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 古代官员退休有退休金吗?古代的退休年龄是几岁?】
现在的退休年龄和退休金,都是有国家规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大部分人其实都会选择不再工作,毕竟人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还能继续做了。那么,古代的官员们有没有退休年龄呢?古代官员们他们老了之后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员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还乡,这算不算退休呢?

(一)古代官员怎么退休

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不用退休这个词,用一个比较高雅的词汇:“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时,官员可以在七十岁退休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个已经算是高寿的年纪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为官,直至去世。

但是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明、清两代,清代时,退休年纪修改为60岁,而且各级官员,级别越小的,退休的年龄可以提前,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而高等将领与军机大员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致仕”。

今天退休有退休金可以领,古代“致仕”有退休金吗?在唐朝之前,官员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但这个制度有个问题,就是引起了官员在位期间大捞钱财,就是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唐朝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开始为退休的官员发放一些米粮,用于生活所需以安度晚年。到了宋朝,国家明文规定,“致仕”后的官员,可以享受在位时一半的俸禄,做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就开始了。

(二)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 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三)古代有没有退休金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没有“五险一金”,依赖家庭养老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楞严经》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九十六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悕!】
这篇讲因地和究竟果位,二者必得相应,才合符中道第一义谛。但如果从因地起修,因地本来空,这本来空是离语言文字的,如果离了语言文字,什么叫如来真实语呢?又如何从本来空的因地修行呢?就这些问题,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在因地发起修行的初觉心,要想证入常住不变的本觉心,需要有与果位相应的名称和境界。阿难对佛说:世尊!一切法于究竟“果位”中说有“菩提”,并安立了七个果位名称,即:
1、菩提:菩提意译“觉、智、知、道。”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三种菩提中,以佛菩提为最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2、涅槃:涅槃就是成佛了。意为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同、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佛教认为:轮回是一切未证得圣果的众生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死后,“阿赖耶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等等。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摆脱轮回称为涅槃。
3、真如:真如是指最高真理或本体。“真”指真实:真实可“以真显妄”,就是以真实之心,显虚妄的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真如”就是永恒不变的如来藏。诸经论列有许多异名,称: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
佛教各派对“真如”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中观派以性空为“真如”:又名诸法实相。瑜伽行派主要以“法无我”:“圣智行”为真如。唯识家以“唯识实性”为真如;地论学派立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摄论学派更立第九阿摩罗识为真如。这些都是名异义同,均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
4、佛性:佛性有两种含义,即:一、成佛的可能性: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佛性”。二、眼见佛性: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见性就是见道:小乘见道是证须陀洹果、大乘见道是证初地菩萨位。
5、庵摩罗识:又名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名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摄论九识》中的第九识。旧译家以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九识;新译家称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不别立此识。
6、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之“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只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犹如虚空一样不生不灭。“如来藏”就是真心,就是佛法第一义谛,是佛教重点解说的内容。
如来藏是能出生万法的精神存在,是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法,其余的法都是由如来藏的种子现行时出生的生灭法,是因缘所生法、是虚幻之法!一切不实之法、从缘而生;一切真实之法、不从缘起。不从缘起之真实法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心,其体空寂,故而说空。但“空”不是没有,如来藏中含藏能生万法的种子,具足无边的智慧与神通,这个“空”实质是“有”。但千万不要作“空”、“有”理解,真正的如来藏是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实际理体。
7、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由转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得。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诸法,万德圆满,无所欠缺,犹如大圆镜能显现一切色像,故称为大圆镜智。
以上七种名,名称虽然有别,但清净圆满的体性却是一个,都是坚固凝结所成:犹如“金刚王”。“金刚”义为金中最刚,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是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万物所破坏。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的武器,称为金刚杵,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
又以金刚比喻宝石:是取其最胜之义。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光耀的色彩,于夜中也能放出荧光,而为诸宝中最胜者。经论中常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的金刚三昧,就是取其最胜之义。这里说的“金刚王”指的是佛的法身,犹如金刚一般,永远不坏。
阿难说:以上说的七个果号,就是圆满的真如自性,犹如金刚王,是常住不坏的。这犹如金刚王常住不坏之心,能生能见所见、能听所听,但这能所二见及能听所听,一旦离开“光明、黑暗、动态、静态、通达、阻塞”这些外缘尘境,毕竟没有自己的体性,犹如妄念之心,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本无所有的。
也就是说离开自性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没有自己单独的体性,都是一些幻相,六根在自性中是本来就没有的,那为什么还要将这毕竟断灭的六根用来修因呢?还想获得以上所说的,如来的“七常住果”?
“常住”意为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果”在修为因、在证为果。这里所说七常住果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是名常住果。七常住果就是以上说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阿难又对佛说:世尊!如果离开光明与黑暗,这能见和所见就没有作用了,因“能、所二见”毕竟是空无所有的;如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相,心念意识无缘可攀,也就等同于什么都没有了。我由此进思退想,循环思维,从微细法里去推理,认为如果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也就没有我的心所了,这心与心所都没有了,那么用什么来作为因地心修行,而求证如来的无上正觉呢?
阿难对佛说:正如世尊所说“湛然精明的圆满常住心,是违越一切包括诚实的语言,如果但有言说,终是戏论。”那么,什么才是如来的真实语呢?唯愿世尊再垂大慈悲,开示真理,为我们除去这些蒙昧无知。

三十七卷707頁,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虚空。云何名為虚空耶。善男子。虚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善男子。虚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何者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過去現在故則無未來。以是義故。虚空之性非三世攝。善男子。以虚空故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虚空華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虚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虚空。佛性亦爾。善男子。虚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虚空。善男子。虚空無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虚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說佛性猶如虚空。

710至711頁。善男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為虚空。當知虚空是無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當知虚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以有方故虚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要離五陰是無所有。善男子。有法若從因缘住者。當知是法名為無常。善男子。譬如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物次第無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地亦無常。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風依虚空虚空無常故風亦無常。若無常者云何說言虚空是常遍一切處。虚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善男子。我終不與世間共諍。何以故。世智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為十。一者信心。二者有戒。三者親近善友。四者内善思惟。五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於正法。十者憐愍眾生。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如優鉢羅華。

714至715頁,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言。不善思惟因缘生於貪欲瞋癡。今何因缘乃說無明。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缘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皆悉名為煩惱因缘。親近如是煩惱因缘。名為無明。不善思惟如子生芽。子是近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明即漏。云何復言。因無明故生諸漏。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說無明漏者是内無明。因於無明生諸漏者是内外因。若說無明漏是内倒。不識無常苦空無我。若說一切煩惱因缘。是名不知外我我所。若說無明漏。是名無始無終。從無明生陰入界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智之人知於漏因。云何名為知於漏因。善男子。智者當觀。何因缘故生是煩惱。造作何行生此煩惱。於何時中生此煩惱。共誰住時生此煩惱。何處止住生此煩惱。觀何事已生於煩惱。受誰房舍卧具飮食衣服湯藥而生煩惱。何因缘故。轉下作中轉中作上。下業作中中業作上。菩薩摩訶薩作是觀時則得遠離生漏因缘。如是觀時未生煩惱遮令不生。已生煩惱便得除滅。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當觀煩惱因缘。

716頁,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眾生。言毒草者即是煩惱。妙藥王者即净梵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行如是清净梵行者。是名身中有妙藥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有清净梵行。善男子。猶如世間從子生果。是果有能與子作因。有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有二種。一者有煩惱果是煩惱因。二者有煩惱果非煩惱因。是煩惱果非煩惱因。是則名為清净梵行。

719頁,云何觀想。當作是念。一切眾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於非常中生於常想。於非樂中生於樂想。於非净中生於净想。於非我中生於我想。於非男女大小晝夜歲月衣服房舍卧具。生於男女乃至卧具想。是想三種。一者小。二者大。三者無量。小因缘故生於小想。大因缘故生於大想。無量缘故生無量想。復有小想。謂未入定。復有大想。謂已入定。復有無量想。謂十一切入。復有小想。所謂欲界一切想等。復有大想。所謂色界一切想等。復有無量想。謂無色界一切想等。三想滅故。受則自滅。想受滅故名為解脱。

721頁,復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是欲已。次當觀業。何以故。有智之人當作是念。受想觸欲即是煩惱。是煩惱者。能作生業不作受業。如是煩惱與業共行。則有二種。一作生業。二作受業。是故智者當觀於業。是業三種。謂身口意。
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業因已。次觀果報。果報有四。一者黑黑果報。二者白白果報。三者雜雜果報。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報。黑黑果報者。作業時垢果報亦垢。白白果報者。作業時净果報亦净。是名白白果報。雜雜果報者。作業時雜果報亦雜。不白不黑不白不黑果報者。名無漏業。
善男子。無有報故不名為白。對治黑故故名為白。我今乃說受果報者名之為黑白。是無漏業不受果報。不名為白名為寂静。如是業者有定受報處。如十悪業法定在地獄餓鬼畜生。十善之業定在人天。十不善法有上中下。上因缘故受地獄身。中因缘故受畜生身。下因缘故受餓鬼身。人業十善復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缘故生鬱單越。中因缘故生弗婆提。上因缘故生瞿陀尼。上上因缘生阎浮提。有智之人作是觀已。即作是念我當云何斷是果報。復作是念。是業因缘無明觸生。我若斷除無明與觸。如是業果則滅不生。是故智者為斷無明觸因缘故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净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真的没想到再看一遍团综的我会哭的这么惨 都2022年了怎么还这么想着过去啊 是啊 2022了 初中在墙上写满了2022花开再会的非主流的话现在已经到了啊 说好
  • 【行走的空调】自研Coldaltec.凉感科技面料,采用源自WearXLAB的超细纤维,利用超细纤维沟壑,产生虹吸作用,增强凉感。【出汗不沾粘】这款裤子别致的特
  • 总是带着不谙世事的天真跌跌撞撞的向前跑 她注定要成为更多人的灯塔我想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你 虽然有时候很笨拙 有时候也很小心翼翼 但是你总会知道那是我给你的 生日快
  • 扎着哪吒头出镜的她,被很多粉丝说很像欧阳娜娜,其实也是越长越像妈妈梅婷了,机灵劲十足。就像很多粉丝所说的一样,快快这个可爱软萌又带气场的样子,还真是非常像欧阳娜
  • 」以上内容集合成一整册256页的豪华内容,期待3月30日的发行! #织部里沙# #LiSA# #日本音乐# ●发售情报 「10th Anniversary Co
  •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当时有八万四千,这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那么多的,也就是百亿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
  • 你还不给我们供气,欧洲人都冻死了,我就问你怕不怕?你还不给我们供气,欧洲人都冻死了,我就问你怕不怕?
  • 指路2(」4)_小羊,小猪草莓包小兔子包的小兔子贴片草莓包洞口留眼,画了一个臭臭的简图,自己琢磨的,望哪位姐妹可以指导更好的留眼针法,感谢第二波束口袋(赶路in
  • #法音[超话]##法音#我一直都觉得最能体现法音勇敢的地方就是“害怕的事物”与“危机”发生冲突时她的所作所为,没有她怕恐怖的东西这个设定还好,在有这个设定的前提
  • 如果能选择好思想改变一下,三年想还清百多万的债务,也是有希望的,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挣钱途径,关键还是要看个人想法和思维,这是根本。我有很多伙伴也是干很多实体行业失
  • 东津鹿门山旅游景区2月底 - 3月上旬:山樱,梅花。襄城九天玄女景区桃花面积有10亩左右,花期3-4月。
  • 除了这些,她还喜欢到处探险,虽然有些时候会遇到一些小状况,但总可以化险为夷,而且都会带给大家意外的惊喜因为住院太无聊,二刷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最喜欢剧里的妈妈
  • 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把我们带得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对生命一点选择也没有,丝毫无法作主。我们越想逃避,似乎就越陷入那些
  • 很难不爱的WeChat状态文案 1.不同的季节或许会爱上不同的花 2.公主与温柔谢幕 与过去告别 3.也茫然 还好有勇气 4.你生来就值得被爱这点无需质
  • 温柔到骨子里的治愈短句1.“简单点,糊涂点,开心点”2.“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会有新的快乐”3.“记得把普通的日子过得浪漫些”4.“不要因为别人一句话,丢掉一整天快
  • 单亲妈妈带着萌娃旅行三年,旅居8国|||一起携手走过了三个年头,那些旅途中的点滴记忆犹新,有时不光是我自己在怀念,当她看着自己在外旅行的照片时,会一直跟我说:妈
  • 幻想那向往的美好世界的多姿多彩,当地平线上升的那一刻,梦醒却也清醒,不在梦中醉,也无法醉于梦中,只醉于现实的油盐酱醋茶。6、存储阳光必有远芳心中有暖又何惧人生荒
  • 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 见相 ”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 永嘉证道歌 》曰 :  “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 瑜伽师地
  • #朱怡欣[超话]# #欣风燃梦 盛夏凝翼# 【通道链接公告】‼️暗帐关闭‼️阶段性播报已经公布了,代表了我们离八选投票截止时间只有短短6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了。
  •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15年——其实在14年也有一部《秦时明月》大电影试探高龄动画市场,但不到6000万的票房成绩着实回不了本——《大圣归来》作为国民知名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