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戒 (摘录)

三昧耶戒,密教的戒律。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称为三戒。乃立于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众生本有之清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之万德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为真言行者为止恶修善所修,戒法通显密诸戒,即含摄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归于‘众生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

各经书之解释
  《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以此戒为三世无碍智戒,并说其戒相为四重禁︰‘常不应舍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大日经疏》卷九释云(大正39·671a)︰‘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当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罗夷也。’而《无畏三藏禅要》称此戒为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或称真法戒,且以十重戒为其戒相,即
  (1)不退菩提心
  (2)不舍三宝
  (3)不谤三宝
  (4)不生疑惑 
  (5)不令退菩提心
  (6)不令发二乘心
  (7)不辄说深妙大乘
  (8)不发邪见
  (9)不说我具无上道戒
  (10)舍一切无利益事。
  此十重戒亦是波罗夷罪。
含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1)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此即平等义,为三昧耶戒的根本义,故或称此戒为生佛不二戒。
  (2)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即本誓义。
  (3)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即是除障义。
  (4)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惊觉义。

受三昧耶戒的基本步骤

  授传法灌顶时,须另设道场先授此三昧耶戒,其道场称为三昧耶戒场、三昧耶戒坛。授戒的作法称为三昧耶戒仪,或称三昧耶戒作法。戒仪的顺序如下︰先礼三宝,其次运心供养、忏悔罪障、请师、羯磨(四重戒、十无尽戒等)、授真言等。
  在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称为退三昧耶;或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称为破三昧耶;或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称为越三昧耶。此三类行,为真言宗之三大重罪,谓为三种重罪。此中,关於越三昧耶罪之义,《大日经疏》卷九尝作如下之广说,而谓(大正39·675a)︰
  ‘若菩萨于众生诸法中,作种种不平等见,则越三昧耶法。若于此平等誓中,作种种限量之心,亦越三昧耶法。诸有所作随顺世间名利,不为大事因缘,亦越三昧耶法。放逸懈怠,不能警悟其心,亦越三昧耶法。以越三昧耶故,有种种障生,自损损他,无有义利,是故,诸菩萨等奉持此三昧耶如护身命,不敢违越也。’

佛法戒律论

吴明〈佛法戒律论〉(摘录)
  梵语三昧耶,义有多种︰(1)时(一时佛在)会(大会经)宗(显示论)平等。(2)誓愿。(3)警觉。(4)除垢障。三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谓与佛平等誓愿。密宗修行,在传法灌顶前,须先受三昧耶戒。由传法之师男水自头顶灌下,称‘传法灌顶’,以示永不违越。三昧耶戒,就是以三种菩提心为戒。
《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云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为次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中略)凡人愿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惟真言法中,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缺而不书。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
  所以三种菩提心,就是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种菩提心为戒,即三昧耶戒。此诸佛菩萨共同发心平等本誓之戒也。所谓行愿者,如论云︰‘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所谓胜义者,如论云︰‘观一切法无自性。’所谓三摩地者,如论云︰‘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中略)照见本心,湛然清净。’三种菩提心可分为大悲(行愿)、大智(胜义)、大定(三摩地)三德。东密胎藏界则分为佛部(大定)、莲花部(行愿)、金刚部(胜义)三部。亦有分为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或分为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与不二(三摩地)。
《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
  ‘三昧耶戒’语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即︰
  (1)不应远离菩提心︰因学密行人尚在因位,具有菩提心而未圆满,时有远离之虞。且菩提心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诫不应远离。
  (2)不离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条对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别。出家在家均不能离开正法,即不离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点。但出家人为佛法常住,清净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萨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时难免邪行,如夫妇性生活。三昧耶戒于此开许,但前提是不能离开正法,即不能脱离般若,脱离菩提心而邪行,此乃差别之处。故出家人为不离正法不邪行,在家人为不离正法起邪行。
  (3)于一切法不悭吝︰佛法为公,不得私有。菩萨行愿,弘法利生。悭吝法施,是乃灭法。故于一切法,自人天乘以至佛乘诸法,皆应法施,不得悭吝。悭吝即失菩提心,违反平等本誓。然于此知,法施是为利人,说法施皆应当机。故对大乘根机,不应说小法令退堕;对小乘根基,不应说大法令疑谤;不应向外道辄说自具妙戒,自有大法,令其嫉恨退失。
  (4)不得不饶益众生︰此乃菩提心根本所决定,法尔如此;有‘众生有一不成佛者,我不成佛’之大定;有‘观一切法自性,法尔如是,我为法王,如法自在’之大智。有一不饶益众生,即远离菩提心,违犯平等本誓。
  以上四重戒,即佛所说三昧耶戒。亦即诸佛之平等本誓。以后四重禁戒,具体发展成为十重戒,亦称十波罗夷。此十重戒在显密二教中又各不相同。
《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
  显教十重戒即《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犯此戒律,则得波罗夷罪。即戒律中之严重罪。显教十重戒是︰杀、盗、淫、妄语、酤酒、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
《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
  密教十重戒有三种,其中二种是《大日经疏》所说,另一为善无畏三藏所说。《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为︰
  (1)不应舍正法。
  (2)不应舍离菩提心。
  (3)于一切法不应悭吝。
  (4)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
  (5)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6)不应于一切法生悭吝。
  (7)不得邪见,拨无因果。
  (8)于发大心人劝其深心,不令退息。
  (9)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大法。
  (10)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大日经疏》第二种十重戒为
  (1)不舍佛宝
  (2)不舍法宝
  (3)不舍僧宝
  (4)不舍菩提心
  (5)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6)不悭吝一切法
  (7)不起邪见
  (8)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9)不差机说法
  (10)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之十重戒为
  (1)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2)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3)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4)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5)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6)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7)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8)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9)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10)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三昧耶之十戒条文归纳

  总摄上说,三昧耶之十戒条文归纳如下︰
  (1)不退菩提,不离菩提心。
  (2)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3)不毁谤三宝,不谤三乘法。
  (4)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5)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6)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7)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8)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9)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10)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藏密修学,亦首依持三昧耶戒,但其所出经典与唐密、东密略有不同。藏密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藏密以原始乘所守为别解脱律仪,大乘所守为菩萨律仪,金刚乘所守则为密咒律仪。藏密戒中亦按修学次第等级不同而有不同之戒。未受何级灌顶修持何级密法者,即不得与闻其三昧耶戒。但菩萨戒亦为密宗戒之基础,故学密在受‘十四根本堕’三昧耶戒前,必须先受菩提戒。此为东密、台密、藏密所同,盖非大乘菩萨行人,不得入密也。

三昧耶戒的特点

  三昧耶戒,不同于一般戒律,乃秘密戒律,其中常有大阿阇黎或密宗传人之心得,成为入密宣誓之必备仪式。按东密教法,如未受传法灌顶,擅入密宗事相领域,将会构成‘越三昧耶罪’。因行人尚未发菩提心,未能与佛平等誓愿也。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生”,就是一切有益于生命健康的作为。“祥”者,《说文》解曰:“祥,福也。”此字注释者多有不同,也有作“灾殃”解者。河上公作“长大”解。由此可知,“祥”有二意。顺常道去“益生”者,为灾祥;逆常道返修而“益生”者,为吉祥。以德善为本者曰吉祥,离道德妄作为者为灾祥。

常人为长寿而过度的“益生”,为贪图享受而“厚生”,私心常动,损气耗神,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气机失调,百病丛生,以至灾祥降临,求“益生”反而害其生。

常人不明全息因果律,不能正确对待人生,醉生梦死混人生。物欲的追求,情欲的放纵,损耗精气神三宝,自残伴随一生。为享乐人生,快速耗尽历世所积之福业;同时又由七情六欲之妄作,而续造新恶业,为自己续灾殃,背上沉重的包袱走完人生。

“益生曰祥”,是说追求人生健康长寿,幸福吉祥,这是人求得“益生”之常情。但决定益生的因素,并不止一端。人生的价值取向,做人处世的标准,乃至追求益生的方法等等,却有常与非常、顺与逆、正与不正的不同,从而决定着人生之旅“吉祥”或“灾祥”的种种差异。因此,最根本的益生,就是修善累德,清净心身,离此皆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难得长生之道。

道中含真金,德中有万福。一个真正的益生者,惟有在道中去修,在德中去积,在心中去求,如此才是真益生,才是真吉祥。除此而外,别无它法。即使优越的生活条件,充足的营养补品,高级的药物治疗,也只能暂时去病延生,终归不能长久。此乃不虚之理。

“心使气曰强”,此句是就益生的方法而言。世间有种种以运气服气而“益生”者,虽吐纳吞服外来之气,但全然以欲心意念驱役其气,以有为之法强使强为。此类有心有作,失却自然无为之道,所摄取者,并非真阴真阳之炁。且其气不中不和、不柔不顺,是谓之强气,不能与体内的真水真火同化,皆非含德自然之妙。气是人活命之源,假若强而益之使之,失去中和,必害心身,不可能复返赤子性命之根。若不能持正道大法而修,终不能了性命双修大事;若不得天地元气之助,终不能得骨弱筋柔之和气。

修真学说认为,所谓“益生”,就要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就要知性识命,性命双修,由“我命由我亦由天”的必然王国,通过生命再造修证工程,运用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源)多维立体学说,不断去阴增阳,再造性命,返老还童,终至性命双了,逐步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由王国,获得大解脱、大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益生”,而且可以由“益生”而至于“永生”。

玄灵修真理法学,是性命双修之上乘天元神修丹法。道家以“道理”的求证实修,比喻性命双修。“穷理尽性”、“心得入理”,就是喻指“性功”的修证。理明性成,成为永恒性的生命体,进入仙佛之境。经过实践修真中的“修爻补漏,筑基炼己”,逆变人体常道“病理生理学”、“衰老生理学”,重造后天生理组织结构物质,使之复返先天,回归自然,实现了命之目标。从而尽性了命,形神俱妙,身得入道,道理双全。太上惟恐后世溺于人欲,或偏于邪路而害生,故直指正道大法,以“益生”示之于天下,以救学人之妄。故示之曰“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此三句,是太上为了破除世人强使气机之害,教人致虚守柔,抱元守一,真修性命,返归自然之意。
“物壮则老”,这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人与万物概莫能外。究其原因,“是谓不道”,即不符合道性。道的特性就是虚静柔弱。人能常清常静,致虚守柔,方合自然道性。

常见世间人们为了健康长寿,进行气功锻炼,虽也有受益者,但也有不明理法的强使气者。世间之法,多是有作有为之法。这些方法多是主观意识主导下的强作强为,其气质缺乏中和,往往破坏自身的阴阳平衡规律,因而是违背自然的有害之法。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天地之间,唯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唯天地不老不坏,永久常立。这是因为天地合于大道之体用,合于自然大道的规律。人与万物为何有生、有壮、有老、有死?皆是知顺不知逆,不合自然道性之故。

人至壮年之后,天心被人心所乱,精气神耗散已多,命体渐至于衰。观之万物,其幼柔脆,其老强壮。柔脆者生之机,强壮者死之兆。所以物壮则老,不如物稚之生。生者其道存,老者其道亡。由此可知,道性柔和,万物由柔和之气而生,靠柔和之气而长,柔中之气损缺则老,失去柔中之气而亡。
人若知逆修之理,静养柔中之气,不断去阴增阳,修心累德,使身中太和之气充盈,即可延年益寿,延缓衰老,返老还童,直至永生。假若不修正道大法,信从旁门邪法,强取外气而益生,以有为之气运行于身,必失中和之道。如此强使作为,不能凝聚中和之气,便不能复返先天,不能得长生之道。

“不道早已”,“早已”即“早死”之意。“已”与死同音同意。凡是强使气而“益生”者,此种强取硬夺之法,违背道性自然,有如物之已壮,焉有不老之理?物之既老,焉有不死之事?此等益生,便是顺人生常道而下的小径。此种使气,皆是背道之妄。法既不合道,以多闻强识之知,自生小法傍门,使五行之气在体内误交误会,破坏自身阴阳平衡,不仅不能延年,反取疾病死亡临身。

世间种种有为之法,皆是不知修心修德之重要,不知返观内守,不能在无为中求真。从修真生理学分析,皆是违反人体内环境的自然规律。所以得不偿失,久炼必生弊,终必难大成。故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引“赤子”为喻,令人悟“含德”之妙。自“含德”至“知和”,皆是教人致虚守柔。
大道之真常,总是虚静,总是柔和,所以常存而不改。人若能依而行之,道未有不成,德未有不厚,性命未有不常。身中之和气自然运化,性体之真常自然固存,何用妄“益生”?何须强“使气”哉!
气者,人之根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分为隐显两大类,即先天炁与后天气。先天炁为元气,后天气为呼吸之空气。先天炁,先于天而本有,虽无形,却能生有形之天地。此炁是天地之先天,万物之本来,以无形之质而生有形之人,生万物及众生之先天。

后天气,是指后于天地才有,由天地产生而存在。是天地成形之后才生成的显态质性物质,此气即供人与万物所呼吸的自然空气。先天炁与后天气是辩证的统一体,一隐一显,阴阳为用。隐态的质源性元炁,是超劫永生之本。但是仅凭元炁一物,由于被后天形骸所裹累,并不能自超,必须借呼吸之气,才能发挥其先天功能之妙用。前人曾言:“有元气不得呼吸,则无以采取烹炼而为本;有呼吸不得元气,则不能成实长生。转神入定之功,必兼二气之用,方是长生超劫之本也”。《太平经》曰:“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施人以五气,地施人以五味。五气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神乃自生。前人认为,万物盗天气而长生,人盗万物之气以资身,依存分合都是自然之理。人与禽兽草木俱禀阴阳而生。人之最灵,是因为人能反照自性,穷达本始,明会阴阳五行之气。万物气散,人能知盗万物之真气而养形,更知气机的升降,因而顺天时,接天气,夺之而造化性命的长生不死,盗万物之气以成道。若不明晓大道造化者,以心使气,强取豪夺,失去中和,则即被万物所反夺而害生。

人之气节,因五谷而生,亦因五谷而死,此即是被反盗之故。因为人眼观五色,耳听五音,舌尝五味,醉饱膻腥,纵邪生淫,故气散而反被万物所盗。七情六欲是被反盗之祸根,是反夺人性命的杀手。因此,人只有修心制欲,才可关门拒盗,才能延年益寿,才能益生而长生。

天地有自然无为之道,赤子有自然含蓄之德。故人心要治伏,本性须寂静,气机须冲和,元神须泰定。倘若不然,德性不纯,神气不和,命根不固,生死关难逃,丧生之害必有。若能心静神清,随物顺理,因事致宜,可喜则喜,喜不失声;可怒而怒,怒不失色,其气自然柔和深长。含德之妙,可同天地,可比赤子,我能持守道德,吾身何有困辱之事?何有横恶之害?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问。三宝如虚空相。非见闻之所及者。教中云何说见道。又称见佛。

答。约本智发明。假称名见。非眼所睹。唯证乃知。离见非见。方名真见。涅槃经云。菩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则一切法。是以法性无所有。菩萨则无所见。与法理会。假称为见。实非见也。真性湛然。非是见法。经云。不行见法。诸佛速与受记。则是离断常二边。即见自身清净。见身清净。即是见佛清净。乃至见一切法。悉皆清净。无非是佛。无非是法。以自心性无生。顺物遍一切处故。若一微尘不是佛者。则成翳障。不入普眼之门。唯堕能所之见。大集经云。梵天问海慧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见佛法不。梵天言。佛法非色。不可睹见。汝云何言了了见佛法耶。一切诸法。悉不可见。夫了了者。即是佛法。无有二相。是以来同水月。散若幻云。见犹梦形。闻如谷响。觉处即现。不从方来。迷处自无。不从此去。

如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般若假名论偈云。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非所见。然亦不能知。法性者。所谓空性。无生性。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见于此。名为见佛。经云。以见空性。名见如来。又法性之处。无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不能知。又经言。大王。一切法性。犹如虚空。等与众物。为所依止。而其体性。非是有物。亦非无物。能知此中。寂然无知。名为了知。名为知者。随俗言说。信解无生之福。多于宝施。如有颂言。若人持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是以解第一义空。方成般若。见无生自性。始了圆宗。以真空不坏业果。尊卑宛然。不同但空不该诸有。如大涅槃经云。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

所以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可遣。故云离念之智。等虚空界。如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是时普明菩萨。则证入毗卢遮那如来金刚法藏三昧三摩地。令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同愿修持。入此性净真如法藏三昧真际观。云何应得修入此观。菩萨则当观照心地。觉用心智。唯照心性。细细观觉。觉照心体。见性无动。证觉不动。即能恒用。用观体智。见性清净。性自离念。离念无物。心等虚空。即证圣智。如如圣性。二俱澄寂。空同无体。性体虚静。则是名为菩萨证入。真如法界性印。法藏真际观门。故知法界性。即众生心性。众生心性。即虚空性。

故大智度论云。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性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释云。内空者。即内法。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等。外空者。即外法。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无我。无我所等。内外空者。即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等。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大空者。即十方空。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著故。

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若着。即是虚诳。有为空。无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问曰。有为法。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空。此则可尔。无为法。非因缘生法。无破无坏。常若虚空。云何空。

答曰。若除有为。则无无为。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如有为空。无为亦空。以二事不异故。毕竟空者。一切法皆毕竟空。是毕竟空亦空。空无有法故。亦无虚实相待。复次毕竟空者。破一切法。令无遗余故。名毕竟空。若有少遗余。不名毕竟空。无始空者。如经中说。佛语诸比丘。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破是无始法故。名为无始空。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阴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离五阴。人不可得。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

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一切诸法空者。一切法有好有丑。有内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为有。无自体。故空。无所得空者。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实性无故。名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乃至云。离我我所故空。因缘和合生故空。无常苦空无我。故名为空。始终不可得故空。唯心。故名为空。

故知一切万法。皆从心现。悉无自体。尽称为空。所以云。若住此十八空门。当学般若。则未尝有一法。能出我之灵台智性矣。此十八空。下至有为世间五阴。上至无为第一义谛。收一切法。无不皆空。若不学般若。别尚余宗。体有而未达有原。穷空而不尽空理。须归宗镜。内照发明。则外无一法。更有遗余矣。又此是如空。非体是空。以真心无碍。映现万法。如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故。于真心中。能现一切。其所现一切。虽依心无体。照见五蕴皆空。然亦不着于空。能兴佛事。如华严经颂云。十方所有诸如来。了达诸法无有余。虽知一切皆空寂。而不于空起心念。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于法生分别。如是开悟诸群生。一切无性无所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佛弟子等殊勝事,善修菩提道次第,賜吉祥與解脫眾,為願永護佛本行,能撰善道藉順緣,能除逆緣人非人,惟願世世不脫離,佛陀稱讚菩提道。回想當年因為波卡仁波切的圓寂,我
  • ” (这是说:如果要说心的真实体相,此心就根本没有世人所想象那样有一真实的东西存在。” (这是说:凡夫们用妄想心来推测佛所说的心识体相,当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
  • 这双鞋子真的有好长的故事可以讲[苦涩]上海刚3月左右疫情前我和老袁逛店看中这双鞋子 当时只是一般喜欢而且当时那段时间并不想买鞋子 就当时没买 但是之后我回家我越
  • #第九次居家# 第五天周一的时候,单位如常,能够想出办公室热火朝天,就我的座位空着,我一个人在家假装忙着,喝着自己的咖啡,做着自己的饭,懂一个道理,如果不在路上
  • .好棒尺寸20.17.8 铃铛要是人类的话,就可以走八国混血的网红路线了[笑cry]。 待会儿给大家看看有啥不一样的‼️经典的棕色白色和黑色,用过MC*包的应该
  • 让女子头疼的是,自己没办法省钱,每一项看起来都是必要的支出,现在只能期望把首 付每月的4000元先还完,这样压力会小点。 所以,女子的7500元也没有了,剩下
  • 现将其主要活动轨迹公告如下:11月1日,7:40到沂水县人民医院查体办理健康证。请11月4日至6日到过深圳这些场所的居民朋友立即报备!
  • 看八进四最大的感受就是新人越来越强了还有呼兰!!!终于冠军了[泪][泪][泪]最后一期小佳念广告哭 呼兰终于夺冠喜极而泣今年真的格外的难 脱口秀一直给我办下去!
  • 阶梯的最上方有两个宝座,一个宝座上已经坐落了一位30多岁的男子,他也身穿华丽的服装,一直在看向我,眼神不是那种让我害怕的眼神,反而好像很期待我到来的眼神。走下桥
  • 头道水浑浊,就像人少年时期的茫然,摒弃泡沫,才能还以生活清澈;二道茶苦涩,犹如人壮年时期的艰难打拼,万丈高楼平地起;三道茶水最精华,人到中年,积累了半生,正是硕
  • 钟楼街对于太原人来说,也是排位很靠前的存在吧…从西羊市走出来,过了天桥,就是自由自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地方… 学校新晋篮球队队长背景可不简单 被黑白通吃的爹从小
  • 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次次沉重的教训都在提醒着我们,尊重生命,精准防控,才能让抗疫有力度更有温度。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次次沉重的教训都在提醒着我们,尊重生命,精准
  • 如果一点点挫折就让你爬不起来,如果一两句坏话就让你不能释怀,如果动不动就讨厌人、憎恨人,那格局就太小了。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懒惰,放下你的三分钟热度,放空你禁
  • #放纵一夏 毕业好食光# 总觉得遥遥无期的毕业在这个蝉鸣的夏日来临,半块橡皮、黑板上未解完的题、蓝天下的操场还有你自己,都会是时光惦记的最美片段。再有在房顶、阳
  • #宇宙萌妹袁一琦[超话]#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姬碗盆甄
  • 互倾诉,心连心,你能了解,得知我幸,无怨无悔,就算再见,我也会有底气,再说一遍,我爱你,满天星不及你!我真的太爱这种大女主爽剧了,光看剧照就很爽,赵丽颖饰演的半
  • 时光那么地长,记忆却是那样的短,落雨的屋檐下,还能够藏得下几个最美的下雨天,没有伞的雨季,努力地要变成你想要的最好的自己,在雨中我却看见了我流着眼泪的眼。如果没
  • 坚持使用就可以很明显的看见肤色匀净,肤质平滑,而且还能淡化细纹,收敛毛孔,对毛孔粗大的伙伴很友好。真的很好用修护抗初老,充盈焕亮,蕴含73种海洋矿物精粹,渗透快
  • ————✿ 再来谈谈我的一些遗憾:1. 开篇交代世|界观和人物时有较多重复描写,实在有点冗长啰嗦,而且女主的人设描写也比较矛盾,开头男主的感情更是缺少铺垫,看到
  • 与“鹤”有关的古诗词 《雪鹤篇赠詹同文》(明)刘伯温有鹤有鹤丁令威,碧玉为骨玄霜衣。食之神爽肉不肥,乘风振羽芳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