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空中“大白鲸”,科考新平台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浮空艇创造了多项科考纪录,吸引了公众的视线——“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平台搭载众多科考仪器及设备,分别于5月15日4时40分、5月21日5时09分,升空高度两次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分别到达海拔9032米、海拔9050米,打破同类型浮空器的升空观测高度世界纪录,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过程关键科学数据。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体积巨大,从外表看来形似“大白鲸”。如此大型的科学考验研究平台,科研人员是如何科学驯“鲸”的?浮空艇平台包含哪些先进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呢?

古老航空器 迎来新发展

在科研人员眼中,“浮空艇”有一个更为严谨专业的名字——系留气球。按照特性及大类区分,系留气球属于浮空器的一种。对公众而言,浮空器可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内部充入氢气或氦气的气球就是一种浮空器,但科学上应用的浮空器却不是这么简单。
浮空器是指内部充入(含有)的气体比重低于空气的航空器,其升空原理是依靠轻于空气的气体浮力产生的静升力克服自身重力升空。总体上,浮空器可分为气球和飞艇两类。气球是指无动力装置的浮空器,可分为自由气球和系留气球。自由气球随风飞翔,系留气球利用缆绳系留固定在地面锚泊设施上。飞艇是自带动力装置,可进行操纵飞行的浮空器,按浮空高度可分为中低空飞艇和平流层飞艇。在青藏高原创造观测高度世界纪录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平台属于一种大型的系留气球平台系统。
浮空器是一种古老的航空器,是人类想要翱翔天空、征服蓝天最早使用的航空器。气球、飞艇出现的时间比飞机要早很多,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浮空器因为技术因素和时代因素等种种原因,一度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但浮空器具有大载重、驻空时间长、易于布置、控制和操作成本低等明显优势,是其他航空器所不具备或不可比拟的。因此,部分科学家一直在潜心研究、积累技术,等待它的再次蝶变。
随着时代进步,浮空器相关领域的各项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赋予了浮空器新的活力,对浮空器的研究又进入了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可以说,此次“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创造系留浮空器的升空观测高度世界纪录,是浮空器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新型浮空艇上的硬核科技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如此大的系统,要如何保证它的正常运转?背后蕴藏着哪些先进技术和智慧结晶?海拔9000米高度处于对流层上部,高风速、低温、低气压、复杂电磁场的极端环境条件,对浮空艇全系统的升空科学观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科研人员如何一一克服?
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高招。

将“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系留气球)系统按功能区分,可以分为球体分系统、测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地面锚泊分系统以及载荷分系统。五个分系统紧密协作,共同保障浮空艇的升空科考观测的正常运行。
球体分系统,就是我们说的“大白鲸”。浮空艇形似“大白鲸”,“大”是指此次浮空艇的巨大尺寸——55米长,体积为9060立方米。这么巨大的体型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出的优化尺寸,为了将既定的多种大质量载荷从地面携带至海拔9000米的对流层上部。
“白”是指浮空艇整体外形呈现白色。白色可以反射光线、减少紫外线的吸收,使浮空艇内部气体升温不会过快。此外,浮空艇的囊体材料隐藏着众多“黑科技”,它是一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轻质低密度低渗高强抗辐射复合织物材料,复合织物材料可以对整个浮空艇进行有效保护与支撑,阻挡外部雨雪风沙的同时,也可减少内部气体泄漏,极大地增加了浮空艇的使用寿命与复用次数。
“鲸”是指浮空艇的外形。设计人员参考鲸鱼生物外形采用了仿生学设计,整体呈流线型,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求一个小风阻和高稳定性二者平衡的气动外形,在浮空艇升空过程中减小空气阻力的扰动与影响。此外,和鲸鱼用肺呼吸相似,浮空艇内部由两个气囊组成,分别填充氦气与空气,氦气囊负责提供升力,而空气囊则起着“肺”的作用,在浮空艇的升降过程中保持浮空艇的外形与压力平衡。在浮空艇升空过程时,环境压力和温度都在不断降低,需要通过风机阀门等元器件调节空气囊,进行频繁的排气,浮空艇的降落则是此过程的逆过程,会对空气囊进行频繁的打气,升降过程恰似肺在不停呼出与吸入的过程。
测控分系统,是“大白鲸”的“千里眼”“顺风耳”。获取浮空艇的实时状态与信息,控制整个浮空艇系统完成科学观测,需要用到相关的测控设备,以实时获取不同高度剖面的风速、气温、湿度等环境信息,获取浮空艇的升空高度、升速、压力、俯仰角、系缆拉力等关键信息,让研究人员可以实时判断浮空艇的正常状态,辅助地面指挥决策。
供配电分系统,是“大白鲸”的“定海神针”。浮空艇上载有能源舱,里面包含了可耐低温低气压的高压锂电池组、能源管理器及配电器等设备,负责为整个浮空艇系统提供能源支持,同时满足不同设备、仪器、传感器的不同功率/电压要求,可实现升空观测锂电池组供电、地面锚泊时地面高压供电的双模式供电无缝切换,能源供给也如同定海神针一般,持续支持着整个浮空艇系统的运转。

地面锚泊分系统,是“大白鲸”的“五指山”。地面锚泊分系统主要由特种锚泊车及特种系缆组成。锚泊车通过鼻塔及两个侧臂对浮空艇完成三点约束,使浮空艇可以在地面停泊。特种系缆一侧连接艇体主承力结构件,缆的另一侧连接至地面特种锚泊车辆容缆滚筒,特种系缆除了承力作用,内部还布置有细电缆,用于将浮空艇升空过程中静电接地释放,保卫系统安全。此外,还可根据需要,在系缆中布置光纤,通过光纤传输实时通信数据。对地面锚泊车进行操作,完成系缆的收放,即可实现浮空艇的升空及下降过程。浮空艇在地面锚泊时,浮空艇及锚泊车辆上的平台可以随风向变化而转动,使浮空艇的艇首及锚泊车鼻塔总是处于迎风的小风阻状态。
载荷分系统,是“大白鲸”上的“多面手”。浮空艇平台系统本身对载荷并无限制,可以搭载各种类型的载荷设备。在本次珠峰科考中,浮空艇搭载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黑碳、甲烷、臭氧等多种分析仪器与设备,获取了第一手珠峰地区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过程关键科学数据。

浮空艇“家族”能满足科学观测的不同需求

不仅在珠峰,浮空艇家族活跃在很多科研项目中: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浮空器团队研发的系留气球(浮空艇)曾在可可西里西区观测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活动;曾在内蒙古地区开展草畜资源状态监测,为草畜平衡模型构建,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提供平台支持;曾在东海海域开展“智慧海洋”应急通信试验网络项目船载系统的综合集成演示验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浮空艇作为理想的科学观测平台,拥有众多优点和广阔的应用潜力。空天院浮空器团队深耕系留气球(浮空艇)领域数十年,发展至今,形成了从小到大全规格、系列化、矩阵式的系留气球产品。

首先,系留气球根据实际需要,升空高度可从几十米到数公里,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且在升降过程中,可以实时采集获取不同高度剖面的数据。

其次,可携带较大总质量载荷(从几十千克至吨级载荷),在目标高度实现长时间驻留(在气象及空域允许的情况下,可实现以天乃至月计的驻留观测),抗风能力强,对雨雪天气敏感度小,对载荷限制极小,是绝佳的大载重长驻空的观测科考及应用平台。

再次,系留气球可以实现原位测量,无污染,一次充气后可实现循环复用,效费比(效果和费用的比值)高,地面配套及控制需要人数少,具有绿色、经济、可复用、易于维护操作的优点,是绿色经济的无人长时驻空平台。

应该说,系留气球是一个基础的平台服务,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更取决于载荷的功能应用和平台-载荷的配合能力,空天院自研的系留气球平台,搭载不同载荷,已成功应用在了科学观测、应急通信、草原生态与畜牧平衡观测、海洋中继通信、对地观测及低空防务等典型场景中。

如今,空天院团队研制的系留气球平台,从在通用性设计上对应用地理区域进行针对性优化,已在城市、平原、高原、草原、沙漠、海洋、岛礁等多种典型地理区域开展过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取得了突出的试验成果与亮眼的科考成绩在对地观测、气象探测、灾害监测、防务监视、应急通信、中继通信、雷达探测、城市及乡村观测、科学考察等广阔的应用领域,系留气球平台已初露峥嵘,未来可期。

以上内容转载自《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3日 16版)。作者何泽青、乔涛、陈其。

【龙是猪?这些5000年前的文物,学者坚称是“猪头”,理由不服不行】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儿女心中占据了无法比拟的地位。马列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我们所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而信仰归信仰,纵然中华儿女对龙给予了浓厚的精神寄托,但感情用事终究取代不了事实的“客观存在”:站在现代科学体系的角度,龙的真实存在性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若要证明一个物种真实存在于地球,核心关键得有数量众多的相关证据做支撑。对于活生生存在于地球之上的生物,就必须能找到固定的种群分布,零星发现不能说明问题;对于已经灭绝成为历史的生物,要能发掘出数量庞大的“化石”作为依据。总的来说,既然在地球上到此一游,必须留下些痕迹,而且,固态的证据不可或缺。

很遗憾,尽管古书上对龙的记载卷帙浩繁,集鹿角、兽足、鹰爪、蛇身于一体的龙的“一本多态”形象深入人心,但因为没有留下任何价值高的固态证据,故而现今主流观点认为:龙是古人臆想出来的神话动物。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龙本体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的证物,但有关龙纹的陶器、石堆、土塑却屡见不鲜,而且大部分都发掘于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如1995年,在辽宁阜新查海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石堆巨龙,长达19.7米;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第45号大墓发现了距今6400多年前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在墓室中央男性墓主的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出了一龙一虎;而在同一水平线南北间隔20米左右,还发现了两组蚌壳塑龙。

除了这些石头、蚌壳堆砌而成的石龙,陶瓷器皿上的龙就更多了,如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环形“玉龙”。发掘简报中对玉龙的描述为: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眼。头部阴刻几条线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龙身脊背阴刻规整的弧线,表现龙为圆体,连着弧线阴刻17条斜线,表示为鳞片……

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地表以下50-60厘米处,发现了一件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龙”形玉饰。这条“龙”由墨绿色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全身细长,呈现弯曲的C形。头顶长着一簇很长的“头发”,一直拖到了背部,并且“头发”的尾部呈现出了倒钩状。

现在问题来了,一方面是没有任何“化石”作为依据,而另一方面则是5000年前的龙形文物大量出土,假如你是专注于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龙到底存不存在于世间,该做如何判断?

部分专家还是选择站在科学的视角,对龙予以坚决的否定。

那大量存在于5000年前的文物上的龙纹,又该做如何解释呢?别说,这些专家脑洞大开,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丰富知识,还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些龙纹文物上的龙头,实际上是“猪首”,也即这些龙形文物,蛇一样细长的身躯,个个如同猪八戒一样顶着一个大猪头。

说好的蛇为主体演化而来的龙,怎么瞬间秒变成蛇身配大猪头了?专家这脑洞,我就呵呵一笑置之,但专家接下来给出的理由,不服不行!

据《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用途研究》一文认为: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龙”形玉饰,其首部原型应为猪首。理由是现今我们熟悉的龙的形象是在宋代以后才确认下来的,宋代以前的龙的形象变幻莫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给龙的猪首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对比红山“龙”形玉饰与猪的面部特征,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肥大的双耳作为首部的轮廓线,吻部平齐,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大头”,“肥大的双耳”,不正是指的就是“大猪头”吗?其次“吻部平齐”、“鼻梁上皱纹明显”,也符合猪的面部特征。如此看来,龙看似复杂的脑袋,实则是以“大猪头”为原型,是有一定道理的。

仅从“形似”角度对比就认定龙头实为“大猪头”有失偏颇,为此学者还进一步深入到了“神似”层面。

《管子·水地》有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淮南子·地形训》中再次下结论:“云母来水,土龙致雨”。均在说明一点:龙与水关系密切,而且传言中的龙能腾云驾雾,四海龙王掌管人间降雨职责,可知龙简直就是雨水的代言之物,为此,《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更是露骨下结论:“龙,水物也”,直言龙就是水的化身。

既然龙能降雨水,那猪也有这能耐?别说,学者还真找到了理由,再次让人不服不行。

首先,猪被先民认为是水神或者云雨之神。《易经·说卦》有云:“坎为豖。”豖自不必说,指的就是猪,那何为坎呢?就是水;《礼记·月令》中再次申明:“彘,水畜也”,进一步将猪划归为水一类的生物。

其次,民间信仰中猪能兆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记载:“有豖白蹄,蒸涉波矣。月离于毕,稗滂沱矣。”,猪一跑到涉水坡,滂沱大雨就来了,不正是说明猪能降雨吗?这方面的记载非常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可见,古人中的猪不仅是可供食物的六畜之一,而且还是能昭示雨水的“神明”,故而在古代传说中,雷公是猪形,这也是猪为云雨之神的缘故。

如此看来,不论是外表上的“形似”,还是有若神明的降雨“神似”,猪都做到了。

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龙的原型是猪,为何猪头是原装高配,身子却改为细长的蛇形身躯呢?对此有学者继续大开脑洞:三星他拉村的红山“龙”形玉饰其弯曲的身躯根本不是动物的躯体,而只是玉器的形制所致罢了。学者在《龙凤文化源流》一文中认为:勾形卷曲状乃商周及其以前玉器配饰、礼器的一种特定形式,无论是龙,还是马、豖、虎、鸟皆是如此,并非仅见于龙。

如此脑洞大开的解释,却又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不得不让人信服:莫非我们图腾崇拜了几千年的龙,实际上一头猪,只不过猪做了改装:仅保留猪头,剩下的就有赖于老祖宗们的自由发挥了,比如常见的蛇身配“大猪头”。

虽说学者给出的理由无懈可击、让人无法反驳,但一联想到原本弯曲有致、神乎其神的龙是丑陋、毫无灵性的猪,我就呵呵了。
#这就是中国风##出道吧新星#

【快来!看看你吸不起的猫!盘点中国猫科动物#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小课堂# 】
中国是世界上猫科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收录的猫科动物有13种,分别是荒漠猫、丛林猫、草原斑猫、兔狲、猞猁、云猫、金猫、豹猫、云豹、豹、虎、雪豹、渔猫。其中渔猫没有明确记录,可能在台湾、云南等地有分布。
首先我想明确一个结论:中国是世界上猫科动物物种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之所以说之一,是因为印度的猫科动物比中国多几种,除此之外,其他国家的猫科动物种类都不及中国。
将中国与纬度和面积差不多的国家美国对比。中国有4种大型猫科动物:老虎、豹、雪豹、云豹;美国有2种:美洲豹、美洲狮。中国有2种中型猫科动物:欧亚猞猁、金猫;美国也有2种:加拿大猞猁、短尾猫。中国有小型猫科动物6—7种,美国只有一种——靠近最南边境的虎猫。
从东南亚到东亚这个区域,是很多个现生的猫科物种以及其支系起源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虎、豹、豹猫以及云豹,其实都是发源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区域。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猫科动物?为什么说猫科动物是旗舰物种?为什么说它们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质量?
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更加宏观的生态系统视角来看待中国的猫科动物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荒野。
特有地理环境造就特有分布
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有1400多种鸟、600多种兽类。这些数字非常惊人,通常情况下低纬度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会比较多,比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但中国不管是鸟种类还是兽类都非常丰富,为什么处于北半球、纬度并不那么低的中国,却会有如此丰富的物种呢?
这必须从中国的自然地理说起。
从地图上看,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由山地构成,从盆地一直到珠穆朗玛峰,有着非常巨大的海拔落差。
中国自东向西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南丘陵,海拔在0—1000米;第二级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海拔约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主要是被称作“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包括青海、西藏、四川西部以及云南西部等地,这里是我国海拔最高也是最干旱寒冷的地方。
这些起伏的高山与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条线以东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可以生长森林、种庄稼,形成了农耕文明;西边则以干旱的气候为主,环境多为草原、荒漠,孕育了游牧文明。
湿地、雨林、山地、荒漠、高原……地形与气候的不同组合,植物和动物在漫长的演化中不断适应,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多样且异彩纷呈的物种构成。
我们今天讨论动物的时候,必须明确一件事:如今动物的分布格局和数量,是受到人类数千年影响之后形成的。因此我们也避不开胡焕庸线——这条从腾冲到黑河的虚构直线将中国的人口分为稀疏和稠密两部分,从地图上不难看出胡焕庸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有相当部分重叠的。
可以说胡焕庸线以西的生态状况比较好,而以东的生态,尤其是动物,相较于它们曾经的状况,已经大相径庭了。
因此从整个中国的地理气候尺度来看,三级阶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及人口的分布特点相互叠加,形成了今天中国的生态格局。
而分布在这些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猫科动物都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它们的生存现状又如何呢?
三级阶梯和它们的大猫统治者
首先看第一级阶梯:这里的统治者无疑是老虎。
老虎的体重比较大,更倾向于在一些平坦的环境生活和捕猎,比如湿地边缘和缓山丘陵地带。老虎身上的条纹也是针对这种高草环境所进化的。
老虎主要猎物是大型鹿类,像梅花鹿、马鹿、水鹿、麋鹿……这些都是老虎最主要的食物,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墨脱,那儿的老虎还会捕食羚牛这类大型有蹄动物。
中国其实是老虎亚种最多的一个国家。历史上全球曾经有9个虎亚种,中国就有5个:东北地区的东北虎,曾经遍布华中、华南的华南虎,靠近东南亚的印支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孟加拉虎,以及在新疆罗布泊一带曾经分布着里海虎。
在全球范围内看老虎种群的衰退程度都是非常严重的。
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分别是50只、60只。
在第二阶梯,豹是典型的物种。
豹体型比虎小,竞争不过老虎,却能适应更崎岖的地形,所以海拔1000—2000米左右的区间成了豹的主要分布区。
中国也是拥有豹亚种最多的国家,东北有东北豹,华北有华北豹,云南有印支豹。
豹体型比虎小一些,因此它的猎物也相对小一些,主要是20—50公斤的有蹄类动物,比如鹿、羊、野猪等,不同地区豹捕食的对象也略有不同,在山西主要是狍子和野猪,四川甘孜新龙的豹则会抓毛冠鹿、斑羚等。
豹的适应力非常强,这使得虽然豹的栖息地大规模减少,但在有历史分布的区域内仍有小斑块状的豹分布区。目前中国豹的主力是青藏高原上的豹种群,那里有比较连续的栖息地和数量较大的种群。
第三阶梯的统治者是雪豹。
雪豹是中国大型猫科动物里境况最好的一个,它喜欢的生境和虎、豹不一样,雪豹非常适应陡峭的山地,分布区域可以到达海拔5000米。
雪豹的进化,几乎都是为了捕捉岩羊、北山羊等在山上活动的野羊。比如说它有非常长且粗的尾巴助其在陡峭的崖壁上保持平衡。
雪豹的整体种群情况比较好,全世界60%以上的雪豹分布在中国。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青海有雪豹1800多只。
雨林杀手和北境之王
说完了3种豹属大猫,再来看两种大致按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限分布的中等体型猫科动物:南方森林的云豹、北部寒冷地带的欧亚猞猁。
有些资料中不把云豹算作大猫,因为它不是豹属,也不会发出真正的吼叫声。但从进化上来说,它跟这些豹属的猫非常接近,所以我在这里还是把它当作大猫对待。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云豹全球分布的推测,中国非常大的区域应有分布。作为一种体型比豹小得多的猫科动物,我和我的团队猜测云豹在野外的生存情况应该比豹好得多。
猫盟CFCA做了很多调查,在一些肯定有云豹出没的地方安装了红外相机,比如西藏墨脱、云南德宏和西双版纳,同时也在云豹的历史分布区做了调查,包括安徽的黄山、赣南赣北的一些保护区,以及重庆、广西。但结果显示,当前华南地区没有拍摄到云豹,西南边境地带能拍到。因此我们推测云豹面临的情况跟老虎非常接近: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带,也可能依靠境外的种群输送一些个体。
接下来把视线往北移,看一看欧亚猞猁。猞猁,我把它称为北境之王。2020年猫盟CFCA曾在祁连山进行了猞猁调查,并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种群。
在中国猞猁主要分为3个大群,包括青藏高原种群,新疆天山阿尔泰种群(直接与俄罗斯种群相连),以及内蒙古-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种群。而从全球来看,整个亚洲的北部一直到欧洲的北部,都有猞猁的分布。
为什么猞猁的分布能这么广?这与猞猁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猞猁是猫科动物里真正的“全能选手”。
猞猁的体型不算很大,虽然在内蒙古、东北它们会捕食狍子,在青藏高原会捕食藏原羚,但在其他大部分地区猞猁最主要的食物其实是兔子,所以我们进行猞猁的调查时首先要看的就是猞猁栖息地里的兔子数量多不多。
西南山地有很多猫
当我们按照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梳理中国猫科动物的分布之后,不难发现每一种猫科动物都完美地适应了其中一种环境类型。
那么如果有一个地方几乎汇集了中国所有的地形和气候类型的话,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放到中国的西南山地。
西南山地是由甘南、川西高原、三江源、东喜马拉雅-雅鲁藏布、中缅边境到滇西北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是世界上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区域。
从猫科动物的角度来说,这个地方非常独特,因为中国的12种猫科动物在这里理论上有11种分布。
以下是我列出来的西南山地已知的猫科动物出没热点地区:
墨脱:拥有云豹、云猫、豹猫、金猫、老虎5种已经记录的猫科,以及潜在的雪豹、猞猁、兔狲、丛林猫、豹等。
三江源:雪豹、猞猁、兔狲。
甘南-若尔盖:荒漠猫及其他高原猫科动物的分布区。
甘孜新龙:七猫之地,豹、金猫、雪豹、猞猁、豹猫、荒漠猫、兔狲都有记录,是目前中国已知猫科物种最集中的地方。
中缅边境-滇西北:铜壁关、盈江等地是热带猫科动物——云豹、云猫、金猫集中分布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猫科动物,还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在这里栖息。
西南山地为什么有如此复杂的生物构成?
这里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在整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大的落差。在末次冰川时代的末期、冰盖封印整个地球的时候,西南山地由于具有诸多高山峡谷,形成了很多庇护地,没有被冰层覆盖,因此拥有很多孑遗物种。而这一区域的周围又正好是很多现代动物的发源地,它们在种群扩散过程中来到了这里。
因此西南山地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意识到,这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景观,是不管关注景观、植物还是动物,都不能绕开的一个区域。
西北的荒野之猫
西北有两种独特的小猫:荒漠猫和亚洲野猫(草原斑猫)。这两种小猫外观很不一样,荒漠猫整体偏红色,体型更大,蓝色的眼睛;亚洲野猫眼睛则是灰色的,身上都是斑点。
从它们的分布来看,它们的分布区基本隔着一座祁连山。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猫的分布如此接近,为什么会分化成两种外观差别这么大的猫呢?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但现在还没有答案,我相信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未来可以清晰准确地研究出野猫的进化历程,以及如何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态势。
回到现实的保护问题上,我为什么要把它们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这两种小猫受到的威胁很相似。它们的活动区域非常接近人类的活动区域,栖息地更容易被当作荒地开垦,因此特别容易受到人类影响。另外,这两种猫与家猫没有生殖隔离,可以和家猫交配产生杂交下一代,这也是一种影响。
遍及中国的豹猫
最后来说一说豹猫,因为它可能是我们最可能看见的野生猫科动物。豹猫是中国分布最广的一种猫科动物,它最主要的分布地就在中国。
豹猫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从深圳的海边到青藏高原都曾拍到过豹猫的踪迹。它们能够适应山地森林,也能够适应各类湿地,还能在农田里抓老鼠,甚至在城市公园也能生存。豹猫的食性非常杂,在山里主要吃老鼠,而在湿地附近,比如北京的野鸭湖,在某些季节会吃鸟类。其他食物包括两爬动物,比如一些蛇、蜥蜴、青蛙等,只要抓住了都会吃。
如果到野外去玩,尤其是一些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特别是夜里,碰到豹猫的概率非常高。
从全局角度关注猫科动物
虽然中国的猫科动物现在都受到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但其实我们对绝大多数种群的现状不太了解。
猫盟CFCA作为致力于保护中国野生动物的组织,长期关注并保护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
我们根据不同猫科动物在生态系统里面起到的作用去评估它们的生态价值,以及从社会关注度来评估它们的社会价值。
比较典型的物种是兔狲,兔狲的实际生态位比较低、数量比较多、种群比较稳定,但因为其外表“萌”,所以社会关注度很高。另外比较典型的老虎,是生态系统里的顶级物种,所以民众的关注度也很高。
但是像亚洲野猫、荒漠猫和丛林猫,虽然它们肩负着很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民众对它们的关注度较低,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
这种情况导致了保护资源的不平衡。比如大量的社会资源会倾斜向兔狲这样的“网红物种”,而亚洲金猫、云豹、云猫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以至于没有专项的调查和保护行动,甚至连保护资金和媒体宣传都相对较少。
这提示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去关注中国的猫科动物,每一种猫科动物都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宋大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路途是无穷无尽的山 一片又一片绿 一栋又一栋小房子 到哪都是相似的风景 没有人告诉我们前方的路是否正确 于是我们硬着头皮 淌着泥巴路 上坡又下坡 终于还是发现走
  • 女施主,小僧早已斩断红尘,还请女施主再勿执着,放下,自在。女施主,小僧乃是出家人,出家之人,六根清净,又何来讨厌之说。
  • 一念三千的实质就是在讲,一个念头当中,展现出你生命的全部的样态,从感觉到对象、人、万物,一念喏,第二个念还是。 你不要等到佛七进了佛堂,你才在念佛,不是这样的
  • 欢迎同行,诚信共赢〰〰〰1️、信任你就买,不信就不买。2️、不夸大,东西有多好,咨询我,我会告诉你;你用过一段时间,自然能体会到好处,前提是你信任。
  • 5月31日晚,由于第二天是上班日,做核酸的居民人数暴增,再加上天气十分炎热,小李又穿着两层防护服,还要大声说话维持秩序,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终于撑不住中暑倒下
  • 不但可以DIY自制各式饮品还可以做各式糕点零食,追求健康的你怎么可以错过呢我们森米42天的减重原理:总的来讲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好消息来了[色][色][色]奶昔
  • ​​可是.可是,在家里又忙了某样对肥大人及其儿子们生活具有极大影响的事情,天色忽啦的就开始暗了,渐渐的暗了,于是,肥大人啊,在没有任何美丽的雌性活体给参考意见的
  • 目前认为,携带遗传基因的个体,需要在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才能诱发干燥综合征。因此,对于长期存在难以缓解的口干、眼干的人群需要高度警惕干燥综合征可能,尽早到
  • 确诊病例13:3月11日,伊通县一中、伊通镇东尖村前大屯一组;3月12日—14日,伊通镇东尖村前大屯一组;3月15日,半岛荟酒店隔离点。确诊病例5:3月8日—9
  • 还有庆王府,感觉是个享受了一辈子也没干啥正经事的王爷[嘻嘻]之后去了津湾广场,解放桥,世纪钟(00年1月1敲得第一下)然后走到了意式风情区,其实也没啥好玩的,有
  • 现实里没有得到的爱情,能有俊男美女演出来给我们看,谁能不上头呢?现实里没有得到的爱情,能有俊男美女演出来给我们看,谁能不上头呢?
  • 不开心的小文案1. 什么都会结束,就是烦恼没完没了2. 人一旦有了期待,心情就会忽明忽暗3. 很抗拒突如其来的热情和莫名其妙的冷淡.4. 我出生在这沼泽里 挣扎
  • 中国社会近三十年经历了高速发展,很多人的知识累积偏薄,对世界的认知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复杂的网络动态事件没有了分析问题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个性张扬,容易“人云亦
  • #新年牛轰轰#小众‮温且‬柔の朋友‮文圈‬案​‎ ͏ ❶世间美‮是好‬善意的‮柔温‬和及‮赶时‬到的你❷风停在‮边窗‬嘱咐你要‮爱热‬这个世界❸永远追‮双求‬向
  • 陈女士再次联系之后,家乐福表示是他们的错,并微信退钱给陈女士。陈女士再次联系之后,家乐福表示是他们的错,并微信退钱给陈女士。
  • 愿刷到这微博的每个人都要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心]~ 异邦人金志豪,一个为了生存在底层摸爬滚打,受尽千辛万苦,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容身之处的可怜之人。过去的日子,
  • 最近似乎出了一些瓜,毕竟毕业了,有的人再也见不到了,可能着急着就冲了,不过和我似乎又有什么关系呢,随着大家的年纪都已经上来了,想的多了,想要的也多了,社会环境也
  • 这是 bx 3500 型弧焊机, B 表示交流弧焊电源, X 表示焊机是下降外特性,3表表示系列号,500表示额定焊接电流,为 500 安配。当接线片接在壁吸上
  • (原视频上传于2021年4月17日) 大家记得去B站一键三连哦[送花花]#名车志速递#发布于2019年的布加迪Chiron Super Sport 300+,终
  • 照例健身环一下,我觉得高举上臂推入好累啊啊啊啊-浅玩了一下英雄联盟手游,还是更喜欢王者的界面,适合我这种游戏苦手。◽️买了舞力全开的舞力无限,很兴奋多跳了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