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强权的可持续性

本来表面上看,军事力量是很讲究传统积累和硬件实力的,因此在军力上后进者追赶先进者应该是个更困难的事情。但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数量上的差距是最主要的,但其实关键问题却并不在此,军力追赶最难的是体系建设。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提一个概念,那就是武器装备的寿命,而这又分为技术寿命和常规寿命,用不坏的东西是没有的,一颗卫星在轨服役十几年甚至几年后报废,一条现代军舰使用30年后退役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现代军队里的武器更新换代却越来越多是因为技术寿命,这个概念说的是装备的技术能力已经无法在其所处的战场环境里担负起为其设计的任务。比如我们很熟悉的1905年“无畏”舰的诞生,当英国人把这种大吨位、厚装甲、主炮口径一致、可以进行有效远程齐射的战列舰造出来后,之前的那些各种款式的战列舰一瞬间全都成为过时货。短短十年时间内,各个海军强国争相打造出“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来组成舰队主力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那些前“无畏”舰则都退居二线执行次要任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德国通过不断追赶的造舰计划迅速拉近了和英国之间的距离,而如果还是18世纪风帆战舰时代,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你必须从头开始建造各种风帆战舰并准备充足的技术熟练的水手。1765年下水的英国“胜利”号风帆战列舰在1805年依旧是作为纳尔逊的旗舰参加了特拉法加海战,技术状态毫不显落后。而在当代显然就不是这样了,苏联在80年代建造的“光荣”级巡洋舰、 “现代”级驱逐舰等毫无疑问是当年中国的军迷们心中的“高大上”,但短短二十几年过去,随着中国自己的隐身盾舰开始服役,连进口这种军舰来改装的想法都会引来普遍的质疑或反对。原因就在于按照新世纪战场环境的标准来衡量,那些老装备缺少了太多全新的重要品质,已经难当大任或者效费比不佳。在这种状况下,一支军队要想持续保持其军力地位甚至于持续提高,就不能依靠囤积老装备的数量,而是需要以较快的速度研发部署新装备。
因此一个后起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军力,既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容易,也不是用数字计算得那么难。因为先进国家的武器数量和军队人员是无法简单累加的,它必须不断退役掉那些装备寿命或者技术寿命到期的装备,比如说美国人现在有60多艘“伯克”级驱逐舰和20余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但是很快就要有一批战舰到寿退役。如果有哪个后来者保持和美国同样的盾舰新建速度,就好像1905年之后的德国和美国在“无畏”舰上所做的那样,那么10年后就会渐渐发现舰队规模会在不经意间逼近美国。而假如美国遇到什么国内问题而导致新建舰艇数量萎缩,那么这个过程还要加快。类似事情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身上就见识过一次,1991年的苏联海军显然是中国完全不能望其项背的,那时的“红旗”舰队可以说战舰如云,而中国只有可怜的若干条“旅大”级驱逐舰强撑门面。但之后短短20多年后的今天,俄罗斯敢说超越中国海军规模的基本只有核潜艇部队了。而这背后就是此消彼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崩溃,20多年里完全失去了更新战舰的能力,而中国则稳步研发并装备了各级战舰。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类似电视机从显像管到液晶的转变一样,技术先行者利用技术进步的优势率先转向和跃升,从而拉大与追赶者的距离也是一种可能,甚至是更加现实的可能。历史中这样的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F-22的问世本质上已经让其它国家的战斗机部队一夜之间过时了,只不过现在是和平时期,大国互相之间都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大家对此并没有太切肤的感受而已。但如果现在就开始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话,落后者根本无法通过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变力量对比,因为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别的国家,现在就算动员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只能生产更多的苏-30、苏-35等战机,而美国则在产出F-22和F-35等新一代隐身战机,作为对手即使在数量上超过美国也无法遏制双方军力差距愈加拉大的变化趋势。

聚焦到今天,我们会注意到一些新技术正在加速走向成熟,如网电攻击技术、激光武器技术、电磁武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必然会让未来的军事装备体系有着质的变化。就以被认为技术进步最迟缓的陆军为例,随着技术进步,大批无人机、机器人,精确打击火力的使用,会使得传统上衡量军力的数量等指标变得失去意义,事实上即使是当代那些还不是很先进的军队之间的作战也已经在体现这个特点。发生在东乌的战事就是这样,交战双方都在尽力利用炮兵火力作战,前方设置传感器,后方远程精准火力打击,中间以信息网络加以沟通和组织,成为新的战场常态。很显然,在这个技术体系不断进化和变革的时代,任何试图以积蓄来保持军事优势的算盘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想不被迎面的水流冲到深潭中,就必须自己时刻把握住技术进步的方向和脉搏。

治大国如烹小鲜

对于大国来说,什么样的军队就需要什么样的国防工业基础,而国防工业基础则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因此想要始终保持在强国的位置上,需要的是整个国家的可持续,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需要小心呵护,以确保作为一个大国不在诸强的竞技场上败下阵来呢?

首先,人口结构要小心保持,无论任何国家,如果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小到一定程度,都必然会陷入经济的停滞。日本幸运的是在跌入老龄化之前,底子打得足够好,经济体系足够发达,那么即使失去了二十年后还可以仍然维持发达经济体的层次。当然,说保持确实也很难,因为曾经分析过,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在35岁后就已经迅速衰退了,而现代社会里女性如果接受高等教育并从事职业,那么最多就只剩下不到10年的适宜生育年龄,整个社会的生育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高。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等全部都掉入了低生育率的泥潭。

其次,社会必须要维持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不止是在民族层面,还要在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组织层面。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间的发展失败,很大程度也是内部没有方向感,任何有益的社会变革都无法推动。

再次,要始终保持社会经济的活力,让社会自己具有跟踪和探索新技术体系的能力,而这只靠政府集中社会财力兴建各种大的工程是无法实现的,还是以中国厂商投巨资收购国际上的显像管生产线为例,这种方式只在技术完全停滞时才会有正面的效果,当抄无可抄,连山寨都不需要时,靠集中资源确实可以塑造某种优势。但可惜这种状态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成为现实。诺基亚曾经多么辉煌,结果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因为智能手机革命而被推落神坛。国家也一样,日本曾经在模拟技术上风光无限,但是却因为美国人在数字技术上的大发展而被超越。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一点在于,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力量和饭量是辩证统一的,想要整个社会稳步上升逐步达到发达水平,需要的是我国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神,体恤民力,精心调整每一个政策和变革的效果。有人钟情于短时内以运动的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来增强国力,这或许在某些情况下,如短时间内会有外敌入侵时,会是个可行的选择,但在没有终点的国家间竞争中,靠这个不可能真正取得领先和优势,除非国家体量足够大,以至于靠数量优势就可以压倒任何对手。很显然,你现在能集中资源去大规模建设的,必然只是些技术已经高度成熟的项目,因此建的越多,在先进性上过时的就可能越快,一个社会最佳的解决方法是把每一个现有领域的价值充分榨取,然后投入到对新领域的探索上以保持领先。显然这需要社会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而这又必须依赖于制度和文化上的保障。打造出一个强国很难,而保持一个强国也一点不容易,不知不觉中一个国家就可能在一个领域或者整体上失去了原有的优势,想要成为长盛不衰的大国着实不易。

࿐ ལས་རྒྱུ་འབྲས། 因果
༈ དཀར་ནག་གི་ལས་རྣམས་ཡུན་རིང་ནས་རྙིང་པར་འགྱུར་བ་དང་།   ཆུང་ནས་མེད་པར་འགྱུར་བ་སོགས་གང་ཡང་མེད་པར།  ཆུང་ཞིང་ཡུན་རིང་བ་ཡང་ནམ་ཞིག་འབྲས་བུ་སྨིན་པར་འགྱུར་ཏེ།    འཕགས་པ་སྒུར་ཆུང་དགྲ་བཅོམ་པ་ཐོབ་ཀྱང་བསོད་སྙོམས་མ་རྙེད་ཅིང་།  རྙེད་པ་རྣམས་རྐྱེན་གྱིས་མེད་པར་གྱུར་ནས་གཤེགས་ཁར་ཐལ་སྐྱོ་བཞེས་ཏེ་སྐུ་འདས་པའི་ལོ་རྒྱུས་དང་།  
我们所做的善恶业不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旧,也不会逐渐变小而消失。微小而久远的业终有一天也会成熟。例如,圣者"裹琼"虽已证阿罗汉果,但却乞化不到食物,偶然得到的食物,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最后在临终时食灰糊而去世

ཁྱིམ་བདག་དཔལ་སྐྱེས་རྒྱུད་ཀྱི་ཐར་པ་ཆ་མཐུན་གྱི་དགེ་རྩ་དགྲ་བཅོམ་པས་མཐོང་མི་ནུས་པ་ལྟ་བུ། ལས་ཤིན་ཏུ་ཆུང་ངུས་ཀྱང་འབྲས་བུ་འབྱིན་པ་སྔོན་ཁྱིམ་བདག་དཔལ་སྐྱེས་སྦྲང་བུའི་སྐྱེ་བ་བླངས་སྐབས་དུད་འགྲོའི་ལྕི་སྦང་སྐམ་པོ་ཞིག་གི་དྲི་ལ་འཁོར་ནས་ བསྡད་པས་ལྕི་སྦང་ཆུས་ཁྱེར་ནས་དེའི་ཞོར་དུ་མཆོད་རྟེན་ཞིག་ལ་སྐོར་བ་ཐེབས་པ་ཙམ་ལས་བྱུང་བ་དང་།  ཡང་། ཕག་ཅིག་ཁྱིས་དེད་དེ་མཆོད་རྟེན་ལ་སྐོར་བ་འཁོར་བས་ཤི་ནས་ལྷར་སྐྱེས་པ་དང་།  

施主"吉祥生"相续中的顺解脱分善根极其微小,连阿罗汉们都观察不到,仍然能生果。他以前受生为苍蝇的时候,为一堆动物干粪的气味所吸引,盘旋在粪堆上,随着水的流动,偶然地绕塔转了一圈, 从而积下这一善根。另如一头猪被狗追逐而绕塔一圈,死后生于天上。
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ཉིད་སངས་རྒྱས་ཀྱང་སྐུ་རྒྱབ་བསྙུང་པའི་ཚུལ་བསྟན། དེའང་སྔོན་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ཉ་པའི་ཕྲུ་གུར་སྐུ་སྐྱེ་བཞེས་སྐབས་ཉ་པ་མང་པོས་ཉ་ཆེན་པོ་གཉིས་གསོན་ཟ་བྱས་སྐབས་ཉ་པའི་ཕྲུ་གུས་ཡིད་རང་བྱས་པའི་འབྲས་བུ་ཡིན་ཞིང་།   འཕགས་སྐྱེས་པོ་ཆུའི་དཀྱིལ་དུ་བསྡད་ཀྱང་མེས་ཚིག་པའི་ལོ་རྒྱུས་དང་།
佛祖本人成佛后也示现背痛之相 。这是因为佛过去受生为渔夫的儿子时,见众渔夫生吃两大尾活鱼而心生随喜之报。圣生王后来死于火灾,尽管当时他正处身在湖的中央。
སངས་རྒྱས་ཀྱིས་མུ་སྟེགས་གཅེར་བུ་བ་སྡུག་བསྔལ་འགྱུར་མ་ཞུ་བའི་ནད་ཀྱིས་ཟིན་ཏེ་འཆི་བར་ལུང་བསྟན་པ་ན། ཁོས་ཟས་བཅད་ཀྱང་ཆུ་དང་བུ་རམ་མ་འཇུ་བར་ཤི་བ་དང་།
佛陀曾为一个名叫"受苦"的裸体外道授记说,他将身患饮食不 消化的病症去世。那个裸体外道虽然预先做了断食,仍然因为无法消化糖、水而死去。      
དཔལ་མགོན་འཕགས་པ་ཀླུ་སྒྲུབ་སྐུ་ཚེའི་རིག་འཛིན་བརྙེས་ཀྱང་སྐུ་ཚེ་སྔ་མ་ཞིག་ཏུ་རྩྭ་གཅོད་པའི་ཞལ་ལ་འབུ་གྲོག་མ་གཅིག་སྐེ་ཆད་པའི་ལས་ཀྱིས་དབུ་སློང་བ་བྱུང་སྟེ་སྐུ་འདས་པ་དང་།
龙树菩萨虽然得到"长寿持明"的成就,但因为宿世割草时,不 小心将一只蚂蚁连腰斩断,于是此生因为他人前来乞讨​头颅而去世。
ཉན་ཐོས་མཽངྒལ་བུ་རྫུ་འཕྲུལ་ཅན་གྱི་མཆོག་ཡིན་ཀྱང་ཀུན་ཏུ་རྒྱུ་དབྱུག་ཐོགས་སྤྱི་ཕུད་ཅན་རྣམས་ཀྱིས་དབྱུག་པས་བརྡུང་སྟེ། ཤ་རྫོག་རུས་རྫོག་འདམ་བུ་ལྟར་བཅོམ་པ་ཞེས་སྐུ་ལུས་ཚང་མ་འདམ་རྩྭ་བརྡུང་བ་ལྟར་བྱས་པའི་ཚེ་ཤཱ་རིའི་བུས་མཽངྒལ་བུ་ལ་རྫུ་འཕྲུལ་མི་སྟོན་པ་ཅི་ཡིན་ཞེས་དྲིས་པར།   དེ་སྐབས་ལས་ཀྱིས་ནོན་པས་བརྫུ་བ་ཙམ་ཡང་མ་དྲན་ན་འཕྲུལ་བ་ལྟ་ཅི་གསུངས།  དེ་ཡང་སྐུ་སྐྱེ་སྔ་མ་ཞིག་ལ་རང་གི་ཨ་མ་ལ་ཚིག་ངན་སྨྲས་པ་ཆུད་མ་ཟོས་པའི་འབྲས་བུ་ཡིན།
目犍连虽然在佛的声闻弟子中为"神通第一",却遭到那些手持棍棒、头挽发髻的顺世外道乱棒痛击,全身骨肉被打得像烂泥一样。 事后舍利弗问他为何不显神通,目犍连回答说,因为受到业力的障蔽,  当时对自己的神通连想都没想到,更不要说运用神通了。这是因为他宿世曾对母亲出口恶言业不唐捐,故而感受此报。
དེས་ན་ལས་ངན་པའི་འབྲས་བུ་སྟོབས་བཞིའི་བཤགས་སྡོམ་བྱས་ཏེ་དག་ཐུབ་པ་ཞིག་མ་བྱུང་ན། སྲིད་པ་ཐ་མ་བར་གྱུར་ནའང་ལས་ཀྱིས་མི་གཏོང་བ་ཡིན་པས། ལས་དགེ་སྡིག་གཉིས་བསགས་ཟིན་ནས་འབྲས་བུ་ཆུད་​ཟོས་ཏེ་མེད་པར་འགྱུར་བ་མི་སྲིད་པས་བླང་དོར་ཕྲ་ཞིང་ཕྲ་བ་ནས་བྱེད་དགོས་གསུངས།
所以,如果不能以"四力"忏悔、防护来清净恶业果,直到"最后有"时,恶业还是紧咬不放。善、恶二业一旦造集,不会不感果而自动消失,因此我们的取舍工作务必做得微细而又微细​。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成人那天的零点时分,我曾独自一人向上天许愿,今后不论是否婚配,是否体衰,对法律永远保持持久而长足的热情,将法律视作自己的信仰,并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它,可是近来这
  • #摩登兄弟[超话]#情之为伤,苦了多少人,煞了多少忆,情之为悲,冷了多少清,落了多少思,纵使飞蛾扑火却依然义无反顾,只观情,伤人伤己,却是一生无法割断,落一笔长
  • #上帝告诉我们[超话]##上帝告诉我们[超话]# 大海6795骑马游览杭州湾跨海大桥来投稿发表文章: 你背后的一句祷告→能让软弱的人刚强 你背后的一句祷告→能让
  • 以前我还能给吴嘉莹做两顿饭然后一起吃,晚上还能一起在家看个剧撸个狗什么的,现在我只有在晚上我躺好床的时候她才下班才能见到她,然后第二天一早她又走了 没人和我吃饭
  • 【荐读】我爸,一个不顾家的父亲 文 / 炉叔 前几天,在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发现了他写的一篇作文。 作文的题目叫《我的爸爸》,带着好奇心,我想看看小家伙怎么
  • 天外有天神外有神?更高神仙就在身边! 2019-04-14 或许还有无数的比如来还高的神,就在我们身边。 在《西游记》中,我们公认如来是最高的,菩萨第二
  • 桃花粉 闪亮亮登场 公主色,美️不要不要的[色][色]小仙女‍♀️们翘首以盼的美腻单色来了[勾引] ❤️小号尺寸:24*14*11CMcm ❤️最新版本,大容
  • 喜欢花城所设的各种栏目,开篇为《花城》期刊创刊四十周年所写的诗歌包含有《花城》历年来所设置的我喜欢的栏目:《花城出发》《作家讲堂》《西地中海》《思无止境》《散文
  • #陈正catgod[超话]# 看了那个新的纪录片我真的绷不住,陈正正说这个赛季终于可以让我们开心一下[泪][泪][泪]他什么都知道的,从2017陪他到现在,最难
  • 生活[跪了]的[伤心]质量 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心地的秩序 风雨中的人[冬兵]生 自己拯救自己的心态 完成从浮躁到平缓的过[干杯][白眼]渡 化解生命中的
  • 哈哈哈\(^▽^)/! 我老公太可爱昨天去见他在门口站了会,大概热,又没吃饭,有点血糖,就说今天不让我再过去了,说周五再一起过[可怜]结果今天看见我做的小本本迫
  • 《茶》 一壶清水洗茶烟, 几碗碧螺入嘴绵。 夏日观音能祛暑, 秋时茉莉解心烦。 诗情且向唇边找, 词韵思来舌上粘。 淡淡香风熏我醉, 悠悠入梦去寻缘。 《茶
  • #崔秉灿[超话]# 如果可以谁愿意在坚持了这么久之后要放弃。 不知道前一段时间是承受了多少的辛苦跟压力[泪] 虽然很舍不得,也很想看到他站在出道台上,但如果说
  • 今日不理智发言,从来不参与battle只是吃瓜有感 cp粉里外不是人,合着我见到的基本都是盾受粉毒唯或对家在内涵包,cp粉都是好气哦都在维护包,然而在某些人那
  • 吴启华真的是个妙人。我真是好中意年轻时候的他!对戴金丝眼镜一身西装的“斯文败类”没有抵抗力。放眼当今娱乐圈,很少有演员能像吴启华这样,能够把猥琐和正派两种面相展
  • 【周三】【撒母耳记上1章】 【撒上1:8】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 【默想】以利加拿爱妻子,什
  • 【人生五耐】:1、耐冷(事态炎凉,要随遇而安,坦然处之);2、耐苦(面对苦难百折不挠,终有云开日现的时候);3、耐燥(面对浮躁心静如水,不为钱权利所诱,所累,笑
  • #菌菌の测评#——芭淑姿 蕾丝内衣【暂无活动,约的扣1】 ✨熟悉菌菌的仔仔应该都知道我是芭淑姿的“铁粉”惹![doge] 这款内衣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设计蕾丝
  • 翻了微博,好久好久之前的全是王俊凯。时间一直这么的快,从毕业到工作,这里一片空白,三年两点一线,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过得有多么的不开心。人总会在绝望中挣扎,努力改
  • 每一天的上课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中间不休息,10点之后每天都要,强度大到怀疑人生,每一天都有好多东西要学,希望自己能像军训一样勇敢。西南大区的分总助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