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發菩提心

中國因陀羅網那蘭陀佛法大學
 
在《大乘無量壽經》
菩提是覺,
是無上的覺。

從發心做佛到支持你發心的能,

或者說為推動力本來就是佛力,

不僅僅如此,
能支持你的行動、思想、造業的推動力,

都是佛力的加持,
沒有這個能的推動,

個體、以及個體所依之背境都是無法存在的。

再比如我們在看經、聽講,

這個做佛的心本來就是佛的心,

尤其是在寫筆記的過程,

促使你寫的是心意意識的層層轉化。

這個心最為廣大,
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
通三際無有盡頭,

沒有開始無有結束,
超時間超空間又遍在一切時空,
菩提心究竟徹底,等若虛空,

究竟的究字,
究極真寂,
窮盡法源,

《大智度論》卷七二 
菩提心等若虛空,
又包含一切的顯現,

是明極真藏、
永離生滅,

如同阿彌陀佛的
無量壽、
無量光,

極明極真極圓,
具足一切功德,

遍在一切情計,
不受一切情計,

離開二乘的所知障,
二乘的所知障是什麼?

於諸法實相懵無所知,
不曉一切法界之實相,
障礙一切種智之成就,

令人不得成佛,
故名為障。

此謂菩薩於法界實相一切種智所知不具足,

是故成障,
不能成佛。

解深密經卷二 】

這是不共二乘聲聞種性、
阿羅漢所要斷的所知障,

“ 若蒙諸佛等覺悟時 ”

也可以視為聲聞乘發起成佛之心,

乘佛威力的加持,
開啟佛智,

到成佛時方能斷盡,
那所知障的內涵又是是什麼呢
 
在解深密經卷四 
觀世自在 

…… 於如來地中,有二愚癡,

一者於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

二者極微細礙愚癡。】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

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

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所知障的核心,
是執我為所依,
依我為第一因,

甚至到如來地還有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

直至到我執盡,
翻轉到一心方為究竟轉依。

比如世間的我,
到境界的大我,

大梵天王對於大我可能更執。

之前說到阿羅漢出定有三種,

看到世間和他同時生起,

以為世間為他所造。

《轉識論》
裡面明確是為:

識變眾生與法,
個體與境界皆是一心的背境所變現,

其中無有少分是六識所作,

二重變現的本質即指向能相為所相的所依,

法能相的背境是法相能相,

法相能相是依一心為終極,

是故一切的顯現都是一心的顯現,

在此顯現的法相無有一法一毫是所相所作。

《心經》講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眼界、
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同樣說明顯現無關個體的根識,

在菩薩唯識來說,
顯現當下即是幻化,
無有少分的真實可得。

個體的感知只是落在顛倒境中的覺,

執根識的覺為自我感覺,

唯識今學在現象界的緣起說為唯識無境,

唯識無境即說明心是顯現法相的根源;

細察自我的感覺是藉整體背境的緣起,

古學所說的識變眾生與法,
施設緣起阿賴耶識為果識,

是依淨識阿摩羅識即顯現的背境而說。

當然從一心看都是識變的體驗,
說為趣。

故說有你不成,
沒你也不成。

有你只能落在所相,
沒你是指放下個體的見依背境而覺,

因為背境的你與境中的你是一體的,

推動五蘊的所行是背境的你,

你是依背境的推動轉化而顯現。

如《薄伽梵歌》中封面插畫,

支持木偶的動是在牽著木偶線的表演的手上,

即能相的導引。

在解深密經中,
有提到初地以上的菩薩,

所要對治的所知障,
也就是無始無明,

所知障是指局限在自我的認知裡,

破所知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入佛智,

以佛眼觀世間,
即不落法相的執著。

為什麼佛在
《楞嚴經》
五十陰魔中還罵阿羅漢是魔?

這是指阿羅漢還沒有發起大乘的菩提心。

所以學佛得有大丈夫的志氣,

不但到天界是墮落,
連同聲聞、緣覺都是墮落。

古德云若人發此菩提心即窮盡無始生滅有輪,為什麼?

至此是為出離一切生死海,
為究竟安心處。

且道:
一句疑情鎖話頭,
直破三界緣起天;

達摩祖師說為
“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

感而遂通,
寂靜照鑑。

密宗的菩提心論,
說明密法的根源即是菩提心,
提醒行人必須要發菩提心,

常人也經常這麼說。

通常菩提心有
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所謂的六般若密,
也有世俗與勝義之別,

僅僅依現象界的慈悲心所行之六般若密,
是世俗般若密;

而至少在菩薩層面的發心是為勝義菩提心,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故,

包括一切菩薩的功德,

包括一切三界的顯現,

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
顯現為千手千眼救渡一切有緣眾生。

勝義菩提心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說為法界體性智,
大悲是在菩提心中的同體,

不是依個體的境界而說同體,

整體不異個體,
個體不異整體。

《華嚴經》說初發心即成正覺,

即指發此勝義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是歸本,

歸本即歸於一心,
歸於密嚴國土,

始本不離是因為始本本來都來自一,

落在變現的末梢是為離心背道。

法身菩提的性德為真如、實相、

第一諦空,
自性清淨,
本體無染,
六祖說為:
何其自性,
本自清靜;
何其自性,
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
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
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
能生萬法。

法身本有的性德,
說人人都有性德,
為什麼沒有顯現呢?

必須是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所以要修六度萬行。

怎麼的修德是為有功?

在《仁王般若經》中,
菩薩要修
“ 百法明門 ”
“ 千法明門 ”

甚至於修
“ 百萬億法明門 ”,

是為什麼呢?

真實都是為了明了一切的顯現都是一心的功德,

佛、菩薩、凡夫都只是一心的通道,

一心藉你的功德而顯現,
顯現的同時也是一心,

比如做夢者與夢中的你是無法分開的,

是一個整體。

功德莊嚴,
得報身菩提,

報身即圓明具德,
通達無礙。

因你的悲心無盡,
從報身隨機化現,

隨對方的機緣而化現種種相,

觀音菩薩的三十二相即是隨機化現,

使得救渡的對象得到利益,
圓通自在,
得真實之力,
這是化身菩提。

無明本寂,
十二緣起亦無所得,
為什麼?

二重覺照,
顯現是為幻化,

是為不壞世間而說空。

依此功德常安住寂滅光,
得大涅槃。

再說無明也是一心的投影,

落在投影中那有什麼是投影能做主的?

以此所作都是一心,
無有絲毫是你的所作。

沒有二重的見地,
你一定是在六道輪轉,

這也就有了與你的世界觀相應的輪迴顯現。

這與你相對應的心識,

也是由一心八識的無作藉七識的審和六識的分別而顯現,

故而無論你的明或者無明,

實相的機理一直伴著你的心而顯現,

只是你依在不同層面的看有不同的視角而已。

所以說為密在汝邊。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頂禮歷代祖師及一切善知識

頂禮上師

多闻无功

~ 上自下然和尚 宣讲 ~

过去在经典上,尤其是在《楞严经》上,佛斥阿难多闻无功。这句话大家口头上都会挂「多闻无功」,但是多被今人解释错误,佛说的多闻无功不是多闻有过失,而是告诉你你只听,没有作用,叫多闻无功。就好像有的人嘴巴说向善,你根本没有行为,只说不练。你只是听闻,只是在闻中不断的解释,但没有作用。功者,从一个工作的工,再一个力量的力,不见你有任何的施力,力量,布施的施,施力之处,多闻无功。不是多闻有咎,不是多闻的过失。
现在的人解释「多闻无功」呢?只要念佛就好了。根本不通道理,你念佛念到最后就等于念什么马祖,念什么无极老母,都一样了。甚至于念到一大堆,你看现在,尤其是在东北北方,都自称佛门弟子,都自称某某学会的,而且是属于净宗的某某学会,我都已经讲出来了,全都附体,什么大悲古寺那些,都是在家人做老师,然后讲的就是附体,就是感应,你怎么念佛念了那么久,你不是说:「他们的理念就是多闻无功,一心念佛嘛?」那你念佛念到最后,这一句佛号,你所念的佛号,你天天在这边发勤精进,以觉印觉的佛号,居然这圣人的名号没有还馈你一点半点圣人的气质吗?假如能够回馈你一点圣人的气度跟智慧,你怎么还在那边流转?还在那边执着什么那些鬼魅附体?一直执着一些魑魅的感应感觉?所以就知道他们那种讲法是断灭说!
你要是真正用到一个行者身上,用到一个学人身上,他的多闻永远不是多,那个多闻只能叫做广,因为他用到那一心了。也就是刚刚讲功用的功,用到那力量。当你用到那力量的时候,你虽然是广闻,但是你回摄的都是一心。就如同我讲的,一个真正心中纯熟的画家或音乐家,他的方向是如一的,纯熟的,所以他能够广纳,能够多闻。他走到任何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领域,全部摄入他现在所学的是画、是音乐上。他用的那个力不怕广闻,因为再广也是摄在如是施力上,你在哪里施力,你在哪里下手。为什么能够如此?心就是如是。
讲多闻没有用的,是根本没有着力点,那才在这名相上面妄说多闻无功。若是真念佛人,人的心不是死寂的,也不是刻意把心绑在那一边,捏着心,就可以捏得住的。那个心中,你在念佛当下,自然眼睛能见,耳朵能闻,但是因为你念佛心中的方向赤诚时,把所见所闻都能够导归如是这一念,这就是平常不是都在讲导归极乐吗?这就是导归。
为什么能导归?心性的力量就是如此。用不到如是力量,你只是在名相上面,在那种曲解上面,败坏佛法。为什么败环佛法?因为这是觉性之中的本来,你败坏这种觉性的本来就叫败坏佛法,从此以后让末代末法众生抓不到方向。
告诉他多闻,就是你心中要懂得如何施力,你要懂得如何施力,所以你念念之间要在这上面不断地去参究,念念在这上面思惟觉心。因为你能够思惟觉心时,所以能够摄你一切,每一天的二六时中一切见闻,都能够把他当成归家方便,就路还家的下手处。
将来要印证一个行者,将来要印证一个南行学院的学人「你是不是用到心了?」我会用一切方法来看你是不是找到那心中你真正下手施力了心中的抉择?假如给你其他方法,给你其他的声音,你就觉得「我不懂了,我茫然了。」那是因为你因地心中一定不真,你下手一定不勤。因为因地心中若是真,下手若是勤时,听到不同声音,你都会摄入你现在所学。你是用到觉心,你用到这个方向中,你用到现在所修行上这法门里面,都会发现就是如是赤诚心故,他能够摄一切,所以自然而然就不会捉持你现在的法门以为是唯一,才知道原来那心是唯一。那法门不过就是什么?只是拿来当作炼金石而已,从此以后你明白你在念什么吗?你在念你的根本的心性。
所以,虽然前面下手是只持一法,将来明白时,连这个一都能够不住,为什么?因为觉得一的还是觉。所以你念念之间要在这个上面,要不断的参。既然是不断参,将来你会发现任何的东西感受上,在多闻之中,在这闻相之中,你在好就会知道坏,所以你也会知道坏的道理,但你堕在这坏中吗?好中吗?不是,你是明白。你越是这样子时,你就在训练什么?你就在训练在一切意念是好是坏上面,凡夫只是是好是坏这两个区块,互相灭;行者就是在明白是好是坏上面,突然会发现有一个「能觉好坏的是谁?」从此超越如是二相。因为没有那个觉心,你怎么知道有好觉坏觉?
所以多闻二字,在凡夫上面是负累;在行者,多闻叫广博,那是心性的广博。抉择在哪里?抉择在「行者」二字。行者是在哪里说?在你有没有那个功?你有没有作?你每天有没有如实作?就是工作的工。你有没有如实施力?精进就叫施力,那个叫做功。一个工作的工,一个力,那叫做功德的功。你在这功中,一个工一个力,念念见如是功德的功,将来能够成就如是品性,成就如是性质,成就你如是的智慧,那叫德,那才是真功德。但是这功德是随过去凡情,住在哪个相中所说的功德吗?当然不是,他一切不住。
有点类似,一个好人真的心中是善时,你说他是善,他一定说:「唉呀!无所谓善,我就是这样,举手投足,已然心中纯熟。」但是这种解释只能解释心性功德中的一半,一个表相而已。真正的功德是你真正证到如是心时自然不住,而且不住之中能够有大精进,那是真精进。才应古人讲得那句话,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你真的念念不住,反而你不是像一般的凡夫要堕在感受流转,也不是像一般的外道的在感受流转后,再去随着感受之中以为要超出流转。反正这个样子不断的往复,都叫执着,都叫妄执。你已经念念不被如是妄执所陷堕,陷害堕落,那种虽然念念不住的这种心思,那才叫力量,那是真力量。
但是你最初下手时要念念坚持,刚好我家老菩萨的名字叫守真,念念守真,不是吗?守着真,是在哪儿说守真?守真不是离假叫守真,而是不假才叫守真。什么叫不假?不假不是离,不假是看到一切假,但你不是他。假如你根本看不到假,何必说不假?既然说不假,就表示眼前全体是假,说你不假。什么叫眼前全体是假?一切感觉不是假缘而起的吗?喜是假喜的感觉,怒是假怒的因缘,都是假缘而起的,但是能明白假缘的才是真性。没有这个真性,没有能明白的这个明性,你怎么会有如是假缘之中的所明呢?
反复思惟,将来就在这人生,在这岁月里面,你真的找到一条解脱道。而且那解脱道不是玄,不是妄,心中体会得了一分,你超越世间执着一分。将来你真正会发现,心中不一样时,世界随着你变。现在可能我们没有这种体会,但是我们有反方向的体会,就是你心中执着一分,会发现世界就随着执着就变得逼迫一分,变得感受真的感召来,人事物都会被感召来,甚至于山河大地都变了,你看着这种山河大地,跟别人看同样的一个山河大地,但你所体会的,你看得到的,跟他看的完全是不同的,那不是惟心是什么?那都是心中所现的,所以念念之间要这样子的去思惟。

「文字初稿节自《重讲大佛顶首楞严经》0005-上自下然法师 宣讲」
阿弥陀佛!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十五讲摘抄:

客尘

……所以一切众生不能够成就普提及阿罗汉,有客尘烦恼所干扰、所耽误。让一切众生不能够成佛,乃至于成个阿罗都不可能。为什么呢?都是客尘烦恼所误。客尘是形容的客尘就是烦恼。烦恼就是我们本来的心性所产生的障碍,这个不是心性原有的,既然叫客尘就是外头来的。因为迷理,迷了我们自己本性的理体(就是清净的本体)所产生的,这个不是心性固有的,这是由迷理而引起的,所以像作客一样。客尘是形容词,拿它作为比方。所以我们外头所染的尘相它不是我们心性本有的,不是这个家里头的人,就像作客一样。因为尘土是不净的,尘里头含着很多不净之物,就像你迷理了而起的这些事,但是这个不是本有的,像作客一样。因为烦恼它能把我们本来的心性给迷掉,就像我们一切物质被灰尘染污了一样。就是我们原来的心性里所本具有的佛性,它是洁净的、没有尘垢的,但是产生我执、产生法执,就像那微细的微尘缠绕的意思。佛曾经在最初说法的时候,在《阿含经》上给众生讲,为什么一切众生不能够成道,乃至于成个阿罗汉都不可能,更谈不到成佛了。为什么?就是为有烦恼所伤害了、所延误了,所以不能成佛。究竞成佛,证得菩提,那是究竞果位,你证得阿罗汉是小乘果位,三界的众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能超出三界成阿罗汉,阿罗汉就断了生死,断了见惑跟烦恼惑。为什么?为着客尘染污。客尘是烦恼,就是我们遇到什么就执着什么、一执着就起烦恼。
如果你一切解脱了,什么都不执着了,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我们一天不晓得起好多的知见,就象是遇到什么执著似的、遇過到什么执著什么,形容得不到解脱。客是形容词,来了作客,来了走了,走了来了,这就叫客。尘就是染污,就是烦恼。客是形容词,你如果能够把烦恼断了,就把尘断了,这句话是形容词。

佛就对最初五比丘说法的时候,对他们说,对五比丘说,你们当初的时候,怎么样成的圣果?什么因缘,因什么因缘使你们开悟了?开悟就是明白了,明白了就是把烦恼给断了这就叫圣果。佛的意思是说,在鹿野苑中,度五比丘的时候,让他们说他们当初怎么样开悟的、怎么样明白的?但是这个是小乘法,不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我们要说的是大乘的。就是小乘法成到阿罗汉也不容易了,能够断烦恼、证菩提那更不容易了,但是这只是初步,可我们现在就连初步这个断烦恼、证菩提都很不容易做到。在人天来说,成了阿罗汉果,那就是成圣人了;乃至初果的小乘阿罗汉,《阿含经》上说都叫是圣人了。大乘不行,大乘把阿罗汉还称为是凡夫,但那是内凡,咱们这些众生都是外凡。但是出世的圣人悟到菩提,乃至再潜修证得佛果,名为究竞圣人。

佛在这个地方为了启示阿难他们明白开悟,佛就把懦陈如五比丘招出问他们说,你们当初是怎么样悟道的,怎么样证得阿罗汉果的,你们现在大众中表白一下吧!佛叫五比丘来说。佛叫五比丘说,五比丘就发言说了。

【时橋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这讲客尘的意思。佛叫僑陈那说说他们最初修道成怫訥时候怎么样成的,说说他们成道的过程,成阿罗汉的过程懦陈那就向佛表白说。我是怎么样得开悟的,怎么样证得阿罗汉果的。僑陈如自陈得悟,自已向大众表示说我是怎么样开悟的……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做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形容作客的意思。客人你走到半路上,或者走到外边,或者在这个旅店里头(客栈),或者吃顿饭,或者晚上在这住宿。要是光吃饭,打个尖,吃完饭就走了;要是住宿,住宿一晚上,第二天也走了,不是在这长住的。所以这叫客栈,不是主人。主人他是长住这里的,不会住到别处去了【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我这样想,“如是思惟”。不住的就叫客人,住者就是主人。开店的当然是主人了,不住的是来往过路的人。这叫客尘,尘是形容迷的意思,客形容我们在三界,这三界不是我们的家,别把它当成家住。这是客义。僑陈如又打个比喻【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

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他说这客尘时,又加了一种形容,这些我们都知道它是表法的。尘就是烦恼,是形容烦恼的,形容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它不是我们的家,把它当成作客的,如何才能回到我们的家呢,这是形容的意思。如果大晴天,天气很好,从门缝或者窗户缝空隙之中,那你看看这个空尘,灰尘相很多。你在外边看不见,特别门缝你看到光明那一线,里头布满了灰尘。只解释一个尘字,形容的是什么?形容我们这个思想在那种不动的情况下。思想不动的情况就是安静的,但是它没有不动的时候,就是不安静的;不安静的就像那个灰尘中的微尘一样,没有日光时你见不到,必须得有日光,日光还得那空隙的照了,必须天气很晴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尘相。从细缝当中见到那个尘相,要是没有日光,尘相就见不到了这也是形容词。假使你见到你的思想当中,所存在的妄想,我们一般把它说成是思性的惑,就叫见思二惑,一个见惑

个思惑。因为有这阳光,阳光就是说你少分相应,跟道少分相应,就像那个光入缝隙之间一样的,从那个门缝穿过时你就看见了,看见微尘了。没有日光,那个尘相你是见不到的。像咱们都是看不见的,你在门缝里看,看那个灰尘满了极微细的细相。假使这个形容是说你得有智慧,要是没有智慧,佛所教导的学佛所说的法,假这个来见你的烦恼、见你的惑,这都是形容词。因为那个灰尘它是不停的动,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灰尘在什么地方动?在空里头动,没有空,也就没有灰尘,灰尘在虚空当中动。空是寂然不动的,微尘是动的。你自己的性体是不动的,是你的思想妄想微尘惑染,它是动的。没有智慧的人他不了达这个尘相,就是六尘境界相,就是形容你没有见道的智慧,你看不见思惑,你必须得断了见惑之后,才能看见思惑。就形容着诸有尘相,那个尘(灰尘)的摇动是它的现相,而它依止的虚空是寂然不动的。这些个都是先假比方,后明于法。说性的,就是你的心性本来是不动的。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我们的思想,假使说思惟的力量能够定得下来,澄静了澄寂了,不动了,那叫空;摇动的就叫尘。不摇动的是个空义,摇动的就是尘义。佛这样问懦陈如,他就向佛这样说什么叫客尘、什么叫烦恼、什么叫心性,说动者为烦恼,不动者为心性,尽假比喻来显示。

佛言:如是

佛说:你说得对。印可他所说的话。这里头这一段就是个用客,一个用尘,一个用空,一个用谁在动谁在静来形容着客、尘、主、空。主不动,客动。空清净的,没有微尘。尘不是清净的,

,不是静态。就是你掌握了客、尘

主、空四种含义

这里头形容着你一切能见的见是不动的,见性是不动的,动的不是性,是能缘的心跟外边所缘所有境界相,它们摇动不停的。这个是什么?形容我们看见一切事物,我们的思想就不停的分别,分别就是执著了,好的就要取,坏的就要舍,取舍、贪爱都产生了,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客尘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两种分别,一个是别,个是通。实义上烦恼有两种,一种是烦恼障,还有另一种是所知障。我们上来所讲的烦恼惑是因为见境的,对外边境界而生起你的尘,使你随这个境界生的感念、生的感触,但是你正常的性没有动。我们随我们的见去分别,我们的见性没有动,客尘却在动。就是说能见的见性是不动的,见性见客尘,见性是不动的,客尘当然是不停的动。客人你到旅店,住一晚上就走了,主人是不动的。拿这个主客来形容我们的思想,客就是动义,不动就是你的心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Kasina x Nike Air Max 1 全新联乘鞋款 本回合作以「Better Together」为主题,从韩国传统文化中的鸳鸯作灵感,象征著伴侣之间一
  • ”看得出,杨丞琳言语之间满是感慨,不过,令杨丞琳没有想到的是,有网友看后却直接给她留了两个字:“离了?听这口气,是节目中,有嘉宾遇到了自己另一半不被家人朋友接受
  • 晚上六点多和室友听说学校枇杷树可以摘枇杷了 二话没说下床赶去南校摘枇杷 还担心太高够不到 结果路上碰到我们班男生和他对象 拉着他们一块去摘 摘了好多 吃在嘴里是
  • 三万日长河,上上下下,几求中字,都懂不为,满满沧沧,日月相,昼夜回。三万日长河,上上下下,几求中字,都懂不为,满满沧沧,日月相,昼夜回。
  • 당과 국가와 고민을 함께 하며 온 나라 인민이 떨쳐나섰다 량심의 선택 경애하는 김정은동지께서는 다음과 같이 말씀하시였다. 《애국의 마음은
  • #中本悠太##YUTA# 170718 大邱签售会后记一则 [韩翻:九九]一去就用了日语 然后用真的惊讶的表情看着我笑着签名的YUTA 跟他玩了奇迹梗他接了
  • #拾了一只小柴柴[超话]#高考励志文案U ´꓃ ` U哈喽艾瑞巴蒂,这里是柴,一只秃秃的高二党“以后,你会忘了化学方程、函数、几何体,但你会记得此刻燃情奔跑的自
  • #焉之cp[超话]# dbq本美妆批还腻在昨天的巨糖里不愿醒来[跪了]突然发现一个或许能磕的作为和33一样的天秤座 也会经常看一些星座博或者运势分析什么的 本人
  •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 白愁飞的角色定位特别大胆,他在整个故事架构里面都是明亮突出鲜明的,就是不同寻常就是目的极强就是敢做敢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管江湖多变
  • 【上山遛狗人摔骨折 唐山消防员夜晚登山救援】9月8日晚20时27分,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缸窑路消防救援站接到指挥中心派警,迅速出动赶往巍山公墓的山林,此时一名男子
  • 有这样一段形容婚姻的话:“结婚你不是嫁给了某个人,而是嫁给了这个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你们俩的结合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他娶了你,就等于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
  • 【#T1##英雄联盟MSI##RNG#】皇族复仇,十年不晚两支队伍上一次在决赛的舞台上交手还要追溯到3159天之前的S3决赛,彼时,RNG还叫皇族,T1还叫SK
  • 我的女总裁上司 第1章:打狗不必看主人 “速来!帮我脱身!” 正在路旁等候的楚战,接到许诗萱的短信后,他拔腿就朝着小区里跑去。 赶到许家的门口时,房门正处于
  • 1、威信是管理者的第一要素2、树立威信要有战术3、慎重表态,说道就要做到4、用自己的风格感染下属5、适当时候要“御驾亲征”6、千万不能感情用事7、面对压力自己扛
  • 也请各位好心人帮忙多多留意转发哦,帮毛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万分感谢[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寻主启事】坐标昆山中华园,谁家的黑白边牧?也请各位好心
  • 而且也在男人眼里,这是他妈妈为了他们二胎考虑,所以并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单纯地为他们好。再说了,这也不利于我们夫妻的感情和生活呀?
  • 不过呢,话说回来,颜值出众的女演员还是吃亏,因为这丝毫不影响我一边赞叹王姐演技666一边把DVD扔进柜子里[挖鼻]好的,今晚继续沉迷,我的阿春、我的繁漪、我的舒
  • 波音、空客不会让你挤入国际市场的,而目前所有的产业链都被他们控制,除非一架飞机从螺丝钉到发动机都是你自己生产,这样成本太高没有意义了。波音、空客不会让你挤入国际
  • 早安拒绝塌鼻美丽无可”鼻”拟V:  15727400716#广州佛山珠海深圳东莞惠州软肋骨综合鼻##中山梅州英德四会陆丰连州普宁罗定阳春信宜化州台山江门阳江兴宁
  • ·产出总集·系列合集 ·乱七八糟合集三大与晋江废文海棠的适配度 闭关时期梦穿乙游是正常的吗少年团网课实录什么是朋友小狗日记睡前故事我流时初魔法学院择校指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