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耳识虚妄

(第六十一段)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不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篇讲的是“耳识”:耳识是指耳根如果与声尘相对,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就是说。耳根是对一切声音之境起昧略识用而产生耳识,耳根是“扶尘根”,专司对声境之感觉,经由感觉所生之识,即为耳识,耳识是“胜义根”,又称正根。
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指眼、耳、鼻、舌、身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以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
故知扶尘根为胜义根之所依处,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例如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都是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之肉体,其体粗显,本身无感觉认识作用;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取外界之境,而于内界发起识,其体清净微妙,非肉眼所能见,是四大种所造极微之集合,是五根所据以产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
这根、尘、识,缺一即不能成就耳根之现量意识、耳识。但此耳识功用分别却非常简略,实为无分别之耳根性。因耳识仅由单纯之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尘声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之作用,故得依第六意识来达到其目的。
而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识才有认识、分辨现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第六意识常常与耳识俱起,并以声尘法境为所缘,才能了别对境。比如耳识可听到各种声音,但不能辨别哪一种声音是流水声、哪一种声音是歌声等,能辨别这些声音的就是第六意识了。
耳识在与第六识的同时作用下,可分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对好的声音产生执着、对不好的声音会产生厌弃,这样就会产生种种烦恼,障蔽自己的菩提心性。如果能认清声音的好恶都是虚妄的,这些好恶的声音就会在识心中消失,从而趣入解脱道。
佛说:阿难!又如你所明白的,耳根和声音这二者相互为缘,就产生了耳识。这耳识是从耳根所生呢?还是以耳根为界别?是从声音所生呢?还是以声音为界别?阿难!如果耳识是从耳根所生,那么耳识就固定于耳根了,而耳识是无形无相的,这无形无相的东西,是没有固定之处的,如果将耳识固定于耳根,耳识就脱离自性“心”了,脱离自性“心”的耳识是什么作用都不会有的,也不会有“动、静”二相现前了,就是有动、静二相现前,离开自性的耳识也什么都听不到了,什么都听不到了,还用耳识去识别什么有动有静的形象状貌呢?
“动、静”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二种相状:动为活动的一面,如有声;静为止息的一面,如无声。如果让耳根去听闻没有动静的东西,那就不存在听闻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属色尘(物质)的耳根,和觉知到的触尘,这二种色尘相杂,是耳识界呢?而触尘(接触的物象)和耳根是没有知觉的,有知觉的是耳识,那么有知觉的耳识界,怎么会产生在无知觉的耳根和听闻声音的触尘上呢?当然不会。既然耳识界不产生于耳根和触尘上,此界别又从何处而成立呢?当然也就无处成立。
如果耳识产生于声音,是因声音而有,耳识自己就变成声音了,那就不关听闻的事了,听闻也就消亡了,没有听闻了,还有个声音的相状所在吗?当然也没有了。耳识如果从声音处生,许多声音是因有听闻才会有声相;能听闻的应该是耳识,如果没有听闻了,自然也就没有界别了;如果耳识等同于声音了,能闻的耳识就变成了声音,而声音是被闻,耳识也就成了被闻,那么谁又能知道能听闻的耳识呢?
如果说不知道,这个人始终就如草木一样,什么知觉都没有了。由此应当知道,也不应该是声音和听闻的杂合,而形成的中间界别,如果真杂合了,那么二者都杂合在一起了,哪里还有个中间界呢?没有中间界,听闻和声音的内外相,都不能成立,又怎能成立界别呢?
佛说:是这个缘故,所以应该知道,耳根和声音相互为缘,生耳识界,这三处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有,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这耳根与声音,及声识界三处,都是虚无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楞严经》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第三十三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狮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以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己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陈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维,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此“见精”是什么意思呢?“见精”之“见”:指能见和所见;“精”指能所二见之性。二见之性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妙明真心”,即不生不灭的自性。
阿难说:如果这“见精”必然就是我的妙明自性,现在这“妙明自性”就呈现在我面前,如果这个见精必然就是我的真实本体,那么,我此时的身心又是何物呢?因为身有身像、心有感知,这身心中,心有分别作用、身是实体,而妙明能见之性则无分别,更没有一个我的身像,如这就是我心的实体,让我见它,所见之性为真我,而身不是我,不是我的身自然就与能见之物相和,这身也就成了一个能见之物了,犹如佛前面所说,身和物也能看见我了。这个未悟的道理还请佛发大慈悲垂示,为我们开发这未悟的心性。
佛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能见之性就在你面前,这“见性”本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名词,没有形象,更不是一个实体,如果它是一个实体,你又确实看到了,则此精妙观见之“自性”“心”就应该有个方位住所,不应该没有标示吧?而今我和你坐在这祇陀林,四处都可观看到树林溪渠,下至殿堂、上至日月,前面对恒河,你在我狮子座前,举手指点这种种相:浓荫处是树林、光明处是太阳、阻碍者是墙壁、通达者是虚空、如是直至小草树木,纤毫细微之物,这些虽然大小不同,但只要有形相,无一不可以指认出它们各自所在之处。如果一定要说“自性观见”“心”就呈现在你面前,如小草树木一样的有形有相,你就应该用你的手,确实地把它指认出来,哪个是你的自性(心)之见?
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你认为看不见的就是“空”,这空就是“见”,既然空已成了见,那什么又是空呢?如果物象是见,物已成见了,那什么又是物呢?你可在这万事万物中细致的观察分析,将那净妙之见的本性“心”指示给我看,看它是不是同诸多物象一样,让我能够没有疑惑的分辨清楚。
阿难说:我今天在这重重阁楼的讲堂里,远能看到恒河,往上面可以看到太阳和月亮,举手所指之处,放眼所见,能指认的都是物象,没有可以指认的能见之性“心”,因为能见之性“心”不是物象,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就无法指认。
阿难又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我还是一个未断烦恼的声闻初学者,即使是菩萨的智慧,也不能在这万千物象里剖解出“精明能见”,使其离一切相而另有一个体性。
佛说:是的、是的!于是佛又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并没有“能见”的本性“心”,能够从物象中分离出来而别有一个自身的体性,如果有,就成了两个心了,这是不可能的。而你所指的是在物象里,没有一个“能见”的存在。我再重复告诉你,你与如来,坐在祇陀林里,看树林、花园、太阳、月亮和种种不同的物象,这些里面必定都没有见精自性“心”,能受你指认。你又发现这种种物象里面,哪些不是你“所见”的呢?
阿难说:我看遍了这祇陀林,实不知这中间,哪些不是我的“所见”,事实是所有的物象我都见到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树没有被我看见,怎么又看见了树,如果树就是“见”“能所二见”的本身,那什么又是树呢?如此以至于,如果虚空不是“见”,又怎么看见虚空了呢?如果虚空就是“见”,那么什么又是虚空呢?于是我又细细思维,这万象万物,上至虚空、下至微细,发现这所有的一切现象,没有一个不是在我的“能所二见”之中。
这一段是佛对阿难阐释“能所二见”和“物象”的关系,说明这“二见”不是任何一种物象,“二见”和“物象”,是心与物的关系,“二见”属心、“象”属物。二者应分清,不能混杂。佛用了种种论述,是要让阿难通过现象(物象)看本质(心),从而找到自己的妙明真心。从上可见,《楞严经》不仅经义缜密,用词精当,章法细腻,理体昭然,其逻辑性和推理性更是百密不疏,穷尽世间理学,直指真如自性,实为学佛者开悟之宝典。

「自性」一詞由來:
自性,是佛學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有談到「自性」。大意主要有:其一,謂事物的本體、本質。比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其二,謂事物的存在狀態。比如《成唯識論•卷八》:「初能遍計自性雲何?有義: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皆能遍計,虛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說阿賴耶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種為所緣故。」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不過,由於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賦予的含義也不一樣,具體來說:
(1)有部的自性:因緣聚合的有為現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恆存在的自體。上座部佛教的空間世間。世間,即以崩潰、破碎、破壞、毀滅之義而為「世間」。 有三種世間: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空間世間,也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有部,具稱說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於西北印加濕彌羅一帶。主要論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蘊足論》、《集導門足論》、《施設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論》和《論身足論》;「一身」是《大毗婆沙論》、及《發智論》等。其理論特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自性門,說明某法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出體。有部論師對世間、身心一切現象,瞭解為複雜的綜合體,分析復合體而發現內在單一的本質,就是自性。這就是實有與假有。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曰:「地雲何?答:顯形色,此世俗想施設。……地界雲何?答:堅性觸,此是勝義能造地體。」這裡把地分為二種: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非真實的;佛說的地界,那是勝義有。從復合的總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稱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稱為我。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九曰:「我有二種:一者法我,二者補特伽羅我。善說法者,唯說實有法我,法性實有,如實見故。」此外自性,還有本性等別名,顯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恆存在的,所以《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一曰:「諸法實體恆無轉變,非因果故。」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九。對於這樣恆有的自性,與現實的無常生滅現象似乎相違,與緣起因果也徬佛不合。針對這些疑問,在《大毗婆沙論》中有著詳細的解釋說明。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曰:「未來諸法集現在時,如何聚物非本無今有?現在諸法散往過去時,如何聚物非有已還無?答: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排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約依作用,說有說無。諸聚集物,依實有事,假施設有,時有時無。」這是說,諸法實體在三世中恆有,不能說從無而有,有已還無的,但依作用可以說有說無。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九曰:「問:諸行自性有轉變不?設爾何失,若有轉變,雲何諸法不捨自相?若無轉變,雲何此中說有住導?答:應說諸行自性無有轉變。復次有因緣故說無轉變,有因緣故說有轉變。有因緣故說無轉變者,謂一切法各住自體、自我、自物、自性、自相,無有轉變;有因緣故有轉變者,謂有為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故有轉變。」這可見有為法的生滅有無,約作用、功能而說。自體是恆住自性,如如不變的,因此稱為恆有。對於般若空性智慧無量的包容屬性,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從林。惡人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2)中觀家的自性:破斥有部的自性,提出無自性。龍樹不但熟諳印度非佛教的思想傳統,且受般若經新思潮的鼓舞,他所著的《中論》,因高度濃縮語言的頌文形式,種下日後詮釋上的爭端,帶動中觀學派的發展。中觀學派在接受唯識思想的挑戰與刺激之余,並沒有被它收編或擊倒,反而依照中觀思想的原理,提出一個可以超越唯識思想的辦法,那就是立於真、俗二諦的觀點上,從世俗諦的立場安立「唯識無境」的觀點,而在勝義真理的立場上採取「一切法畢竟空」的中觀派的觀點。在佛滅度後的五、六百年間,印度佛教史上是部派佛教盛行時期,由其是一切有部影響極大。到了佛滅度後七百年間,有龍樹大士出世,因感於有部思想不契合佛意,遂依《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針對著有部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的思想,給予猛烈的評擊。同時,高竪緣起無自性的中道法幢,在印度佛教史上放出異常的光彩。中觀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即宇宙間一切有為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謂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則是作法,不名為性。諸法中皆無性,何以故?一切有為法皆從因緣生,因緣生則是作法,若不從因緣和合則是無法。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又如《中論·四諦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是說一切法無不是緣起,緣起法必然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所以性空。自性與緣起,從有部的立場去看,本來可以並立而相成的,但到了中觀家的經論里就變成水火不容了。以自性是自有、自成、永恆存在的,有自性就不必待緣起。既然待因緣和合而生,那就必然沒有自性。因此,緣起必然性空,性空才能建立緣起,只有這樣才是符合中道。像有部所說不僅不能建立,而且也是落於常見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努力去做,有失就有得,总能吸取经验或教训的。#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指路不吞必hui】人这一辈子,要经得起谎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
  • 我坐在台阶上,视线越过底下的城市,凝望着远山,突然之间,我的注意力集中了,山开始浮现一抹柔光,就在刹那间,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我坐在台阶上,视线越过底下的城
  • 要躲过不知道游荡在哪的丧尸,突破每一层楼梯,抵达每一层电梯,再突破,再抵达,甚至还需要确认电梯中是否有人。 C罗将自己保持的正式比赛进球世界纪录改写为767球,
  • 了还有别瞎扣帽子,我们就说提个建议,健开放的舆论场不就是这样咩,这个事本来就带有比较明确的性别特征,甚至比生育还明确,因为生育怎么说也是有男性参与的,而这个,真
  • 抓紧加微信还款,不然我就要曝光你的通讯录,到你家里催收……”冒牌“催收”人员建立虚假还款平台,以受贷款平台委托催账的名义实施诈骗,短短3个月,骗取500余人共计
  • (此后的“我”都代表碳尼):因为气道很小,所以我很难呼吸,只要我稍微跑一跑,我就会晕倒,并且今年我做了两次手术,两次都失败了.....:我想这样给碳写信,非常感
  • #吴露可逃[超话]#❤️#吴露可逃# 期待吴磊和赵露思两位优秀演员的作品呀!为同胞祈福#吴磊[超话]##吴磊何目莲# #吴磊电影草木人间#“不管入行多久,每天
  • 【消息称 #iPhone14卫星通讯功能将支持更多地区# 】所有四款 iPhone 14 型号都包括新的卫星通讯紧急 SOS 功能,该功能将于 11 月在美国和
  • 在通常情况下,各位仙女们在穿小香风类搭配的时候都会直接采用套装的搭配思路,在这组搭配中同样不例外,一条小香风短裙的出现不仅能穿出十足的女人味,搭配一双尖头高跟鞋
  • 一直陪伴在彼此身边呀[抱一抱][抱一抱][抱一抱]#壮丽山河##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何其幸运,生在国旗下我爱祖国,我爱祖国的壮丽山河;我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
  • 含糖量高的食物,虽然适量食用,并不会导致近视发生,但不建议长期食用高糖高淀粉类食物(如月饼等)可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的摄入。【¥59】拉拜诗 小粉片隐
  • 在姐姐的影响下,9岁的雪梨在《乌龙贼阿爸》里客串了一个角色。 她平时在ins和微博po出的穿搭和照片,都有种艺术感+少女感,本身也是00后,深受小姐妹们喜爱,
  • 今天我满11个月了[鼓掌]开心开心,再过一个月我就一周岁了呢,我要成大宝宝了[哈哈]妈妈现在越发懒惰了,说好每天记录我的成长历程,现在却成了一个月的流水帐了[摊
  • 用平常心对待生命的每一天,用感恩心对待眼前的每一个人,幸福和快乐就会不请自来。用平常心对待生命的每一天,用感恩心对待眼前的每一个人,幸福和快乐就会不请自来。
  • 然后我爸也是,这个春卷他快吃了半碗,说太好吃了,一直说让我买让我买,买回家我们也做!我就说我去美图优选看看,果然有,我就想着等下看看再买点其他的明天一起送来,然
  • 不仅适合商务宴请,也非常适合女性饮酒者,建立赫赫功名喝赫品,赫品好喝,喝起来,约起来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但非常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这本剧,不仅仅是看母爱的
  • 6年后,李书福不仅投资贾跃亭的FF,还给予其技术、工程服务、代工支持,再次映证了资本市场随行就市的“真香”定律。目前,吉利汽车的市值不到3000亿港元,不仅低于
  • 寄一卷知心的花语,留一份至真至诚的眷意,即使被岁月染尽沧桑,亦会感知遇见的默契与灵犀。转[心]曾经很喜欢的一句诗“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 而你作为女生,意识不到这一点,只为“我是女生我可以化妆”而“庆幸”那你就是不太清醒。而在和女性的竞争中,你作为男人,你“不美”也真的就无所谓。
  • 总觉得是自己打开方式不对,即使在张翰给赵丽颖包鱼塘的时期,也没有get到他的帅。如今快接近尾声了,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瞒也瞒不住了,你该如何面对你的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