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牟宗三: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中国的哲学,不像西方那样的很有系统,它原初所走的就不是逻辑的进路。譬如说中国思想最蓬勃时期的先秦诸子,如孔、孟、老、庄,大体都不是很严格的逻辑系统。

譬如说读《论语》,《论语》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嘉言懿行录。你可说它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的,零零碎碎的。就是其他的,譬如说《孟子》,《孟子》七篇亦只是弟子的记录。最有系统性的,只有<告子篇上>。从告子曰[性猶杞柳也]一直至上篇完,一气呵成,很有系统性。

按常理论,这比较有系统性的部分,应比较容易了解。事实上却不然。这<告子上>篇,二千多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读过的。唐宋以来,《四书》尤受重视,从小孩起便读,一直读到成年、成进士,但读的结果是不懂。

其他的没有系统性的文献,那便更难,这里一句,那里一句,如何来了解呢?故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思想,是很麻烦的,很难了解。

所以有一个洋人就不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样尊崇《论语》?这《论语》毫无道理,东一句、西一句,又没有定义、没有系统,这样而如此的受尊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说法,发自西方人,不算希奇。西方人的智慧,要讲话便先要下定义,有概念、有系统性才过瘾,而我们的《论语》没有,故西方人发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很可理解的。

但渐渐不一定是西方人如此,我们中国人亦渐渐有此怀疑的态度出现。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在五四运动时的人,已是如此。五四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是八、九十岁,现在看起来,不都是老师宿儒么?但他们都不能读文献、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情形是大家眼前所看得到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这一方面,读文献成了一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奉劝诸位,不要把精神浪费在上天下地找材料找版本的活动上。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我所说的文献的途径的意思,最主要是重[理解]。

民国以来,中国人的对学问的理解能力,丧失的不成样子。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聪明,但在这方面,很差、很愚蠢。就算是很普通、很好理解的东西,却可被理解的乱七八糟,人们总要想从那里出些怪花样。如是对古典都不能了解。年轻的人对古典不能了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老年人、老先生亦是不能了解,全都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照这样说起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究竟是在那里呢?文化的发展,发展出个什么来呢?好像中国人一直都在那里睡觉似的。事实上並不如此,中国人以前是很有理解力的。尽管古代的注疏家也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大体上是能了解的。就只是到了民国以来,了解古典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说以前的人比较能理解呢?譬如说儒家之学,它有其本身的传统,代代相传,有其一定的讲法。如汉朝的经学,你要是讲《公羊春秋》,是要守家法的,他们讲书很熟,有规矩。虽然汉儒的注解只是文句上的解释,但大体上义理是不错的,只是没有说到十分精微的地方。到宋儒出来,把全幅精神集中在对《四书》之研究上,《四书》是最可以把孔、孟的精神显出来的文献。

由于宋儒全幅精神集中于《四书》,所以能够比较深入,比较有深度的理解,汉儒比较不重视《四书》,对《四书》只是作一般性的文献来理解。宋明六百多年的儒学,是有一个中心问题在那里领导着的,因而形成一个发展的系统,大体上是不乱的,他们对《四书》的了解,也许会有些距离,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四书》的原意,但大体上是不差的。

他们能把儒学的核心观念抓住,辗转讨论引申,讨论了六百多年,长时间的磨来磨去,总会磨出一些东西,所以虽然他们的用心讨论的范围也许很狭,但就对《四书》的理解,对儒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很有贡献的,你不满意可以,但你菲薄他们,便不可以。他们确能把握儒家的核心,把最主要的骨干抓住,这便成为一个传统。

又譬如你要讲道家,亦有一定的讲法,不可乱讲。如《老子》、《庄子》,文献俱在。《庄子》文章漂亮,大家都喜欢读,但说到了解,便很难。《老子》五千言看似简单,其实亦是很不容易了解。而以前对道家的讲法,大体上是不错的,因那是中华民族自己发出来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民族有虞、夏、商、周相沿的传统一根而发出来的,自有一种气氛,以前的人能嗅到那气氛,故都能了解。现在的人,渐渐不能嗅到那气氛,便渐渐不能了解。故讲道家,是有道家的讲法。后来便是吸收佛教。讲佛教亦有佛教的一定讲法。

佛教较严格,较有系统性、概念性。问题是名词概念太多,很麻烦,那是另一套语言,故很难。但亦有章法,不可乱讲。你要了解佛教,不知要费多少年的工夫才能入,把它把握住,不可以望文生义地乱讲,以为随便看看便可以了解佛教。

中国吸收佛教,从魏晋起,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唐,玄奘回国,便把佛教学全部吸收到中国来,这其中经过了四、五百年的长期吸收消化。佛教代表一系统、一方向,这方向可以说是智慧的方向,了解一个智慧的方向,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若要了解中国哲学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便要了解三个义理系统。儒家是主流,是中国思想的正统;道家是旁枝,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儒家的一个补充,或提醒。后来吸收了佛教,佛教是由另一个文化系统而孕育出来的义理系统,对中国文化刺激很大。所以你要研究中国哲学,便要从文献入手,对这三方面的文献传统,便不能不注意。

亦因此我们读文献是有一定的范域,一定的限制的,並不是泛滥无归徒争博雅之名。读哲学最重思考,不能再是杂而无统、杂七杂八的知道许多东西。所以就义理系统讲,读文献並没有很多,但这並没有很多的文献,民国以来的学者都不能读,就是连对《孟子》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常感慨,这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实在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贤。这一代人的思想力太差,连《孟子》亦不能讲,不要说义理不能理解,连文句亦不能通。《孟子》的文句很简单,用不着许多校刊、训诂,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献,亦不能了解。

我们所谓的理解,便是了解句子,了解句子是不容易的,但这不容易尚只是不容易中之初步,还是比较容易。而句子与句子关联起来成为一段文章,便更不容易了解。至于前段和后段关联起来,成为一整篇文字,要贯通起来了解,便尤为困难。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段文章没有杂字,很简单,便很好了解。

譬如《孟子-告子》篇有一章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一段,这便是句与句连成一段文章,便很不好了解。这段是公都子问孟子关于人性的问题,说有人说性是中性的,又有人说性有善有恶,为什么你单单说性善,难道那些说法统统都不对吗?公都子提出这问题,孟子便要有答覆,但孟子的答覆却像是凭空而来的:[乃若其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我曾修改了三四遍,才觉得较为妥当。这段是很不好了解的。

所以你说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话,乃是没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才会说的话。假使你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把古典作古典看,而想真正去了解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不会说这话,假若你是《说文》、《尔雅》的专家,你当更不会说这话。说这句话,那是表示你是外行。

古人所谓的讲义理,义便是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连,便是理。形成一概念便要用文字来表达,孔子和孟子在说这些话时,他们心中有些什么想法?想些什么问题?孔、孟的心中总有个想法,有个生命上的体验。

你要懂得孔、孟说着些话的意思,固然要仔细通文字,但同时亦要懂得孔、孟说这话时生命的内蕴,及其文化的背境。若果你对他们的生命没有感应,又把他们的文化的背境抽离掉,而孤立地看这些话,那你便完全不能懂。

现代人了解古典的困难便在于此。现代的人对古典全没有生命上的感应,不知道孔、孟的这些话是什么问题,是那方面的话,不知道他们所说这些话的社会背境、文化背境是什么,而只会用那些不相干的浮薄观念去瞎比附,这便是现代人了解古典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来源于:《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传统国学[超话]##国学##国学知识#
虔诚的道徒王羲之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是一个动荡多变的时期,政治上三国鼎立、南北分裂,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理崩乐坏,士大夫们因此彻底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摆脱礼教约束,重新找寻到了自我价值及追求人格之美。这一本质性的变化体现在道家的兴起上。

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生命意识。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便直接造就了魏晋书法师法自然、不拘礼法,抒发潇洒俊逸的人生情怀的飘逸书风,其间最具代表者是为后世景仰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氏家族系称“世事张氏五斗米道”,而王羲之更是其中最虔诚的道教徒。古有史料《晋书·王羲之传》加以阐述:“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在他归隐之地会稽亦有许多的名士居住于此,王羲之因好道,便经常和这些清淡名士交游。他们彼此引为同道,向往隐遁山林,服食养性,过一种至为清淡优游的生活。

此外,王羲之还与当时最为著名的道士许迈一起,修炼于深山、炼制上好丹药。更曾采药石而远行千里之路,遍游之地囊括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他曾如是说:“我终当这样快乐而死。”由此可见,王羲之好道之程度无王羲之不仅用行动来明迹自己的好道之心,还借助于自己的书法作品来表达此意。

在王羲之书法名作《兰亭序》中,深深蕴含着他道家人的情怀。《兰亭序》,以其细腻的笔触,加以王羲之浓郁的道家之情怀,开创了魏晋书法艺术之先河,更成为“魏晋书法艺术之风流”。端详此篇书法作品时,人们皆不难看出此笔端是含情的,其意蕴又是飘逸狂放的,更和着一股清丽俊秀之气韵。给人们以浓厚的天高云淡、风清月明之感,也因此而备受后世所推崇。更重要的是,其间还满溢着魏晋文人对自然崇尚和追求神俊纵逸的魏晋风度,即浓浓的道教所追求的那种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热衷以及超脱的道家之情怀。

《兰亭序》可谓行书之极品。通篇324字,尽现王羲之之悠远文思、清亮辞采。通观整幅书作,一股涌动的生命情绪携着自然之气倾泻而出。它携着道家之浓郁生命情怀,笔触轻重自如,富有变化。结体疏密合理,错落有致。字法千样,却不失其章法之精妙,一气之呵浑然天成。在其间,王羲之还以自己一颗道家之心,将其行草的开张超逸,神情飞驰,更显出一份“散怀山水,悠然忘羁”的自然之趣。

其实,在《兰亭序》中最见分晓的是它将老子之“道”与之巧妙融合。这是一种特有的内在气韵,亦是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之境界。这是一种神高、气远、韵足之境,其间融入了王羲之追求真我、不做作、法自然的道家之情怀,呈现出一派物我交融的“真”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厚道,是看不见的道德;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厚道的人有主张。(尚廷震)2022·10·27诚
  • “为什么我喜欢的人都喜欢别人”“你就不能 看看我吗”别哭啊[悲伤][悲伤]明明他为女主做的最多,最温柔,那句为什么我喜欢的人喜欢别人[泪][泪]如果是我我真的会
  • 脖间的饰品精致出众,很有时尚玩味气息:,这样的细节运用你get了么【携手零碳园区实践领跑企业,51WORLD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降碳“神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 【聚焦·2022国际绿博会】邀您“云上”逛展之黑龙江大米节展厅2022国际绿博会 VR数字展厅 邀您一同“云上逛展”6万平方米的展会,13个主题展区,怎样才能经
  • 也许是婚后生活的一地鸡毛磨平了两人恋爱时的激情,也或许是像吴忠自己说的那样,是一时冲动犯下的错。知晓吴忠出轨的范星异常平静,没有吵闹和哭喊,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 #武汉交友[超话]# 90年160cm 47kg医疗公司部门经理,目前对未来的规划是在武汉有自己的房子,目前在深圳宝安工作,平时比较忙,性格安静独立,偏理性,
  • #美国法学院#【2022.11.3 英国教育要闻 近两万名英国大学生要求大学赔偿疫情损失的时间】近两万名大学生对英国大学发起了价值数百万英镑的集体诉讼,以要求
  • 可是刚出场的你,就好像“怯场”的孩子,就见到你,看见满满扎扎的人,稍带慌乱地退落角落,是“吓”到你了吗?本想感动自己,如果不小心感动了读这篇的嘉人,那恭喜你跟我
  • 第三个男朋友,大我一岁,是对我一见钟情,我只是去剪个头发,我的流海每次剪完都很傻,他剪的真的算手艺还不错,他就追出来要我的电话说可以给我设计发型,结果就电话轰炸
  • 在巴菲特手中,那家昔日破败的新英格兰纺织公司取得了惊人的回报,2011年时这家公司的市值已达1 400亿美元,而股本几乎没变。但年届七旬的CEO西伯里·斯坦顿(
  • 람홍색공화국기아래서 우리 희망 꽃펴난다우리 인민은 왜 사회주의를 그토록 사랑하는것인가.어째서 사회주의를 우리의 생활이며 생명이라고 그렇듯 자부에
  • [鼓掌][太开心][haha]另外那个买来的整塑花泥我暂时就不想做了#日日是好日#絮絮叨叨-91今天也是平凡的一天鸭早上又吃了一顿泡面感觉还是粉丝好吃(「・ω・
  • 一直在反思和思考,如何和女儿相处、教育这应该是好一个好事不过度关注,给予一定的自由不过度放纵,给予一定的约束总觉得理性逻辑思维比较差所以尝试以自己思维的去认识你
  • 顶多讲个好,也只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之类的,让我们没去过的,总认为是个破地方。所以这些人有些意思了,口里的和行动上总是不一致的,口里说不好,就是劝不回,这些人也
  • 真可怜[允悲][允悲][允悲]早晚有一天遇到一个同样神经病的,你估计就没命了[笑cry][笑cry][笑cry] 前情提要在这里: 而且它还非常骄傲自己的行为,
  • 马克龙说,你们为我们欧洲提供能源,这的确很棒,可我们不能给你们四倍的价格。据彭博社当地时间6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场大会上喊话美国和挪威,埋怨两国的天然气卖
  • #我的快乐源泉[超话]#首先祝各位正在考研的友友顺顺利利,一定要坚持下去,累了困了擦擦眼泪发泄一下继续加油其次就是我想问一下各位考研的友友一般是怎么发泄情绪或者
  • 这两年,经济不稳定,有的人房贷断供了,车贷没了,有的人失业了,还有一些人收入缩减了,个体户门店关门了……苦恼,焦虑的背后,滋生​怨气,甚至有的人已经到了绝望的地
  • (不过是花另一个老爹的钱不是自己的有点愧疚)✨和沙雕小伙伴一起哈哈哈哈了一整天,她走了以后才发现哈的脑瓜子疼。老师很有意思 我觉得他像个企鹅 就是我有点笨听不太
  • 晚上师姐和我聊完调完之后,我回去了,但是师父还在为我和我的家人继续化解因缘,调理身体,我真的无比感动,真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师父这样,不论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一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