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

又名《张迁表颂》,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译文」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秋,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子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于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来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干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祚,亿载万年。

「创作背景」

此碑石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是颂扬张迁执政谷城时多施惠政的政绩;碑阴刻有立碑官吏姓名及捐资钱数。[6]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此碑为后人摹刻,但多数考古学家和金石学家则认为,其书风通篇方笔,古朴拙茂,非汉代人不能为之,碑面剥落的痕迹,也非人为所能做到,因此,当是汉代原碑无疑。

「用笔」

《张迁碑》运笔以方笔为主,用笔逆锋坚实,万毫齐力,方圆兼备,沉着饱满。横画两端都见方,粗重浑厚,有万钧不屈之力,如“言”、“善”等字。书写时万毫齐力,行笔似有反力相阻,右端回锋上提收笔,欲左先右,无往不收。“蚕头雁尾”的横画写法也一样,起笔处重顿后,渐提行笔,正锋而行,笔壮墨饱,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上提,挺直凝重而有力。竖画的用笔方法是落笔逆锋向上,提笔调锋起笔处方厚饱满,再调笔锋向下,竖锋运笔,收笔时或轻或重顿后,提笔向上回收笔锋,如“之”、“中”、“尚”等字。折画是在横画收笔处将笔锋上提,换向后在原处入纸行笔,转折处方整斩截又自然,略呈外方内圆,或内外皆方,如“月”、“巾”等字的折画。
特别是此碑的撇画比绝大多数知名的汉碑隶书都要丰富些,如“更”、“令”等字,其写法下笔如同竖画,藏锋逆入,中锋行笔顺势顿驻后逐渐上提后回收。撇画是隶书中具有特色的笔画,由于是向左方运笔,行时阻力大,力量强劲,圆转道健,笔力畅达,如“命”字,部分字的竖钩也可看作撇画的一种,如“孝”字。撇画的妙处在于收笔的变化,因轻重、长短、斜度的不同作相应处理,因此变化多姿。有的收笔回锋圆浑,有的收笔方截,每一撇画皆根据字形差异处理得恰到好处。
捺画也是此碑极为突出的笔画,主要是平捺和斜捺。此碑捺画写得厚重而雄健,落笔取逆势,调锋后提笔行笔,用力匀称至捺脚稍顿后提锋,然后顺势宛转而出,笔锋在空中作收势,给人一种朴拙但不刻板的感觉。如“吏”字的捺逆锋起笔,在行笔过程中,逐渐用力渐行渐按,铺毫向右下行笔,行至捺端,提笔右上轻出,捺脚似方似圆,力含其中“敦”字之捺虽不粗壮,但笔画含力在内,雄强刚劲,深沉有力。捺画落笔常作蚕头状,捺脚作雁尾状,与他碑横画“蚕头雁尾”之状相合。

「结字」

《张迁碑》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它完全去掉了雕饰的成分,一任天然,真可谓道法自然,浑然天成。字的各部分关系处理得非常生动,挪让呼应,顾盼有情,憨态可掬。
在整体上虽扁方,整饬划一,又因字立形,顺其自然,险中求正,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有些字突出主笔横画和捺画,以尽其势。全碑各字稳而不呆,动感强烈,动中求稳,稳中求变。神采奕然的体态特征在形体、笔画的避让、空间布白的处理、平正与险绝的错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似简单,实则妙趣横生,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

「章法」

《张迁碑》章法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汉代碑刻多有边框方格,排列整齐,所以大部分汉碑字形大小一致,平均摆放,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而《张迁碑》却独树一帜,通篇取茂密之势,但字间和行间都无严格的固定距离,疏与密适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既严谨又空灵,疏处阔绰而不散漫,达到了疏与密的对立统一。同时,字形大小参差,正斜互用,疏密随意,但整体上又相互呼应,左右顾盼,一派天真烂漫的景象。

「名家点评」

明·王世贞《州山人题跋》:“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1]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1]
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1]
清·杨守敬《平碑记》:“(此碑)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1]
现代碑帖鉴定家蒋文光:“《张迁碑》是汉碑中艺术水平很高的一件作品。书法浑厚方折,朴茂端严为汉碑中方整类的主要代表。书法用笔以方为主,兼用圆笔。笔画端正,结体取势平直,饱满严密,笔致朴质古拙遒劲灵动,多有变化。同时,用笔与结体是相互为用的,不同书体,其用笔亦有所侧重。笔致变化多端,往往在均衡的横直线条和方折之中掺以一笔极其熟练而有力的弧线。看去既笔笔挺劲,气势雄浑,却又在拙朴中见秀美,在端重中显生动。全碑字字生动,变化生新,朴实自然,从而达到全局皆活的奇妙效果。”

「后世影响」

《张迁碑》对清代隶书影响极大,直至近代仍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东汉时期其他名碑相比,它是对东汉桓灵时期讲究规则整饬的流行汉隶的一种创新,为汉碑带来活泼的意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该碑不仅为汉人分书之代表,而且其用笔结体之奇肆跌宕已开魏晋风气,对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启的作用。

「历史传承」

《张迁碑》于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立碑山东东平县。明代初年被掘地发现,最早著录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明初出土时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铭文尚完好可读。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东里润色”四字尚完好,仅残缺五字。清乾隆间(1711—1799年),“东里润色”的“东”字泐半,“润”字的“水”旁仅存中点,“色”字与下“君”字皆泐大半。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毁于火,常熟翁氏就原碑重新剔刻,但神气全非,幸碑阴文尚完好如旧。解放后,在东平县府院内建亭,将碑置于亭内。1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外置玻璃罩保护。1983年9月移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后一直陈列收藏于此。现残泐六十八字,其中二十二字全泐。

道教课诵诸神释疑
举凡宗教,都有诵经的规仪,各宗教无不如此,经文虽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课诵”。课诵的“课”字,按《说文解字》释为:“课,试也”。朱子曰:“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子全书.学六》),是讲功课的进程,也就是说,“课”就是功课,分课以致用。“诵”是朗读的意思。
宗教为什么都要实行课诵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经文中所表达的思想、理论、意境灌输到信徒的脑海之中,使其开悟,最终通达经文的奥义。

道教的早晚功课,经文与其他宗教有一种明显的不同。道教经书在每一段落之后,往往穿插着很多“神名”。如“常清常静天尊”、“神威如在天尊”、“道经师宝天尊”等等。在诵读天尊名讳时,很自然地便要恭身朝拜。更为令人费解的是,在道教科书中有许多尊神名讳是随声显应的,并非象三清、四御、三官、五老那样,是定型的尊神。如《关圣宝诰》,在“志心朝礼”之后,列有24位大帝或天尊,名讳随声而起。如“中检图箓大帝”、“赤心卫国大帝”、“乾坤正气天尊”、“扶持社稷天尊”等等,有许多的信士弟子对此大惑不解,只好跟着糊里糊涂地朗诵朝拜。
那么,对这些数也数不清的、随声显应的“真君”、“大帝”又该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神”本观念的产物,所以“神”无处不在
万物有神,神形相依,是道教在对人类认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她精辟地解开了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这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诸多困惑。
神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从混沌状态向原始文明的过渡逐步演变而来的。我国从远古的三皇五帝时就已经有了神的崇拜。在《左传》中记载:“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说明在尧舜时就已经开始祀神了。
那么, “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万物皆有神?

神是人塑造的,如果地球上没有“人”或没有人类的文明,这个世界上大概就不会有“神”。那么,人为什么要塑造众多的“神”?要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颇为不易。首先,人是从原始动物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原始阶段,“记忆”是人类的最初意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记忆中的现象又可以跨越时空,长存于人的脑海之中。当各种自然现象对人们本身产生“刺激”时(如对灾害的恐惧,对收成的喜悦等),便会产生“梦境”。梦是一种奇异的现象,是对“记忆”的重新组合,这就使人们逐渐地感到,在自然界,乃至于人的本身,有一种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离开本体而“游离”。随着人类语言的形成,文字的产生,这种“游离”之物便成了“神”的观念的雏形。
当神灵观念产生之后,人们便给“神”塑造了种种有形的“形象”,比如祖先的形象、圣人、英雄的形象,而对那些无法塑造形象的,比如“天”、“地”、“山”、“海”等等,人们便将它们拟人化,以人的形象来加以崇拜,比如玉皇大帝、紫微大帝、东岳大帝、海神爷等等。由此可知,拟人化只是对“神”的表意,本非真正的“神”。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神呢?笔者认为,山的本身是“形”而不是“神”,但山的气势给人的感应才是神;海的本身也不是神,但海的壮观广阔才是神;雷的本身不是神,雷的威力才是神。推而及人,人的身体不是神,而人的一种气质,精神,留给别人的“记忆”才是神。总而言之,一切能够引起人的回忆,感应,震撼的、无形的力量就是“神”。道经中说:“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便一切也。”(《天师请问经》)以此来理解道经中随声显应的神名便可解惑了。

二、神在我心,心诚则有神
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有一句名言:“我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这个“心”指的是什么:就是依附于人又能超越于人的“神”,它能与天地鬼神沟通,能悟彻过去、现在、未来。

人到底有没有“先知先觉”,这也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哲学命题。从老子对“道”的认知来看,他并未提出“先知先觉”,而是“恍兮惚兮”(《道德经》)21章)“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道德经》四章),说明他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索才明白“道”的存在的。然而,老子毕竟是圣人,惟有他才能从浩瀚宇宙、万端变化中发现“道”的存在,并认识到“道”是“万物之舟”,“众妙之门”(一章)。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心”的感悟。

圣人对神的感悟,自然比一般人要高明得多,透彻得多。但一般的人,只要心中有神,真诚信仰,不断追求,也能得到“神”的荫佑。这里所说的荫佑,并不是平常 所谓理解的“神灵附体”,而是使人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神奇效应或超常智慧。

心诚则神往,古今中外不泛事例。达摩祖师面壁三年而成佛;陈传老祖“抱道山中,洗心物外”从而成为易学和丹道的真仙,都说明心诚则通神的道理。

三、课诵是“形”,悟道才是真
按照道家道教关于形神相依的理论,一切的“神”(这里指无形的力量)都必须依附于“形”,即有形的物象。比如人的灵魂、思想,必然依附于身体,才能组成活的整体,而人类的所有活动,也必然会依附一定的形式。
“课诵”规仪,是宗教活动的形式之一。而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课诵内容的实质要求,是使全体道众能够悟道明理。有一句话叫“道士念经有口无心”,又说:“做一天和尚(道士)撞一天钟。”话虽有些“刻薄”,倒也一针见血。作为一个道士,如果只注重课诵的形式,随心唱和,心不在焉,对经文的内容、涵义不仔细领会。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即以早晚功课经之《太清宝诰》为例,全文是:
“志心皈命礼。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亿万重之梵炁。化行古今,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願、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真。”

这段经文,从“志心皈命礼”开始便提出了要求严肃、虔诚的告诫,然后称颂太上老君随方设教,历劫度人的胸怀和功绩。故而成为帝王之师,无疑更是万民之师。接下来讲《道德经》的微言奥旨。语言精练,层次分明。“九五数”与易经之数暗合。最后口诵太上老君宝号,恭身朝拜,表示已拜读了经文。如果课诵者不能专心致志、心领神会,则既不能明白经文的意思,更不能教化别人,而“课诵”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总之,课诵诸神,神在心中,惟诚惟信,必有所成,愿与诸位同道共勉。
(文/龙虎山正一观 杨水金)文章来源:龙虎山道教

曾氏祖坟喝形形“观音望海”
张士玉蒋大鸿大玄空风水万里行
2019年春,我们组织风水爱好者到江西赣州考察名人祖坟。其中就有观音望海一局,节录格局分析。
“观音望海”墓地坐坤山艮向兼未丑,最后一步龙是坤龙束气入首,艮水上堂,水口在癸!

此地位于中田村之罗潭,乃曾文辿十世孙巽山为其夫人钟氏所建之墓,为上兴国县最具代表性之名地。始建于宋乾德三年,后巽山公逝,遗嘱与夫人合葬于此。其地山海奇观,水环玉带,龙护虎卫,重重出帐,数十里剥换牵扶而至,入首顿起尊星。登临其穴,气象万千,远观近瞻,严偌美女屹立于霄汉之间,如置身于书画之中,故肖其形为观音望海,穴扦于心口,坐向碑石上刻有为:坤兼未。此地现场考定入首龙格定为午龙,坤脉入穴。艮方来水悠扬屈曲,流经明堂,右大溪水如玉带围腰,两水交汇归于癸位,城门雄峙,水口关锁有力,合古谱记载内容。曾氏自得此墓后,即奠定成为“潋水名宗”之根本,丁财富贵之源泉。

宋朝时期,三僚曾氏十世祖巽山公,是个著名的风水先生,一辈子为别人寻龙捉脉,声名远播,可是他自己却只有一个儿子。他的夫人钟氏经常埋怨他天天为别人找好风水,也不为自己找个好风水,你不看看你们祖上到你这辈,十代单传,你枉在外面这么大的名声。钟氏经常唠叨,巽山公实在急了,不得不对夫人说,不是我不想,也不是我没有能力,我们三僚曾姓的地盘上实在是找不到发丁的好地盘了,倒是你娘家有大地。钟氏闻言,不再吭声,但记在了心上。

钟氏的父亲八十大寿的时候,钟氏坐着轿子前往娘家为老父拜寿。轿子快到娘家(古龙岗忠村)村口的时候,钟氏摘下自己的戒指,吞金而亡。巽山公强忍悲痛,他知道妻子肯定是记住了他所说的话,决定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曾家的人丁兴旺。巽山公将妻子的遗体暗中停放在岳父大人家的茅草房,谎称钟氏病重,无法前来拜寿。寿宴结束,巽山公便禀告岳父大人,既然妻子死在娘家,请求岳父就近在娘家寻一地将妻子落葬。岳父不好推脱,答应了他的请求。钟氏族人都知道巽山公是个出名的风水先生,怕他会寻得一块好地,夺了自家的风水。巽山公在寻地的时候,许多钟氏族人跟在他的后面,惟恐他相中一块好地。其实,巽山公早就暗中相好了一块“观音望海”的风水宝地,但他要故弄玄虚。来到钟氏祠堂边上,他说此地为“凤凰栖桐”,就葬这吧,钟氏家族的人忙说此地早已被岳父大人相中。巽山公只得另觅他处,来到一菜地,他说此地为“鲤鱼跃龙门”,钟氏家族的长老说此地也被族人相中,一行人来到山脚,巽山公说此地为“五虎下山”,还是被钟氏族人以别的理由拒绝了。巽山公对岳父大人说,可怜吾妻是无地可葬了。岳父于是与钟氏族人商量,最后决定“平地没你份,高山任你选”,此语一出,正中巽山公下怀。巽山似乎很不经意地朝村口两水汇合处的高山随手一指,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只好葬这里了。

巽山公回到村里,请来工匠,在山上搭起工棚,曾氏建造这处风水竟然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巽山公早就相中了这块风水。一条水对面而来,在左边的山脚环抱而去,水在左边汇合,逆流而下,此处的水势可以称之为“三十里回头水”,这是风水上难得的水之形局。《地理大书·山法全书》指出:“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山下为一条通衢大道,附近村落前往龙岗、梅窖墟市赶集都必须经过堂前,“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此地喝形为“观音望海”与“美女踏车”。墓建好之后,为了防止别人破坏,据说碑石就放了七层,在建“观音望海”的同时,巽山公还建了另外一处风水,就是“美女踏车”,建好之后一把火烧了工棚,墓地掩埋在灰烬之中,后来雨水冲刷才显露出来,喝形为“美女踏车”。这两处风水建好之后,相传曾氏结束了单传的尴尬局面,人财两旺,成就万丁之族。

在“观音望海”的左下方,有一座更大的古墓,古墓并排三块石碑,墓碑上记载:宋代曾氏十一、十二、十三世祖,坐向:坤兼申,为罗滩虎形,俗称:“美女踏车”,前边堂局与上相似,水在艮寅方上堂,丑方出。

至于巽山公为什么要在“观音望海”的旁边再建“美女踏车”的风水,关涉到曾氏万丁家族的秘密。

《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重修族谱》“坟图”载:十代祖巽山公妣钟氏婆太葬钟田罗滩人形坤山艮向,十一代祖益斋公妣刘氏婆太,十二代祖炜公妣钟氏叶氏婆太,十三代祖铭公妣刘氏婆太,十七代伯祖月湖公俱葬罗滩虎形坟图。

曾氏在钟氏的地盘修建自己的风水,在钟氏人看来,几乎是被曾氏骗取了一处好风水,钟氏家族难免心有不甘。清朝光绪年间,钟氏家族终于有人带头破坏曾氏罗滩祖坟,在曾氏祖坟附近新造两坟,意图挖坟代葬。钟、曾两姓为此大打出手,酿成家族械斗,死伤数人。为此,曾氏告官,并打赢了这场官司,兴国县衙为此专门颁示严禁:

《罗滩坟山张宪颁示严禁》:

钦加同知衔赏带花翎署兴国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

张为示严禁事。据职员曾衍桂等呈,称伊有祖坟二所,葬有罗滩地方,历有年。近来屡被挖毁侵害,呈请严禁等情到县。据此除批示外,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该处人等知悉。尔等须知,坟冢为死者所凭依,山场为各姓所自主,挖坟代葬,越界盗伐,例禁綦严,亟宜痛改前非,免惧法网。自示之后,倘敢故态复萌,一经发现,定即拘案究办,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毋违。

张宪在曾氏三房塘子面继汉老爷家当堂断案:

堂断

府委

县正堂程 为

讯结事看得钟曾两姓因争坟山互斗致命一案,查该罗滩山各坟业经程前县勘明,原系曾姓祖坟,绘图贴说在卷。兹据中人山员杨守清、职员肖振纲、禀生杨益、生员肖春芳、生员钟阜生、监生李敬敷等出为调处,并据生员钟元音等、生员曾瀛等各递悔结,前来虚公研讯,虽罪无可赦,而情有可原。钟姓所葬之坟,实为起衅,当饰起迁曾姓祖坟,毁伤未甚,不必深求。原差分别修理埋平以清讼源。嗣后该处曾姓坟山上下左右再不许田葬代造,以息争端,而杜后祸。至互控命案,查两造供词核与悔结相符,均宽免究。已死之尸骸,因还杀殒,命犯已身死,供证确凿,分免置议,其钟永保尸身,佥称被伤后落河冲,一概行免。拟烧毁房屋虽多寡不同,罪亦相等,应由中人修补,各帖服遵从。嗣后各捐前嫌,永敦和好,勿再滋事致干。……(《兴国三僚武城郡曾氏重修族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970年至1974年,是我在农村最困厄的时期,失望和苦闷折磨着我,但倔强又支撑着我……有人也向我推荐了镇海县文化馆群艺部,我贴上邮票试着投了几次,某一天,居然
  • #上站天气#【晴转多云为主,今天最高气温31度】#早安上海#今天晴转多云,下半夜到明天多云到阴有分散性短时小雨。根据市气象部门早间最新天气预报显示,最近三天我市
  • 突然感觉自己像是爸妈生活的累赘,花着那么贵的学费,自己却不能去回报他们,时常还会一个人抑郁,虽然跟朋友一起不会那样,但一个人在床上总会想起sad的过去以及未知的
  • !!
  •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_ 是你的2022年7月 开罗#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日行一善# 晨曦隐匿,远处钟声敲响;独属于你,我的致命吸引,源自东方的
  •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创始者,他的诗不仅反映出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自然,更流露出他徘徊于出仕与归隐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中国风##遇见艺术##艺术公开课#我历尽世事,如
  • 让让不要在长个了!现在他们口号什么的弄的跟我们一样真的一定要小心!
  • #小段同志的一周屁话# [风筝]2022年第二十五周[抱一抱]我妈说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让自己充实起来才没时间去胡思乱想。[失望]生下来就带着梅毒的孩子真的好
  • 黄江二手车/黄江二手车能买吗黄江二手车行/黄江二手豪车市场黄江二手车怎么样/黄江水车黄江二手车是骗局吗黄江二手车能上路吗12.8万,13款保时捷博克斯特Boxt
  • 毕竟女主自知貌美,以往都是男人上赶着讨好她。更可恨的是,恩师发生意外时,男主还和女主一起缠绵,男主更加羞愧。
  • ”[②]“花”生,艳淑人人争睹;“花”死,零落无人回顾。[③]清末思想家龚自珍,也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_←“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鲁迅——放在鲁迅先生当初的境遇,可以理解。”——以这样的态度待人接物,肯定免不了偶尔上当受骗,但也往往能够交到
  • 三千尘世之中,相遇、在这一世,即是今生注定的缘,那么、就续这一段尘缘,清风岸,相逢一襟笑; 阑珊夜,别梦寒蝉,窗外声凄切。整部剧按照糖刀糖刀糖刀刀刀刀刀糖中有刀
  • ”我一开始还解释不是重生,后来问的多了,就嗯,对,没错,就是重生[doge]这本其实是《娇缠》的另一个思路,我当初就在纠结到底是用预知梦还是重生,因为我其实不能
  • 10、ᴵ ʰᵒᵖᵉ ʸᵒᵘ'ʳᵉ ʰᵉʳᵉ ᶠᵒʳ ᵐᵉ.我希望你为我而来。9、ᴵᶠ ʸᵒᵘ ᵃʳᵉ ᵃ ᵖᵃˢˢᵉʳ-ᵇʸ, ʸᵒᵘ ˢʰᵒᵘˡᵈ ᵖᵃˢˢ
  • 目前的工作双休,空的时候跟好朋友约饭约电影都挺好的,自己也很喜欢,比较安于现状的性子。#重庆猫咪领养#我发现了我本人真的真的真的很喜欢活泼开朗外向型男孩子[泪]
  • 活动是为了更好宣传汉台区河东店镇褒国古镇及花果山的人文历史和田园风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河东店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名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建
  •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阿难是典型的世智辨聪,他用世间法的那种逻辑推理——反正有个心,你既然讲不在内,那肯定就在外了。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
  • #饿了么#个人觉得还是17:05,逻辑如下↓1、饿了么官博提示:“各玩各的”→说明代表两场答案的运动各自独立,足球跟足球玩,篮球跟篮球玩2、麦当劳xhs提示:“
  • 04.你太淘气了,让我想在你身上攻城略地,留下只属于我的标记。佳鑫,我们都知道你在公司非常苦,我们也为你而伤心,还是那句话,只想让你可以开开心心的,不想让你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