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我是李月亮 读者 2022-04-04 19:55
图片

文/李月亮 主播/玮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图片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图片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图片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图片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图片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图片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图片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图片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图片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图片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图片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图片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图片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在看”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西海调查|#青海# 小娃托育难题应该如何破解?】随着二孩、三孩政策落地,家长育儿观念不断改变,托育市场需求日益增大,0岁至3岁孩子的托育问题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当前,我省的托育市场发展如何?面临哪些发展困境和问题?面对困难,又该如何破解?

妈妈的烦恼

3月23日,家住西宁市昆仑东路的冯女士,正在为一件难心事纠结。

冯女士是一名一岁半孩子的妈妈,此前孩子一直由婆婆帮忙照顾。前不久,婆婆突然腰部不适,需要休养,而父母那边也腾不出时间来帮着带孩子。这让身为上班族的冯女士犯了难:请保姆,费用太高,开销难以承担;送去托育机构,孩子太小,自己又不放心。

也正因为这件烦恼事,原本打算要二胎的冯女士,打消了这个念头。与冯女士不同的是,90后的高颖,有个两岁的女儿,父母虽然愿意带,但两代人常常因为育儿观念不同发生矛盾。高颖觉得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而父母也因她的挑剔心生不满。

34岁的徐莉有两个孩子,儿子5岁,女儿不到3岁。因为夫妻俩都要上班,孩子没人带,女儿不到两岁就送去了家门口的私立幼儿园。“现在经济压力大,辞职在家带娃不现实。”徐莉说,送女儿去幼儿园前,她曾找过托育机构,但家附近没有合适的选择,太远的托育机构又需要考虑上下班接送的问题。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80后、90后父母,其中有13名家长称,家庭曾因谁带孩子发生矛盾,而11名家长表示,正由于没有足够精力带孩子,所以拒绝生二胎。此外,有8名家长说,对私立托育机构安全和保障问题心存疑虑,而且私立托育机构收费普遍较高。

园长的尴尬

3月24日10时许,西宁市童心婴幼儿托育中心,两岁的贝贝(化名)正在和小伙伴拼积木。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旁边的活动区域滑滑梯,贝贝也跑了过去。在两名老师和1名保育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始了游戏时间。

童心婴幼儿托育中心负责人王亚巧介绍,托育中心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是针对0岁至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的园所,根据家庭的实际需求,可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

“我们中心,3岁以下孩子的托位有50个,但目前只有5个孩子。”王亚巧说,开办托育中心之初,他们做过一次调研,周围小区3岁以下的幼儿有1000多名,但很多家长对托育服务并不了解,没有想送孩子入托的想法。

记者走访发现,招生难是托育机构的共性问题。西宁市瑞馨婴幼儿托育中心占地约1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区域,托育中心配备了生活用房、服务管理用房和供应用房以及足够宽敞的活动场地。此外还配有消洗间、晨检室、家庭咨询室等。

瑞馨婴幼儿托育中心负责人王顺兰说,他们主要托育1.5岁至3岁的孩子,以本小区的孩子为主,因为托育中心今年才投入使用,虽然设置了50个托位,但目前只有8个孩子,远远没达到预期人数。

记者调查发现,入托需求高,但入托率低,是当前托育行业面临的困境。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太小,不放心把孩子送去托育中心。此外,家长的顾虑也源于对当前托育机构专业性的疑虑,对从业者的资质不放心。

多家幼儿托育机构的负责人表示,托育行业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托育需求总体缺口大,另一方面是一些托育机构“吃不饱”。此外,这两年,受疫情和资金问题的影响,不少托育机构因为投资大、回报少先后倒闭。家长看上的托育机构,一般收费比较高,而收费低的机构,家长又对硬件软件不放心,纠结再三,最终选择不送孩子去托育机构。

市场的矛盾

据青海省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0岁至3岁婴幼儿有21万名,全省可提供0岁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各类机构共65家,共设置托位数5517个。虽然我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托育服务有需求,但收费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承担起的。“孩子两岁半,一直是我自己带,今年想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看了附近两家机构,环境挺好,但托育费加上餐费要用去家庭收入的一大半。真希望普惠性托育机构多一点,让我们的孩子能上得起就好了。”西宁市民张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西宁市场七成以上的都是营利性托育机构,普惠性托育机构占不到三成,这两类托育机构主要为1.5岁至3岁的孩子提供全日托、半日托等服务,托育服务时间大多在8时至18时。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地理位置、专业师资、硬件设施、功能配套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目前,西宁托育市场大多数机构根据托育家庭的需要,按月卡、季卡、半年卡、年卡等方式收费,收费每月1500元至4500元不等。

“得益于政府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的政策支持,我们托育中心的收费标准为每个月1500元,相较于其他私立托育中心价格要低,但要盈利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王顺兰说,普惠性托育机构的关键在于普惠,既要保证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价格也要让大部分家长接受。

对于托育机构来说,3岁以下的孩子很难带,安全隐患多,一旦出现问题,便难以厘清。“2019年托育行业才慢慢开始建立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很多家庭有托育方面的需求,但大部分家长的托育意识不强,所以托育中心的数量、规模也不算大。”西宁市茂楷婴童学苑夏都区负责人巫女士说。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托育机构大多分布在城镇地区,托育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间存在较大供需矛盾,托育服务还有不少的发展瓶颈。同时,托育机构由于运营模式尚不成熟,普遍面临投资回报期长、资金吃紧、人才不足、培训成本高、生源不稳定等情况,再加上托育服务收费政策不完善,从事托育服务的人员缺口、流动性较大,托育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及部分家庭对高收费难以承受,导致托育贵、托育难等问题。

待解的难题

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省相关工作推进如何?

3月25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2022年青海省民生实事工程,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王虎在答记者问时介绍,省卫生健康委作为牵头单位,将协调省直各部门,以“十四五”规划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为目标,持续推进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和服务。

增设托育机构。通过直接投资建设、支持单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等多种途径,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增设托育机构,提升接纳婴幼儿入托能力,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依托社区建设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的社区托育点或设置临时性托管站,为生育家庭提供类型多样的看护服务。

为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就要加大“托幼一体化”“托育联合体”建设力度,省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相关负责人李娟建议,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在满足区域内3岁至6岁儿童入园需求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开设托班,加大公办托育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制定支持企业举办托育机构的政策措施。

同时,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源头供给力度,重点依托现有高校、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加大非学历在职人员培训力度,重点依托开放大学系统开展培训。同时,根据婴幼儿照护在大部分家庭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婴幼儿父母(或看护者)的照护知识、技能培训。(西海全媒体记者 徐变银 文/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假如我们都变成木偶人,你就不要在做一个表面痴情的人来表示忠贞。经历的感情多了,到最后当我们都羡慕木偶人,学会了他在爱情里的玩弄手法。
  • 凉水井镇:抗旱保民心·送水纾困解民忧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凉水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做好安排部署,组织派出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民兵应急分队、青年志愿服务队
  • ” 20 - “不需要抱怨,不需要泄气,只要我们赢了,让所有人闭嘴”21- 去活自己想要的人生,为梦想奋斗″22-“顺其自然,更多的是要做你想做的事,感受你的生
  • 每次我妈让我和类似这样的相处我都在想,上学时不让谈我对象要好好读书,书读完了工作了就要我找个好工作,工作了就要求认真上班攒钱不出去乱花钱,想和几个朋友去旅游都要
  • ——摘自1869年1月19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我希望你们的计划当时能够完全定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莱茵葡萄酒产地喝上一瓶。——摘自1866 年6 月11日恩格斯
  • 阅读摘录:商务印书馆好书推荐:《论正义》[英]赫伯特•斯宾塞 著;周国兴 译“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斯宾塞基于伦理的生物学起源对“同等自由法则”的进化论
  • 2019年眨吓眼就快過去啦今年係小弟一個極具挑戰一年,亦都係收穫好多一年,發生好多事,每次都要過五關斬六將,關關都好難過,我只係一個廚房佬,但係巳經超出一個廚房
  • 其二,让下神们直接进入星团内里拿掉伴星,这对于新世界星团是毁灭性的,它们是另一个色光不同的外天,虽不如外天绚烂多彩,还小了些,但他们曾经也是外天的一部分,况且内
  • 但那些未能付诸实践的建筑设计稿,让我们见识到1个世纪前建筑师们的设计才能与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也都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资料。#第二自然景观# 阅读原文详情戳链接:得
  • [憧憬] 立即预约: 立即预约: 立即预约: 到店领取: 【专访#ReviR# |国内首家#AI+RNA# 药物研发公司引进创新药专家Paul
  • 一些假期碎片百忙之中抽空回家不就是为了吃啊妈煮的饭吗[开学季]还有康康粘人的毛孩子 3⃣️5⃣️粽子是放假第二天被迫吃的…4⃣️ 天气预报说放假几天都下大雨 然
  • 7月27日,演员苑琼丹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苑琼丹对着镜头说:“佛甜10号,国内唯一一款可以生吃的玉米,不仅营养丰富,关键价格还不贵,那么大一个,才卖
  •   45、真正爱一个人后,眼角眉梢都是你,四面八方都是你,上天入地都是你,成也是你败也是你。  35、你走来的时候,我的期待在远方;你离去的时候,你就是我梦绕魂
  • 特别喜欢龙和小玲这两个角色,现实社会里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悲伤或心酸,让我们都做勇敢的小玲,用爱感化世界,赢得信任。#星座[超话]#如何吸引牡羊座 不要胆
  • #饭咖榜# 一月亚军 #罗云熙[超话]# 他是那个懵懂青涩却一往而情深的少年何以琛他是那个冷静睿智坚守理想的儿科医生申赫他是那个惊艳了整个夏夜温润如玉胸怀大义
  • 9、隔日子时,画一道符,画完后,将此符放于五鬼神桌上,香炉前,一句话不说,默默的烧一些银纸,等银纸焚烧完毕,拜五拜,亦别祷告等,转身就走,回房睡觉,隔日开始祭拜
  • ” 男子暗自庆幸总算雨过天晴,于是意味深长地回道:“我发现了一个藏宝之地,那里应该还有很多金银,等到明天带足工具后,再将剩下的宝物全都挖出来! 正当妻子用力举起
  •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育文化的改变,年轻人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育文化的改变,年轻人已经没有了传
  • 现在的生活不顺心的时候常有,但因为这些平凡的美好的小事,心中会滋生出小小的幸福感,这时就告诉自己:别那么焦虑,日子还长着呢,一切都慢慢来~~时间总能证明我们的相
  • #王源[超话]##王源新专辑夏野了##帕莎眼镜品牌代言人王源# 人很难预设某个时刻的心境,尤其是还未经历过的,我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做好自己,守护“十年之约”,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