》,“三观”准《璎珞经》,“三惑”准《智度论》,“三智”准《大品般若经》,“三德”准《大般涅盘经》也。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此为不得意者,作次第说耳。其实圆顿行人,于“名字位”中,圆悟一谛三谛之理;于“观行位”中,圆起一观三观之修,全性德而起修德;“相似位”中,粗垢任运先落,脱四住烦恼也;“分证位”中,圆破三惑,圆证三智,圆成三德,所谓一悟一切悟,一修一切修,一破一切破,一证成一切证成也。文虽次第,意在一心耳。

知诸法无性,而不起分别,于此相应,名“空观”;达诸法如幻,唯是假名,于此相应,名“假观”;观了诸法,非有非无,不一不异,若时若处,无不相应,名“中观”也。

于三止中,空观,即“体真止”,谓体解无性,当体即真故;假观,即“随缘止”,谓识得假名,到处可随缘故;中观,即“息边止”,亦名“不止止”,谓了非有无、一异,则二边俱可息灭,不止而止也。

“一切智”者,明知诸法本空,无二相也;“道种智”者,明知十界种性,差别不同也;“一切种智”者,明见佛性,离四句,绝百非,惑解同源,生佛莫二也。

彻照心源,名“般若”;究竟无缚,名“解脱”;一切俱是,名“法身”。各具“常、乐、我、净”,故三皆称“德”也。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此为得意者,作圆融具德说耳,此本旨也。意显迷悟修证,破立同时,不离当念,故非各别;同在刹那,故非异时。

能破是观,所破是惑,能证是智,所成是德,能所不二,修证一揆。“性具”一宗,回超诸说者,良在兹焉。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此结翻迷成悟,从性起修,成因证果,展转相由也。

意谓:迷一心而起三惑,无别有迷,即迷此三谛也;如依方故有迷,惑东谓西也。悟一心而为三因,无别有悟,即悟此三谛也;如悟东西之方,分明不惑也。修一心而为三止三观,无别有修,即依三谛而修也;如人既不迷东西之路,可直道而行也。

依真谛而修,为体真止,名空观。即观一念心,当体了不可得也。

依俗谛而修,为随缘止,名假观。即观一念心,当下历历明明也。

依中谛而修,为息边止,名中观。即观一念心,当了不可得时,正历历明明;当历历明明时,正了不可得。如是则能观之观,空假不二;所观之境,真俗不二也。

证一心而为三智,无别有证,证此三谛也;成一心而为三德,无别有成,成此三谛也。如人就道而行,得路还家也。

止观是因,智德是果,因果本乎一心,故非渐修;始终不离当处,故非次第。同一三谛之理耳。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大纲”,指心要。“网目”,指教眼也。

教法无量,犹之弥天之网,即以谛观为“纲”,性修为“目”耳。三谛原一法,佛说种种名,龙树悟之而造论,智者证之而立宗。

佛祖授受,递代相承,莫不教人悟乎三谛,修乎三智,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今则观修谛显,惑破智证,则始终之能事毕矣。故荆溪用之为“心要”,说之为“大纲”。纲提目张,观明道悟,俾学者庶免问程泣歧之叹,故曰“网目可寻矣”。#佛法看世间##修行##佛学大智慧##佛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贵人线位置是在生命线内侧,有一条与生命线生长趋势相同的纹理线。 贵人线明显的人,即使生命线比较短或有链条状纹理,也能将自身不好的运势和萎靡的精神增添气力,因此
  • 后面迹因为同死而生的喜悦和目送,泪痕,对我来说都不抵这万分悲哀的一垂首,。。
  • 茗好,发色设定是一种在周围人里太过显眼的红色,他自己也很苦恼,这种显眼让他感觉作为学生的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不过还好他软糯的性格让他在人群中融入得很好,除了发
  • [哇][哇]#散诗墨韵[超话]#捻一朵心花于陌上,植一抹浅笑在眉间,将心中的深情,书写成笔下的婉约,任万缕情丝温良如玉,独享光阴与思念的清宁,在心间种下朵朵牵挂
  • 茶品可清心,当我们手捧着一杯不落俗尘的幽静时,一颗心便也如茶汤般渐渐地清澄起来。穿过了钢筋水泥筑就的红尘繁华、看透了功名利禄的虚无与引诱,我们的心便随着舒展的叶
  • #山东21岁女孩离世捐器官救7人#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做的五次手术,第一次至第三次手术做根管治疗和牙下面两个圆空洞位置已经康复没有圆空洞,第四次手术换的
  • 我是做长期生意,而非一时兴趣, 口才不好,初中没毕业,只说我想说的话[得意][得意]晚安[月亮][月亮] 飞鸿街舞工作室冬季新款卫衣帽衫火热上市,好看到爆炸
  • 绿色健康码(以下简称绿码)表示处于低风险状态,对应赋红码、黄码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通过本人自主准确在“我的宁夏”APP上进行健康打卡,获取绿码。(八)对有区
  • 三、公司提供免费培训,短视频拍摄以及相关直播业务热情比专业更重要,努力比运气重要,态度决定你的高度,蝌蚪文娱乐是一家致力于互联网娱乐内容生产的网络传媒公司,公司
  • ​​​​ ‌‌‌‌‌‌‌‌‌‌‌‌‌‌‌‌‌‌‌‌‌‌‌‌‌‌‌‌‌‌‌‌‌‌‌‌‌‌‌‌‌‌‌‌‌‌‌‌‌‌‌‌‌‌‌‌‌‌‌‌‌‌‌‌‌‌‌‌‌‌‌‌‌‌
  • 体育课下课去366吃了好久没吃的穷人套餐!本来在汉堡和鸡排纠结但还是选择了鸡排哈哈哈哈事实证明没错[春游家族]香芋派也好吃 然后用帮帮抢买了茉莉奶白的券 5.9
  • 虽然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拖了八个月但终究还是要不情不愿的回来了(抑郁加载中···)接下来开始说些负能量的东西可能我这辈子都会败在这种不争不抢不爱表达也不解释的性格上
  • 轮到鹿晗了,本来长篇大论的医生话瞬间少了下来,就一句“鹿先生,你的这个部分,其实也非常健康,没有什么好说的。轮到鹿晗了,本来长篇大论的医生话瞬间少了下来,就一句
  • 深圳探店|潮牌买手店天花板[喵喵]卓越新开的潮牌买手店简约设计 一眼就能看到所有✨空间超大 各种潮鞋包包 首饰和手办两面墙的各种积木熊 简直潮玩爱好者的天堂非常
  • 等我混好了,我也会像泰国人那般大方,一见面就说“刷我滴卡”。他总是说一些与我所接触到的常识相悖的事。
  • “每天都可以享受的小小奢华”这就是像Soave这样的葡萄酒的真谛。生活的微妙之处大概就在于,你不知道在经历不断摩擦的过程中,手中的石头会不会突然产生小火花,即便
  • 又是周一 周一又开始了…这一周周过的飞快… 昨晚跟男友出去玩 很晚才回家…导致今天早上好困啊…所以导致不想开车只能让男朋友送去上班[汗]上了年纪的人怎么晚睡一会
  • 对于颜控来说,他们家的东东也泰好看了吧~摸着也是真的吼舒服,说真的,为什么没有这么好看又好穿的成人睡袋?第二个笑点是“不敢当着老师面说在这里说就敢吗”[笑cry
  • #KANOU文化# 吴贵丽 早会分享:稻盛和夫说,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渔在哪里,可是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发。#段艺璇[超话]##段艺璇deserves bette
  • 在晴天坐在二楼一班的靠窗的位置,棉花飘进来一边听老师讲课的画面,还是记得很清楚坐在公交车上看窗外,五月底空气中到处是木棉花絮,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一下此刻的心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