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高铁# 【古盐道上的红色记忆——高铁进乌蒙报道之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得益交通变迁;川黔两家越走越亲,得益交通变迁。
秦筑五尺道,汉开川黔路,明修奢香驿,马蹄声奏响川黔人民往来的千年绝响。至今,在乌蒙山区的高山河谷间,仍有古盐道完好保存。
12月6日,毕节市黔西县大关镇小关坡垭口,脚底下是保存完好、从山上绕到山下鸭池河边的古盐道。远眺,321国道清毕公路曲曲折折、若隐若现,高速公路鸭池河特大桥披彩云端。成贵高铁特大桥则在巨崖的遮挡中,躲在了鸭池河下游不远处。
思绪,伴随老乡传唱的民谣回到尘封的历史岁月:
"四川老子贵州妈,生个娃儿背盐巴;左手一个拐耙子,右手一个苦荞粑。"
古老的民谣,诉说着在千山阻隔的艰辛岁月里,川黔百姓一家亲的"盐巴情结"。
然而,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古盐道是唯一出山开眼界的道路,能够当上脚夫运盐也是无比幸福。于是,民谣又唱道:
"好玩不过背盐巴,好吃不过苞谷花,面前挂个棕口袋,一面走来一路抓。"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盐巴路从历史深处走来,转化成红军长征路——
贵州素不产盐,主要食用川盐。川盐入黔始于1331年,由于交通不便,川盐运输主要以河运为主,当盐船遇上断航滩,则需转船或改由陆路,人背马驮,运往各地,古盐道便成了川黔交往中的交通要道。
大关镇历来是黔西县的商业重镇,清代为川盐集散地之一,设有"八大盐号",每月进出川盐300万斤,每天来往运盐的盐帮不下500人,络绎不绝。
"从四川叙永到黔西往返要20余天或1个月,背盐的人随身带着秧被,作为路途住宿时的铺盖,还带点苞谷花做干粮。"大关镇丘林村村民任正华回忆道,当时村里来了好多四川人来黔做生意,有个叫刘元富的人开了十多家马店,供马吃草,喂十匹马可以赚到3个铜板,后来娶了贵州媳妇,在此安了家。
芳草侵古道,飞马长嘶叫。古道终究要走向断崖,一处曲折狭窄的平台被当地人称作"倒马坎",传说运盐的马常常在此遭遇坠崖。抬头便可见石壁上刻有"为善最乐"四个字,当栩栩如生的往事隐进岁月深处,唯有这碑文是历史的忠实注脚,记载着当年的心酸与苦汗。
行至山腰,一斜残阳,穿过袅袅轻烟,洒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古道盐帮的悲欢,鸭池河畔的微风,温柔边城的气息,无不萦绕于身旁。
行路难,盐帮由四川自流井起运,经邓井关、合江、赤水、二郎滩、茅台、金沙、再到大关。盐运至大关后再由大关运到织金、清镇、安顺、马场坪等地销售。当时反动势力和盐商相互勾结,垄断盐市,致使盐价十分昂贵。
"斗米斤盐,相当于40斤米换一斤盐。普通老百姓都吃不起盐,当时盐都有三种吃法,要么拿核桃大小的盐去蘸水里涮一涮,要么吃饭时用纱布包着盐吊起来舔一舔,要么到河边找颗像盐巴的石头放在碗里杵着哄小孩。"大关镇丘林村村民李永华感慨道。
"水西要害,贵筑藩屏"。大关镇位于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与清镇市隔河相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红二、六军团渡过鸭池河天堑、挺进黔西北、创建新根据地后占领的第一个重镇。
走到古盐道尽头,清风徐来,鸭池河映入眼帘。河对岸有一个古渡口,名为老街渡口。"在1958年未建鸭池河桥以前,老街渡口是连通河两岸的唯一通道,红军便从此过。"任正华老人说。
据当地村民罗延飞介绍,其爷爷罗松全是四川人,背盐到大关来卖后在此落户,之后就在鸭池河上渡船。当年就是她爷爷和当地村民一起将红军渡过鸭池河的,红军上岸后便爬古盐道去往大关镇。
当时,红二、六军团袭占鸭池河南岸的消息传来,大关镇的反动官绅、盐商便惊慌失措,只好撇下长期搜刮来的盐巴、粮食等,仓皇逃命。红军占领大关镇后,了解到八大盐号垄断食盐造成群众吃盐难的情况后,便决定开仓发盐救济穷人。
"背盐巴那些人太可怜咯,我现在后脑勺还有一道疤,就是小时候去古盐道摔的。"今年92岁的陈正荣,是大关镇文明社区人,红军来到大关时她才九岁。据她回忆,当时她家开栈房,有几个红军就住在她家,她舅舅和哥哥都参与了开仓放盐。红军十分关照她,临走前还送给她一顶毛线帽,送给她母亲一把剪刀和一双鞋。
1939年,川盐改为官办,大关设立统一盐号,称为"官盐运销营业处",解放前夕,具有近200年历史的大关盐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协兴隆"盐号被保留下来,这也是红二、六军团滥泥沟(今大关)指挥部旧址,如今成为大关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这就是当年的古盐道,经过几百年的沧桑,人的脚印都走成这个样子,这不是一天两天走起来的。"盐号管理者张祥忠指着陈列室的图片说到。采访期间,他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张小纸条,上面记录着大关盐号的历史信息,这些年,张祥忠为大关盐文化收集了许多抢救性的信息资料,并坚守在盐号为人们讲述着盐的故事,一遍又一遍。
据了解,大关镇初步拟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以"红色大关"为题,涉及红军长征鸭池河战斗遗址(红军渡口)、古盐道、大关盐号(开仓放盐)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古盐道很小,小得宛如一根羊肠;但又很大,大到承载着万家幸福味道。其实,古盐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情谊,牵连着川黔人民的情感纽带。历史就像鸭池河一样不曾停滞,沧桑的史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时过境迁,如今的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出门坐小车坐火车任由选择,古盐道再难觅盐帮的身影,只剩下深深的马蹄印和杵拐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和传说,成为游客思古怀旧的文化大餐。(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刘 莹 刘蓝婴 曾 霄 尚宇杰)https://t.cn/AiDtf828古盐道上的红色记忆——高铁进乌蒙报道之二&Description=&PostDateTime=2019%2f12%2f13+11%3a26%3a19&ReadCount=7&CommentCount=0&ZambiaCount=0&ShareCount=0&NewsPaperGroupId=2107

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宣布破土动工。

昔日贫穷的海防小城,从一片荒地中崛起,在改革开放的破浪前行中,完成惊人蜕变,跃升为高颜值、高素质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2003年3月30日,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厦马)鸣枪起跑,从此开启厦门每年一度的华美盛会。厦马从无到有,从高起点到双金赛,同样经历了冲破藩篱的发展奇迹,见证了厦门城市勇立潮头的最美年华,亲历了中国马拉松产业从萌芽到勃兴的不凡历程。

2003年首届厦马,518名台湾地区的选手参赛,一举开创两岸体育交流的先河。

而那时,两岸刚刚实现了首次台商春节包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也非一日之功。而闽台体育交流经历了从间接到直接,从地下到半公开到公开,从单向到双向,从民间到官方等系列变化。而厦马,率先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2004年,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率团178 人,从台湾经金门直航厦门参赛,实现了建国以来台湾体育团队直航厦门零的突破。

2005年厦马的博览会上,30多家台资企业参展。

2006年,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率领316人台北马拉松代表团,走“小三通”参加厦马。

2007年,厦马志愿者队伍里首次有来自金门技术学院的32 名大学生。而这一年,厦门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向厦马赞助2万根香蕉,这是台湾品牌水果首次亮相厦马。

2008年和2009年,厦金“两门”隔海同跑马拉松,两岸马拉松赛同时鸣枪、同时开跑,而且厦门卫视、台湾东森卫视第一次运用同步采集新闻系统对两岸赛事同步直播。

2007年-2008年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亲自设计、创建而成。于2008年2月正式对方开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010年,厦马组委会首次策划设立“海峡两岸城市马拉松邀请赛”,单独设分,单独设奖的“赛中赛”从此延续至今。

海峡两岸因厦马而紧密相连,合作范围越来越大、交流层次越来越深,交融互动性越来越强……,由此,2009年,厦门还被授予“对台体育交流与合作基地”的荣誉称号。

2005年,由99尊雕塑组成的“永不止步”马拉松群雕亮相厦门环岛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马拉松为主题的雕塑(99尊马拉松雕塑作品小样现展示于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二楼展厅,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2007年,第16届国际马拉松和路跑协会世界大会(AIMS)在厦门召开,这是AIMS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全会。

2008年,经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馆长、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介绍,厦门市赠送的两尊马拉松雕像空运至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展示于奥林匹克博物馆内。作为回礼,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题词:“永不止步”通国奥委会赠送给厦门,这是马拉松运动起源地第一次接收国外赠送的马拉松雕塑。同时送达的还有顾拜旦雕塑,现展示在厦门市体育中心。

2009年,厦门举办世界上第一次国际马拉松城市市长论坛,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同时举办历届马拉松摄影展,希腊马拉松市长等各市长到场揭幕。

厦马跑者耳熟能详的还有,网红打卡点“一国两制”、99尊马拉松雕塑、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最美校园厦门大学、最文艺渔村曾厝垵以及让无数跑者终身难忘的演武大桥等。
一路奔跑,一路追梦。厦马筹备之初,就坚持对标国际化和高水准办赛,最终跻身国际田联金标赛事。

当然,厦马并非一帆风顺,有过成功,也经历过挫折;有过高光,也曾跌入谷底。但厦马始终满怀信心,不惧风雨,砥砺前行。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题词:“永不止步”(永不止步雕像现存于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一楼大厅内展示)
万派争流一岛横,衣冠自昔有贤声。” 永不止步的厦马,在中国马拉松发展历程上留下鲜明印记:

中国境内男子最快马拉松纪录

国内最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官网

2007年跻身“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

2017年升级为全马赛事

2018年更名为厦门马拉松

2018年国内首个分区分枪出发的全马赛事

全球第一个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清洁海洋”计划的马拉松赛事

……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青春飞扬的厦门马拉松,继续奋进,永不止步,一路追梦,一路欢歌。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与厦门马拉松的精彩瞬间:

关于“永不止步”题词铭牌:

2005年3月25日,99尊马拉松雕塑亮相环岛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选定了其中两尊收藏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在2006年4月25日的捐赠仪式上,罗格主席向厦门市赠送了“永不止步”马拉松群雕的英文题词,厦门市将罗格主席的永不止步题词与雕塑一起矗立在环岛路上,作为厦门荣誉的永久见证。该铭牌最初矗立在环岛路上,现被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整个铭牌呈三面等腰三角形,正面是由罗格主席亲自题写的“永不止步”英文,左面是该铭牌由来的中文以及东巴大师和丁巴题写的纳西文“永不止步”,右面是英文解说。代表了马拉松精神。

关于99尊马拉松雕塑:


在厦门市环岛路上屹立有99尊雕塑形象,包括参赛的运动员和呐喊助威的人群。为增强艺术感染力,群雕将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把人物神情、动态及健美体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将融入生动的戏剧情节,呈现出向前冲动的流线感。。而在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大伙可以一饱眼福这组马拉松群雕的马拉松雕塑的缩小版。感受人类宏伟的创造力。
  群雕的第一章节,主要塑造领先在第一组团的运动员,以2003年冠军选手及国内优秀选手为对象,刻画专业运动员在临近终点奋力冲刺的情景;第二章节,以专业选手及部分非专业选手为塑造主体,刻画选手们迎头追赶的情景;第三章节,以非专业选手为主体,体现“重在参与”与顽强不息的马拉松精神。
  群雕突出赛事“三性” 一是参与性,以专业选手与非专业选手不同竞赛水准、不同性格特征来表现社会大众参与的热情和广泛;二是国际性,造型上突出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形态特征,突出各地区选手身上的地域性标志;三是典型性,创作中赋予各个个体以鲜活的个性色彩,主要体现在有各种情节性的动态和运动员之间的呼应。

关于马拉松摄影展:

对于一个每年举办一届的厦门马拉松,每届仅持续半天时间的国际性赛事而言,如何留住那些短暂的、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如何让激动人心的时刻永驻人民心中,让城市之外、国境之外的马拉松爱好者关注、参与其中,摄影这门世界通用的视觉艺术语言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记录厦门马拉松运动的成长,与世界一同分享厦门马拉松比赛的运动精神与人文内涵,展现厦门马拉松比赛的盛况及其社会效应,2009年在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厦门马拉松摄影大赛,希腊马拉松市长赞鞑费、吴经国等出席了本次摄影展,此外,博物馆对于历届的马拉松都举行了摄影展回顾展。

#海上钢琴师#
请原谅我,亲爱的朋友,
我不能同你一起离开。

你所描绘的那个
欢乐、和谐、美好的生活,
是我无比渴望、向往、
却又真真切切恐惧着的世界。

我生在这里,我的根便扎在这里。
抚养我长大、赐予我二次生命的"Mango mama",
早已离我而去了。
我曾无数次想念着他,
在我的琴键里,
在人们的欢笑团聚声里,
在波涛汹涌、狂风呼啸的夜里。
我也曾绝望、失落、悲痛,
只有通过音乐来表达我的痛苦。

当我看到他的躯体被人们投入海中,
我不知道该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来形容我此刻极其悲痛 又复杂的心情。
我不知道大海是否是他想要的归宿,
我只知道,
我的世界,从此就剩我独自一人了。
不再有其他的、我能体会到的、
真实的亲切的欢愉。

我生而无谓,是他给予我姓名。
他一定也舍不得我吧?
我不愿离开这片海域,
我知道他一直在陪着我、守护我,
对吗?我亲爱的父亲。

我也曾想要接触码头那边的世界,
我想要追寻她的身影,
我想尝试不一样的生活。
是的,当我决定下船的那一刻,
我的内心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

可当我踏上这通往人世的阶梯,
面对着眼前纵横交错的街道、与高耸入云的建筑,
我开始害怕了,
我内心无比的恐惧

又迷茫。
我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

眼前熙熙攘攘的人们,
下了船便有各自的归宿与使命。
他们有安定的生活、有温馨的家庭、
有各自奔赴的职业与未来。

可我没有。
我什么都没有。

我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也似乎不属于我。
只有我的船,是我此生
唯一的归宿。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迷乱、
如此的复杂、
如此的令人恐惧。
它深藏着迷人的危险。

此后我的生活依旧欢乐,
我不再想着甲板外的世界。
却也总觉少了些什么。
只是我不在乎那么多了,
这一切,于我而言,都无所谓了。

谢谢你,我的朋友。
你是唯一知道我在船上的人。
在这即将消失的船上,愿意来探望我、拯救我的,也只有你了。
我很想念跟你在一起的欢乐,
可原谅我,无法接受另一种生活。

音乐是我此生挚爱,
无论是战争、和平、纷乱还是安宁。
只要有音符陪伴,
我的生活便有了灵魂。

那架陪伴了我许久,
伴随我此生无数次演奏的旧钢琴。
那天,我亲眼看着他们把他抬走,
我很想声嘶力竭地向他们嘶吼:
“停下!那是我唯一的陪伴,请不要夺走它!”
但我只是木木地躲在角落,
眼神呆滞地望着这一切,
内心撕心裂肺地疼。

我不敢发出声来,
甚至连一滴泪都没有落下。
我怕他们不顾一切地将我带离。
他们不能懂我,
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后来,由于对琴键与音符烂熟于心,
没有钢琴,我也能创作。
只要我的指尖在跳动,
我就能听到这专属于我的音乐。
钢琴,也不再是必须。

她还好吗?

曾经,她的出现瞬间点亮了我的生活。
我看着她在窗外的侧影,
海风温柔地抚动着她的碎发,
海浪在她耳边低语,
她是如此的美丽、曼妙、动人。
我的指尖自由地在琴键上游走,
谱写着属于她的乐曲。

我本讨厌唱片,
我觉得它会破坏我的音乐。
我不可能让音乐离开我的生活。
可我甘愿,此刻,让这首属于她的乐曲,永远地陪伴在她的身边。
不奢求什么,不再寻找,
我只知道她幸福、快乐,
足够。

我愿这样守护着她,直到生命的尽头。

可我看不到生命的尽头。

如果你问我,
会恨我的亲生父母吗?会想念他们吗?
我的回答一定是“不”。
我不知道他们是谁。
在我的世界里,
亲情的代名词,就是拯救我的他。
他将我抚养长大,教我学语,
看到我读书念字,念“Mango Mama ”
他是如此的快乐、幸福与满足。

对我来说多么平淡的时光,
因为他,我的生命有了意义。
感谢他赋予我重生。
我永远怀念他。

还是有些淡淡的忧伤啊,
等我到了天国,
名册上居然连个记录都没有。
我好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听过我音乐的人们,
离开了这里,会继续车水马龙的生活,
不会有任何改变。
而我的生活也波澜不惊,重新归于平静,
不会有任何改变。

那么我存在与否,就都无所谓了。
只要有音乐、有钢琴,
我就有了灵魂。
其他的所有,
都已无足轻重了。

不要悲伤,我的朋友,
感谢你一路走来对我的牵挂与惦念,
请快乐地生活下去吧!
不要为我难过。
我会与这艘船一起离去,
这是我的依赖,我相依为命的船。
至少在这里,我可以选择做我自己,
朋友,我是快乐的。

我将与我的音乐一起,
去找寻一个没有任何纷扰的、安静的世界。
我的父亲也在那里等我,
我终于要见到他了。
我不能哭泣,我不愿让他看到我哭。
他会为我自豪的吧!

末了,
我最亲爱的朋友,
再见。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交付 | 国航接收首架A350,图卢兹现场抢先看客舱
  • 2018年度全美100强医院排名发布!纽约这4家医院上榜!
  • 印尼龙目岛强震死者增至347人 16万人无家可归
  • 炸锅了!韩军弹药库“热炸了”
  • 毫无仁性!友尽赛4人戴帽 拜仁20-2狂胜
  • 泰国少年足球队13人全部获救/耶鲁大学:验血测出你能活多久/川普的抉择(李著华观点)/泰沉船罪在中国负责人/加拿大高温已致70死
  • 高考学霸调查:超半数受访者上的是普通幼儿园小学
  • 廖海军杀人案宣判:廖海军及其父母无罪
  • 杨乐乐闺蜜被送检察院,继“防经纪人”后又出现了“防闺蜜”?
  • 办事大厅冷热有别 工作人员:这不是我能管的事
  • 清北本科落户争议
  • 孟美岐吴宣仪退出101女团,恭喜杨超越成功C位顺延!
  • 玩扭扭车遭碾死
  • 十天前的外卖,究竟是怎么回事?
  • 王思聪调侃杨超越
  • 江浙沪周边9条自驾品蟹路线,唯螃蟹与黄酒不可负
  • 喵星人实力演示,有女朋友之后的真实生活!
  • 想吃拔丝山药,以后或许没那么容易了
  • 杭州“7·30”致4死交通肇事案调查进展通报
  • 孟美岐吴宣仪退出“火箭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