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念佛超越我们的思维、感觉

二、《华严经》说: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舍弃。

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 令其解脱。

我们下三恶道了,佛菩萨还发愿要到恶道中代我们受苦, 让我们获得解脱。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

众生造了罪,受众苦,阿弥陀佛要代众生受苦,让众生出离生死。

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

父母对儿女就是这样,宁愿自己受苦,也不希望儿女受苦,能代他受就代他受。父母尚且如此,佛更不用说,佛宁愿一个人下三恶道、堕入地狱独受众苦,也不愿众生堕于地狱。所以,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救赎我们的。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质”就是人质,用来抵押。佛菩萨发愿,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抵押,替众生偿还业债。我们欠了众生的业债,要下油锅,佛菩萨说:“我为你作抵押,我下油锅,你不要去!”就是这种心情。

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毫分。

这两句话非常优美。在世间,儒家讲仁爱,基督教讲博爱,世间仁人志士和慈心人士也都讲慈爱众生。但世间所有的慈爱加起来,也比不上如来一分一毫的慈悲。如来的慈悲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在如来的慈悲救度面前,只有归命,完全依从,不要卖弄小聪明。

了解了如来的广大慈悲,就会有广大的安慰、喜悦和满足,不会担心、疑虑,所谓“无疑无虑”。

作为佛弟子,如果连如来的慈悲愿力都不能相信,还算不算佛弟子?

阿弥陀佛有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大慈大悲”说明有心救我们,“大愿大力”说明有能力救我们,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怀疑念佛能往生呢?说念佛不能往生,等于拿一把刀扎在佛的胸口,等于否定了阿弥陀佛的成佛。

在世间,国与国打交道,一个国家成立了,另外一个国家不发贺电去,等于不承认它的成立,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就搞不好。

阿弥陀佛成佛了,我们凡夫还不承认;如果承认了,念佛怎么能不往生呢?

我们承认自己念佛往生,等于是给阿弥陀佛发贺电,承认他成佛了。为什么?因为我念佛能往生。如果认为称念名号不能往生,等于说阿弥陀佛还没成佛,等于说阿弥陀佛在骗我们。阿弥陀佛说:“你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我是不会成佛的!”所以,如果你念他的名号不能往生,说明他还没有成佛。

他既然已经成佛了,我们念佛决定往生。善导大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说明阿弥陀佛发的愿不虚假。

关于这一点,要依据经文,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坦然承受,这叫“信受弥陀救度”,这样念佛才安心,不要跟佛唱反调。

我们嘴上念着“南无大慈大悲大愿大力阿弥陀佛”,心里却在想“我一天念三万声,不知道阿弥陀佛能不能救得了我?”这是哪门子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啊?应该这样念:“南无大慈大悲大愿大力阿弥陀佛,像我这样下下品的众生, 满身罪业,临终十念一念也能救得了我!”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 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什么叫“如实修行”?赞叹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知道自己这样念佛就能往生,这叫“如实修行相应”。不然的话,就在怀疑,就在诽谤,就不叫“如实修行相应”。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慧有什么相?造罪造业、五逆谤法、临终苦逼失念的人, 遇到善知识引导,一句十句、依葫芦画瓢地念佛,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这样的人都能往生,这才是“如来光明智相”。

从今以后,我们再也不要谤佛谤法了,再也不要说“我每天念三万声,念了一辈子不管用”这样的话。这样说就是不了解佛的大慈悲、大愿力。

还有人说“我念佛怎么没感觉?”没感觉就对了,有感觉就错了。念佛绝对不要找感觉,找感觉容易出问题、出障碍。你的感觉都不是你的,都是那个“我”的。

像酒鬼喝酒,哪里是他要喝酒?他是被酒鬼“附体”了, 喝了酒就说“好喝,好喝!”这种“感觉”都是帮魔王感觉一场。没有这些感觉,就自在、安稳了。

念佛本来就不可思议,超越我们的思维、感觉。如果要寻找感觉,寻找经验,就非常危险。

三、《维摩经》说: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在座有很多做父母的,对这句话应该更懂。孩子生病了, 等于父母生病,所谓“病在儿身,痛在娘心”。孩子病好了, 父母马上就有精神头了,母子连心啊!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如果我们担心“念佛能不能往生啊?”阿弥陀佛就陪我们一起担心。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往生一定,放下担心、疑惑, 内心欢喜,阿弥陀佛就会更欢喜。

“众生病愈”,代表我们的无明生死大病痊愈了。“菩萨亦愈”,菩萨的病也好了。

如果我们忧愁、担心,菩萨心里也揪着。所以,我们不为自己,为了阿弥陀佛也要老实念佛。

有的人认为自己很虔诚,结果天天给阿弥陀佛添麻烦, “阿弥陀佛,我每天念佛多少遍,我这样修行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我着急啊!”天天给佛添麻烦。阿弥陀佛说:“事情早就解决了,你还担心!”如果我们着急、发愁,佛的眉头也皱了。 (转载.)

【家有猫咪】《愿你在时光中盛开,一生被岁月宠爱》

人生最舒适的状态莫过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上云卷云舒。
有一句话说得好:“所谓幸福,就是心简单,不多想,有时候做人需要‘懒’一点!”大千世界,无人不苦。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苦中作乐的能力?
因为思念的人远在千里,无人欣赏,所以懒得精心装扮;因为历经人生起落,看淡一切,所以懒得在意什么。
有一种懒,叫不堪憔悴;有一种懒,叫宠辱不惊。

《临江仙·探梅》
宋·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写下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在上饶度过了十个寒暑,闲居了十年。
正值壮年的他心怀大志,却壮志难酬,只能整日与鸥鹭为伴,年华渐渐逝去,那一片赤诚也渐渐冷却了。
当人老了,年少时的那一腔热忱,被现实击溃,冷却袭来,不复从前,连看梅花的心思也懒了。这就是人生啊!

《鹧鸪天》
宋·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陆游和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被免官在家的陆游闲居时怡然自得,比辛弃疾多了些许的看开。
陆游说:不想再去京城,谋得一官半职,只愿在这田园中,过着闲适的生活,看鸥鸣飞来飞去,看渔夫出入风波中,自得其乐,就很好。
人生不顺时,贵在想开。风景很美、人生很短,不要捲缩在一处阴影中。郁闷时,蹲下来抱抱自已,原谅别人,也放过自己。
《绝句漫兴九首·其六》
唐·杜甫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杜甫懒得不想出村,像极了现在的宅男宅女们,可我们却没有杜甫的诗意。
他说:这林子静谧,一杯浊酒,安然自得。看着春风吹着碧水,黄昏就来了。
来去无意,如此心宁静,优雅随之。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在人生的清醒的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真实的自我最接近。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请问:李白有多懒?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夏天,那么炎热,我们却从李白这首诗中,读出了清凉的感觉。裸着身子乘凉,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心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静听大海潮起潮落,笑看天边雁去雁回。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这是一幅溪桥野渔图,渔翁与自然交融,自在乐趣。
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黄庭坚定是羡慕渔翁的疏懒,才有此诗。
人生,如果像渔翁一样,用微笑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用一颗喜悦的心,诠释岁月的物换星移。
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淡然从容,亦是一种幸事。

《雪夜小饮赠梦得》
唐·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消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
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知足常乐者最好命,繁重的生活过后,小酌一杯,那一瞬是不是觉得快乐似神仙。
酸甜苦辣,茶米油盐,日子慢下来,多年之后也是人生之阅历。
《南乡子》
宋·方千里
西北有高楼。淡霭残烟渐渐收。
几阵凉风生客袖,飕飕。心逐年华衮衮流。
花卉满前头。老懒心情万事休。
独倚栏干无一语,回眸。鼓角声中唤起愁。
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坦然接受平淡的生活、从容面对人生的无奈,才能做到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人生真正滋味,唯有静者才能尝得出。只有淡然面对纷繁世事,宠辱不惊地正视自己的生活,才能收获更加美好的人生。

《南乡子·自述》
宋·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苏轼是最会生活的人。这一年秋天,他躺在凉榻上,秋风吹不走他的睡意。
耳边细听,衙门里安静无事,于是,慢慢起来,打开书卷翻阅。
吟诵着诗句,对于功名,已没多少兴趣了。假如有人问我能耐如何,只是一个“愚”字罢了。

人说,大智若愚,有的人“懒”,不是真懒,而是不再执著,万事看开!
让耳朵懒一些,不去听那些闲言碎语。任世事纷扰、花开花谢,我们只坚持最初的梦想和方向,活出最好的自己;
让嘴巴懒一些,不去传那些道听途说。记下别人所有的好,理解别人所有的不好。不用言语去伤人,不用揣测去伤情,让每个身边人都感受春意融融;
让大脑懒一些,不去想那些杞人忧天。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春秋,看淡得失、用心生活,自然能得偿所愿,让人生少一点遗憾。
愿我们以一颗善于偷懒的玲珑心,过好余生的每一天。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https://t.cn/RwozVrp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会“凑巧”的和你下班,和你相处时,会凑巧的点你喜欢吃的东西……很显然,他是真的爱上你了,密切地注视着你的行为,你的喜好,所有的安排都只是刚刚好。第二个暗示是行
  • 从3月一开始,就有太多意外的事情在发生着了,开玩笑和他说,哪天去九华山拜拜吧,把霉运都散散……那句,认真活在当下,不辜负生命,不辜负时光,不辜负自己。”“我太想
  • #房产资讯# 【#金茂服务#上市破发,盘中跌幅超20%】3月10日,中国金茂旗下的物业服务发展公司金茂服务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报7.4港元。 ​​​​云星
  • それを自分なりに「日浅はこうなんじゃないか」と考えて撮影現場に行くんですけど、いざ演じてみると、それがあまりうまくハマってないなと感じてしまったんです。日浅が自
  •   凝心聚力: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一面是技术新的“比特”一面是能耗高的“瓦特”——如何破解数据中心在数据和能源之间的错配矛盾?来自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戴世宏代
  • 我们连夜组织全市12个疫情大数据核查专班进入紧急状态,实行公安、卫健、疾控、工信等部门合署办公,按照“快、准、细、广”的要求,第一时间核查密接人员信息数据,第一
  • !!
  • 没有参与分析工作的英国开放大学的马特·巴姆说:“祝融号造访的那些样本在轨道拍摄的卫星图像中显得非常明亮,研究团队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巨波痕上覆盖了一层非常细的尘埃。
  • 供气:年输气量达2亿立方米  为保证大盂产业新城规划区域供气稳定、充足,保障规划区用气安全、气量供需平衡、设施布局合理,根据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大盂产业新城总体规划
  • 国内有专家特地根据体型比例,提出过乳房假体容积的计算公式:单侧乳房假体容积=7.8×身高-865-术前乳房体积,上面的公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在实际应用时,还需
  • 我想李星云,在每每仰望星空时也一定会想起这位花了八年时间让他远离江湖纷争和权利争夺,与他情胜父子的师傅。“在知道不良帅功力出神入化,却仍旧让阳叔子对自己以命相救
  • 同时加大对区域内企业的排查力度,详细了解各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流程。(via清城发布)【朝阳镇:“早快准严细实”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吴昌林
  • 一般来说,她们宁愿选择冷战,也不愿去解决问题,那就会产生一个人以为不会走,一个人以为会挽留的场面,结局也就会变成分手。换到感情里来说,就是每次吵架后都去不解决两
  • 起码睡两个小时能缓解很多,也不吐了。下班跟打仗一样,先买东西给少年送去学校,然后回家对着手机录制关于鼓励孩子中考的视频,说实话这种事情我真不擅长,对着镜头都不知
  • 馆藏地点:中文社科借阅室(五楼北) 索书号:B848.4-49/745#摩登兄弟刘宇宁 传递正能量# ❀ #阳光信用#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
  • 我是个路人,说来惭愧要不是因为这个热搜我可能还不知道你[求饶]既然你已经对喜欢你的粉丝说那么多了,那我就舔着大脸对你说说吧♥️嘿嘿嘿首先我是一个路人,我并不了解
  • #扎心学长[超话]##恋人往事[超话]# 谢谢老师相提醒,良师益友授知识! 祝你们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达三江! 遇事稳住事缓圆,心缓明长远辉煌! 春播种秋天收获,
  • #TOGADERMA ##Toga Derma挚友分享##脱发[超话]##植发[超话]# 【宇宙最強的IDE - Visual Studio 25岁生日快乐[蛋
  • 无事可做,在莎士比亚二百五十三首十四行诗里找你那天背诵给我或者是背诵给你自己的那一首匆匆翻过,只看开头但总有诗,不舍得,只看开头(如下)你的动态许久没有更新返回
  • #富强内蒙古#(来源/内蒙古日报)#津彩十四五脚步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代表之一,传承发展至今已历经180余载。《福州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