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0人罹患癌症,20年后仍有人死去,9·11诅咒为何还在

1.20年后为什么还有人因为“9·11灰尘”而死去?
参与9·11救援人员2/3患长期后遗症,500多人因癌症去世

“9·11”已过去了20年,但这场袭击似乎才刚刚开始。尽管纪念馆已经建好,重建后的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已于7年前营业,但历经过2001年那场浩劫的纽约当地人却成为了这场袭击最新的受害者。

9月9日,纽约消防局发布的最新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在9·11恐怖袭击20年后,在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当天参与救援行动,或在有毒残骸堆上工作的纽约市消防员和急救人员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患上了某种长期疾病。

近16000名纽约消防局成员在救援和恢复中工作了10个多月,暴露在灰尘、微粒、有毒气体、化学物质和纤维中。

路易斯·阿尔瓦雷斯,纽约市警局前探员,6月29日去世,享年53岁。

杀死阿尔瓦雷斯的是肝癌,直接原因是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那场造成2996人直接死亡,6000多人受伤的恐怖事件发生后,阿尔瓦雷斯作为最早一批调查和救援人员进入现场,他在被撞倒塌的世贸中心遗址上持续工作了3个月。2016年,他被诊断出“受9·11直接影响”的结直肠癌合并肝癌,此后三年里,他接受了69轮化疗,然而还是没有能够战胜病魔。

6月11日,就在阿尔瓦雷斯去世前半个月,当他的肝脏已经完全被肿瘤占据的时候,阿尔瓦雷斯还在华盛顿出席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为“9·11”事件后在世贸中心参与善后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作证。他指出,由于联邦未能通过永久立法赔偿首批救援人员和受害者,他不得不一次次前往国会,即使第二天他还要接受化疗。

图片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健康项目的报告称,其中超过11300人被诊断并证明,至少患上了一种因参与9·11救援行动而导致的身体或心理健康疾病,从癌症、哮喘、反流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报告称:“这种强烈的环境暴露与许多症状和疾病直接相关。”

最常见的疾病是胃食管反流疾病,其次是下呼吸道疾病和上呼吸道疾病,这类疾病影响了接触世贸中心残骸的40%以上的消防员,和19%以上的紧急救援人员。

这份报告表明,3097名消防及救援人员至少有一种癌症诊断,有些人被诊断患有不止一种癌症。虽然癌症一直在对我们的成员造成损害,但5-10年前被诊断出的患者中,有83%的人今天还活着,这证明了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好处。”

纽约消防局有343名消防员在9·11事件中丧生。在此后的20年里,已有254名纽约消防局成员死于由9·11救援行动导致的相关疾病。

2008年,纽约州卫生部的首席研究员向《纽约邮报》通报了一项研究,记录了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至少204名救援和康复工作者的死亡情况:他们中有98人死亡。其中有77人死于心脏病、肾病、多发性神经病,肺炎等疾病,其中55人死于肺癌和其他各种癌症。

这个数字让当时参与救援的人们,陷入了恐慌。而据称,当年参与救援的人员,多达数万名。纽约州首席流行病学家Kitty Gelberg说:“我们并不是说他们都与世界贸易中心爆炸后的灰尘辐射有关;但这些人确实因参与那场大救援而死去。并且有证据表明他们与当时的灰尘与石棉的燃烧相关。那场恐怖袭击事件后,迄今已诊断出超过12500例与世贸大楼灰尘相关的癌症病例。另有420名患有癌症的成员已经死亡。这些人里,包括了当年参与救援的数万员消防员,警察,公务员,以及志愿者。

图片
▎摄影师古尔娜拉·萨莫伊洛娃(Gulnara Samoilova)拍摄的9·11现场照片,这张照片曾获得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一等奖,并获普利策奖提名

图片

致癌石棉:纽约上空的剧毒灰尘云

即使已过去了19年,很多人仍然记得飞机撞向双子塔的瞬间,但是当年在世贸中心的废墟上,大火整整持续燃烧了三个月,救援人员更是花费了数月时间清理瓦砾。直到恐袭过后6个月,世贸中心遗址地面上的150万吨瓦砾才完全清理干净,而救援人员还继续在地底下展开清理工作。

双子塔倒塌之后,一层灰尘和碎片覆盖了曼哈顿岛。在幸存者和急救人员吸入的看上去只是阴天的空气中,实际夹杂着从石棉、煤油、水泥、铅和电脑、电缆及塑料因燃烧而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其中混有大量致癌颗粒和化学物质,汞、苯、玻璃纤维,特别是当年建造世贸中心时用的近400吨石棉,全部化为石棉纤维飘散在空气中。

当1966年开始建造这两座楼时,石棉是摩天大楼的优质绝缘材料。1958年盖起来的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是第一栋采用石棉的大楼。1973年2月23日,因为记者保罗·布罗德发表一篇文章谴责这种矿物纤维的危害,时任纽约市长约翰·林赛清除了这座城市的石棉,可当时两栋塔楼的建造已近尾声,大约有一半的楼层已使用了石棉。

“9·11”后,保罗·布罗德估计“不算地面、墙面和顶棚,钢梁上使用的石棉就达50吨。虽然环境保护局各种检测显示出的尘埃密度并不高,这是因为采用了石棉的楼层都被埋在了没有采用石棉绝缘的楼层残骸的下面。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各种数字将会攀升,在瓦砾上工作的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布罗德的预言成真了。据估计,至今共有大约40万人的健康可能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其中不仅包括2001年9月11日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还有从灾难当天,一直到2002年5月30日之间,居住在曼哈顿下城、运河街以南的居民,以及建筑碎片清除路线上的相关区域、码头,驳船,停尸房等等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初,小布什政府命令环境保护署(EPA)在袭击事件发生后,就国家安全问题发布关于空气质量的令人放心的声明,但美国环保署并没有确定空气质量已经恢复到9月11日之前的水平,可曼哈顿岛上的职工们在一周后就复工了。然而,一年后,2002年,纽约市消防局的一位肺病专家,大卫·普雷赞特博士说,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开始普遍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后,附近居民有数千人出现持久咳嗽的症状。

再后来,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身体不适状况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普遍质疑:空气中刺激的气味到底是什么,能让火势持续燃烧三个月的物质又是什么。这种气味导致了许多人出现了各种副作用,但人们并不认为这个将会给自己带来影响深运的厄运。

图片

图片

“ 世界贸易中心咳嗽”

灾难之后,有一张著名的新闻照片,一位从头到脚被粉尘覆盖的白领女性,刚刚从世贸中心楼里逃了出来,被记者迎面撞见,拍下当时的一幕。相片上的主角名叫玛西·波德斯,2001年灾难发生的时候她在北楼81层工作,在第一声爆炸后,玛西从大楼里逃了出来,全身精致的打扮全被粉尘蒙上了灰。随着照片被广泛传播,她被称为“尘埃女士”。

图片

玛西没想到她从灾难之中幸存下来后,精神状况一直没有恢复,甚至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2014年8月玛西被确诊胃癌,她曾说在那次灾难之前,她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确信是大楼的坍塌后的致癌灰尘导致了癌症。玛西于患病一年后去世。

如果说附近的居民间接受到有毒粉尘影响,在长达数年的潜伏期之后可能成为癌症病人。那么像阿尔瓦雷斯那样第一波反应梯队的救援人员,呼吸了数周乃至数月的有毒粉尘和气体,早就被坍塌的建筑物碎片蒙上了一生的阴影,很多人很快就被诊断出多种衰弱性疾病和癌症。

根据空气污染专家和加州大学教授Thomas Cahill的说法,倒塌塔楼的灰尘“毒性极大”。由双塔倒塌造成的数千吨碎片中的大部分是粉碎的混凝土,已知这种混凝土在吸入时会引起矽肺病。其余部分由2500多种污染物组成,更具体地说:50%非纤维材料和建筑垃圾; 40%玻璃和其他纤维; 9.2%纤维素;和0.8%的剧毒致癌物质石棉,以及可检测的铅和汞。也有前所未有的水平火灾中的二恶英和多环芳烃燃烧了将近三个月。这些石棉,结晶二氧化硅,铅,镉,多环芳烃具有致癌性 ; 其他物质可引发肾脏,心脏,肝脏和神经系统恶化。“

图片

当时对空气中的烟雾和尘埃的理解尚不完全清楚,世贸中心健康计划参与者克尔克兰博士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谈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那片云的构成,因为风把它带走了,但是人们正在呼吸和吞下它......我们所知道的是它里面有各种各样神奇的东西。塑料,金属,玻璃纤维,石棉。这些毒性暴露导致救援,康复和清理工人的衰弱性疾病,以及纽约警察局一部分成员的肺纤维化死亡。

2006年11月28日,《乡村之声》的一篇报告称,70%参与清理工作的人患上呼吸道疾病,随后已有数十名康复人员患上了癌症,而不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并且医生认为其中一些癌症是由于接触了灾难现场暴露于空气中的毒素而导致的。报告说,当时已有75名救援工作人员被诊断患有血细胞癌症,六位顶级医生和流行病学家已经确认这可能是由于暴露于有毒环境造成的。

2010年4月发布的救援人员研究发现,所有救援人员的肺功能均受损。纽约市消防局的肺病专家,大卫·普雷赞特博士对这一现象创造了“ 世界贸易中心咳嗽 ”的名词。随后这位普雷赞特博士于2010年4月发表的一项对5000名救援人员的研究发现,这些工人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该研究发现,在袭击发生后的第一年,损伤就出现了,随后的六年内几乎没有改善。30%至40%的工人报告持续症状,研究组中有1000人处于“永久性呼吸系统残疾”状态。并且成为一种永久性疾病,不可逆转。

图片

图片

9·11癌症:仍在延续的灾难?

2011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9·11”发生时,纽约市赶往双子塔救援的消防员罹患癌症的可能性与他们未接触有毒物质的同事以及纽约总人口相比,高出了19%。在暴露于有毒物质的消防员中有263例癌症,而根据总人口的数据比例,应当为238例。而在未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中,只有135例,按总人口的比例应为161例。9·11那场灾难造成的另一个可怕的灾难,影响近40万人健康,将近2万人遭受50多种癌症的可怕磨难。这当中,还有将近一千多名当年的救援者,已经因各种癌症而死去。

在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项研究中,纽约市卫生局公布了一项研究观察了世界贸易中心碎片、灰尘云暴露与癌症风险过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这项研究于2012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在2003年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观察到超过55,000名参与世界贸易中心健康调查的人员,救援人员以及非救援人员相比较,一开始总体患癌症人数没有显著区别。但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在观察的最后一年中,救援人员的数量明显高于非救援人员。

该研究的主要警告之一是它无法解释某些癌症的潜伏期 ,这是暴露后疾病发展所需的时间。根据世贸中心健康计划,甲状腺癌等癌症菌株的最小潜伏期约为2至5年。但是像间皮瘤这样的癌症,其主要已知原因是石棉暴露,在患者开始出现症状之前可以具有十多年的最小潜伏期。在袭击事件发生17年后的2018年9月11日,一家纽约市律师事务所报告说,至少有15名男性被诊断患有男性乳腺癌,他们都是当年在世贸中心工作的人员或者救援者。

阿尔瓦雷斯以及其他人一直在争取的“9·11”受害人赔偿基金,是在2001年恐袭发生之后几个月内创建的。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航空运输安全和系统稳定法案”创建了该基金,通过补偿袭击事件的受害者,换取他们同意不起诉事件中所涉及的航空公司。国会授权该基金最多支付73.75亿美元,包括美国政府资金管理和相关行政费用。该基金的最新状况报告显示,已完成大约21000起有关伤害和疾病索赔,总额约50亿美元,但仍有大约17000件索赔案尚待处理。

图片

2011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9·11健康和补偿法案”,“9·11”受害人赔偿基金重新得到资金注入,并拨出27亿美元用于支付受害者。

2012年,癌症可以首次作为该基金的可赔偿部分受理索赔,与“9·11”释放毒素相关的前15位癌症,非黑色素皮肤瘤、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甲状腺癌、肺/支气管癌、乳腺癌、白血病、结肠癌、肾癌、膀胱癌、骨髓瘤、口咽癌、直肠癌和扁桃体癌,以及其它相关40多种癌症列入了有资格获得赔偿的疾病名单。

然而这些并不足够。2015年,美国国会追加46亿美元经费用于基金,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限制。管理该基金的特别主管预计,到2020年之前,提交的索赔项目总支出将达到116亿美元。数额激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严重疾病导致死亡人数上升。#911##V光新星# https://t.cn/A6IDVNLX

【来看真的沙海“淘金”!他们揭秘塔克拉玛干近10万年环境演变】“你这教授当的,连中午饭都吃不上。”杨小平仍记得2015年9月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时,当地师傅话里的揶揄。

大漠空高尘不飞,新秋塞上草犹肥。不过,沙漠考察并非“到此一游”,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科学家要做的是在浩瀚的沙海里询证。车子出问题是常见的事,他们就先推车再工作。每天的午饭都又干又硬的烤馕。“时间长了师傅就不愿意啦。”杨小平向《中国科学报》说道。

图1: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丘景观
图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丘景观,可见古水文遗迹及枯死的胡杨树 。杨小平拍摄于2015年9月
图3:沙漠研究者的午餐(右三为杨小平)。

不过,苦中作乐,到底让他们“淘”出了“金”。经过6年的科研攻关,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小平带领团队,从地质学视角破解了近10万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演变的前世今生,并分析了相关驱动机制及其与沙漠古文明的关系。论文链接:https://t.cn/A6IELIMU

△ 跳出窠臼 沙海“淘金”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海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南北宽500余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中,“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但塔克拉玛干沙海所处的塔里木盆地中“塔里木”也被解释为“永久的家园”或者“树木生长的地方”。对同一区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既指示了这个广袤无垠沙海有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意味着这里可能曾经水草丰美且文明悠久。

同时,深居内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尘源区之一,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气候系统和东西文明交流史上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自然环境演变史对曾经繁盛的沙漠古文明如龟兹、若羌、楼兰、精绝等“西域三十六国”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影响。

那么,历史上的塔克拉玛干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自然演变?回答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存在困难。

“塔克拉玛干沙漠超过85%的区域被流动沙丘覆盖,缺乏较连续的古环境记录载体且沉积环境复杂、沉积记录获取难度大,使准确认识该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成为研究难点。”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杨小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过去几年来,杨小平带领团队与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球环境所以及长安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力图在思路上突破依靠连续沉积地层重建古气候变化过程的窠臼,深入沙漠内部获取环境变化的直接证据。

8月30日发表于第24期《科学通报》的一项研究就是他们“淘金”历程中的 “一桶金”——研究者对近10万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环境演变过程进行重建,为考古学探明的沙漠古文明繁盛时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证据。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粉尘的重要源区之一,其环境演变规律对于全面理解我国北方沙漠及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演变有着重要价值。”一名审稿人评价说,“这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亚洲内陆的大气环流格局、乃至干旱区沉积物源区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 古河流中觅“前世”

从2015年至今,研究团队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西部南北大断面进行了广泛的遥感调查和地貌学考察,并以沉积地层学为基础,对9个典型的河流-湖泊-风沙沉积剖面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沙漠里曾有湖泊和河流,关键是找证据。”杨小平说,“如果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拿不定注意,通常我们会一起在野外现场讨论、争鸣,回来查阅文献,后面再去实地甄别。”

为确定对地层认识的可靠性,在反复实地考察中,他们采取了多种“组合”策略。如在确定静水沉积时,不仅要看沉积物的组成特点,还要观察沉积层干涸以后发生的龟裂纹。他们还采用光释光测年法——利用沉积物中的石英矿物被埋藏以后的信号累积测定沉积物被埋藏时间的技术,对沉积学解释得到的湿润时期进行年代学框定。

基于34个独立光释光年龄和样品的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分析,他们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近1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过三个比较典型的湿润时段,即距今约7万~5万年前,1.7万~1.1万年前和距今5000~2000年前。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中,塔克拉玛干沙漠属暖温带,年均气温比我国其他沙漠地区高,年均降雨量比其他沙漠都更为稀少,堪称欧亚大陆最干旱的沙漠。那么,这种曾经的湿润环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研究人员将沙漠腹地保存的湿润记录与全球温度重建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这些相对湿润的环境出现在全球气温由冷变暖的转折时期。结合地貌学和遥感分析,他们推测在这三个时段,由于气候迅速变暖,沙漠周边山地冰雪融水增加导致发源于沙漠南部昆仑山的河流径流量骤增,能够纵深沙漠内部,从而沙漠深处留下流水沉积的证据。当然,并不排除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南移导致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地的地形雨雪增加的可能。

图4:塔克拉玛干沙漠尼雅河流域地形、水系及相关沉积地层记录。

△ 古文明的印证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表示,中晚全新世(5000年~2000年)以来的湿润时期,特别是尼雅河和亚通古斯河下游记录的距今2000年左右的湿润时期,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多个已消失古文明的繁盛时期吻合。

尼雅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该遗址距离沙漠南缘70公里左右,据考证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汉书》记载其“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该遗址曾出土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织锦,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风成沙,还有以前的河流沙,上面还有静水沉积,且静水沉积物厚度大于1米。”杨小平说,“尼雅遗址的考古学证据与此次研究的地层学证据共同说明,在2000年前的汉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河流能够深入沙漠至少70公里并造就沙漠绿洲,为彼时沙漠文明的繁盛提供了水源保障。”

图5:尼雅河古河道上的古河流沉积证据
图6:尼雅河下游古河道上枯死的胡杨树。
图7: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尼雅古城遗址(右四为杨小平)。

克里雅河下游尾闾地区古城的兴衰也是塔里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另一佐证。作者指出,位于克里雅河下游西侧的圆沙古城仍然保存有城墙、房屋遗址,依据新的测年结果,该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16~475年)就已存在。很可能因河道变迁,古城位置在西汉时期迁移至圆沙的东南侧,即喀拉墩古城,大约在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被彻底废弃。该古城的兴衰历史也表明2700~1600年前是一个相对比较湿润的时期。

“文章作者是活跃在我国沙漠研究一线的专家,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在沙漠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相关研究获得了创新性的认识。”另一位审稿人评价。此外,杨小平曾受邀在爱尔兰举办的第20届国际第四纪科学大会(INQUA)上以特邀大会报告形式汇报该研究的初步成果,引起国际同行极大兴趣。该大会被誉为环境演变领域的国际“奥林匹克”。

据介绍,此次研究受到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1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182,41430532)的联合资助。通过这一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浙江大学等9个科研单位培养了数十名沙漠研究领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随队参加考察的青年学生对探究自然界奥妙的浓厚兴趣和吃苦精神也鞭策着我们要为培养国家的沙漠研究人才不懈努力。”杨小平说。https://t.cn/A6IELIMG

【雕塑点缀珠江碧道,彰显滨水人文之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在广州塔至阅江路的6.6公里长碧道上,可以观见艺术之滥觞——这里新坐落14件享誉海内外的雕塑。
近年来,海珠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成“广州塔—阅江路”新时代驿站6个,由东至西分别是会展东、会展中心码头、新时尚、广州琶洲、财富码头、新风尚。随着驿站群一同与市民游客见面的,还有来自海珠三代雕塑家潘鹤、梁明诚、许鸿飞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不仅反映了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发展脉络,体现海珠区艺术薪火生生不息,还与驿站群、碧道组成有机整体,成为构建生态、文化、幸福海珠的重要一环,点亮群众生活。

近日,记者专访两位海珠雕塑家及一位雕塑家的后人,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和对碧道雕塑的思考。

“20”后潘鹤:造物寄意,见证历史

《虎门销烟》《怒吼吧!睡狮》《得了土地》《艰苦岁月》《广州解放纪念像》《开荒牛》《和平少女》……出自潘鹤之手的7件雕塑,时间跨度从虎门销烟到改革开放,在广州琶洲·新时代驿站和新时代驿站·会展中心码头之间的碧道上一字排开,向市民游客生动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潘鹤生卒于广州,享年95岁,70多年艺术生涯中留下数百件作品,分布在全国60余座城市。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如同史诗般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正如中国美协的评语,“他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不失浪漫主义形式特征,其大批为国家而作、为人民造像的经典力作,是革命岁月和改革时代的见证,为现当代雕塑史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时代记忆。”

经历战乱与改革,决心为时代作注

1925年,潘鹤出生于广州。从童年到少年,社会的战乱与变革给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后来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潘鹤回忆道,自己一共经历了16场战争,看到了曾经的民不聊生,艺术成了他宣泄苦闷情感的途径。

潘鹤一开始师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创作了《数米犹堪充半腹》《饿殍途中剩一堆》等作品。后来,他的兴趣转移到西方油画雕塑上。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家逐渐安定繁荣,潘鹤创作出《艰苦岁月》《省港大罢工》《得了土地》等作品。

上世纪80年代,潘鹤提出“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大力推动城市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如今,安放在深圳的《开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日本长崎的《和平少女》、北京的《怒吼吧!睡狮》等,均是他创作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

然而,城市雕塑不仅是凝聚艺术家思想的实物,还受到城市规划定位的制约。潘鹤之子、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对记者笑言,潘鹤尤擅“夹带私货”,即在满足城市规划和官方需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自己的思想。比如在创作《开荒牛》时,潘鹤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择了“牛”这个意象,一只前脚跪着,寓意为人民鞠躬尽瘁,后面拉着盘根错节的老树根,象征将阻碍改革开放的一切旧观念连根拔起。

兴建雕塑艺术园,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如果将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那潘鹤雕塑艺术园的建成,就是将潘鹤这分散在60余座城市的孩子重现在自己的故乡,让它们“承欢膝下”。2007年,广州市和海珠区两级财政共投入7000万元,在海珠区后滘西大街兴建潘鹤雕塑艺术园,园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园内按照“求生存”“求独立”“求解放”“求富强”“求和谐”五个主题进行作品展示,“这些作品的位置都是我父亲当时一个个亲自确定的。兴建潘鹤雕塑艺术园时,我们就梳理发现,父亲一生所创作的这些作品正代表中国百年发展历程,所以就按照这五个主题来设计。”潘奋说道。

潘奋表示,自己和父亲都在海珠区成长,这里是文化的聚宝盆,拥有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知名学校,人才辈出,感谢政府让父亲的作品在潘鹤雕塑艺术园得到集中展示。今年年初,海珠区更是选择了7件潘鹤雕塑,矗立在碧道之上。“父亲认为,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像别的绘画艺术需要到博物馆、美术馆去观看,城市的公共空间就是城市雕塑的舞台,只要路过就能看见,在引导价值观、提高人文修养、彰显城市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海珠区一和我提出在碧道放置雕塑的建议时,我就同意了。”

潘奋还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碧道的潘鹤雕塑是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素材,引起强烈反响,甚至促成了海珠区启动“潘鹤雕塑艺术园综合提升项目”。7月1日,潘鹤雕塑艺术园改造后重新开放,园区陈列更加清晰全面地介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并新增多媒体设备,升级园区广播系统,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开放约13年的潘鹤雕塑艺术园被注入新活力。

“30”后梁明诚:中西交融,承前启后

夜幕低垂,新时代驿站·会展东灯光“啪”一下亮起,显出与白日完全不同的柔美来:建筑的光带如同缓缓流动的江水,屋面坡道上的数千盏芦苇灯点缀夜空。旁边梁明诚的《钢琴》《小提琴》雕塑,在灯光的映衬下,线条感更为强烈,与驿站一道给予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

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进程中,梁明诚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在上世纪80年代前,梁明诚的创作风格深受潘鹤影响,两人一起合作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等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后,梁明诚在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影响下,开始对抽象变形雕塑语言的摸索和探讨,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中外交流转观念,写实写意两开花

1959年,20岁的梁明诚入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由潘鹤担任他的雕塑任课老师,“他(潘鹤)对我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梁明诚直言,那时他深受潘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熏陶和影响,在校期间就创作了《女生产队长》《新娘》等作品。毕业后,梁明诚从潘鹤的学生转变为潘鹤的合作伙伴,陆续合作了《广州解放纪念像》《大刀进行曲》《铜墙铁壁》等。

改革开放春风起,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打开了梁明诚的眼界。1980年-1982年,梁明诚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到了意大利后,我看到了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一下子我的观念就开放了,雕塑除了写实的、红色的,还可以这样。”

于是,他将这种风格大胆运用到雕塑中,在意大利创作的《海风》被认为是他整个艺术生涯风格转变的关键节点。此后,他相继创作了《海天》《钢琴》《大提琴》等艺术作品,冲击了当时的雕塑界。

以置于新时代驿站·会展东旁的《钢琴》《大提琴》为例。梁明诚介绍,两者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两名正在演奏的如痴如醉的音乐家,表现音乐的韵律美,“钢琴的旋律是轻松的、丰富的,因此我用线条描出钢琴和人像,摒弃钢琴本身的沉重感,显得通透高扬。大提琴的旋律则是深沉悠远,因此雕塑显得敦实和谐。”

然而,梁明诚并没有一味转向现代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并行。他认为,雕塑艺术是宽广的、不设限的,只要是好作品,群众都会喜欢。

艺术氛围海珠生,耄耋之年醉创作

如今,漫步在海珠区土华村梁明诚工作室内,每走几步就能遇见他风格不同的作品,令人大饱眼福。梁明诚表示,作为雕塑家,他的创作灵感、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区域,但海珠区毋庸置疑是养育他的地方,为他提供良好的创作氛围。

事实上,研究梁明诚的经历可以发现,他在青少年时期漂泊无定,却又在兜兜转转中与海珠联系紧密。1939年12月,梁明诚在广东省南雄县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1944年,南雄沦陷,年仅5岁的梁明诚与家人逃难至粤东平远县。1949年,梁明诚一家搬迁至广州,梁明诚入读位于海珠区南村路的广州市第五中学。1955年,梁明诚初中毕业后,赴湖北武昌入读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1958年,随校回广州。次年,被学院保送升入位于海珠区昌岗东路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1978年开始留校任教。退休后将工作室选址定在土华村。“我就是海珠人,10岁开始我就在海珠各条河涌游泳,这里水美景美,是养人的好地方。”82岁的梁明诚回忆道。

从垂髫至耄耋,梁明诚在海珠待了大半生。他表示,他将在工作室内尽己所能再做些雕塑。他认为雕塑是时代与艺术的交响、形体和心灵的碰撞,不论是在驿站外矗立的雕塑,还是他分布在各个城市的作品,只要路过的人看到了,有体悟,就是雕塑的全部作用。

“60”后许鸿飞:探索多元,走向世界

新时代驿站·财富码头距离广州塔并不远,平日接待大量游客。为了让游客感受快乐生活,海珠区选择在该驿站外,从西往东依次放置许鸿飞的《花城六月天》《吻》《三弹音乐》《童趣》《肥年肥舞》,逗趣的“肥女”形象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海珠形象,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点”。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雕塑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一部分雕塑家开始创作或世俗或谐趣的作品,强调与大众的交流。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许鸿飞正是这种世俗、谐趣、亲民风格的探索者。

毕业初期觉迷茫,肥女系列辟新路

许鸿飞出生于广东阳江。1990年从位于海珠区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他有好几年找不到创作的感觉。“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广东到处是建设的热潮,我就接了许多城市雕塑来做。刚开始我以为这是大的艺术创作,后来却发现不少的城市雕塑是工程,还不是我想追求的东西。”许鸿飞说。

几年的城市雕塑经历,让许鸿飞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撑艺术的创作,“肥女”便是在此情况下诞生。1998年,许鸿飞在位于海珠区的工作室——石磨坊,创作出人生第一个“肥女”。一开始,许鸿飞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件作品。1999年,著名艺术家黄永玉来到许鸿飞工作室,一眼相中“肥女”,并提议许鸿飞可以做“肥女”系列。当时的许鸿飞还担心不主流,不好拿奖、评职称,但黄永玉却表示,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点,跳出学院的套套。就是这句话,让本还踟蹰的许鸿飞下定决心。

其实,肥女人的形象并非许鸿飞首创,但如今在雕塑界,说起“肥女”,就能想到许鸿飞,这是为什么?许鸿飞将此归结为“坚持”二字。20多年来,许鸿飞坚持以“肥女”为主人公,不断丰富她(们)的形象:她(们)时而奔跑,时而骑车,时而与情人拥吻,时而与孩子玩闹,不曾改变的是她(们)身上鲜活欢乐的神态,“‘肥女’就像我们的街坊邻居、我们遇到的路人,那种肢体上的亲切感使得她(们)更加容易将快乐传递给人们。”许鸿飞表示,海珠区这次将他的五件作品放在广州塔旁碧道上,正是希望将广州的快乐和艺术传递更远。

泥巴刻刀不离手,带领作品走世界

自2013年以来,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从海珠奔向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巡展42场,其作品还被古巴哈瓦那市政府、俄罗斯列宾美术馆、法国卢万河畔莫雷市政府、意大利米兰市政府等30多个机构永久收藏。许鸿飞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讲好中国故事”。“在巡展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外国友人,在看到‘肥女’雕塑来自中国雕塑家后,不约而同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严肃死板的,无法创作幽默的雕塑。当看见这些雕塑后,他们也明白在中国生活充满了快乐幸福,所以才能有这样的作品。”

成长于中国繁荣富强的时代,许鸿飞代表的是新一代雕塑家不拘一格、灵活多元的创作特点,但他认为“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所有雕塑家不能忘却的初心。在展现积极向上中国形象的“肥女”之外,近年来许鸿飞还创作了《白天黑夜》《山高人为峰》等“抗疫”系列作品和《不忘初心》《马克思》《西岛女民兵》等主旋律作品。如今他仍日日浸淫在海珠的工作室内,以时代进程为灵感缪斯,用泥巴和刻刀,将脑海中喷涌的灵感一一成型。
记者观察发现,经过约一年的精心打造,广州塔—阅江路碧道成为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的“五道”贯通,让群众感受生态活力;融党群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惠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驿站群的建成,让群众拥有休息休闲的舒适环境;艺术风格多元的雕塑群的矗立,美化和装点了城市,丰富群众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实际上,广州塔—阅江路碧道的精心打造只是海珠区谋划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塑造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复合功能和文化魅力的开端。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将聚焦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的目标,按照优于5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广州塔景区品牌,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城市客厅;在珠江沿岸29.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推进12个贯通提升单元建设,串珠成链打造高端产业带、科技创新带、历史文化带、都市景观带、滨江休闲带、公共服务带,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效益相统一;在沿江空间按照公共活动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居住空间的梯次布局,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打造幸福海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人以暴制暴,用别人对自己的方式去对别人,化为施暴者,最后两败俱伤。与其和烂人烂事纠缠,不如学会及时止损,及时断联,彻底远离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和他们划清界限,才
  • 怎样度过心情不好的低潮期?好好睡觉,好好上班挣钱,好好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身体都用得着;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好闺蜜购物聊天,发发牢骚,让自己忙碌的没时间想
  • (4)八字中食伤可以生财的人八字中食神和伤官,都代表想法、愿望,因此八字中食伤可以生财的人,往往都会有很强的追求金钱的愿望。八字中日干强带七杀,七杀为喜用神者,
  • 我爸又补充了两个让我难以拒绝的条件,1没有时间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2别说一点小小的剐蹭,发动机开报废了都不心疼...没等第二个条件说完我就葱到厂里去提车,
  • 和一位FY工作的要了授权,科普一些gh相关的事情,也算是给大家按摩按摩吧~一段时间以来,宝贝崽崽走得很难,也很不容易,我非常理解和明白大家面对滔天恶意时的愤慨和
  • 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
  • #燕居##杂草生# 山里的小路边随处可见的作物,有核桃、栗子、马牙枣、酸枣、花椒、桃子……大部分都在等待成熟。有的花椒看起来差不多可以用了,摘下一颗揉捻了嗅,实
  • 改变,永远可以开始。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 夏渗入朝荣的木槿间,桐花馥郁,菡萏已为莲。挥手告别六月,想想年初许下的那些诺言,有没
  • 早已忘了那场不快,心变得很软,很软,天大的事,一泡茶,便风轻云淡。渐渐地我明白,不要过量消耗自己,过多的浓烈,即便当时绚烂如花,但最终还是回归平淡。
  •   科管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五年,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巩固,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各项部署落地见效,更多创新资源布局科技
  • 我的十几岁没有电视剧里那样炙热滚烫,现在想想一切都只是那么的稀松平常,一步一脚印,遗憾也将落地生花。当被悲伤包裹着的时候,我仿佛失去了对美好的感知力,整个人昏昏
  • 有一天,孙邵回想起自己过去的这些年,自认为谨言慎行,为官期间也从未作奸犯科,没做过大罪恶,但如今却落到这地步,好人不见好报,哪里还有什么天理?有一天,孙邵回想起
  • 如果第一张图感受不到颖宝穿衣风格的变化,那么这张整体酷酷风格的穿搭更能区别于之前的风格。[吃瓜]我这两年想,这点台会不会也是看着就有老员工离开,不可能占着位
  • 蔡少芬一家同框,两女的颜值都随张晋,儿子白白胖胖真可爱蔡少芬生了几个孩子,虽然孩子很多,但是他们一家人过的很开心,这一次他们一家人都没有穿一样的衣服,两个女儿长
  • 这位老板的业务主要是把中国的花卉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地,但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能长期帮他处理好国内这边的业务,每次都是找“临时工”。不过我这个人原则性真
  • 拿来记录我和我女朋友的日常好了嗨害害从刚认识到变成恋人用了快六个月,而且除了刚加上的时候说过几句话就没怎么说过话了(p1,咱们就是说爱情果然是突然降临的,真的没
  • 里面用了4种蔬菜搭配~俊俊一口气吃掉了两个,套餐里面的主食可以自己选择,有牛肉饭和意面,俊俊喜欢吃炒饭,所以主食选了牛肉饭,满满的一碗都给它全部干掉了每次来的时
  • 美容的最佳时间皮肤的新陈代谢在24点至次日凌晨6点最为旺盛,因此晚上睡前使用化妆品进行美容护肤效果最佳,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护皮肤健康的功效。#护肤# #智慧
  • ❤️因为热「爱」❤️✨始终有「你」✨ 十年,花粉俱乐部已然走过了十个年头,下一个十年,是新篇章,有你、有我…… 十周年,是花粉的生日会,也是花粉的分享会。脑
  • 而发现脉冲星 ,仅仅是中国天眼其中的一个作用而已 ;中国天眼可以作为被动雷达,用于建设国家安全 ;也可以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为太空的天气预报提供服务 ;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