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劳斯莱斯#
关于这件事,且不谈什么“商品拜物教”亦或是以“消费”而非“生产”去衡量一个人的身份,也不谈什么“有闲阶级论”和“凡勃伦商品”,从比较传播学和广告学的角度去分析的话,也能从中引发对于一些比较深入的媒体与广告逻辑的思考。

1977年,斯迈兹发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介内容和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上,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是“非科学”的唯心主义行为。在研究大众传播体系时,研究者们应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为资本承担了什么样的经济功能?从而再图了解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延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这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研究所忽略的“盲点”。
斯迈兹指出,大众媒体贩卖的真正商品是“受众”,更准确地说是“受众的注意力”,这就是“受众商品论”。由于广告是媒体的主要收入,所以媒体的内容生产必须要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力,投放广告才不会亏本。
但是当时这一理论受到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评。而这一批评的根源恰恰在于,和美国不同,当时欧洲依然存在大量的公有媒体。这些公有媒体不必完全依赖广告,所以它们也就更能选择一些更有意义的、服务于更多人的选题。而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全球转型,欧洲的媒体私有化程度也越来越深,斯迈兹的理论也就更加适用了。

但是,我们在理解“受众商品”的时候,还需要有阶级的纬度,即要认识到“受众的质量”和“受众的数量”同样重要。
在英国的新闻史上,印花税的废除以及报业市场的开发曾被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叙事中描述成新闻出版自由对政府控制的胜利。但如果我们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就会看到漂亮的“新闻出版自由”的“权利”背后更本质的“权力”。就会理解罗翔老师那句“如果自由不加限制,一定会造成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事实上,英国政府恐惧的,仅仅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发声的报刊。为了“剿灭”这批报纸,英国议会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堵”,通过加税消灭这些报刊;一种是“疏”,引入市场机制。议会最终选择了第二种,结果获得了成功。由于广告收入变成了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无产阶级的报刊逐渐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因为虽然无产阶级报刊的读者可能远超那些中产阶级报刊,但是无产阶级报刊的读者并没有足够的消费力、甚至是反资本的,广告商也不愿意冒着政治风险去在无产阶级的报刊上投放广告。一个经典案例是,1964年,拥有474万读者的英国劳工阶级报刊《每日导报》被迫关闭,而其读者数量在当时相当于《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三者读者数量的总和的两倍。这提醒我们关注市场化媒体迎合“消费者”而非“人民”,排斥没有消费力的底层群体的天然偏向。
而随着阶级认同被分解成各种各样的身份,商品与广告也开始把人们划分为各种各样不同的、所谓“个性化”的消费群体。这也就是福特主义(标准,批量)向后福特主义(弹性专业化、精益)的转化。也就是我们传播学当中日益强调的“目标受众”。而这些身份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消费什么”所决定的,而很难说完全是你的“自主选择”——因为你的选择很难跳出消费逻辑。商品变成了异化于我们本身存在的东西——“To possess is to be prosessed”。比如粉圈当中对于专辑购买数量的要求。
因此,身份的背后还是消费主义的逻辑,依然存在着阶级的天然偏向。如果说网红夫妇“配不上”劳斯莱斯是通过昂贵的商品来标定一个人的阶级阶层身份,那么女性主义杂志得不到化妆品牌的广告投放背后其实是类似的逻辑。如果按之前的标准来看,持女性主义立场的女性往往是社会阶层比较高的、比较有消费力的女性,应该会得到广告商的青睐。但是由于女性主义杂志对于消费主义逻辑的反抗——排斥繁复的化妆品、排斥奢华的服装等等(因为这些未必真正符合这些女性的真正诉求,而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具体可以看p2),广告商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观念。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每日导报》和其被收购改造后的《太阳报》,女性主义杂志与时尚杂志的差别。区别就在于,一者是代表某些人,二者是以某些人为受众。或者说,一者是把读者作为“目的”,二者是把读者作为盈利的“工具”。因此,一批人被看见、一些话题被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超越消费主义的逻辑与结构,仅仅在文化和符号层面进行反抗,很难避免“屠龙者终成恶龙”的结局。我们需要在“商品化”、“结构化”、“空间化”的层面去理解当今的社会过程。(埋个坑,后面有机会展开谈)。
以上。
(参考资料: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笔记[doge],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 https://t.cn/RAs1e4Q

坐在飞机上,一切尽收眼底。看着窗外云山雾海的景物渐行渐远,你会突然想起苏轼的诗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初相见,不负有心人。

然,人生旅途,有多少人与你相遇确是一见如故。遥览走过路过,旅途中给我们营造积极向上氛围的人,屈指可数。落井下石的人,往往都来自与你接触平凡的人。而给我们挖坑想活埋我们的人,往往都是猝不及防的所谓的亲朋好友。

醉眼看人间,人人都温柔。醒时看事态,事事都炎凉。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是这样?我们做错了什么?捋一捋前因后果,这些道貌悍然人渣,往往都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来迷惑你。因为骗不到别人,所以才骗身边人。因为身边人都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所以开始骗亲戚!

~华夫子有感孙成文骗亲妹妹买陈鹤九安置房,当商品房出售一事而感慨! https://t.cn/R2Wx0ic

【梅医生说中医】

它写在前面的话,读后感悟:西医对生命的认知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传统物理学研究是其源泉和根基,牛顿的物质运动学说,笛卡尔哲学,加上分子生物学,基因,遗传学,尤其是近代的人工智能研究和技术,将其地位和权威推向生命科学巅峰。

在西医学的认知里,中医是没有解剖学的认证,不能把人体的骨骼看得一清二楚就是不科学的,更不用说西医可以查出祖宗八代基因的各种生化检查功能了,
他们认为:中医对人体没有清晰的认识,完全是靠猜测、坑蒙拐骗、黑箱理论,摸着石头过河而已,糊里糊涂治病,偶尔治疗有效,那也是心理治疗,是自限性的,是自己好的,是歪打误撞治好的,这是西医生命价值观。

中医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是又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中医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石是整体论,系统论,现代宇宙物理学研究证明,眼睛,和借助仪器和技术能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黑洞理论,暗物质理论,揭开了探索生命科学规律,规则的序幕,同时佐证了中医生命世界观的科学性,沿着这条路或许可以揭开生命的真正的奥秘。

中医绝不是糊糊里糊涂的治病,每一方剂,每一药,每一项措施,都是有自己的理论根据,天地阴阳,气血运营,辩证施治,一切都是对生命的长期观察,研究,试验得来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中医》(五)

打开两千年前老祖宗的经典《黄帝内经》、及《难经》,看看里面对人体的解剖是如何的细致入微。

《内经》对古代的解剖活动及脏腑之大小、坚脆、容量、血脉之长短、清浊等都做了详细的记述。

《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这里说的很详细,死可解剖而察看的,可以察看内脏的质地是柔软的还是坚硬的,脉道在人体内一共有多长,气血在人体内有多少,不但知道血有多少,还知道看不见摸不到的气有多少。

解剖的问题,内经认为也是可以理解,也不是难以掌握的东西,所以说“若夫八尺之士”,当时认为人高可以八尺;“皮肉在此,可以度量,切循而得之”。切循就是按摩,一边按一边这样循。按一下,知道哪儿的骨骼大小、长短。

所以“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死了就解剖看一看,那么可以知道“脏之坚脆”,内脏之坚脆。

“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藏水谷多少,六腑不是藏水谷的吗?“脉之长短”,血脉的长短;“血之清浊”,人里面的血有清有浊之分,气有多少的区别,它说这些都有大约数,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有个常规的形状。

大体的解剖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在公元前那样的一个时代,在没有显微镜的时代,这样的观察也令人惊叹。

《灵枢》中《脉度》和《骨度》等篇还专门讨论了经络的走向及人体骨骼的长短;

《胃肠》篇也记载了人体胃肠的大小、长短与容量等,其中所指出的食道长度与大小肠的长度比例约为1:35,这与现代医学解剖测量的结果很接近!在《灵枢经》的《肠胃》篇和《平人绝谷》篇,都有关于这个解剖的大体数额的记载。
《肠胃》篇说,从咽到胃,实际上这是食道,是1尺6寸,也就是1.6尺,接着说“胃长2尺6寸”;然后继续说到小肠的长度是3丈2尺也就是32尺、回肠是2丈1尺即21尺、广肠是2尺8寸,这样加起来是55.8尺。也就是说小肠、回肠、广肠,就是整个肠管,肠道的长度是55.8尺。胃是多少呢?《肠胃》篇说“咽至胃是1尺6寸”,教科书上说55.8:1.6,就是按照《灵枢.肠胃》篇所记载的长度这么算下来的。

《灵枢阴阳生会》篇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营卫之气在体内如何循行的都描述得这么清清楚楚,也许你会说这描述得我看不见摸不着,连仪器也测量不出来,怎么知道这是真正有呢,还是无中生有,胡乱编造的呢?
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了,上古之真人,都能与天地同,魂游八方,那对人体的有这样的认识也不足为怪了。

中医学有直观解剖方法,但并不是因为在古代落后的情况下没有能力使用解剖学。但为什么在中医的发展上,却忽略了解剖学这么重要的基础理论呢?

从它的学术脉络来看,既不是历史条件,也不是其学科发展的水平的限制。是因为古人使用了整体观下的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更容易接近事物本质,更能见微知著,对人体认知更完全。

古人的这种藏象观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精气神合为一体的。因此古人的思维模式是抛弃了底端的器质学、形质学,而走形而上的行气学,从而使中医学走上了“精于气化,略于形质”这样一个独特的发展道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7、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的微笑,说人生极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10、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没有高低之分,偶然
  • 像我们投的有书,其实他原来做的是教育,后来又去做团购,但后来最终回到终身教育以后,才恢复增长,所以专注力才是公司的核心资源。创业成功很重要的是你要能够做出差异化
  • 那天太阳下山了我才继续上路,老人跟我说留下来住一晚,山路难走,我给老人看了看我车前的手电筒,然后就上路了。问他女儿回来可以帮你弄,他说女儿已经意外走了,外孙女三
  • 它的好奇心越发重了,有一天早上我起来很晚,爷爷奶奶叫我说鸭子飞楼上找我了,我起来阳台上和平台都没发现它的影子,以为它飞走了于是进屋。飞行越来越敏捷以后,它开始远
  • 我愿意在遇见时,你送我一颗欢喜的眼泪,若邂逅一朵花开,一片绿叶,一首喜欢的小诗,那份倾心与懂得,纵然只是刹那,亦是永远,不管是人潮中擦肩而过的行人,或是落雨
  • 毫无疑问,王惠就是郭德纲背后那个了不起的女人,患难与共22年,郭德纲对她不仅有爱,更有感恩,为此他曾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白”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老郭,也不会有
  • 我也是服了。我连这个套餐影子都没见到,根本抢不过。
  • 三年级的暑假,我去了深圳,那是我第一次去深圳……我想对十年前的自己说:爱护好眼睛;少晒点太阳;练练字帖;看看书。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吴彦希说“我想回家,但我不能走
  • 我分享了【李心草落水案事发酒吧透露:听见动静的时候,小姑娘横躺在椅子上】, 快来看吧! | 推荐&from=推荐&traceId=6FAA2EE
  • 而这时,正是一年一度吃野菜的最佳时节,咱们龙口人最爱吃的荠菜、山马厩菜、苦丁菜、蒲公英、小野蒜、香椿、榆钱等,它们不仅富含各种营养,有的还具有药用价值,经过传统
  • 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
  • [666][666][666]@石景山“老街坊”让我们一起走出户外,享受春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守护美丽石景山[求关注]垃圾分类“净”社区 为提升省农科院
  • 作为大龄麻麻这个群体,对于追星专业度来说我们可能有些lb,但是我们却是最努力的,从60后到70、80后到95忙内,从一孩到三孩,从海外到内地,麻麻们的数据从
  • 我是无法印证了,我妈说过她不会参加我婚礼,我自己也清楚,“毫无安全感、靠着自我催眠长大,极度自卑又很爱炫耀,严重的讨好型人格却很把自己当公主,非常容易发脾气”的
  • 我对她的故事一直觉得很熟悉,我还跟朋友说,我是在芭芭拉得诺贝尔奖之后两天出生的,是女性做科学的光辉时代。2年级以上就可以自主阅读[憧憬]我本来是不想解释的,原因
  • 在我最难的时候,他们置之不理,现在却要我一直配合他们所谓的工作,打扰我的生活和工作,一次一次揭我的伤疤,说对别人对社会有好处,给大家树立榜样。评奖对我有好处,叫
  • 炒股遇到“倍量过左峰”我会果断上车,我只所以炒股为生就是因为我的技术能力胜过绝大多数人,并且我把我的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研究抓强势个股上中,倍量过左峰战法我用的得心
  • 14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上海产业链应急保供杭州中转站(下称杭州站),道路“硬隔离”与站内“软设施”等皆准备完毕,随时可开启使用。14日,记者来到位于杭
  • 齐白石没有正式迎娶伍德萱,而是以护工的身份带在身边,但伍德萱经常管着齐白石,这让齐白石很生气。家人没办法,又找来一位22岁的姑娘,老人家很喜欢,但没等办喜事,齐
  • [思考][思考][思考]高希希不如张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在拍摄大型题材上,张黎导演绝对是排名前列的导演。其实,看完《大明王朝1566》后,你会感慨,这么多绝顶聪