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不来,我执深重故,平等不来,我执深重故,于身心的我执,于宗教的我执,于法门及地域的我执,于大师大德及教理的我执。一切显得如此不同,皆因有个不一样的我,我执深重故。

破我执,外道或宗教都在宣说,但真破得了,且又一了百了,需真实切己不离题。

大慈大悲,必因无私而油然生起,平等正觉,还因无我无心而真实。

【如何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那么,什么叫“十二因缘”呢?
简单来说,十二因缘,就是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则,一步步追究造成老、病、死等诸苦的根源,共得出十二个因果相随的环节,称为“十二有支”,即:
“老死”因“生”而有;(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在佛家看来,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
“生”因“有”而有;(有即业,佛家相信因果业报,以过去、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六道轮回。)

“有”因“取”而有;(取即妄取,执著追求某种东西,或持某种见解等。)
“取”因“爱”而有;(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
“爱”因“受”而有;(受指内心对外界刺激的领纳、感受,有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三种。)
“受”因“触”而有;(触即接触,感知器官开放,接触外境,从而形成感受。)
“触”因“六入”而有;(六入,又称六处,即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器官。)
“六入”因“名色”而有;(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在母胎十月,由名色渐渐成长而至六根完备。)
“名色”因“识”而有;(识指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牵引,挟所造善恶种子来投胎。)

“识”因“行”而有;(行为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行”因“无明”而有。(无明即痴暗无知,不了真实,具体指不明缘起、无常、无我及因果业报等佛理。)

这样,按照“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法则,从老、病、死等现实,一步步逆溯其源,最后发现造成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根源,乃在于“无明”。
这叫“逆观十二因缘”,也称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相应地,根据“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法则,从源头顺流而下,“顺观十二因缘”,则有: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此为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十二因缘可作多种观察、多种解释。
佛经中最常见的就是从“三世两重因果”来观十二因缘,即不限于今生现世,而将目光投向前生和后世来进行观察——
在佛家看来,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无明、行二支,为过去世。)
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八支,为现在世。)
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生、老死二支,为未来世。)
此外,还有就当下一念观十二因缘、于刹那间观十二因缘等法。

相关参考:
【十二因缘从哪个环节入手观能了生死?】
https://t.cn/A6xFARTS

【庄子:回到本体境地,获得人生的快乐】站在形上的高度看,人生之乐实际上非是获得对大道本体的感悟,对物或人的本来之体的当下感悟应是一切人生快乐的总根源。人活在现象世界之中,始终被纷繁复杂的事事物物牵扯着、拴系着,轻松不得,解脱不得。那么,人怎样才能回到本体的境地,进而获得人生的快乐呢?借用《庄子》的话语:“齐物”、“坐忘”、“丧我”或“无己”。

第一重境界是“齐物”。现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从本体论的立场看,各自都具有自性本体,都依赖于自身而是其所是,每一物,在自己的本体之中,都是一样的、绝对的,都是现象之物之所以存在的最终根据。所以,在依赖于自性本体这一意义上,物与物之间天生就是统一的。《齐物论》说,“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看穿了这一点,就可以获得“道枢”,即顺应物之自然,按照本体自身的面目生存而不为外在关系所左右。

本体状态下的物,就是自然之物。在本体境界里感悟物自身,就是“天人合一”。人与外在的天即物,在本体论上都是绝对平等的实体,人用自己的本体境界去实现与所有物的本体境界的沟通与融汇。我即是物,物即是我。《齐物论》里著名的“庄周梦为蝴蝶”故事,其解不在认识论,而在本体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正是人生之中我与万物化同的一大乐境。

第二重境界是“坐忘”。“坐忘”就是指终止、切断我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从所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泯灭人我以达到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逍遥游境界。把有形的外物、意识,全都否弃;把物处于其中的事都作一一剥落或拒绝,最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物之为物的本体之物。郭象《庄子注》说:“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不仅要忘怀天地,而且还要忘怀自己的身体与知觉,这才是通达逍遥境界的最好门径。

人心意识自身是“坐忘”的最大障碍。人心之本体不断生出仁义与礼乐,反过来又把整个人心之本体一层一层地掩埋和覆盖。人活在关系之中,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本体迷失。坐忘,应当不在一切关系之中,应当超越于一切关系之外,所以任何来自于关系方面的威胁都是无济于事的。此正如《齐物论》所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第三重境界是“丧我”或“无己”。把物与物、我与物等齐同一,把与物的、与人的一切关系全都忘却,这还不够,唯有忘我才是人生最为快乐的境界。因为物我等齐、人我同一,只是消弭了我与外物、他人的矛盾,但只要“我”的自身意识还存在着,我与外在于我的一切存在体之间就是有隔膜的,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与外物、与他人的统一。《齐物论》中一句“吾丧我”,道出了整个庄子哲学的绝妙天机。“吾丧我”之“吾”,是指已经感悟了大道本体的我,是我的本体;而“吾丧我”之“我”,则显然是现象世界里的我,是处于关系之中的我、世俗的我。

本体状态下的我,应做到“形如槁木”,即对我的体即我的身躯毫无感觉意识,独立自存,自本自根,一应具足,不索取于外物,也不依赖于外物;还应做到“心如死灰”,则不对外物起分别见识,超越于一切关系。

人如始终抱着我的感觉不放,永远不会达到本体之物的境界。佛教哲学主张“无我”、“我空”,力破我执、我见、我识。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世界。没有我,人与人之间就没法沟通来往。但是,我也是一座深山,每个人都被困在其中,而无法走出来。

《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就是在心理意识中彻底根除那个能够对现象事物发挥主宰作用的我。至于通过人们的感官去获得对本体大道的证验与确认,则是徒劳的。所以,《人世间》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现象之物是一个有,而本体之物却是一个无。庄子的“虚”,无异于佛教哲学的空或无。只有虚、空、无,才是我的住所,才是我心的住所。这就是庄子“心斋”的真正蕴涵。

人的终极状态在人的本体之境中,人的快乐在人对本体之物的彻底感悟中。从物本体上看每一个物自身,都是绝对的真实,都是真实的绝对。所以,物我同化、主客消融、身心合一是人生活在世的绝对之境。只有在达到虚、无我、我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每天读国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四川西昌森林火灾,最新消息:原因查明 十分无奈
  • 电子烟拟纳入控烟
  • 郭碧婷回应恋情
  • 深圳最严控烟令,违反抽烟后果很严重
  • 邓伦李沁否认恋情;张歆艺产子;陈冠希为欧阳娜娜怼网友
  • 勇士vs开拓者:败北也可以昂着头
  • 刘强东律师辟谣,将追查造谣人
  • 北电回应了!翟天临发布致歉信
  • 《妻子的浪漫旅行2》开录,张嘉倪靠一瓶喷雾就俘获了所有人的心?
  • 印度呼吁禁止抖音,会导致年轻人文化堕落
  • 中乙再发队员讨薪 云南飞虎能否善对?
  • 寻人 | 阆中七旬父母苦寻失散6年儿子,孩子你在哪儿?
  • 惊悚!4米巨蟒潜入养猪场产十余枚蛇蛋!
  • 呼和浩特喜迎降雪,最新预警信息发布~
  • 董铺水库!中科大失联博士遗体找到了
  • 关注|爱ta就给ta制造浪漫吧
  • 北京大学回应“翟天临涉学术不端”
  • 养猪第一股巨亏背后:曾投资 6 万家沙县门店,豪掷 5 亿给儿子玩电竞
  • 京东27亿收购北京翠宫饭店100%股权;《流浪地球》获IMAX国产片最高票房
  • 四大洲赛:隋文静/韩聪双人滑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